⑴ 孩子无精打采可能是空心病,父母要注意
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
早上起不来床,不愿意去上学。。。
每天回家以后无精打采。。。
独来独往总是一个人上下学,没什么朋友。。。
沉迷手机,不愿意做别的事情。。。
父母可能会觉得这不会是抑郁症吧!?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最主要症状是持久性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认知功能损害、意志活动减退,甚至出现躯体不适。全球约有3.22亿人患病,患病率为4.4%,我国患病率约在3%到5%(苏文君,曹志永,蒋春雷. 抑郁症的炎症机制及治疗策略. 生理学报,2017,69(05):715-722)。现行信效度比较好的自评量表可以协助,仅仅是协助,评估抑郁情绪,抑郁症的确诊仍然需要精神科医生诊断。
家长带孩子到医院以后也没被确诊是抑郁症,那么是什么问题呢?
“空心”这个说法由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Viktor E Frankl(Frankl, V.E.(1985).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Simon and Schuster)提出,大多数人觉得或者没有意义,是因为处于一种存在真空的状态。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北大新生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徐教授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空心病”。
1.给自己一个目标,创造一个动机。目标和动机给了我们对生活的渴望,如果实在没有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就主动创造一个,哪怕是一件无关重要的小事,哪怕不是自己喜欢的,至少可以有方向,在完成的过程中感受意义。
2.增加社会联系,与人多接触。有研究表明派蔽唤心理问题可以通过社会连接缓解,与其他人建立联系,与社会保持关系,找一群兴趣相同的人相处,与自己的朋友相处,分享你想表达的,是一种培养意义感的有效方法。
3.训练自己的掌控力。观察自己生活当中可能触发失控的环节,当问题被发现时,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给自己制定一些简单的计划,通过严格的执行和自律,提升自己对生尘凯活的掌控感,这会让你有自信面对空心病。
4.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往往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无论是哪个流派、哪种方法,都能够帮助你解决空心病,在咨询过程当中让自己的心灵成长,变得有能力面对;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并型练习可能会更高效一些。
⑵ 如何养育一个有“空心病”的孩子
最近读到两篇文章,一篇是中国留学生在朝鲜留学的经历,一篇是北大的心理咨询师(高校教师)对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和记录。
现在的中国看朝鲜,就是一种“正常人”看“异类”的眼光。我们的经济比他们发达,我们的资讯比他们发达,他们的思想闭塞、禁锢,我们看他们的时候有一种同情的眼光。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留学一年多后,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看上去挺快乐的,表情很幸福。对于那段生活,她觉得没有每天大量信息的冲击,这样的生活反而值得怀念。
所以,我们以为别人不幸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个逻辑如果套用到我们的孩子身上,就会出问题。家长通常认为孩子“这样……那样……”就会幸福快乐,他们也不遗余力地把孩子往那个方向引,但实际情况呢?
北大的学生都可谓是天之骄子了,北大的学生由于来自全国,如果再进行分层,北大学生中最优秀的那些,是不是就是绝对的优秀人才了。他们的幸福感如何呢?他们获得的荣誉和家庭的关注,可不是一般孩子能比的。
很可惜,负责北大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的老师在接触了上千例的学生后,发现高达30%的学生厌学,有的患有很严重的抑郁症。其中有一个孩子,特别优秀,但是学校、父母和他自己,经过四年的各种心理治疗,最后父母还是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更可怕的是,这位老师发现,其实这些孩子的问题早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也就是说在青少年时期,在初中、高中时期,他们就已经出现了这些问题。这些孩子有很深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好像非常地虚幻。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很多人都知道,孩子的问题来自父母。
那么这些简历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做错了什么吗?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家长自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参与者不只家长,其实也还有教师。“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口号,把周围的同学都变成了敌人,而不是战友。把生活变成了战争,把日子过成了战斗。心的荒芜也是必然的。
美国哈佛的精神是让优秀的人要帮助世界变的更好。我相信他们中也有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很多毕业后也去了离钱最近的地方——华尔街——工作。但是,也有一些人去了非洲做支援,甚至来中国的农村做公益。
这样一种利他的初心和发心,却拯救了他们的心理。也许他们也会遇到挫折,也会遇到困难,但是内心从未质察友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从未切断和世界的联系。
--------------分割线------------------
问题来了,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什么?
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做一个好的示范。身体力行。家长,首先自己要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不过这对于很多只会挣钱的家长来说,真的是太难了。不是吗?
---------------后记-------------------
由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大的教师,所以他所举的例子都是北大的优秀学子。但孝返是,千万不要以为只有优秀的孩子才会得“空心病”,好像普通的孩子就都活得十分有价值感似得。
应该说,“空心病”和优秀无关,这就好像抑郁症其实和是否富裕关系也不大。
因为我们没有其它学校或群体的数据,所以,我们也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
但是,普通学生难道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吗?好像不尽然。
我们也败慎槐不能说普通学生的家长就怎么样,这不是一个一概而论的问题。这可能是社会病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反映。
⑶ 家庭教育中如何预防“空心病”
近些年来,患空心病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更为常见,什么是空心病呢?
空心病不是指没有心的人,而是指的是迷失了自我,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找不到活着的价值与意义,迷茫空虚无助,不知道为谁而活,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颓废消沉,浑浑噩噩。
空心病人群之所以越来越多,除了社会的影响,跟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誉枯耐,父母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让孩子拼命学习,生怕一不小心落在人家后面,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全部压在孩子的身上,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精神的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空心病的产生呢?
01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生活中许多父母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掉了,特别的娇惯,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准备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不需要孩子操心,甚至刷牙把牙膏都给孩子挤好,这不是对孩子好,而是扼杀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扼杀了孩子的体验世界的权利。
许多父母的口头禅,孩子要“听话”,只要听话的孩子,基本上就很少动脑筋思考了,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很多知识,唯独没有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越长大越迷茫,空心病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
02学习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宗华民族的根,学习传统文化其实在学习圣先贤的智慧,让孩子从小接触传庆春统文化,相当于在孩子的心里扎下了智慧的根,虽然在小的时候不理解,但逐渐会领悟到文化的魅力。
在文化里他们能败好感受仁义礼智信;感受到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感受到读书人的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不知不觉中,滋养生命,升华精神。
03发掘天赋,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每一个来到世界上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属于他的天赋和特长,作为家长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对于孩子的天赋重点挖掘和培养,而不是仅仅以分数作为衡量成才标准,眼光放长远,放在一生的角度的看待孩子的成长。除了学习,适当培养孩子的爱好特长,一方面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同时也是在挖掘孩子的潜力,丰富孩子的生命。
预防空心病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心青少年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