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邓稼先父母什么时候知道

邓稼先父母什么时候知道

发布时间:2022-08-19 05:56:51

1. 邓稼先生平经历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邓稼先为邓石如后人,父邓以蛰,大学教授。邓稼先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年仅26岁。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第九天决定回国,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客轮。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秋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1972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第九研究院院长,1982年4月9日国务院任命邓稼先为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主任为姜圣阶,另一副主任为王淦昌),1986年6月中央军委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因长期受辐射伤害,1986年身患直肠癌症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生前共参与了中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其中亲自去罗布泊指挥试验队的就达到15次。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拓展资料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参考自:邓稼先-网络

2. 邓稼先隐姓埋名搞原子弹的时候,为什么连自己的夫人也一无所知

邓稼先隐姓埋名研制原子弹的时候,国家方面要求绝对的保密,不管是对自己最亲的人,还是对自己的妻子都一定要保密的,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还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命运。

他是我们国家的功臣,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他的夫人,他的家人也是我们国家的功臣,对待功臣我们要有绝对的敬仰。

3. 邓稼先的小故事

一、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见到阔别21年的老友邓稼先。见邓稼先一直不肯透露自己的职业,临别时,杨振宁试探性地问:“听说美国人也参与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是这样的吗?”此时,邓稼先在机场为前往上海的杨振宁送行,听到这话后,他笑了笑,不置可否,但还是补充说了句:“你先上飞机,我回头再告诉你。”

这年8月16日,正在上海参加离别晚宴的杨振宁,突然收到有人专程乘民航从北京送来的,邓稼先经请示周恩来总理后写的简短信函:“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后来,人们得知,1979年的一天,在一次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故障,导致原子弹坠地摔裂。邓稼先非常清楚其危险性,但还是毅然捡起碎片查找原因,不幸遭受严重的核辐射,由此而身患癌症。即便他行走都十分困难时,仍坚持亲自动手拆装,并严令下属:“你们还年轻,不能去!”

其实,早在1958年8月,邓稼先就奉命着手“两弹一星”的研究,从此便做着连亲人都不知道的隐姓埋名的“神秘”工作。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体才披露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用28年默默无闻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核大国地位。曾经不少人问邓稼先到底拿到了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 1986年6月,杨振宁在探视病中的老友时亦提及此事。邓稼先夫妇最终如实相告:“10元。准确地说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说什么也不相信,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强调说:“这是真的,不开玩笑!”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留下遗言:“假如人死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我的祖国,选择核事业!”说完就撒手人寰,享年62岁。

舍生忘死,淡泊名利,一心为国者,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二、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家庭背景:邓石如六世孙,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邓家祖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母亲王淑蠲,操持家务。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三、邓稼先的成就,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四、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后,中央决定,国家研制核武器的基地和人员不能受冲击,加上他们所处的是军事管制单位,因此“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邓稼先所在的单位和他个人没有受到冲击。正是在这种保护下,邓稼先和一批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继续埋头苦干,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1971年,造反派侵袭九院,许多建立过大功的科学家蒙冤被整,邓稼先和于敏、胡思得等人也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斗。

有的造反派还在批斗中要求科学家们把核武器研究关键数据“交待”出来,这使身处逆境的邓稼先经受了严重的考验。在被批斗时,邓稼先为了不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没有说一句违心的话,虽然处境很危险,他却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决不把重要科研成果披露一丝一毫。

正在此时,杨振宁自美国经巴黎飞抵上海,首次回大陆探亲访问。他开列了在北京要见的人名单,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周恩来总理批示要邓稼先回京会见,救出了邓稼先,也解救了一批中国宝贵的科学家;依照周总理的指示,邓稼先连夜写信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成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此信派专人乘民航航班送到上海,在1971年8月16日饯行的晚宴上送到杨振宁手中。

1972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是年,在一次试验中,身体受辐射影响,但仍坚持工作。

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学部委员)。1982年,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是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28邓稼先高兴地写下:“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5年,因直肠癌于7月30日住院。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时年,因“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和“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4. 邓稼先隐姓埋名搞原子弹时夫人一无所知,他到底都隐瞒了什么

走在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往,自己在人群中是多么的渺小。很多人与你擦肩而过,有的可能不如你,但是有的却比你优秀很多。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差距这么大?为什么有的人在危害社会?但是有些人却一直在贡献自己的力量?难道冥冥中都自有注定吗?我坚信一点,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一定会被我们世人所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不是原子弹的成功造出,我们可能还要接受外人的欺负,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邓稼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两弹元勋吧!

4月25日央视新闻发表名为邓稼先隐姓埋名搞原子弹时夫人一无所知的文章,28年的坚守为祖国贡献力量。1950年,邓稼先决心从美国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回来之后,接到秘密任务的他“消失”28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已经辞世整整13年。当邓稼先隐姓埋名搞原子弹的时候,在走之前,他对夫人许鹿希说:“如果能把这个弄好,我也值了。”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等工作。

邓稼先为了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连他的夫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到底都隐瞒了些什么呢?

一.隐瞒自己的工作

家人不知道邓稼先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关于工作的内容,邓稼先绝口不提。

5.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生是怎样的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咿呀学语时,他就和两个姐姐跟随着母亲一起来到北京,住进当时最著名的清华学府西院。父亲邓以蜇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哲学家、美学家和教育家,时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小稼先的童年时期,一直在父亲身边长大,深受学者父亲和清华校园儒风的熏陶。他十分聪明,又很好学,五岁时就装着许多一般孩子所没有的中外文化知识上学读书,小学阶段一直品学兼优。

邓稼先13岁那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北平(即北京)沦陷。日本侵略者一下子遍布京城。

一天,父亲原来的一位朋友夹着伪政府的公文包到邓家来拜。没想到,那位朋友刚刚进门看到父亲,准备要打招呼时,平时一直都很和气的父亲竟勃然大怒,很严厉地质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那位朋友一时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呆在那里。父亲指着朋友的公文包说:“我这里不欢迎你这样的人来。”朋友一下子明白了:邓稼先的父亲是嫌弃自己为日本人扶植的伪政府工作。朋友羞得不知道怎么回答。父亲大声地呵斥:“你给我出去!”这一声把房里看书的邓稼先兄弟惊呆了。这件事,给小邓稼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当时日本侵略者规定:凡是中国的老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行鞠躬礼。小邓稼先虽然不能完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是他知道这是一种侮辱,对此很是愤怒,可是他没有能力免除人们所遭受的这种屈辱。他宁肯绕道走冤路,也不去向日本侵略者行礼,他不能让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受到玷污。

国家的危险迫使小邓稼先时常去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和一群思想激进的同学一起聚会、议论,他的思想越发成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大地上越来越猖狂。每次他们占领了中国的一座城市或者是在战斗中打败了中国军队,他们都会强迫中国人上街开会庆祝胜利。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肉体的屈辱,更是一种心灵的折磨。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不去游行就会被杀头。

有一次,日本侵略军又逼迫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邓稼先知道以后很是气愤,但是没有办法,必须得去参加游行。当游行刚刚要开始的时候,他就扯碎了发给他们的小纸旗,但是自己心里觉得还是不解气,于是他又把破碎的小纸旗扔在地上踩了一脚。邓稼先这才觉得自己心里舒服了一点儿,但是没想到他的这一举动被穿着便衣的狗腿子看到了。后来,狗腿子就找到了校长,要求校长交出这个胆大的学生,校长知道是邓稼先做的,但是出于对自己学生的爱护之情,就把这件事情搪塞过去了。后来校长便来到邓家,对邓稼先的父亲说:“邓先生,这样下去太危险了!这件事情早晚会被人密报的,你想个办法赶快让他走吧!”

父亲看到事情已经到了这么严重的地步,只好让邓稼先离开北平去避难。临行前的晚饭很丰盛,但谁也吃不下去,父亲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以从未有过的眼光看着邓稼先,过了很久,才坚定地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更有用。”邓稼先把这句话一下子就印在脑子里了。就这样,16岁的邓稼先怀着满腹的心事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北平。

那时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迁到昆明后,联合办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邓稼先逃到昆明,在朋友的帮助下安顿下来。稼先立即投入紧张的复习迎考当中,第二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虽然是抗战的极端困难时期,学校的条件极为简陋,生活十分艰苦,但联大师生都憋着一口气,捏着一把劲,决心“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因此,教师敬业,学生好学。“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师生们高唱着联大的校歌工作着、学习着、生活着、奋斗着。

稼先大学毕业后,在昆明市文正中学及培文中学任教。抗战胜利之后,北大迁回北京,稼先应聘为北大物理系助教,并被推选担任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他当时才21岁。

1948年,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赴美到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进修。正好振宁的弟弟振平要去美国上大学,于是杨父将振平托付给稼先,二人结伴而行。稼先、振平在异国相聚,更是亲切异常,他们共同分析着国际物理学发展的新趋向。邓稼先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认识到核物理的重要性,它成了世界性的热门学科,掌握好这门学问,是到达物理学前沿的必经之路。

认准了方向,稼先便决心攻读原子核物理。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不足两年便修满学分,博士论文《氖核的先致分裂》顺利通过答辩。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稼先就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在1950年国庆节前夕回到了祖国怀抱。

国庆节过后,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当时,原子核理论在我国还是一块空白,他潜心钻研,勤奋努力,为填补这块空白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许鹿希[许德珩(héng)的长女]结婚成家,过了几年宁静的幸福生活。

1958年8月的一天,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他办公室,给他打了一个哑谜:“国家要放个‘大炮仗(爆竹)’,让你去做这个工作,怎么样?”虽没有明说,但稼先“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全然明白干这份工作正是他回国的目的、报国的夙愿,他当即点头,二话没说。

邓稼先就任后,立即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资料和设计原子弹模型。他对年轻的大学生说:“你们来到这里,就要做好无名无利的准备,但你们的工作必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是领导,也是同事,是老师,也是战友,凡事都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所以,工作进展极快。1959年6月,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领头研究计算,步步攻关。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荒漠沙滩,他的身影都闪现在第一线,他始终战斗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

1964年10月16日,神州大漠上升起第一朵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它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能力,宣告中国从此进入了核强国的行列。

1967年6月17日,又报喜讯: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了!这距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只有2年8个月的时间,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中国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这是与“两弹元勋”邓稼先的远见卓识和领导艺术分不开的。

正是有了邓稼先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有这么大的本事”的知识分子,中华民族才挺起了坚强的脊梁。可是,1986年7月29日,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天为之悲,地为之痛,中国人民更是悲痛万分,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满怀悲痛写下了一首题为《痛悼我国杰出的核科学家邓稼先同志》的挽词: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6. 儿女年幼,他隐藏埋名造原子弹,28年后终回家,后来怎样

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邓稼先的父亲是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的哲学系教授,他与杨振宁的父亲是多年的好友,后来,这段友情也流传到了儿子邓稼先与杨振宁二人身上。邓稼先在8个月大时,就随着母亲一起来到了北京,在父母的精心教育下,邓稼先考入了当时中国最一流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26岁那年,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

之后,邓稼先的身体就渐渐衰弱,在去世之前,国家给他配了一辆小汽车,可是邓稼先知道那时候国家困难,只是坐上去转了一圈就下来了。他说,国家的政策,他已经享受到了,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986年7月底,邓稼先在被病痛折磨了363天之后,在妻子许鹿希的怀里离开了人世。而这个时候,邓稼先仍然心系祖国的科研事业,他的遗言,是不要被人家落得太远。说他是英雄,此名邓稼先当之无愧。

7. 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
编辑本段邓稼先个人概述
1948年至1950年去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编辑本段邓稼先生平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邓稼先词是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1950年,邓稼先从美国普渡大学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数学学部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等职,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他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计划。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为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心潮起伏,兴奋难眠,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从此,邓稼先怀着以最快速度把事业搞上去的决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
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们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他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了他们在玩这种游戏,老教授又好气又好笑,斥责说:“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 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跨越!”
互相跨越,这是一种多么亲密的同志关系啊!正是靠着这种关系,邓稼先和同事们一起克服了一个个科学难关,使我国的“两弹研制”以惊人速度发展。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
不久,我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终年62岁。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被称做“两弹”元勋的这位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8. 邓稼先的故事

1、十元奖金

“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作为总指挥,每次核试验,都要带头钻到巷道里去取样,甚至还要跑到沙漠里寻找爆炸后的原子弹碎片。由于当时的防护条件很差,天长日久,他的身体遭受超剂量的核辐射。1986年,邓稼先因全身核辐射造成大面积溶血性出血,被迫住进北京的一家医院。

住院期间,他的好友杨振宁来探望时,曾问他:“研究原子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邓稼先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当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国家给的奖金是1万元,加上单位拿出的十几万元,最终按10元、5元、3元三个档次,分别发给当时从事研制的科研人员。邓稼先拿的是10元。

这点奖金,现在看来,的确是可怜兮兮,不值一提。但重要的是,获奖者的着眼点不在这里,而是“志存高远”。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境界,为此作出了鲜明注脚。

9. 邓稼先的家族成员

先祖 邓石如(1743~1805),邓稼先六世祖,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
邓传密,书法家。邓稼先五世祖,邓石如之子,毕生极力搜集邓石如遗墨、金石,并以唐人双钩之法摹之。晚年主讲于石鼓书院。
邓绳侯,书画家,邓石如重孙,诗文书画皆清回绝俗。曾任安徽都督府教育司司长。著《毛诗讲义》、《离骚解诗》等。 祖父 邓艺孙邓稼先的祖父,教育家,曾任安徽教育司长,在安徽学界是颇有名气的人物。 父亲母亲 父亲:邓以蛰(1892~1973)是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教育家邓艺孙的第三子,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 母亲,王淑蠲,常年在家主持家务。 叔父 邓季宣,邓稼先四叔,著名教育家。安徽教育界的重要一人,曾任安庆高级工业学校校长、宣城师范校长;抗战时期,任国立九中总教导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长,九中代理校长。
邓仲纯,邓稼先二叔,医生,老舍称之为好友。邓仲纯、邓以蛰与陈独秀系怀宁同乡世交,情同手足,早年一同留学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独秀从南京狱中释放,次年8月初邓仲纯终于在重庆上石板街寻访到陈独秀,遂接陈独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邓仲纯在江津开了一家“延年医院”,此后邓仲纯便是陈独秀的义务保健医生兼通讯员。直到陈独秀死,都得到邓仲纯、邓季宣兄弟和邓蟾秋、邓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顾,丧事也是邓氏叔侄协同民国江津县政府料理。 兄弟姐妹 大姐邓仲先(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槜先。 妻子 许鹿希,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其父许德珩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子女 邓志典 邓志平

阅读全文

与邓稼先父母什么时候知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八十岁养老金是多少好 浏览:655
养老金暂停发放了吗这是怎么回事 浏览:150
兄妹两人孝敬父母的作业 浏览:280
老年大学音乐班 浏览:289
60岁驾驶员体检内容 浏览:652
遇到滚蛋父母怎么办 浏览:97
黄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查询 浏览:690
成都最长寿的人多少岁 浏览:695
交十九年社保退休能领多少钱 浏览:460
民办老年大学资质 浏览:756
从马群到金陵老年大学 浏览:386
砖砌体检查哪些事项 浏览:367
省内养老保险能和并吗 浏览:576
八十岁农村养老金多少 浏览:538
幼儿园重阳节消息报道 浏览:977
山东老年大学舞蹈班有吗 浏览:315
老人家经常头晕是怎么回事 浏览:436
北京退休工资最低是多少 浏览:869
父母的语音助手叫什么 浏览:287
金华孝顺的快递电话号码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