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和尚出家为什么得离开父母
出家要在寺庙生活,脊渗和尚的寺院是一般不可能长期收留外人的,而且佛门讲究的是六欲清樱首脊净,断绝红芹让尘,自然是远离红尘的好。
㈡ 学诚法师:出家人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是否为不孝
学诚法师:许多出国读书的人也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尽孝,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城市,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与父母异地而居。反过来,即使出家了,父母生病或生活困难时,也可以回家照顾。这是在生活层面。在精神层面,出家人心心念念报父母之恩,以一切众生为父母,是更深广之孝。
学诚法师:首先,出家并不是逃避赡养责任,当父母生活困难或无法自理时,出家人可以也应该供给衣食所需或亲自照料;其次,出家之孝不仅仅停留在衣食奉养方面,更重在利益父母的无限生命,而且不仅面对这一世的父母,更扩大到生生世世的父母,是更深更广的大孝。
㈢ 出家人可以回家看父母吗
出家人可以回家看父母的啊,现在的出家人跟普通人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也是可以结婚生子的
㈣ 出家人还能回家看他的家人吗
首先,你得明白什麽是出家,出家乃是出世俗的五欲、烦恼之家,而不是说出家了就得和父母一刀两断,永不往来。如果这样理解,则是完全错误的!
佛教从一开始就是非常讲究孝道的,关於这点,我给你找出原始佛教经典作为依据:
《增壹阿含20.11经》第十一卷”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於肩上放於屎溺,犹不能得报恩。 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大正藏》第2册,第600c-601a页) “
以上是文言文,如果你看不懂的话,那我再给你找篇南传佛教中的经典:
第一部是巴利《增支部》的《知恩经》。经中讲道: 诸比丘,我说有二人恩重难报,哪二人?所谓父母也。若复有人以母著一肩上,以父著另一肩上,如此生活百年、完成百年;若复其人胆养父母,为他们涂油膏、推拿、澡浴、按摩四支;而其父母在其肩上放屎尿,即使如此亦不能报答父母之恩。 比丘当知,若复使父母成为无上的主人,绝对地统领这个充满七宝的广大世间,即使如此,亦不能报答父母之恩。这是什麼原因呢?诸比丘,父母为子女所奉献的太多了:他们把子女养育成人,他们培养照顾子女,他们把子女引入这个世界。
可见,出家人不仅仅是能回家看看父母,还有义务尽到自己作为子女的责任,要去报答父母的恩情。
㈤ 出家的人不管父母了吗
是的,一旦决定出家即是断了与这个尘世的所有缘分,父母便是陌生人。
㈥ 出家人能和家人常见面吗
这个不是不可以的。但是,既然出家,就要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无事还是少见面的好,以免影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