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
“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出自《弟子规》,表达的意思是:做错了事情,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子女应该虚心地接受,老老实实地听着,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不满。
父母要以平等心来对待子女,不能强迫子女一味地遵循自己的意志。即便子女有过,也应该以理服人,而不是逼着他们听从自己的话;如果父母所说的违背了道德伦理,子女可以对此发出质疑,而不是一味遵循。否则,“父母责,须顺承”教导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唯唯诺诺的人。
⑵ 《弟子规》中关于家风家训的句子有哪些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
译文: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3、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4、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5、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不论饮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2)弟子规父母怎么传承扩展阅读
《弟子规》的时代意义:
《弟子规》已流传了三百年的时间,它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学和待人接物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曾经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地传统读物。
诵读《弟子规》,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它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有莫大益处。可以说,《弟子规》仍然具有强大的时代意义。
一、《弟子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讲到:“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二、《弟子规》反映了公民道德的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落实“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公民道德建设的落脚点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弟子规》中,“长者先,幼者后”“己有能,勿自私”(译文:应当让年长者先用年幼的跟在后面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谋利的要求),反映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
三、学习《弟子规》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稳定、人民富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大潮面前,也出现了利益至上,诚实守信、爱心和责任缺失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的速度。学习《弟子规》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动力。
《弟子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传承了三百余年的群众根基,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的形式,直到今天,《弟子规》仍然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最好准则。
⑶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自哪里
出自《弟子规·入则孝》。
解释: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应恭敬聆听。父母责备教训时,应恭顺地虚心接受。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贾存仁加以改编,改名《弟子规》。
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的必备读物。
《弟子规·入则孝》节选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白话译文:
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
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
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自己的名声德行受损,必然会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应该谨言慎行,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和德行无端受损,更不要去做那种伤风败俗,自污名声,自贱德行的事情。
⑷ 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出自哪里
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表示要对父母孝敬,这句话是出自《弟子规》,意思是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认真的听,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应当顺从教诲,不得反驳,这两句话主要就是要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不可忤逆父母,在现在社会中,这句话好像是反过来了一样,现在多数家庭对孩子都十分娇惯,都是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容易滋长孩子骄纵的个性,对于未来的发展并不好。
虽说现在的社会和以往不同了,不想过去父母的话就像圣旨一样,但是我们对于父母的尊重是不能少的,屡次顶撞父母的行为我觉得还是不可取的,不管父母说的是对是错,我们都要耐心的听,对的可以学习,错的我们可以改正。
⑸ 弟子规:父母篇
以岩余薯下是 考 网整理的《弟子规:父母篇》,希望大家喜欢!
1、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3、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 变,以免父母忧虑;
7、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9、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10、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 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11、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粗者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毁罩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12、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
13、谏不入 悦复谏号泣随 挞无怨
【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14、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6、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⑹ 古人经常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出自什么地方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两句话出自清朝秀才李毓秀的《弟子规》,意思是说:父母说的必须恭敬地听从,父母批评的必须无条件顺从。
此话看上去体现了对百姓遵守孝道的要求,实则是两句洗脑文,让人彻底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做父母的也是一样,有的父母为人宽厚、乐于助人,有的父母小肚鸡肠、偷鸡摸狗。如果每个孩子都无脑听父母的,那这个社会还是一片混乱,善人的孩子还是善人,恶人的孩子还是恶人,社会整体并不会形成向善的趋势。
那些爱看康熙乾隆微服私访记的人赶快醒醒。
《弟子规》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一个备受清朝政府推崇的满洲正白旗兼儒家学者在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的情况下写了一本教化百姓的书。屁股决定脑袋,这本书的作用是什么用脚后跟都可以想得出来。
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请远离《弟子规》。
文化瑰宝千千万,不要选择吃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