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孩子不爱跟父母交流
前几天收到很多家长的留言,不约而同地反映了同一个问题:孩子不喜欢、不愿意跟家人交流。
“孩子上高中,瞒着我自己存钱买了部手机。”
“孩子在同学面前有说有笑,回家却什么都不跟我们说。”
“我知道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可是不知道怎么做。”
这些家长的苦恼,让我不由得想起韩剧《请回答1988》里,正焕和妈妈之间的关系。
从小一起在小巷子里长大的正焕和善宇,跟妈妈的关系却大相径庭。
善宇和妈妈几乎无话不说,学校里的日常、自己的各方面,都会经常性地和妈妈提及。妈妈也常在朋友面前得意地炫耀:“正宇和我之间没有秘密。”
而正焕却相反,和妈妈几乎没有什么交流。
新买的运动鞋被高年级孩子抢走了、考试得了第一名,开心的不开心的事都不会和父母讲。对比善宇的体贴和亲密,正焕妈妈倍感失落和伤心。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也非常多,不报喜也不报忧,不管是学校发生的事情还是跟自己有关的事情,都闭口不谈,不乐意跟父母交流。尤其是到了青春期,表现更为明显。
归根结底,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童年时期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出现了问题。
1
很多父母,输在了不会好好说话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好坏和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凡是亲子关系不好的,其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很多父母,明明都是为孩子好,想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可经常话一说出口,就变了味。
本意是提醒孩子把房间枯此差灯关一下,话一出口,变成问责:“说了多少遍了,又不关灯!”
看到孩子脸上有伤,本是关心孩子,却不去了解事实,妄加主观评判:“跟人打架了是吧?”
孩子考得不好,本来是想激励孩子奋进,却变成打击式教育,直接否定孩子:“我怎么生了你这么笨的孩子。”
语言是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在1岁之后,就能分辨大人的语气,并会受到父母情绪的很大影响。
问责、唠叨、命令、主观评判、直接否定,这些带着情绪的“破坏性沟通方式”,只会让孩子逐渐紧闭心门,和父母的话越来越少,沟通也越来越困难。
过于强调权威和缺乏耐心,让很多家长在沟通时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孩子的想法和情绪被无视。
其实,不管在面对什么事时,重视和处理孩子的情绪永远是第一步。父母要多问问孩子的想法,听听孩子的心声,不要让不经意说出的话,伤了孩子的心。
好好说话的父母,孩子幸福感更强。
2
注重和孩子的有效沟通
大学时一个室友不喜欢和父母打电话,原因是他经常跟父母讲一些自己很开心的事情时,父母不会同他一起开心,还反过来教育他应该如何如何,沉迷于说教。
“你能明白那种感觉吗?就像一个鼓鼓的气球,一下子被人拿一根针戳破,瘪了下去,一点开心的感觉都没了。”
很多父母和孩子表面上是在交流对话,其实是一种“无效的沟通”。
《妈妈是超人》节目中,被热议的黄圣依和儿子安迪的相处状态就充满了尴尬。
母子第一次见面,安迪不小心刮到了手,一直盯着自己的手看,跟妈妈说手痛,可是黄圣依好像没听到的样子,也没注意到,反而一直在问孩子“冷不冷,累不累”。
进屋后,孩扒正子一直喊热,她也没在听;在黄圣依做早餐时,安迪头上顶着一个小布偶,一脸开心地让妈妈看他,结果黄圣依又是充耳不闻,只顾做自己的事······
父母这些无效的陪伴,很多时候冷落了孩子却不自知,孩子的内心缺少安全感。
一旦父母的反应让他失望,逐渐地,他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和父母分享、交流的热情也被慢慢浇灭。
家长不要觉得孩子年龄小,他的感受不需要考虑。其实亲子之间,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尊重、平等,他们感受也是值得被重视的。
当孩子想要和你交流时,即使再忙,也请停下来和他沟通,不然等到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跟你说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每天二十分钟的有效沟通远远超过一天的无心陪伴。
趁着孩子尚小,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孩子和你分享他的事情时给出积极的回应,哪怕是无聊的小事;高兴时和他一起欢呼,难过时陪他一起难过,给他鼓励和关怀。
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刻,给予他高质量陪伴。
3
反思教育方式,爱和信任很重要
知乎上,“那些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细节是怎样的”话题下,一个答案让人印象深刻:
“那种关系我想就是,我和父母,我们是彼此的骄傲和依靠。并不是因为有多优秀,而是我们让彼此活在爱里。”
很多父母给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很严,教育方式十分没皮严厉、苛刻。
不管和父母说什么,孩子得到的大多是父母的挑剔、批评、责骂,很少有鼓励和欣赏。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父母不够信任孩子,也容易使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曾经一个同学告诉我,小时候考了98分,开开心心告诉爸爸,爸爸的反应却不是高兴,而是让他好好反思那2分是怎么丢的。
“我的童年里,从来没有听过哪怕一句的肯定,我即便是别人眼里最优秀的孩子,可刻在骨子里的永远是自卑。”
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越少,亲子关系越疏远。
当你发现孩子经常撒谎,不爱与你交流,请首先反思是否对孩子过于严苛,没能传达给他足够的爱。
孩子不敢说实话,不愿意和父母讲心里话,或许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逃避和害怕。
父母的爱、欣赏、信任和鼓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人、成才,但是也请给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相信孩子内在的潜力,不要抓得过紧,让孩子喘不过气,与你的距离越来越远。
曾经刷爆外网的九张图,简单到只有九句话,告诉了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我爱你
我为你骄傲
我一直在你左右
我相信你
谢谢你帮我
一切都会好的
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很强大,不要放弃
与大家共勉。
㈡ 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愿意跟爸爸亲近
如果把家庭比作京剧舞台的话,那么爸爸在家庭中往往扮演的是白脸的角色,惩罚孩子的都是爸爸,爸爸的形象也比较威严,所以孩子会比较怕爸爸,因此不愿意和父亲接触。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一般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因此孩子更愿意和妈妈亲近,不愿意和爸爸亲近。不愿意和爸爸亲近,可能存在男女之间的差异,就像女孩子更喜欢和爸爸亲近,而男孩子更愿意和妈妈亲亲了,不愿意和爸爸亲近。那遇到孩子不愿意亲近爸爸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种问题,一般是谁想问的?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可能是一个对孩子不够亲近自己而感到困惑的父亲。也有可能是孩子自身孩子长大以后会思考,为什么自己不愿意亲近爸爸。或者是旁观者,看到了这类现象,因此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分析完问题的提出者,就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了。
想要让孩子亲近爸爸,首先爸爸得亲近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来亲近孩子。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和观点了,希望能有所帮助吧。
㈢ 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亲近如何处理
1、孩子能够在你面前,表现自己情绪
现代的女性多是女强人型的妈妈,也就现在流行的虎妈,走路带风。雷厉风行,浑身散发着霸气。这种的妈妈通常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比较严格的,而孩子也都很害怕这样的妈妈。所以,在妈妈面前经常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久之,孩子不愿意和妈妈亲近,也不愿意和妈妈接触。因为妈妈总是当着别人的面对自己大呼小叫,毫不留情。总是说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孩子虽然小但是自尊心却很强,由于害怕妈妈的暴脾气,所以,孩子就不会在家长面前表达自己的心声。
长期下去,孩子很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和恐惧感甚至早恋。
2、孩子受伤或者遇到问题时,会想到父母
当孩子还是一个小宝宝的时候,不管干什么第一个都会叫妈妈或者叫爸爸来帮忙。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爸妈经常以忙为借口,或者经常训斥孩子。所以当孩子遇到一些小问题或者麻烦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不是你。
文章图片颂让1
3、孩子愿意会主动跟父母交流
无话不谈的亲子关系是所有的父母都想拥有的野颤局,可是大部分的家庭却是很难做到的。亲密的亲子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因为人都是很脆弱,洞谈很敏感的。如果经常大声呵斥孩子,当然孩子就会疏离你。
㈣ 孩子总是喜欢一个人待着,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怎么办
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很重要,家长们要重视此问题。建议大家平时多学习正确的育儿方式,在该放手的时候不要舍不得。
要知道孩子未来要走的路很远,只有在合适的时候教会他谈兄们相应的处事方法,才能让其懂得如何自己一个人去面对风雨。
㈤ 幼入园的孩子不喜欢和父母有亲昵接触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去了幼儿园以后,回来不再和父母有过去一样的亲昵,那么就需要从以下几点来查找原因。
第一, 送幼儿园的过程是不是愉快的。
有很多小孩不喜欢上幼儿园,父母采用强制的手段把孩子塞进幼儿园,然后一走了之。认为孩子时间长了就可以适应。
可是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大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被别人强制送到工作的地方,那么他在工作单位会是愉快的一天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你怎么能指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够愉快?并且回到家之后还欢欢喜喜的和父母亲昵呢?
第四、怎么来改善
1、给孩子养成讲睡前故事的习惯。这一时间帆数指不用多,只需15-20分钟。每天都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就能建立起来孩子和父母之间,断裂的沟通桥梁。
2、陪孩子一起做手工。既能一起做又能说话的手工方式,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㈥ 我家宝宝一岁半,可是喜欢和姥姥一起玩,不喜欢和爸爸妈妈玩,为什么呀
可能是因为你们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姥姥陪宝宝一起玩,所以宝宝比较喜欢姥姥。只要你们多抽出一些时间陪宝宝,宝宝还是会很喜欢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玩的。
㈦ 为什么孩子长大了不愿意跟父母亲近
其实,并不是孩子长大不愿意和父母亲近,而是因为随着孩子长大,孩子与父母之间距离增加、沟通变少,同时孩子逐渐学会独立,不想让父母担心等导致大多数父母错误的认为孩子不愿意与自己亲近,其实是亲近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具体原因如下:
一、距离增加与接触事物不同导致沟通减少。孩子上小学时每天围绕在父母的身边,无论是开始还是难过的事情都会与父母分享,随着孩子学业的提升、工作的调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从最初的每天回家增加到每周回家一次、每月回家一次、每年回家一次、几年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之间接触的事物变得不同产生代沟,同时因为长大后学习、工作的原因导致孩子与父母的接触沟通时间变少,从而导致孩子不像之前那样与父母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