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锄断了。他的父亲大怒,操起一根大棒,狠狠地抽打了他。
曾参默默承受着,不躲不闪。
其父却越打越气,直到曾参倒在地上,昏过去。
曾参很久才苏醒过来,醒来以后,他马上站起来,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害得父亲大人不得不用大棒来教育我。大棒太重了,父亲您没累着吧?”
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后,还拿起琴边弹边大声唱歌,以此让他父亲知道,他身体没事,好让父亲宽心、放心。
这个曾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但是,孔子听到这事后,是什么态度呢?
孔老夫子发怒了。他告诉弟子们说:“曾参来时,不准他进来见我!”曾参糊涂了,也很委屈:“老师您不是教导我们要孝顺吗?为什么我这样孝顺,您还生气呢?”
他请求孔子接见。他要问问老师。
孔子告诉他,从前有个瞽叟,他的儿子叫舜。瞽叟要使唤舜时,舜总是在身旁。瞽叟发怒要杀掉舜时,却总也找不到这个孝顺儿子了。平时,瞽叟用小木棍打他,他就忍受着;瞽叟一旦拿大棒子揍他,他就马上逃走。
你以为舜是怕死而违抗父命吗?你以为他是不孝吗?正因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他才使得他的父亲没有因为打死了儿子而犯下不慈的罪过,而他自己也没有丧失那拳拳孝心啊!
你呢?拿身体去承受父亲的雷霆之怒,打死也不躲避。你有没有想过,你一旦被打死了,不就是让你父亲陷于不义之地吗?不是要让你父亲承受丧子之痛吗?不是要让你父亲因为亲手打死儿子而悔恨终生吗?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
一番话,让曾参醍醐灌顶,冷汗涔涔。
我们看孔子的这个故事,便知道,后来《二十四孝图》中的那些极端的孝道,像王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奉母,庾黔娄尝粪忧心,等等,一定为孔子所反对,因为孔子坚决反对用极端的手段去实现道德标准。用极端的手段去实行道德规范,本身即为不道德,并且会引起更大的不道德。
2. 孔子对尽孝道的态度
孔子认为更重要的是孝要产生于内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
这是孝法清除认识误区,达到真实有效的根本要求。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所谓孝顺,以为能养父母则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饲养狗与马。如无敬意,那和饲养狗马有何区别呢?”
《论语》记载,孔子主张对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和悦,即在言谈举止一切细节中,都要体谅敬顺父母。
他还主张奉行“三年之丧”,即父母亲去世后儿子应停止所有社会活动、感官享受和娱乐,专心守丧三年,表达对逝去至亲的诚挚哀伤与怀念。
《论语·阳货》记载,学生宰我曾质疑三年时间太长,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认为宰我的想法说明了他对养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挚之情,是“不仁”之人。
(2)孔子是如何对自己的父母扩展阅读:
孔子的父母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史记》中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意即叔梁纥和颜氏女子野合,向尼丘祈祷后,生下了孔子。
按照这个记载,孔子是“野合”的结晶,父亲年老体衰,母亲是青春少女。孔子生下来不久,就成了没有父亲的孤儿,寡母将他抚养成人。
《礼记》记载,直到母亲去世后,孔子才打听到了父亲的墓址,把父母合葬在一处。孔子向慕周礼,崇尚孝道,而母亲在生时他居然始终不知道自己生父的墓地所在,由此可以想象他含辛茹苦的单身母亲的窘境与难言之隐。
在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野合”对于男子而言无伤大雅,对于将贞节作为绝对命令的女子来说则有伤风化,大逆不道。
在历史典籍中,关于孔子父母亲的记载很少,与避讳孔子的“野合”出身及孔子母亲的非正妻身份大概不无关系。
3. 如何理解孔子的孝道
1、养亲是孝的最低层次
孔子的孝是对西周以前的孝进行改造,更加突显孝的人文意味。能养是对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养就是孝。能养是对孝的基本要求。奉养保证了父母的物质需求,但作为人类还有更高的需求。人类的高需求说明能养是孝的最低层次。
2、敬养是孝的较高层次
奉养是对父母物质需求的满足,仅是物质供养不能体现孝的人文特质。“敬”着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孝不仅是能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如果仅仅做到养,那和动物没有区别,对父母的敬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敬是尊重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
敬是建立在对父母深爱的基础上,有深爱之情而发出,如无此情,只是奉养不足以称之为孝。孝应是物质供养与精神敬爱的统一。敬爱父母,还应对父母进行劝谏。父母有错,要对父母进行微谏,从而不使父母陷于不义之地。
3、“继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层次
“继志述事”是对合理之政应当之事的传承,而对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永恒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最高层次的。
对人生的关怀,孝表现为对父母无时不在的关爱,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生病。为人子女应理解父母的心境,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做事谨慎,关心父母。将心比心,以父母爱子之心爱父母,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3)孔子是如何对自己的父母扩展阅读
孔子不提倡愚孝:
父母都是平常人,也会有缺点和错误,孔子允许子女劝谏,只是要注意方法。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如果他们不听,还尊敬他们,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孔子家语·六本》记载了一件事情:曾子在瓜田里锄草,不小心斩断了一棵瓜苗,其父曾皙就拿大棍子打他,打得曾子趴在了地上。孔子听说就很生气。就教训说:“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盛怒之下,用大棍子是能打死人的。一旦打死了人,父亲就犯了法。这当然不行。所以,孔子的教导是,小棍子打就受着,大棍子打就逃跑,不能等着被打伤、打死呀。
4. 你怎样看待孔子的孝道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瑰宝,集儒学精神之大成。其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教育等一些方面的思想和原则,主要与对话文体呈现,文风平实内涵深刻。它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出的,寓意深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是研究儒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由于《论语》一书当中包含的思想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而孝道是一种以血缘亲情作为纽带的一种敬老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承袭孝道对于后进样中华精神有重要的价值。在孔子的儒学精神当中孝道也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本的核心,是“礼”的重要的形式体现之一。故本文将着重对于孔子在《论语》当中对于孝的理解以及对于如今的影响做浅要论述。
《论语》当中的孝道
在《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阐述有很多,比如发在为政篇当中就有“子游问孝”等,学而篇当中也有,《论语》当中对孝道的阐述有很多,但是大都是以孔子和弟子问答的形式来呈现的,比较零散并没有对于孝道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他们的对话当中可以体现出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首先是“赡养”,对于孝来说“赡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子游问孝一篇当中子曰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为人子女谈及孝道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老人的温饱,让老人不会为了衣食去担忧劳碌。赡养双亲是孔子在《论语》当中界定孝道的物质标准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标准。
其次是“尊重”。赡养并不仅仅就是孝道的全部,做到了赡养也不能称之为孝,在为政篇当中孔子说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清楚地阐明了孔子的观念,他认为仅仅只是供给父母衣食是不够的,还需要去敬重父母,如果只是给吃给喝但是却不尊重,那也和养狗养马没有太大的区别。父母老人是一个人,需求的不仅仅是吃穿,更是需要子女的态度,也就是尊重,对于父母的意见还有言语要恭敬,虚心。
然后就是“色”这个色指的是你的脸色,前两者做到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第三点要求相对比较高。孔子认为不仅需要供给父母吃穿,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神色也要保持愉悦,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去愿意孝敬父母,把侍奉在父母身边当做一种愉悦的事情,而不是去为了“孝”而“孝”,父母会察言观色有思考,对于子女的神情最是关注,孩子是不是开心快乐,愿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其实父母是最了解的。天下的父母都是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幸福快乐的,子女愉悦父母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快乐,父母需要的其实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奉养更是精神上的。所以孔子对于孝道的第三个层次的定义“色”是相当的准确的。
“立身”,这最后一个孔子对于孝道的定义也是《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最高要求,也是很多人都很难做到的,因为这个界定是对于自身的一个严格的要求。孝顺的子女不仅需要做到前面三个去对待父母好,还要从严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拥有高尚的品德,让父母对于自己的立身行事都很放心,不用为你的处世而感到忧心。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父母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为担忧的,孩子的品行也是父母最为关心的事情,能够做好自己好好的去生活,让父母安心地安养晚年,这便是最大的孝道。
“孝”与“礼”的关系
在《论语》当中提到,尊敬父母要以“礼”待之。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心中孝道和礼法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儒家重视礼学文化,在《论语》当中关于礼的体现更可谓是淋漓尽致。礼可谓是儒学的核心,在孝道的界定当中更是把“礼”放在了首位,也漏蠢就是礼是对孝的一种界定,孝道要符合礼节,生之以礼,死之以礼,祭之以礼。礼仪贯穿了孝道了全部,无论是父母生前还是死后,都需要以礼相待,方为孝道。
“礼”与“孝”结合来看的意义很广泛,包括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在孔子的观念里面侍奉父母是一件严谨的事情,要郑重相待,表情、言语、举止都要合乎礼仪规范去对待父母才能称之为孝顺,其实放在现在来看不能说错,但是未免有些严苛。“孝”与“礼”的关系和界定也是如今对于孔子孝道思想承袭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
《论语》当中的孝道的发展及影响
《论语》当中对孝的阐述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孝道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孔子围绕孝展开论述,深化了人们对于孝文化的认识,是一种对孝礼的推行,使给汪拆后世在治国齐家上面留下了一个道德参照基础。以孝以仁治国从汉朝以来孝文化开始逐渐走向巅峰,知礼懂孝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论语》当中的返陵陪孝道文化深刻久远对于现今也是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首先要赡养尊重孝顺父母,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父母含辛茹苦的将我们养育长大,在正当壮年时期你努力奋斗都是为了我们,辛苦的将我们养大之后,父母变得年迈,生活上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回报父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孔子提出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物质更是精神上的。在如今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温饱不再是一个问题,父母年迈之后都享有一定的医疗保障。对于父母而言其实对于孩子能够给予多少物质上的东西给他们其实真的要求不多,他们更加需要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慰藉,他们需要的只是子女经常回家看看他们,说几句贴心的话。所以在当今社会孝道中的“赡养”这一项相对而言弱化了,但是更加强调“尊敬”和“色”而“立身”古往今来的父母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是因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所以对于孩子的品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面立足就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从现在社会的一个整体态势来看,还有很多啃老族的存在,像是一个寄生虫一样依附于父母生活,不断的去榨取父母的精血,让父母年纪一大把还在为着生计子女发愁。或者是一些年轻人遇见了一点挫折便选择放弃生命,完全忘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抛弃了自己的赡养职责,是不孝的表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这是一种忘记了礼法的行为,所以可见学习礼法,体会古人经典当中的内涵是多么的重要。《论语》礼法孝道对于今天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
《论语》当中除了强调对于生者以礼,侍之以孝之外,对于逝者也要尊重虔诚的缅怀。曾子②在学而篇中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逝者要慎重的去对待,要虔诚的去缅怀祖先,人民的道德会变得忠厚。通过祭祀来改善道德风气着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祭祀当中不仅仅只是在缅怀先人,更是一种对于孝文化的重温和弘扬,追思的不仅仅是先人更是先人的一种精神,对于后代也是值得学习和敬仰的。也更加有利于形成一种感恩的品质和习惯。
在后世对于《论语》的孝文化发扬过程当中其实有些走偏了,后来孝道变成了一种“愚孝”其实这样也是不好的,“愚孝”其实对于父母而言根本不是孝顺。在孔子的观念里面倡导的是一种合理的孝道,在孔子看来对父母耐心的提出谏言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父母有了过错,不应该盲目的去选择跟从,也不该去听之任之,任凭父母走向错误的深渊,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作为子女在发现父母的错误之后,应该找对方式方法,心平气和的耐心的去和父母进行沟通,去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父母交换意见,去倾听父母的内心真正的想法以及他们坚持的原因,不能去指责父母,一味地去批评父母不对。在《论语》的里仁篇③当中就明确的指出了为人子女在父母犯错之后,要抱着尊敬的态度去规劝父母的行为,这些都是与后面的愚孝是不一样的。
当然《论语》当中也有一些不太可取的地方,比如它重视礼仪,对于丧礼要求极为繁琐,这对于今天来说是不适用的,而且会有些靡费的成份在里面。祭祀更重要的是去追思怀念,更需要的是心意,而不是去以一些形式化的礼节来彰显孝道,那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而将祭祀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事情去做的话,就更是不利于当今的社会发展了,这些都是要舍弃掉的,只要保留精华的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发扬和传承就好了。
《论语》中还将孝界定为“无改于父之道”。孔子认为在父亲活着的时候要去观察他的言行和志向,在父亲时候要继续继承。有点子承父业的意思,但是在当今社会当中多元化发展,个体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个人想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去界定孝道在当今是不合理的,但是可以理解成为对于父亲优良品质的一种学习和继承。
《论语》当中对于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其中体现了孔子对于孝文化的理解,孝礼的提出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现在都是极其具有价值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变革许多食物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孝道的界定也不能太多过于的单一,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去理解,有选择性的去加以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心去理解当中真正的奥义,然后付诸行动才更加具有意义。
5. 孔子:关于孝敬父母
关于孝敬父母的话题,是老生长谈了,实在也说不出什么新意了。这么多年,在孝敬父母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事情,深深的被困扰甚至是刺痛了心,心绪一直不得解脱,而深陷其中,可以说是充满了痛苦。因此看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的书,希望从中能够得到答案。下面学习《论语》、《孝经》中孔子的关于孝敬父母的观点,希望能从这些道理中得到答案、精神得到解脱。
1
《论语》是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孝经》是孔子与他的弟子曾子之间关于孝的谈话。其中有些观点已不适应现在这个社会。如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
孔子在对待父母亲上要求子女,对待父母要竭尽全力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 “入则孝”(论语学而篇)。“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篇) ;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庶人章)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级孝行章) 关注父母的年龄,做好与年龄相关的事情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篇)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远离,但是有了必须要做的事情,要把父母安顿好,告诉父母,让他们不要牵挂担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
3
在与父母朝夕相处之中,孔子说到:要体会到父母担忧子女生病的担忧,不让他们操心,也是像他们担忧自己一样关心他们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 在对待父母的时候,最难做到脸色一直让父母觉着舒服和不顶嘴,就是 “色难。”(论语为政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
4
以上这些都是基于父母有仁爱之心 ,通情达理之最普通的人的情况。 然而,孔子并不是个教条的人,一味让子女盲目顺从,不抱怨。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篇)以杖叩其胫。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 对于为老不尊的老人,孔子依然不赞成“老而不死是为贼”。同时对于怨,讲求以直报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篇}
6. 孔子的“孝”的观点是什么
孔子“孝”论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能养”,即赡养和养护父母;
二、是继承父志,完成父业,并使父之事业发扬光大;
三、是要从内心里对父母充满爱意。
孔子孝论的三个层次是依次展开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华的。第一维度与第二维度是对当时社会普遍观念的认可,是对当时世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作为人子的本分。
但一个人只是尽到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真诚的爱意。第三个维度才是问题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论的核心。
(6)孔子是如何对自己的父母扩展阅读:
孔子在书中提到的孝论:
1、孝要有必要的物质供养
衣食住行,都照顾好父母,这是孝的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孔子在这里却说得很少。大概以为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了,可以略而不论。当时的人们认为,能养活父母,服劳先食,这就是孝了。但孔子认为,这还算不上孝。孔子对孝的要求非常之高。
2、孝要让父母精神愉悦
使父母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这是高层次的孝。孝必须敬。孔子说,单是养活父母,还不能算孝。供养父母,好吃好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严肃认真,心存敬意,孝敬,孝顺。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
3、孝要遵守礼制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无违”就是按礼而行,不违礼制。具体地讲,就是父母活着,要按礼制来奉养他们,比如穿什么等级的衣服、坐什么等级的车子、吃饭时奏什么乐跳什么舞等;父母去世,要按礼制来安葬他们,以后也要按礼制来祭祀他们。
4、孝要能继承父亲的遗志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就是说,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内,对父亲所用的人、所交的友、行事的规则,都不加以改变,可以算是孝了。这体现了对父亲的尊重。
7. 儒家大义:孔子如何教我们孝顺父母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建树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的孝道,孔子对于这方面也有他自己的论述。
归纳起来有如下12条:
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8.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学习过了。
9.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1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11.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8. 孔子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孔子关于孝敬父母教诲孔子在他的《弟子规》中详述了如何孝敬父母,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是非常有益的。一个仁义,善良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好人,待人接物诚实善良,孝敬父母,爱护子女,他的心是无私的。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视为“大逆不道”。今天我们常常看到听到,无论是在文学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时常有这样报怨父母的:“为什么生我?”其实,正如人们讲的“善恶轮报”,人的不幸都是因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后来遭遇不幸,以偿还以前做坏事时欠下的债。以恶相报,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磨难。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礼规,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会非常协调。
孔子在对其弟子的教诲中讲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礼貌对待父母,父母有不对时,如何恰当的指出,等等。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说: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9. 在对待父母的过错上,孔子提出了什么原则
《论语.里仁》记载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说,当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劝告时,仍应当恭敬地对待父母,应当为他们担心,而不是埋怨他们。但搭源是,这也不等于腊枝段说自己一定是对的,父母一定不对轮誉。所以,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自己要能够理解父母,也要让父母理解自己。
10. 孔子主张孝和礼
孔子主张以孝治国,以礼待人,在《论语》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孔子的孝和礼,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论孝
关于孝,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提到,并且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跟自己的弟子讨论孝的真谛。
孔子说:“当我们的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去世了的时候,得观察他的所作所为;假如你能做到三年不去改变父亲的方向,那这就是孝。”在他的眼里,孝就是对父亲的百依百顺,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他的行为,对他有所不满,这就是不孝。
子游曾问过孔子,什么才是孝,孔子说:“如今什么才是有孝的人呢,那就是能够赡养自己的父母。人虽然能够养活的了狗和马,但是对它们不尊敬,这又有何区别呢。”可见孔子认为在赡养父母的同时,还得需要对他们尊敬,是晚辈对长者的尊敬,即位孝。
孔子说:“你的父母都还在活在人世,作为子女的就不应该出远门,如果非得出远门,那就去一定的地方,一定要回去。”孝是日常的,需要对父母不断地赡养,需要常常服侍在父母左右,而不能出远门,让他们担忧。
孔子说:“关于父母到底是多少岁,我们是不能不知道的。一方面替他们长寿感到窃喜,另一方面对他们年老了感到忧伤。”子女需要在意父母的年龄,对他们年龄的关心,就是孝。
孔子问礼
关于孔子问礼,是发生在周朝末期,并且他是向我们众知的老子问礼。关于这个事情的记载有很多,例如《史记》等都有所记载。但是关于他问礼的次数存在争议,其中《史记》写到两处,而《庄子》中写的是五处,这种争议至今都无法解决,当今学者据考证,认为至少有三次以上专门去跟老子问礼,甚至更多。
作为多年研究老子的专家王学良认为是多次的,他觉得两个人是师徒,孔子是学生,那就得多次请教自己的老师,继承老师的思想。这种观点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根据目前主流学界的认为,孔子和老子这两个人的学说其实是对立的,在《道德经》中提到,老子要废弃圣与仁义,认为这二者是无用的,但是孔子却不这么认为。
孔子去问礼,请教的内容中包括礼、乐等这些 传统 文化 元素。因此,他们两个讨论的内容确实难以确定。根据已有的史书记载,却将其进行明显的区别。认为前期孔子前去的姿态是放的很低,是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前往,想要去请教大师老子。但是越往后,问礼的内容就复杂了,论述的方面更为广阔,开始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两个人都论述起了文化的根本所在,各抒己见。
根据史书的记载,认为孔子第一次去问礼大概时间是公元前535年,地点大概在巷党,如今的山东境内。当时,周王朝内部矛盾众多,而老子身为周朝的官员,遭到陷害被免去他的职位,开始游历于各国。恰巧他来到鲁国之后,他的一个好友在巷党去世,谁都知道老子是一个精通周礼的大家,就请他去安排好友的丧事。
就在出殡的那一天,孔子也去了,那时候他才17岁,但也安排过很多丧事,懂得周礼。两个同样懂得周礼的人碰在一起,必定会探讨周礼,就有了孔子的第一次问礼。
之后,族羡在公元前526年,老子已经官复原职,而孔子也早已有点名气,却依旧觉得自己对周礼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就再次去向老子问礼,其中问的更多的还是丧礼问题。
第三次问礼,就是老子已经辞官归乡的时候,回到了苦县。孔子得知此事,想要 拜访 老子,顺便再次向他请教周礼问题。这一次问礼,两个人开始有了争袜贺执,是在思想上起了不同看法,两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彼此说服不了对方。
之后,孔子还有一次问礼,那时候的孔子已经是一名大家,并且跟老子之前就有了分歧,却丝毫不影响从中再次获得启发。这一次他问到了兆好拍阴阳以及道,对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