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红楼梦》中香菱与贾雨村之间有何联系
香菱的父亲甄士隐是贾雨村的恩人,他曾经资助过贫穷的贾雨村。贾雨村做了大官以后,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发现香菱被人贩子拐卖,可是贾雨村却视而不见。
其实不然,贾雨村忘恩负义的事情就像是一个引子,暗示出了贾府最后很可能就是因为贾雨村恩将仇报投靠了贾府的政敌,而导致贾府大厦崩塌。
㈡ 《红楼梦》香菱结局是什么
《红楼梦》香菱结局:香菱是薛蟠妾室,薛蟠出狱后,香菱得以扶正,生下一子后难产离世,甄士隐亲自接她归入太虚幻境。
香菱(甄英莲)是曹雪芹所著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第一个登场的女性人物,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原籍姑苏。甄士隐独女,眉心有一点米粒大小的胭脂记。
四岁那年元宵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养大后原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逢冤”),中途却被薛蟠看上,为此打死冯渊抢走了她,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起初是薛姨妈丫鬟,后为薛蟠之妾,因薛蟠外出被宝钗带进大观园(香菱学诗)。
薛蟠娶亲后因为主母夏金桂所不容,被其唆使薛蟠毒打。后与薛蟠断绝关系随宝钗而去。八十回内未交代香菱结局。
人生经历:
一、出生富贵,命运多舛
对于香菱而言,她本可以拥有富贵幸福的一歼迅袭生。
她的父亲名叫甄士隐,是神仙一流的人物。人过中年,膝下唯有一个女儿,却不讲休妻,不大肆纳妾,反而将唯一的女儿宠到掌心,有了闲钱还喜欢救济穷人。
香菱的母亲封氏贤良淑德、深明大义。
若是没有佳节走散的祸事,或许,这一家人,也能幸福安稳地度过一辈子。至少父母宠爱,衣食无忧,和和美美度过一生。
二、乐观天性,基因强大
香菱的性格,乐观知足。
她本有一幢好姻缘,冯公子为她特地改了性子,却被薛蟠打死。她本有好美貌,却无法吸引花心的薛蟠。好在,薛姨妈仁慈,将香菱收入房中,给了她一个身份,也给了她一份底气。
在命运折磨下,她还昌戚有对美的欣赏,还有对诗词的向往,还能为了学诗拼尽全力。
乐善好施,珍惜所得。这样的性格,像极了氏兄甄士隐。
㈢ 明明是个下人,却会写字作诗,香菱到底有何背景
这个香菱是被拐卖的孩子,所以,她在被拐之前,是很有可能接受过教育的。还有就是,拐卖之人,为了让香菱卖个好价钱,也是有可能教她读书写字。就像现在的相亲市场,有文化的姑娘,总是比没文化的姑娘要吃香。再者,就是薛宝钗和薛姨妈都是厚待下人的主子,她们也会教香菱识文断字。
拐子一般会选漂亮脊没稿女孩,精心培养,高价卖出。这种培养,自然要有基本的文化素养,琴棋书画都要会一点。不然何以被富豪看中进大户人家?或者,即使卖给妓院,也得是个名妓头牌之类的才行。
03、香菱遇到了好主子,愿意教香菱看书香菱到薛家,薛姨妈和宝钗都是厚待下人的好人。虽然薛宝钗不甚主张香菱学诗,但起码的识文断字,还是会教的。
而香菱自己也聪明,所以她樱孝向林黛玉请教学习作诗时,不但已经识文断字,而且基础不错,勉强能够出对作诗了。
㈣ 红楼梦香菱的身世 香菱的结局如何
香菱剧照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香菱学诗那一段,我们都在课本中读过。香菱一生坎坷不平。在《红楼梦》中,香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香菱的结局如何?
红楼梦香菱
香菱原本也是大户人家出身,父亲甄士隐是当地的名门贵族,母亲温柔贤淑,如若能在此家庭中成长,香菱必定能成大器。然而不幸的是香菱自小被人拐骗,离开了父母的身边。自从年幼之时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后,香菱便认人贩子为爹,开始了她坎坷的一生。在被薛蟠强占为妾后,香菱开始在薛家生活,后来薛蟠将夏金桂娶了回来,香菱在薛家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一方面要应付时不时给自己难堪的金桂,另一方面又要忍受薛蟠对自己的折磨。而香菱天生是一名性格开朗的女子,即使挫折重重,她仍保持着脸上的微笑,笑着面对自己眼前的困难。老天总是公平的,夏金桂终于死在了自己的阴谋中,而香菱的耻辱也得以洗清。薛蟠将香菱扶为正妻,香菱也怀有薛蟠的孩子。这时候红楼梦的读者都以为香菱的苦日子总算是熬到头了,可没想到,香菱最终因为难产而离开人世,只留下一个孩子。 《红楼梦》中香菱是作者所塑造的其中一个成功人物,她自小就离开了亲生父母,而后又成为了他人的妾,在成为正妻后,却离开了人世。香菱的一生虽然坎坷不平,可是她的笑容却留给了读者。
香菱的结局
一名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却在幼年之时不幸被拐骗;一名要不断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女子,却仍能笑着应对一租氏切困难,这名女子便是香菱。香菱的苦与不易都牵动着众多读简扰者的心,那么香菱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呢?是否是一个好的结局呢? 香菱的结局其实在小说中的第五回的判词中就已经有了些许可以寻得的踪迹,“致使香魂返故乡”,这句话便是说明了香菱最后是离开了人世。香菱的一生是苦的,幼年与父母失散,生计堪忧,她先是被迫成为了薛蟠的妾,在薛蟠娶了正妻金桂之后,又屡屡受到金桂的折磨,甚至连薛蟠也对她拳脚相向。香菱在百般无奈之下,求了薛母,让自己跟随在宝钗的身边。看到这,人们不禁想到香菱的生活似乎是有了一丝的转机,能够离开薛家。拦型旦然而故事并没有因此而停止,金桂死在了自己的阴谋中,薛蟠也感念到香菱对自己的好,便将香菱扶为正妻。故事到这里,香菱的结局似乎已经是大团圆的结局,然而,可怜的香菱却最终还是离开的人世,只留下了一个孩子。香菱的结局让读者十分惋惜,明明已经成为正妻了,为何作者还不让历经艰辛的香菱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呢?其实香菱的结局早已注定,香菱拼尽自己的生命留下的孩子便是香菱的希望吧。 香菱的结局固然让人惋惜不已,但是香菱这名笑着面对一切的女子会深深地留在读者的心中。
㈤ 《红楼梦》中香菱因为什么与薛蟠断绝关系跟随薛宝钗而去
在《红楼梦》第八十期中携轮棚,薛磐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代表夏金贵发泄怒火,伤了向凌的心。香玲重病时,她不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而是在梦中情不自禁地给父母打电话。薛凡对这些话更加恼火。他抓起门闩,急忙去找香玲。在没有进一步讨论的情况下,他开始迎头痛击,并坚持认为是项玲干的。向玲抱怨时,薛阿姨过来制止她喝酒,说:“你不明白,就是在打人。这姑娘这些年来一直在等你,难道她不专心、不关心吗?他现在应该做这样不道德的事吗?你只要问实话,然后就粗鲁了。”
根据这句话,当87版被改编时,向玲的结局是在悲伤中死去。也许在改编者的心目中,香玲的离开是一种解脱,她终于有机会见到她的父母和亲戚。她再也不用忍受薛潘和夏金贵的痛苦了。也许薛磐做了一些太伤向玲心的事。《87》的编剧改编了《香龄》的结尾,香龄的名字不是薛潘,而是她日夜思念的父母和亲戚。当向玲的父母哭的时候,我哭了。这个从小被拐卖的孩子终于松了一口气,终于有机会见到她梦寐以求的父母。
项玲的经历让我想起了那些被绑架的孩子。有些孩子,比如向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被绑架了,遭受了巨大的痛苦。长大后,他们嫁给了一个对他们不好的男人,比如粗鲁的薛凡。但香玲没有他们那么幸运。毕竟,他们仍然有机会活着找到父母。然而,在被薛磐殴打后,向玲的心脏受到了伤害,身心疲惫和创伤,使她的心脏完全灰白。她不再对这个男人抱有幻想,她唯一不能放下的就是她的父母。事实上,香玲并不知道失去父亲后,甄世音疯了,母亲也住桐升在母亲家里,等着她回家。然而,在被薛磐毒打后,祥灵病情严重,没有治疗的希望。此时,香玲最想念的人不是她所爱的薛潘,而是她在世界上最亲密的父母。
㈥ 红楼梦里的香菱的父母知道了吗
香菱的父亲就是甄士隐。她的本名叫甄英莲。在红楼梦第一回里,就讲到了她家的故事,从她父亲资助贾雨村,到正月十五英莲被佣人抱着看花灯丢失,一直到隔壁葫芦庙失火延烧颂稿了她家的房产,家境败落。
英莲被拐走时她才三四岁的样子,后来被人贩子养了几年后贩卖,落到薛蟠手冲樱敬里,早已不记得自己父母姓名和自己的家乡年纪出身了。
“香菱”是到了薛家后,宝钗给散慎她取的名字。她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乡父母在哪里。
㈦ 红楼弱女-文弱香菱
《红楼梦》这部宏篇巨制的悲剧中描写了许许多多苦命的女子,其中最为命苦的就是香菱。小时候还不太知道宝黛恋是红楼主线,第一次读红楼,见香菱第一个出场,便以为她是<红楼梦>的女一号了。虽然后来明白她不是,但还是非常关注她。她刚一出场就得到癞头和尚的判词说“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还真是这样,这两句残忍的判词正是香菱多蹇一生的写照。此书中不幸的女子虽多,枝凳但象她这么倒霉的真是绝无仅有。在旧社会,说一个女人倒霉多半是指“遇人不淑”,这在香菱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基本上就没遇见过什么好人。
1、 她遇上一个不负责任的家人霍启,在热闹混乱的元宵夜岩搭厅丢下她独自在大街上,自己去上厕所。导致她被拐走。
2、 她遇上一个阴险贪婪的人贩子,不但拐走她,还把她连许两家,结果发生命案,使她嫁给冯公子的美梦成了泡影。
3、 她遇上一个迂腐书生冯渊,因为真心爱她,虽然买了她,却非要等良辰吉日正式迎娶,完全想不到夜长梦多的问题,更不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道理。结果是赔了夫人又丧命。
4、 她遇上一个见死不救的旧识葫芦僧,虽然知道她的不幸,却为了自己讨好应天府贾雨村,反而不肯帮她。只帮贾雨村出坏主意,草草了结此案。
5、 她遇上一个恩将仇报的应天府贾雨村,本来是依靠她父亲的帮助才起家的,现在却为了讨好自己的新恩人贾政,故意放走杀人犯薛蟠,使她落入虎口,误了终身。
6、 她遇上一个没头脑、不懂得怜香惜玉的丈夫薛蟠。得到她却不珍惜,更不懂得欣赏她的诗文才华,只顾自己“淫佚无度”,为了新欢,牺牲了她这个旧爱。
7、 她遇上一个糊涂刻薄的婆婆薛姨妈。她从来就不曾真正把香菱看作薛蟠的侍妾。虽然刚开始夸她温柔安静,日久天长见她一味地老实傻乎乎,就开始看不上她了。时常抱怨她“不会过日子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总嫌她不够俭朴。宝钗对香菱比较尊重,叫她“菱姐姐”;宝琴送宝钗礼物也要送个一模一样的给她。看来两位小姑倒真把她当嫂子看,可薛姨妈从来都只拿她当丫环。见宝钗缺丫环使唤就让她过去侍候,见夏金桂吵闹就拿她出气,要拉出去卖了。可见在薛姨妈心里,她始终是个买来的没名份丫头,虽然也是经过正式婚礼嫁给薛蟠的,薛姨妈还是不承认她。
8、 她遇上了残忍狠毒的夏金桂主仆,在她们的欺压蹂躏下,香魂返故乡。
看来香菱还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简直是步步不如意。凤姐的女儿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以叫贾巧姐;香菱按照这个规律,应该改名叫甄不巧才对。如果她每日以泪洗面多愁善感,我们会比理解同情黛玉更理解同情她。可是我们所读到的香菱大都不是这样:
第七回:“ 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 ”
第二十四回:“ 香菱嘻嘻的笑道 ”
第四十八回:“ 香菱笑道......因指着笑道 ”
第六十二回:“ 香菱笑着摇头......便点头笑道......香菱只顾笑 ”
第七十九回:“ 香菱拍手笑嘻嘻的说道 ”
可见,在卖入薛家后、夏小姐出现之前,香菱的生活中笑容居多。别人为她的命运叹息,她自己倒是乐在其中。宝钗说她“ 呆头呆脑 ”,也不无道理。有时看到她,我不由得会想起国破家亡却乐不思蜀的刘禅。
《红楼梦》中引用了一句关于芙蓉的诗“ 莫怨东风当自嗟 ”。书中凡与芙蓉有关的姑娘命运都很凄惨,而且她们的悲剧中总有她们自己性格弱点造成的原因。香菱原名英莲,莲花就是水芙蓉,她自己的个性中也有一些可悲的弱点,对她的悲惨结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说世界上最可怜的动物就是羊,当面临屠宰时,它不会象猪、牛、鸡那样拼命反抗,只会乖乖跟着屠宰者走进屠宰场,就算在面临屠刀时它也不会反抗,只会默默地流泪。如果你反复阅读有关香菱的故事,就会发现她就是一只美丽的沉默羔羊。
香菱是五岁时被拐的。我小时候一直奇怪,一个五岁的女孩应该已经口齿伶俐记性很好,有的地方五岁孩子都可以上小学了,怎么至于七年以后对于家乡父母一点点印象也没有了呢?就算不记得父母姓名和家庭住址,总该有点模糊印象吧?也许古人不重视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不够,又或者她被拐子打骂虐待,受了刺激,脑子有病了吧?这都是有可能的,可令人惊讶的是经历了这粗隐些磨难的英莲却已彻底丧失了求生的欲望。她与拐子租住在葫芦僧家,葫芦僧那样盘问诱导她的身世,她也不起疑,只说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她为什么不找机会探探对方的口风,也许能打听到自己父母的消息呢?就算她害怕拐子发现,但在拐子喝醉时她也有胆子庆幸自己可以嫁给冯公子,公然自叹“我今日罪孽可满了”,却没有胆子或者心思向房东大叔打听一下自己的父母。就算她不指望自己能逃跑成功,但寻根是人类的本能。而且如果她将来真嫁了冯公子,也可以根据线索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可是她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完全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和渴望,成了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我不知道香菱是否体会过爱情,也许对于一表人才的冯公子,她也心生过爱慕之情吧?否则又怎会自叹,认为嫁给他,自己罪孽可满,可以苦尽甘来呢?那位冯公子对这段感情也非常认真,决心从此只爱她一人,还要给她一个正式的婚礼。当然,最后是不幸遇到薛蟠,因为不肯放弃对香菱的爱情而被薛家活活打死,却也是至死不悔。当真是一片痴情可对苍天!令人感动。如果冯渊爱上的是尤三姐张金哥这样的烈女,恐怕在被薛蟠抢去当夜就自杀以报未婚夫如此深情了。但是香菱没有,事实上当我们再次读到她出场时,她已经是在宝钗门外快乐地玩耍了。可能还真是“宁作太平犬,不作乱离人”吧?也许多年颠沛流离无依无靠的她骤然得到了宝钗的关心照顾,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立刻心灵就得到了满足,觉得以前受的苦难都得到了补偿?所以她一直都笑嘻嘻的,甚至在薛姨妈把她嫁给杀死冯渊的罪魁祸首薛蟠时,她也没什么意见。是她没有勇气还是也爱上了薛家这锦衣玉食的生活了呢?也许她年纪太小,胆小又没见过世面,所以甘心情愿受别人的摆布?也许她对冯公子的爱情也没那么深刻,后来薛蟠可能对她也还可以,所以在薛姨妈看来,她侍候薛蟠也还是“周到尽心”的,当薛蟠被打时,她也象黛玉哭宝玉一样心疼得哭肿了眼睛。不知道当她周到尽心侍候薛大傻这个打死她初恋情人的仇人时,心中是否也曾偶尔想到为了她而肝脑涂地喋血街头的冯公子。我总觉得冯渊之冤不仅在于花了钱又枉送了性命,还有一点就是,他为之宁死不屈舍命相爱的女人竟是这么个没心没肺的傻丫头!
我不愿意承认香菱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然而她的确是一个对自己和自己的感情不太负责的女人。她的美貌、她的身体都是属于别人的,她自己毫无自主能力,也无意去试着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谁有钱,谁更能好勇斗狠,谁就能得到她。她就象是一件商品,任人挑选抢夺,至于她自己则抱定了赶上谁是谁的念头,绝不反抗。偏偏她又具有惊人的美貌,这更注定了她被玩弄被嫉妒的宿命。
香菱是十二钗又副册中第一美人,多年同性恋的冯渊一看到她就立刻改变了自己的性取向;贾琏也对她垂涎不已;虽然薛蟠是个大傻瓜,但在鉴赏美女方面还是颇有眼光,能从扰攘街市中一眼看中粗服布衣的她,可见其容貌的确光彩照人不可方物。但美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优势,对于没有头脑和主见的女孩来说就是带来麻烦和痛苦的祸根。
香菱的身世非常凄惨。曾有人说痛苦的经历和心灵的创伤是一种财富,能使人变得更加坚强勇敢。此话似乎有点道理。看看大观园里的晴雯袭人等丫环,也都是自幼被卖饱经磨难,但这些经历也成为她们宝贵的人生积累,使她们变得更加泼辣有为,为争取不再受苦的生活而努力奋斗。虽然她们的手段各有高下,而且这种抗争也并未改变她们最终的悲惨命运,但抗争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行为本身。因为这种力争上游的人生态度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这种努力的过程也使得她们柔弱的生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但香菱却跟她们完全不同。
在此将香菱与袭人作个比较。宝玉大约13岁与袭人发生关系,当时黛玉大约12岁,此后一直到黛玉17岁去世宝玉尚未娶妻,所以袭人作为唯一的固定性伴侣陪伴宝玉长达5年之久。此间她实际上一直在充当怡红院第一女主人的角色,虽然她并没有真正嫁给宝玉,但她对宝玉的关照胜似妻子。她的能干、贤惠、不计得失,她的聪明才智和良好人缘充份奠定了她在荣国府的地位。王夫人跟她探讨家务事时的尊重和疼爱的态度竟象是正式婆媳一样(跟薛姨妈对香菱的呼来唤去的轻蔑态度截然不同),所有人对她都十分尊重,对她的工作成果加以肯定,没有人能轻易扳倒她。
香菱的条件与袭人相去不远。她也在宝玉12、3岁时正式嫁给了薛蟠,到薛蟠娶夏金桂时,中间差不多有4、5年时间。在此期间内,作为明媒正娶的妾、薛蟠唯一固定有名份的老婆,她实际上也有很大优势。首先,薛姨妈一开始是喜欢她的,觉得她温柔安静,比一般的小姐都强。然而时间一长才发现她的温柔安静与宝钗的不同。宝钗的温柔安静是以坚强智慧为底蕴的外在表现,香菱的温柔安静实际是憨厚老实任人宰割。薛家本来能干的人不多,薛姨妈是又糊涂又没主意,薛蟠则根本就有点弱智,加上他妈的娇惯,只能越惯越笨。薛家似乎只有宝钗是个奇迹。我一直怀疑薛蟠的父母也是近亲结婚,因为近亲结婚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生出残疾白痴,要么生出天才,当然后者的机率要小得多,基本是百年不遇。但亲兄妹差距如此之大似乎也只有这种解释。总之薛家是缺乏管家人才的。如果香菱以她薛姨娘的身份学习参与管家,薛姨妈应该是非常欢迎的。她并不反对女人当家,平时就乐于接受宝钗的帮助,而且宝钗对家族业务的纯熟也说明她并不是一个不问外事的娇小姐。如果香菱利用这4、5年的时间,象平儿鸳鸯袭人一样,逐步参与管家,将自己的影响渗透到薛家的生活事业中去,对她的将来实在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这个家根本就是离不开她,上下人等都敬畏她,那么夏金桂和宝蟾又怎能那么容易地欺侮她、把她赶走呢?可令薛姨妈失望的是偏偏薛大傻娶来个呆香菱,一点忙也帮不上。于是她在薛姨妈心中也逐渐失去了地位。
其实在此期间香菱也的确有过学习当家的机会。香菱虽然总遇到坏人,但她的生命中也有贵人出现。第一个就是宝钗。在她刚被买进薛家时,宝钗是她的第一个主人。那时她还没有名字,宝钗为她取了“香菱”这个雅致动听的名字,我一直觉得这是《红楼梦》丫环中最美丽的名字,光是这两个汉字写起来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看来宝钗还真是怜惜她,给她起名也费了一番心思。这样美丽的名字是应该被一位风雅斯文的情人在清幽月夜温柔呼唤的,可惜却给薛大傻子牛嚼牡丹了,可叹!宝钗对她在生活上也非常照顾,自己带病描花,倒让她在外边玩。宝钗看出她向往大观园,却又不敢向薛姨妈申请,就想办法找借口把她带进园中暂住,而且还指点她去各处问候,改良她的人缘。当她被薛蟠和金桂欺负,薛姨妈要卖她时,又是宝钗挺身而出挽救了她。
宝钗不但在生活上帮助她,而且在精神上安慰她。香菱嫁给薛蟠后不久就学会了写字。想来这老师应该是宝钗了。因为薛姨妈肯定不会教她,更不会给她请老师,薛蟠自己也认不了几个字。唯一可能教她的人只有宝钗。宝钗教她的动机可能一是看她爱学,二来也希望她能学点东西,进而学习料理家务,提升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为将来地位的稳固打好基础。毕竟一个女孩子不可能走南闯北,唯一了解外界信息开阔眼界的方法就是读书学知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不容易受欺负。宝钗自己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她可能也很希望以这种方法帮助香菱争取更好的生活。然而香菱学会写字后却并不想学商业和管家,她想学写诗。这是宝钗所不赞成的。她很清楚,对于香菱来说,当前独占薛蟠的好日子只是暂时的,当务之急是学会生存下去的本领,而写诗只是生活无忧的小姐们消遣时光抒发春恨秋悲的工具,对香菱这样一个前途堪忧的苦命人来说,写诗太奢侈了。香菱本有点痴呆,万一学诗不成反而会伤她自信心;万一学成就又会导致她沉浸其中,多愁善感,更不可能面对残酷的现实,甚至彻底失去奋斗和争取的能力。所以宝钗一直推三阻四,就是不肯教她写诗。
于是香菱转而求助于她生命中第二个贵人——黛玉。黛玉本来就是大观园第一诗人,见人家来求教,问的又是自己的得意之技,自然是热情教授。在黛玉心中,写诗是排遣忧伤抒发情感的好办法,她希望能借此机会帮助身世可怜精神空虚的香菱找到一种有益的精神寄托。但她并不身处薛家,难以想象香菱的险恶前景,也没有注意香菱的性格弱点。香菱虽然贪玩,但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还是很乐于用功的。经过一番努力,最后终于学成了。黛玉的帮助使得香菱庸碌窝囊的一生也有了闪光的一幕。可能雪芹也想不该让这么个美人“ 竟俗了 ”,所以安排了这一幕吧?可惜的是香菱学诗的结果应验了宝钗的担忧。写诗并不能增加她现实生活中的求生本领,只增加了夏金桂嫉妒她“ 才貌双全 ”的理由。
就这样,香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节就是学会了作诗,从而跻身于风雅小姐们的行列,可以更充分地跟她们一起享乐了。香菱在卖入薛家后好像最有兴趣的事情就是玩乐,为了充分地玩乐,她好像对别的事情都不太在意了。虽然平时未必没有机会主动多包揽一些家务事来做(这也是薛姨妈希望的吧?),但她并没有这样,只是尽力完成侍候好薛蟠的本职工作就完了。即便是这样,她也还是嫌自己身上任务太重,一听说夏金桂要过门,就高兴从此“ 自己身上分去责任 ”,所以盼着薛蟠尽快完婚。看来她还真不是个勤快丫环。也许是在被拐卖的日子里受苦太多,没机会好好玩,希望在薛家得到补偿吧?书中的她几乎每次出场都是在玩或者闲逛,所以总是笑嘻嘻的。她喜欢大观园,总找机会进来逛,找不到宝钗便找黛玉玩,反正她有得是时间,不象平儿袭人她们一天忙到晚。有时为了找机会进大观园,她还不惜自降身份,从薛姨妈处讨个小丫头才干的跑腿传信的活,以便进来走走。她玩起来也非常投入,无论是小姐们的风雅酒会还是和下等丫环小戏子的斗草,她都积极参加,全没架子。她自己不把自己当主子看,别人就更不会把她当主子看喽。所以豆官敢跟她打闹,弄脏她的衣服。书中说“ 香菱之为人,无人不怜爱的。 ”可是香菱似乎都只是从几个实在的好人那里得到过帮助。在总体的良好人缘建立上并无建树,因为大家只是爱她却并不敬重她,可能是觉得她对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具有任何影响力吧?似乎多数人只拿她当有趣的玩具,却并不把她当姨太太。当豆官把她推到水里时,别的丫头,包括宝琴的丫头小螺,也只是哄笑走开,没人帮她。当夏金桂装病时,众人(自然也包括薛家旧仆)都说是她气的。人类本身就有个劣根性,就是群体会不自觉地一致欺侮那个最软弱的个体。当老实巴交的香菱自动把自己放到那个弱者的位置上时,她就等于彻底宣布了自己的投降。但她并不在乎这些,她活着就是要尽情地玩,包括作诗这种风雅的游戏。以至于当夏金桂快过门时,她还巴不得她早些过来,以便多一个可以陪她作诗的人。她只顾眼前的快乐,从来不懂得为自己作长远打算。她永远活在自以为美好的梦境里,并且以为这美梦可以一辈子做下去。当夏金桂来亲手撕碎了她的梦时,毫无防备的她只会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了。
在其位者必须努力谋其政,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否则这位子是难保的。有个寓言说甲乙二人玩武松打虎的游戏,甲扮武松乙扮老虎,乙被打得很惨,就质问甲。甲说:“你是老虎,我不用力打岂不被你咬死?”于是二人互换角色,乙扮武松,又被甲咬得叫救命,又质问甲,甲说:“你是武松,我不用力咬岂不被你打死?”从这个寓言,我们知道每个人必须认真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才不会被淘汰,一味依靠别人和角色本身是不行的。就拿香菱来说,虽然她曾一度在薛家拥有名分和地位,但她始终把自己放在小丫环的位子上,一天到晚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并不想尽最大努力扮演好自己的姨娘角色、积极参与家族事务,更不想要扩大自己的权势巩固自己的地位。虽然在读者看来是单纯善良的表现,但在冷酷残忍的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香菱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最后死得很惨。她要天真纯情,别人也就只好利用她的天真纯情。
同样是幼年有过痛苦经历的人,但香菱比起其他丫环来显得更加柔弱幼稚。为什么呢?有人认为香菱幼年受过刺激,所以有点弱智。似乎有点道理,书中的香菱总是一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样子,永远需要其他年龄相仿的人给她提醒和保护。比如刚进大观园,就需要宝钗和平儿提醒她去问候园内的邻居。裙子弄脏了,也要宝玉提醒她别让小气的薛姨妈看见了又说她糟蹋东西。袭人把自己的新裙子换给她穿,打算帮她把脏裙子洗干净再换回来,她倒很大方地让袭人把那脏裙子送别人,因为她已经有了这干净的新裙子了—— 幸亏是呆香菱说的这话,要换了别人,只怕读者要骂她“占便宜没够”了。后面就更有趣了,她倒也不拘小节,只让宝玉背过脸去,就在光天化日下换起了裙子。过了好半天,又笑了一会,才又想起来提醒宝玉别把这事告诉薛蟠——以为宝玉也象她这么傻呢!宝玉自己也笑“ 可不我疯了,往虎口里探头去呢! ”
还有件事也说明香菱的思想行为象个孩子。她有次被探春拉到惜春房里去看画。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 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 ”每次读到这里,我就笑得动不得。因为这个情节正可对应板儿的言行——他在探春房里看到她床上挂的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时说“ 这是蝈蝈,这是蚂蚱。 ”两个人年纪差了大约10岁,言行举止却如此相似,看来香菱的心智还真是跟幼童差不多。再细想这二人所言所指,就更有趣了。都是先说了一个胖的再说一个瘦的。大肚子蝈蝈对应胖美人宝钗,细腿蚂蚱对应瘦弱的黛玉,再加上母蝗虫刘姥姥——好一幅完整的《携蝗大嚼图》!雪芹也许是想在此借香菱之口回敬钗黛二人对刘姥姥的挖苦吧?曹公对老刘的同情、对香菱的怜爱、对贵族小姐们的暗讽,都由这一幽默的细节表现出来了。
可是香菱真的弱智吗?宝钗说她“ 本来呆头呆脑的 ”,黛玉说她“ 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 ”。为什么这二人对她的评价如此截然不同呢?谁对谁错呢?我想她们都是对的,只是她们所指的是香菱这个人的不同方面。香菱是个“偏科”的学生,在人情世故方面傻乎乎的,但在她感兴趣的方面,包括游戏、斗草、诗歌等方面却又是很聪明的。她学习做诗的速成是令人惊叹的,如果最后那八句好诗不是她那个成了仙的老爸托梦教她的话,那么她真可算是天才了。她对诗歌的领悟力极好,而且记忆力也很强,居然在行酒令时引经据典驳倒了湘云这个老诗翁。难道她也是个“雨人”式的白痴天才?
我想曹公在刻画香菱这个人物时是带着一种痛苦矛盾的心情的。他既要写出香菱的聪明美丽斯文风雅,又不能忽略她性格上的弱点,因为这才是对她人生悲剧最客观可信的铺垫。香菱可能是《红楼梦》中一个最为彻底的贵族。中国的贵族特性中有一种弱点,就是“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他们善于享受生活,却不善于创造生活。他们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日子过得精致优雅,却不懂得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也没有任何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李后主、宋徽宗以及明代的有闲阶级和清末的八旗子弟身上都可见这种特性。祖宗千辛万苦打下了万世基业,子孙却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以为这世上只有甜言蜜语美衣美食。这种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累世相传,渗透到血液中沉淀在基因里。到了几代之后,势必家业凋败气数已尽,所以民间有“荣华富贵五世而斩”的说法。贾家、甄家,还有曹雪芹家都难逃这个规律。最惨的就是刚刚败家的那一代,祖先善于享受的基因还在起作用,好日子却没了,自己又没有创造新生活的能力,只能随波逐流,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也许他们的子孙后代会重新振作,但他们这一代是赶不上了。
<红楼梦>中写了黛玉、妙玉和香菱这三个女子。三人都是苏州人,祖上都是诗礼之家,三人都是幼年被和尚建议出家。可是黛玉和妙玉都很有个性,虽然也清高,但各自也不乏圆滑的处世能力和坚强的反抗精神,所以她们都活得比香菱更富有光彩。而香菱除了学诗那次较主动,其他时候似乎一直都很被动,这似乎也并不仅仅因为她的地位较低。因为就算是比较起鸳鸯平儿袭人晴雯等丫环来,她也显得窝囊得多。她的文弱被动可能还是遗传于她的父亲甄士隐。“ 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禀性恬淡,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 ”,后来还被岳父抱怨“ 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做 ”。而且甄士隐还有个失败就是不善于识人,重用霍启这个不负责的仆人,结交和帮助了贾雨村这个卑鄙小人。香菱虽然对父母家庭毫无印象,但遗传起父亲的基因特点来却是毫不走样。虽然没有了阔小姐的身份,但生活态度和爱好品位却是先天的悠闲文雅好逸恶劳。正是小姐身子丫环命了。
我总觉得香菱是《红楼梦》中最“纯情”的女孩,她就象琼瑶席绢书中写的那些女主角一样(偏偏香菱写诗也有“ 匝地惜琼瑶 ”的句子,巧合乎?),单纯天真、善良幼稚、美丽优雅,精通的多是些高雅可爱但没有实际用处的雕虫小技。危险将至时她们看不到,受人欺负时又忍气吞声忍辱求全。她们要想得到幸福,唯一的途径就是遇到一个又英俊又有修养又有钱又痴情又善解人意又能用感人的语言和浪漫的行动来表达爱情的白马王子,然后就永远不接触现实社会和繁琐家务,永远住在水晶宫和象牙塔似的地方,终老一生。这些条件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红颜薄命的悲剧。香菱这样的女孩真是太“贵族”了,就象温室里的花朵,难以适应生活的风霜。
当然,男人是喜欢这样的女孩子的,因为她没有个性没有脾气却又美丽有品位,而且老实听话,就算被欺负被抛弃,她也不懂得反抗,是一朵无刺的玫瑰。所以高鹗在续书中给了她一个较幸运的结局,是因为同情她,也是因为赞赏她的这种柔弱可爱的品性吧?中国人是讲究“好人有好报”的。如果郭靖得不到黄蓉这样一个天仙般的伴侣,世上还有哪个男人愿意象他一样一生不计得失保家为国奋勇捐躯呢?同样道理,如果香菱这样乖巧听话三从四德的好老婆都没有好下场,谁还愿意作香菱呢?故事是作者编的,代表了作家的价值取向,也代表了社会的思想导向。前些年《渴望》流行时,有不少中年妇女跳出来展现自己与刘惠芳一样的贤惠肯奉献;琼瑶席绢岑凯伦刚上岸时也有不少没见过世面的女性青少年甚至中年,也扭捏作态吟诗背词、故作天真自诩“清纯”。说白了,无非是中了男性社会的一个拙劣圈套罢了。
香菱是一个柔弱美丽的女子,她可爱在她的柔弱美丽,也失败于她的柔弱美丽。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就是悲剧的震撼力所在。对于香菱这个人,我哀其不幸,更叹其不争。
㈧ 请问一下《红楼梦》里的香菱最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
没有,他父亲顿道出家了
㈨ 红楼梦香菱的身世
金陵十二钗副册女儿,贾府通称香菱。甄英莲原籍姑苏,甄士隐独女,眉心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是小说中第一个登场的女性人物。
香菱原名甄英莲,与宝钗、袭人、晴雯等同岁。她出身在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姑苏,母亲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父亲甄士隐严正清白,禀性恬淡,为本地望族。年已半百的夫妻俩,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
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全家极其疼爱。应该说英莲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是幸福美好的。不幸的是,在她四岁那年的元霄佳节,士隐命家人抱去看灯,至半夜时家人霍启因小解,将英莲放在一家人家门槛上,待他回来,英莲不见踪影。
全家人到处寻找,皆无音讯,英莲早被拐子拐去,另走他乡。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场,这一个又一个的不幸遭遇,给英莲的命运笼上了悲剧色彩。
(9)香菱为什么会找到父母扩展阅读:
家中也是一方望族,自己本也是千金小姐,怎奈命运多舛,套宝玉的一句话“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尺铅森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于了这个霸王。”
若是薛蟠知道怜香惜玉还好,可是凤姐说过“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这一年来的时候,他为香菱儿不能到手,和姑妈打了多少饥荒。才摆酒请客的费事,明激返堂正道给他做了屋里人。过了没半月,也看的马棚风一般了。”香菱只是默默处之。人们对她提得最多的,也只有她的美貌。
可是,到第四十八回,香菱一改往日低调的作风,在大观园中活跃起来,她不明则已,一鸣惊人,一时间情思雅兴压过众陵亩芳,更是压过宝钗,跟着林黛玉上了大观园的头条。
㈩ 红楼梦里面的香菱 知道自己的家世吗
《红楼梦》第七回读到一个关于香菱忘记其身世的情节很难忘。有一次周瑞家的到梨香院见到香菱,问她:“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我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比较纳闷,一个十几岁的姑娘怎么可能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世呢?而且香菱绝不是愚笨的女孩,从后来她学作诗的可以看出何等聪明。
后来经自己用弗洛伊德的理论稍为斟酌,这是一种动机性遗忘,或者是一种自我键唤迅防御机制的方式之一:压抑。
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人对快乐和正面的事情记忆得多,对痛苦和负面的事情记忆得少,临床心理学家把这种倾向称为动机性遗忘,即由一定的动机驱使所出现的主动性遗忘。这种遗忘可以将某些痛苦或令人尴尬的记忆排除到意识之外,使人忘掉过去的这些经历,从而保护自己。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进行催眠治疗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起童年生活中的许多琐事,而这些事情平时是回忆不起来的,它们大多与罪恶感、羞耻感相联系。据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压抑的概念。他认为记忆系统会对让人痛苦的信息进行监控,并抑制住这些信息(实际并未消失,而会通过某些线索或者治疗被重新诱发出来),从而缓解焦虑、保护个人的自我同一感。从这一角度来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只是记忆被压抑了。有研究发现,在成年人所能回忆出的儿童期经历中,伴随愉快体验的经历稿此约占30%,其次是让人感觉恐惧的经历(占15%),再其次则是引发愤怒、痛苦等情绪的经历。
如果香菱真的要追溯,她绝对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薛家以及贾府,这个事情基本上是公开的秘密。只是香菱的家以及自己真是太悲惨了。自己从小在家人霍启手中丢失,被拐子养大。后来差点嫁入冯家做媳妇,哪知准新浪冯渊被薛蟠打死,还要被薛蟠纳为妾。这期间她家遭火灾,后来投靠外公被歧视,父亲又出家。更惨的后来遇到往日父亲的资助过而发达贾雨村,丧失人性的贾雨村竟然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面对恩人的女儿竟没出手相助。想起这些,怎不忍心碎?
聪明的香菱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很自然地采用了自我防御机制,把链没那些悲伤的记忆压抑去不再提,不管问什么都都摇头说不记得了。难怪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香菱这样回答,倒反为叹息伤感了一回。脂砚斋也夹批:伤痛之极,必亦如此收住方妙,不然则又将作出香菱思乡一段文字矣。我们看到香菱的表现,基本上没特别不快乐的地方,还是很乐观的。当然,她还是要把内心那张悲伤要通过一种方式抒发的,那就是后来学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