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子女对父母的礼仪体现在哪些方面

子女对父母的礼仪体现在哪些方面

发布时间:2023-05-24 14:43:16

『壹』 父母子女之间的礼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是我们是珍贵的人,那么你们知道父母子女之间的礼仪是怎样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父母子女之间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父母子女之间的礼仪
1、子女 教育 礼仪

父母首先要做到: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父母之间相互谦让,互相体谅;父母和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给以答复;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父母要表示出欢迎和尊重;在他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

父爱母爱一旦变成溺爱就会酿成祸患,对孩子必要的批评,也是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手段。但批评是一定要讲究 方法 ,选好时机;没有弄清事件真相时,不要盲目批评孩子,沉默比说错话要好得多;不要当外人面批评子女。

父母应尽量缩短代沟的距离,要挤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要相互了解、相互理解;要提高家庭透明度,把问题公开,使子女了解家长情况;鼓励孩子在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言教更要身教,父母的 言行举止 对子 女所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2、子女对父母应有的礼仪

首先要尊敬孝顺。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从小拉扯大的,都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儿女的应该对父母养育之恩、报答,不仅要有物质上的赡养,还要有精神上的安慰。所以,即使不在父母身边,经常性的问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小孩,所以即使父母再唠叨,绝不可以嫌他们烦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其次不要干涉父母的事。父母有自己的社交、人情、利益开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子女的切忌越俎代庖。尤其是失偶父母再婚问题,子女应为父母自身的幸福着想,支持理解,不能粗暴干涉。

还要注意一些小事。比如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帮父母多做一些 家务活 ,多和他们聊聊天。父母生日的时候,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准备一点小礼物,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对于父母失落、孤独的心,是最好的安慰。

3、婆媳、父婿之间的礼仪

作为公婆儿子的妻子,儿媳就应该像子女一样,不在公婆面前分你我里外,一样体现出理解、敬重、孝顺。另一方面,作为公婆,也必须把儿媳当儿子一样看待,绝不能有什么“外人”的念头,给予和儿女一样的尊重、关爱、体谅。

女婿要想和岳父母处好关系,起码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多奉献少索取,二是在岳母面前多夸奖妻子。女婿首先体现出对岳父母的孝、妻子的爱,当然就能赢得岳父母对女婿的真诚的关爱。
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口语忌讳 忌说损伤孩子自尊的话
有些性子急的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动辄“损”孩子,有时甚至会用很恶毒的语言。什么“一点出息也没有”、“你这个笨蛋”、“活着干什么,还不如死了”等,孩子耳濡目染,身心定会受到创伤。

“你怎么不像你姐姐?她门门功课都拿满分!”这样比较性的话语,无疑会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殆尽。许多家长意识不到他们正把不安传给孩子。他的反应往往是:第一,觉得遭到了贬黜,一无是处甚至没有希望。第二,摆脱人见人爱的姐姐。第三,为没人喜欢自己而愤愤不平。你的孩子会想:”是啊,为什么我不能像她一样?父母不喜欢我了。“

其实,换一种说法,既可以表达父母的意思,又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知道你担心你的成绩不如姐姐好。我要你记住:你俩各有所长,我们也很看重聪明的孩子,你们各有惹人疼爱的优点。当然了,如果你成绩好些就更完美了。“

忌说侮辱孩子人格的话

(1) 有的不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当发现孩子有什么“不端”的行为,则认为大逆不道时,不是冷静地把情况弄清楚,而凭主观臆断,说什么“你这个不要脸的小崽子”…

(2) 有的稍“文雅”的父母也有旁敲侧击、指桑骂槐的现象,其实性质更为恶性,往往弄得孩子反驳不好反驳,解释不好解释,只好心不服也得忍着。

这些有伤孩子心理的侮辱的话,也是做父母的与孩子交往时应忌讳的

忌说命令孩子的话

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爱耍威风,搞一言堂,没有一点民主空气。有的孩子对孩子一味地限制,什么也不准,说的话就是下禁令。例如,:放学后不许与同学玩,不许到同学家里去,更不许把同学叫到家里来“。由于生活在命令中,孩子就会变得迟钝,没有创造力,更容易触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忌说吓唬孩子的话

“如果你不乖乖的,我就把你一个人扔在这里!”小孩子最怕单独待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但可能他听多了类似的威胁,已对此充耳不闻了。在这种争执中——往往发生在公共场所——一旦你失去控制,你跟孩子双方都输了。较有效的方法是:当他太出格时,你把他抱起来。这样他就会明白你不允许他在公共场所胡闹。加微信号: xchangshi1000 ,里面有你需要的

忌说埋怨孩子的话

大人都会犯错,何况是孩子?当孩子犯错误之后,往往会感到很无助。“我怎么会这样?我真傻。”一般来说,孩子会后悔当初没听从父母的话。

就在这时,妈妈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会这样。”转眼间,孩子的无助就变成了自卫。出于对母亲轻蔑语气的反抗,出于否认自己蠢笨的自卑感。他开始为自己辩解,要么在绝望中曲屈服要么在愤怒中反叛,这样的话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较好的表达方法是:你试过自己的方法了,可没成功,对吗?真为你难过,不过没关系,妈妈也是这么过来的。“

忌说过分宠爱的话

爱自己的孩子当然是好事,但有些父母爱子女过分,就变成了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常常听到什么“你是妈妈的命根子”“眼珠子”。有时候孩子耍泼,要什么,“好,妈这就给你买”。甚至孩子骂自己,也笑。孩子打了自己,还说好!这些语言容易造成孩子放荡不羁、任性的性格。应该戒掉。

『贰』 尊敬父母的礼仪有哪些

道德把敬重父母列入规范,法律把赡养父母定为准绳,舆论将虐待父母作为谴责对象。那么,尊重父母应讲究哪些礼仪呢?以下几点是必须遵循的:
1.孝敬父母
首先要尊敬孝顺。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从小拉扯大的,都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儿女不仅要有物质上的赡养,还要有精神上的安慰。
如逢年过节,在向同学、亲友祝福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生日,以及父亲节、母亲节之际,应送上一件有意义的小礼物,献上深切的祝福,让父母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品味到人生的天伦之乐。
2.关心父母
父母养育子女,并不是为了将来子女如何报答自己。但是,和其他人一样,父母也需要关心,尤其需要子女的关心。谁都有衰老的一天,谁都有需要子女关心的日子。人一辈子有两件大事:生儿育女,养老送终。这是社会的规律,谁都不应该回避。
关心体贴父母,尤其要留心老人的健康状况,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关心。疾病是老年人最大的麻烦,越是身体不好的人,越需要子女的关心。对有病的父母,一定要悉心照料他们的衣食起居,随时嘘寒问暖,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成年的子女,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还要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为父母分忧,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让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享受一下清闲。
3.体谅父母
父母为了事业和家庭,为了子女而辛勤地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逐渐衰老,可能就没有过多精力关注自身的穿着修饰,或许还会产生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作为晚辈,要设身处地地替他们考虑,充分理解和体谅父母,时时注意关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
另外,不要干涉父母的私事。父母有自己的社会、人情、利益开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子女应为父母的幸福着想,支持理解他们。
礼仪精髓:
管好衣食住行就是真正的孝敬了吗?当然不是,管好衣食住行只是孝敬父母的一个方面。另外,最更要的是关心父母的内心世界,让老人快乐顺心地生活。这是一个子女对父母最重要的礼仪。

『叁』 礼貌宝宝学礼仪篇之孝敬父母

礼貌宝宝学礼仪篇之孝敬父母

礼貌宝宝学礼仪篇之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孩子从小都应该学习,具体要怎样让孩子明白,并且能够实践,下面一起来看看,礼貌宝宝学礼仪篇之孝敬父母。

礼貌宝宝学礼仪篇之孝敬父母1

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家庭伦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保持家庭稳定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的重要行为准则之一。

大家熟悉的陈毅元帅对母亲就十分孝敬。一次,陈毅出访归来,途经老家成都,探望病中的老母。刚到家,恰好看见母亲换下的一条尿裤。母亲看见陈毅进门‘,急忙把尿裤藏在床下。陈毅见了,上前对母亲说:“娘,您把啥藏到床底下了?”娘只好说出了实情。陈毅听后,感慨地说:“娘,你久病在身,我无法伺候您,心里已有说不出的难受,我小时候,你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裤啊!儿子怎么做也难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啊!”说着就把母亲的尿裤洗了。

我们小朋友也要孝敬父母,平时应该做到:

1、要听从父母长辈的教诲,不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别惹他们生气。听父母长辈对自己讲话时,要坐好或站直,不能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2、自己的事情要尽量自己做,除此之外,还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父母的劳苦。

3、有好吃的东西要谦让,先让父母吃,千万不能自己抢先独占。

4、当父母休息时,不要把电视或广播的音量开得很响,说话声和脚步声都要轻,以免影响他们。

5、发现父母长辈身体不舒服时要主动关心,主动问候,必要时主动递茶、送饭、拿药。

6、受到父母批评应虚心接受,不要顶嘴,努力照着去做。如有委屈,应耐心地向父母解释、说明。

礼貌宝宝学礼仪篇之孝敬父母2

尊敬长辈的礼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而对待父母、对待长辈,要懂得孝敬、尊敬。那么如何去做才能表达自己的孝敬、尊敬之意呢?这就要讲究一定的礼仪礼节。

(一)认识对长辈的称呼。如何称呼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长辈,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礼貌。正确地称呼。我们先来认清亲属之间的关系。父亲的'长辈;爷爷、奶奶??母亲的长辈;外公、外婆?

1、亲切地称呼。称呼自己的父母或且其他长辈要亲切,在有些情况下,不但要亲切,而且要主动称呼,如爸爸、妈妈下班回来了,一进门要主动走上前去,“爸爸(妈妈)回来啦!”“爸爸(妈妈)辛苦了”

(二)外出和回家外出时,外出时一定要先和家里讲明去哪里,和谁一起玩,什么时候回家,并征得家里的同意。如有特殊情况回家要晚一些必须打电话通知家里,以免家里人担心。

(三)听从父母的教导。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对你有一片养育之恩,把你从手抱的娃娃开始渐渐养大,总希望你能成为祖国的栋梁,总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往往时时处处对你进行教育。教育,是对你的关心和爱护,作为子女应该虚心听取,乐意接受,有错就改。

(四)自己的事自己做,是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应该自己去做,如整理书包,收拾书桌,洗涮小件衣物。做这些事情可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肆』 子女与父母相处礼仪

子女与父母,这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撑的一家人,一定是缘分够深才能够成为一家人,那么你们知道子女与父母相处的礼仪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长者先,幼者后

《弟子规》中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饮食、坐走都是生活中常会出现的情景,我们有好的食物,一定让长者先吃。在几十年前,吃饭一定要等父亲回来,为什么?因为家庭的生计都是父亲的辛劳工作在维持,当子女的要尊敬、感恩父亲的付出,当然要请父亲先吃。这个礼仪,能时时提升人的孝心跟恭敬之心。

“坐”,我们把意思再延伸一点,比如你坐车,一定要有秩序,要排好队,不可以争先恐后。上了车除了让长辈、让老人坐,让病弱妇孺坐之外,也要往后走,把通道让出来。如果一上车,后面还有很多位置,我们挑前面的坐,这就不能给人方便。假如后上的是老人家,你忍心让他走那么远吗?所以我们要处处为老者着想,处处为弱者着想,把恭敬礼让落实好。

有一个小朋友学了《弟子规》以后,跟妈妈改山一起去拜访妈妈的朋友,到了那里,他妈妈在打电话,他就跟妈妈说指歼尘:“妈,你坐。”他妈妈说:“你赶快坐。”他又说:“妈,你坐。”他妈妈说:“叫你坐就坐,为何不听话?”他说:“妈,你没坐,我不能坐。”学圣贤学问首先要老实,孩子这样老实,就容易有成就,我们当长辈的就是要成就孩子的这种学习之心,所以孩子让你坐,孩子给你夹菜,你都要欢欢喜喜接受。

当孩子知道尊重长辈后,他这一分恭敬心就会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孩子一看到菜,先夹给长辈吃,他的德行就在这夹菜当中提升了。我们有个学生才7岁,以前都是爷爷奶奶给他夹菜,他读了一个星期的经典后,他就主动给爷爷奶奶和父母夹菜,全家人一看心生欢喜,就对中国文化有了认同感。所以,我们把孩子教好,孩子也会带动家长。

当然,生活也要通权达变。我们在一起吃饭时,大家都互相夹菜,还有人夹给对面的,你这样一夹过去,所有人都很紧张,还要帮你看衣服是否被菜汁弄脏了。你拼命给旁边的人夹菜,如果这个菜他不喜欢吃,你夹了他又不得不吃,这样就不好了。通权达变就是我们有这个心意,夹一点菜给旁人仅表示礼节,之后每个人想吃什么自己夹,这样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如果你是跟师长或长辈在一起,长辈正忙着,可能在吃饭时还要跟很多朋友进行沟通,这时我们就可以主动服务,帮长者把菜夹好唯禅,因为可能他夹菜的时间比较少。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伺机而动,要观察适当时机。

坐也好,走也好,晚辈都应该是后坐后行。我们在海口、在深圳,孩子们学完之后,在坐电梯的时候,都会按著电梯门请老师先走。但是我们会跟他们说:“坐电梯还是你们先走。”为什么?怕小孩控制不好那个门,造成危险。虽然这是个原则,但也要会变通才行。

称尊长,勿呼名

“称尊长,勿呼名”。称呼长辈,不要直接把名字叫出来,这也是保持一种恭敬之心。我称呼两个姐姐,都是称大姐、二姐。突然有朋友或者同学问我:“你姐姐叫什么名字?”当我把姐姐的名字讲出来,全身不舒服,好像觉得有点不尊敬。我们不要小看这种称谓,譬如说“姐”“哥”,叫久了愈来愈亲,假如直呼名号,叫久了气氛就会愈来愈冷淡,甚至会愈来愈火暴。对长辈,我们应该以叔叔、伯伯、阿姨来称呼。进入社会,我们也应以某经理、某董事长来称呼,人家听了会很舒服,就不至于冒犯他人。

在学校,我们当老师的在孩子的面前不要直接说“礼旭老师”,或者“某某老师”,因为这样也是直称其名,应该称呼“陈老师”“蔡老师”,这是做示范给孩子看。虽然我们大人之间称呼可以亲暱一点,但是小孩还要从小学习谦恭的态度,我们为人师者应该注意这些细节。

现在西学东进,西方人称呼自己的父母直接叫名字,觉得这是平等。是不是真正平等?平等不是这样的,平等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心,尊重每个独立的个体,纵使我们是父母,也不能把子女当作附属品,因为他往后是属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但是人生的历练平不平等?人生的智慧平不平等?所以,长者必然有教导晚辈的义务,而晚辈如何能真正学到这些宝贵的经验?必定要从他的恭敬心中才能获得。假如他没有恭敬心,就不可能听父母、听长者的话,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是长者希求晚辈尊敬,重要的是要成就他们的人格和学问。

我们也有些朋友学西方,让女儿直呼他的名字,没叫多久就感觉孩子跟他讲话很没有分寸,所以称呼绝对要尊敬。现在也有起外号、绰号的习惯,这样好不好?有些家长看小孩在那里起外号,还跟着他一起笑,那就不对了。孩子乱给同学起外号,甚至还给老师起外号,这都是没有恭敬心,作为家长要适时把孩子的毛病导正过来。“将加人,先问己”,你是否希望人家起这种外号取笑你?假如你不愿意,就绝对不能这样做。

跟长辈见面的礼仪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在路上遇到长辈,我们要主动过去打招呼,这是见面的礼仪。你不能大老远看到爷爷了,还悠悠哉哉地走,那不恭敬。我们跟长辈打招呼了,长辈假如没有什么事,等他离去,我们就可以走了,这是“长无言,退恭立”。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很少有机会回家,一个学期回去没几次。当我一进门,看到爸爸妈妈,这叫“遇长”,我就赶紧过去叫“爸爸,妈妈”。打完招呼后,把行李放下,赶快过来,因为父母有一段时间没有跟你谈话,对你的情况不十分了解,一定会有许多的担心。这时你坐下来,陪伴他们看书也好,喝杯茶也好,这个时间绝对不能省。很多人说“我妈妈都没什么话跟我说”,因为你只打一下招呼就走了,她那个话刚到口边要讲出来时,你已经走了。其实如果你很有心,静静地陪伴父母坐上一会儿,他们自然有很多话跟你沟通。所以,与长者交谈也要有耐性,陪他们坐一下,父母确实没有话说,我们再“退恭立”。

有一次,我从海口回来,下午先去看望爷爷,晚上才回到家。我有四个多月没跟父母一起交谈,晚上回到家,我把什么都放下,先跟爸爸妈妈谈话,一谈就谈了两三个小时。我把自己生活、工作情况仔仔细细跟父母报告,让父母放心我所做的事。我父亲在听我讲话的过程中,有三次流下眼泪。我回海口继续工作,当我给家里打电话时,我父亲就跟我说:“你在那里好好做,不要担心家里的事,爸爸会处理得很好。”父亲还安慰我的心,希望我不要牵挂。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这是叙述古人坐在马上或乘坐在马车上时见到长辈的礼仪。如果在车上打招呼就很不恭敬,必须赶快下车行礼问好。推而广之,假如你正好在忙,长辈来了,应该放下工作,先向长辈问好,处处不要忘了这个恭敬之心。但如果车子正在高速行驶,能不能把车窗摇下来大声叫“叔叔”,这就有安全的顾虑,所以学礼要学灵活。

『伍』 子女与父母相处需要注意哪些礼仪

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不需要太过客套讲究,不过,有一些是为人子女必须做到的。如:
不要轻易挑战父母的权威,即便有时候他们做得过火,也不要在公众场所顶撞他们,应在私底下与他们平心静气交流;
吃饭时主动帮父母摆碗筷,添饭;
早上起床不要吵到他们,夜晚熬夜也尽可能别打搅他们;
在母亲节、父亲节、生日送上那个祝福
·····很多,都是从细小处着手,注意一下就行了,亲人之间最要紧还是相处得愉快自然~

『陆』 孩子与父母相处的礼仪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的天性。家庭之所以得以稳定,这两代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历史上一般把这两代人之间的礼仪称为“父子之礼”。父子之礼又可分成两层。子女对父母,主要是“孝”;父母对子女,则是“慈严”“教”这些内容。这两层之中,历来更强调的是“孝”。

先说“孝”。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长大之后要报答父母的恩惠,对父母尊重并且在父母年迈时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来,这就是“孝”。显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面传统家礼所强调的“孝”,也有许多过头的地方。我们知道,历来在”孝”的后面一般总还要连着一个“顺”字的。何谓“顺”?《论语,为政)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学而》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要一切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办而不管这些意愿是对是错;甚至父亲死了三年,做儿子的也还不可违背父亲的意愿。父亲犯了罪,儿子要替他隐瞒。这就是“顺”。用今天的观念去评判,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传统家礼对做子女的行为有种种约束,大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尊重父母,顺从父母。传统家庭有家长,一般由父亲或祖父担任。家长在,家中小辈凡事均不可擅自作主,一概要请示家长。小辈还不可有私有财产,不可私设小灶等等。不过这一条后世也多有突破,比如在近代的江南农村,小辈不可有私有的房产、田产,但可以有私房钱。一些大家庭,虽然同住一个大宅,却各房分灶;村 中一些公共事务,不以家宅为户,而以灶为户,称为“灶户”。这正是大家庭向小家变迁的一种过渡形式。家中卧室分配,父母住最好的,小辈不可僭越。座位,同样有尊卑高下之分。

走路,小辈不可挡道,要自觉靠边、落后。小辈出门要禀告,回家也要禀告。父母吩附办的事要用心记下,不时检查是否办妥。办不了的要婉言解释,一般情况下即使父母的吩咐有所不妥,也得曲从,一概照办。父母有过错,小辈不可指责,要劝说也得低声下气。反过来,父母发怒要打骂子女,那是家常便饭,做小辈的自然不可顶撞。有个民间故事说,舜小时候,他的后娘常打他,他从不喊痛,也不哭。有一次,舜却哭了。后娘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娘平常打我都很痛,今天打上去一点也不痛。我哭娘年纪大了,打不动了,都是儿子不孝之故。”所以传统社会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有过错,子女要帮着隐瞒,更不可在外人面前非议父母。

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历来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规。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父母包办。父母喜欢的子女就得喜欢,父母不喜欢的子女就得不喜欢。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刘氏的悲剧,南宋大诗人陆游和他的妻子唐豌的悲剧,都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夫妻相爱,就是因为父母不喜欢这个媳妇,才把他们拆散了。这样的例子在传统社会里是举不胜举的。

昏定晨省,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家礼。天刚亮,小辈要先起床,穿戴整齐,到父母卧室去问安。有时还得为父母按摩搔痒,并帮助老人起床,侍候他们洗、饮食然后才可以退下来自己吃早饭。傍晚,又要为父母安顿好床铺。

父母生了病,又有侍疾之礼。做子女的在父母生病期间要少喝酒吃肉,不可弹琴唱歌,更不可放声大笑,一举一动都得有忧心仲的样子。子女要把别的事都暂时搁在一边,自己一直陪在父母病榻边上,为之请医生治病,做到衣不解带,亲尝汤药尽可能满足病人的要求。“二十四孝”中就说到了许多这样的故事,诸如王样卧冰“孟宗哭竹都是说孝子为了给病中的父母弄吃的,而居然感动上,出现了奇迹,发展到后来,亚有孝子为了给父母治病面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给父母当药吃的,就更加有些荒唐了。

父仇子报,是传统家礼中的特殊内容。《礼记·曲礼上》云:“父之仇,弗与共载天、”通常所说的不共藏天之仇,起初指的就是杀父之仇。春秋战国时候,子报父 仇的事例特别多。著名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就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权臣屠岸贾残杀赵盾全家,还要斩草除根,四处搜捕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要和公孙杵日冒死定计救出赵武,抚养成人。后来由赵武报了这杀父之仇。又如,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死,伍子背逃到吴国,带兵伐楚,占领了楚国都城。这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背还要挖开坟墓,鞭尸三百,这又是一个子报父仇的故事。历代统治者为了提倡拳道,在法律上也开了口子,认为孝子杀死了杀父的仇人,应该表扬而可以不定罪,这就更加助长了这种风气。传统社会里宗族之间的械斗,也常是与此有关的冤冤相报,世代不绝,又成为一种弊端。此外,礼书上对父子之道还有许多繁绸的要求,比如说:父母在,为子的不可远游,外出不可登高,不可临渊,不可走小路,乘小舟,不能在暗处办事,更不能为朋友卖命。之所以有这些要求,据说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一则,子女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不可轻易受伤,受伤了就对不起父母;二则,如果做了丑事,会给父母丢脸;三则,自己有了三长两短,今后谁来侍候父母?古代,父母把家族香火的延续寄托在儿子身上,做儿子如果不生男孩,就等于绝了种,断了根。所以不生男孩就是最大的不孝,比损毁自己的身体还要严重,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孙绰也说:“三千之责,莫大无后。总面言之,那时候的孝道一切都是为父母这一方考虑的。发展到极端,父母杀死了子女,居然也不算犯法;而如果子女杀死父母,那当然是大逆不道,非但要判以极刑,社会论也是会大加挞伐的。父母恩深,儿女情长。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处理欠当,就有可能留下终生的遗憾与父母相处,有一些基本礼仪是必须遵循的

一)孝敬父母孔子的一位学生曾经问他:“老师,你经常讲孝敬父母,是不是指在衣食住行方面供养父母,并且经常让他们高兴?“孔子摇头答道:“不是。如果说供养和宽慰父母就是孝敬,那我问你:忠实的仆人为主人劳作,讨主人欢心。是不是也是孝敬?孝敬父母不是因为要报答父母,而是一种浮朴而又真挚的情感提倡孝敬父母,并不是要人愚孝。知道父母的错误,最好是委婉含蓄地加以暗示,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如果这种方式不能奏效,就应该非常礼貌、和颜悦色地直接指出,或者请他们信得过的长辈来劝说。总之,父母有错误,千万不能采取强硬措施,更不能伤害父母的情感和身体

(二)关心父母父母养育子女,并不是为了将来子女如何报答自己。但是,和所有的人一样, 父母也需要关心,尤其需要子女的关心。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一位老人,辛苦了一辈子,把儿子养大成人,并且还帮助儿子把孙子也养大了。然而,自己却病倒了,躺在床上,下不了地。有一天,儿子进来对他说:“爹,你现在只吃饭,不干活,对这个家没有什么用处了,我看还不如把你扔了吧!”儿子不顾老人的苦苦哀求,把老父亲装在筐子里。背到后山的悬崖边,要把老人从悬崖上推下去。这时,老人的孙子在后面提醒道:“爹,筐子得留着将来你老了,我还要用它来装你呀!”老人的儿子吓了一跳,他只好又把老人背回家,好生奉养。谁都有衰老的一天,谁都有需要子女关心的日子。人一辈子有两件大事:养儿育女,养老送终。这是社会的规律谁都不应该回避关心体贴父母。尤其要留心老人的健康状况,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关心。疾病是老年人最大的麻烦。越是身体不好的人,越需要子女的关心。对有病的父母。定要悉心照料他们的衣食起居,随时嘘寒问暖,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成年的子女,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还要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为父母分忧,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让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享受一下清闲

三)体谅父母父母为了事业和家庭,为了子女而辛勤地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逐渐衰老,可能就没有过多精力关注自身的穿着修饰,或许还会产生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作为晚辈要设身处地地替他们考虑,充分理解和体谅父母,时时注意关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有些人不知道年老多病的痛苦,嫌弃父母的节俭小气,对父母要态度,这样的子女,必会遭到他人的鄙视。作为子女,孝敬父母,关心父母,体谅父母,帮助父母,是最基本的礼仪要求让父母生活幸福,自己也会感到无比快乐。能够做一个使父母幸福的子女,你的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

四)问候父母的礼仪在家庭生活里,子女对父母及时、关切的问候,是尊重和体贴父母的实际表现也传达了晚辈对长辈的牵挂之情。父母在忙碌纷繁的日常生活之余,如果能得到儿女一个充满爱心、温馨甜蜜的同候父母的疲惫、烦恼,甚至病痛,都会在像春风一般的亲情关怀中消失殆尽。

1。每天起床后,一声问候不能省“爸,早安!“妈,早上好!”晚上睡觉前,也别忘了向父母说:“妈,睡个好觉!”爸,时间不早了,早点休息吧!”

2。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在悉心照顾、端药送水的同时,更应该注意问候呢您就放心吧!”用儿女的亲情和关爱缓解父母的病痛,减轻他们的心理所亭“爸,好点了吗?好好休息,很快就会好的。”“妈,你想吃点什么?家里有3逢年过节时,在向同学、亲友祝福的同时,可别忘了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都应向父母说上一声:“爸、妈,新年好!”融洽的家庭关系更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让父母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品味到人生的天伦之乐4每逢父母亲的生日或母亲节、父亲节时,应送上一件有意义的小礼物,献上“爸,祝您工作顺利事业成功!”“祝妈生日快乐,水远年轻、漂亮!”等等,这些深切的祝福问候语会让父母感到快乐和安慰(五)规劝父母的礼仪家庭生活中,有时发生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得体地去处理、化解这些矛盾。

家庭矛盾,有时来自父母之间,有时是父母与自己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的产生有的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有的却是父母的过错。由于父母的过错面出现矛盾时,应当怎样规劝父母呢?

1。处处为父母看想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生活工作的艰辛,人情世故的复杂,使每个家庭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父母也是普普通通的人,面对繁杂琐碎的生活,也有心情烦躁的时候,当然免不了发脾气或发生摩擦。作为子女,要学会调和矛盾,遇上父母有失误时切不可得理不让人,与父母大吵大闹或对其不理不睬。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深深伤害父母的心。

2。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父母作为儿女,无论何时都应该对父母保持足够的尊重,即使是长辈由于一时的藏忽,言行有所失误时,同样应该使用委婉商量的方式规劝父母,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解决矛盾。当然,假如家庭出现矛盾确实是因为家长的行为过失所致,这时候,问题可就不是慕耐心或解释所能解决的。但父母毕竟是长辈,学识和经验都比我们丰富,对他们进行规劝,便要特别讲究礼仪,不可说得太直太露,咄咄逼人有的父母通情达理,有了过失时,容易接受儿女的规劝;有的父母比较固执,明明错了,却硬是不肯承认,或是知错却不图悔改。碰上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更不应和父母吵闹,则应开动脑筋,想出巧妙的办法,有策略地提醒、规劝父母。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只要我们的动机是关心和爱护老人的做法是礼貌和婉转的,终究会奏效。

『柒』 孩子应该怎么尊重父母呢

孩子尊重父母的表现有很多,要从语言、行为、思想等这几个方面来说。比如说孩子要礼貌地和父母说话,不能对父母动手,还有要理解和体谅父母。只要你的孩子做到这几点,那么他就是一个尊重父母的好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很深沉的,所以做孩子的应该要从小就知道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尊重父母的孩子才会成长得更好。

孩子尊重父母还体现在他们会听父母的话,会懂得理解父母。懂得理解在家庭教育里是很重要的。在遇到事情时,尊重父母的孩子会首先询问父母的意见,和父母商量,同时他们还会认真听取父母正确的意见。

『捌』 家庭礼仪有哪些

生活中常用的家庭礼仪,在中国老一辈的人特别重视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一直如此,生活中常用的家庭礼仪也是很重要的,那么,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知识,一起来学习一下。
生活中常用的家庭礼仪1

一、与人打招呼
见到长辈要主动问好,见到街坊邻居要主动打招呼,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介绍,要打招呼,爷叔舅姐哥妹等称呼,如果我是坐着,我要笑着站起来打招呼。不管我是否认识他们。
二、衣着与卫生
1、在家衣着可以穿裤衩子和背心,但是家里来客人了,需要换衣服。
2、出门在外要穿干净整洁的衣服,不可以邋遢的出门,注意仪表
3、每天要拖地。保持家里的卫生整洁。被子要叠。
三、用餐饮食
1、吃饭不准脱鞋,另外一只手不许放在桌子下,不可以趴在桌子上吃饭。不准喜欢吃哪道菜,就盯着哪道菜吃。所有的菜都要尝试一下,只分多少。不可以用筷子扒拉菜;不可以吃饭吧唧吧唧嘴。如果是家族一起吃饭,通常是主人招呼动筷子,小孩子不准第一个动筷子。餐桌上吃完饭筷子放在碗旁边,不准把筷子放在碗上面。
2、家族聚在一起吃饭,如果位置不够或者拥挤,小孩子会夹点菜不上桌,夹菜跟家长说了由家长夹菜。
3、家有客人吃完饭,会给客人倒茶。
4、如果是家族成员较多吃饭,吃完后要对剩下的.人表示自己吃完了,然后放下碗筷。
生活中常用的家庭礼仪2
一、称谓礼仪
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要用标准称呼。
2、对兄、弟、姐、妹不要连姓带名称呼。
二、问候礼仪
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3、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4、过节时:祝爸爸(妈妈)节日愉快。
5、外出时: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
6、归来时:爸爸(妈妈)回来啦。
三、就餐礼仪
1、吃饭前,要帮父母、长辈做放置碗筷,搬放凳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吃饭时,让长辈先入座。要等父母长辈先开始吃,才拿起碗筷吃饭。
3、吃饭时,不狼吞虎咽,不无故讲话,不随意走动,菜渣残骨不要乱扔。不要对着餐桌咳嗽打喷嚏。
4、若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要说谢谢。若比父母、长辈先吃完饭,要请父母、长辈“慢吃”。
5、吃饭后,要帮助父母收洗碗筷、抹餐桌凳等。

『玖』 子女对父母长辈要注意什么,应该要怎么样

子女对父母(长辈)要注意什么,应该要怎么样

从总体上来说,当今社会子女对父母的礼仪有日益简化的趋势,子女与父母(长辈)的关系在向平等的方向发展。实际上,年轻人在家庭中对父母的言行,对于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般应该注意以下礼仪:

(1)子女要敬重父母

面对父母,子女应当以敬重为先,认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与父母讲话、办事时,一定要讲礼貌、守规矩。

子女对父母的批评与指教,应洗耳恭听、认真接受。父母对子女的苦口婆心,是父爱、母爱的一种表现。所以,即使他们在言词上有些偏差,作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切不可强词夺理、当场顶撞,或是不屑一听、扬长而去。

不要过分夸大与父母的“代沟”,更不能一味认定父母“守旧”、“顽固”、“落伍”、“糊涂”。不懂得听从父母的教导和提醒,是不明智的行为。

(2)子女要孝顺父母

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孝敬父母不仅指物质上、生活上的帮助和照料,还包括精神上的慰藉,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要以“反 哺 ”相报。

父母晚年时可能会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一些变化,如退休后因生活内容减少会感到孤独,记忆力衰退,行动缓慢,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希望得到子女的照顾;老人喜欢谈往事,爱感慨;有的老年人和孩子一样,情绪变化大,容易生气,有些事情上会像孩子一样天真。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理解他们,才能使老少两代亲密相处。

(3)礼貌的称呼与问候

称呼父母或其他长辈,要亲切,不能直呼其名。早上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要向父母问候。父母下班回家时,要迎上前问候,并主动接过他们手上的东西。每日上学(上班)出门和放学(下班)回来,都要向长辈打招呼。平时有事外出,要向家人告别,并说明去向以及回来的时间,以免家人挂念。

阅读全文

与子女对父母的礼仪体现在哪些方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古今孝敬父母的诗文 浏览:191
财政没给交养老保险怎么调动工作 浏览:845
社区老年大学培训班信息 浏览:796
长寿花花苞发黄怎么回事 浏览:83
延迟退休年龄论坛 浏览:175
外线通讯电工退休年龄多少 浏览:547
老年人搞笑段子 浏览:22
老人头发洗不干净怎么办 浏览:90
河j北省中人退休金何时补发 浏览:645
入职体检费是什么 浏览:699
被骗的父母喊口号怎么回事 浏览:958
成都共有多少街道社区养老 浏览:733
江苏省养老保险联网 浏览:100
2021退休金83岁老人涨多少 浏览:879
2017年退休工资是多少 浏览:562
长寿秘诀不吃肉 浏览:834
父母的老寒腿怎么过冬 浏览:702
老年大学的班级管理服务 浏览:98
济南市退休工资计算 浏览:407
什么情况下可以不体检 浏览: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