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公正客观的评价刘备
如何评价刘备?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正是这些,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1.为人正直、重德尚义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残忍、阴险、全用权术和狡诈,和刘备的为人正直、重德尚义的形象都被典型化了,形成了鲜的对比。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到“雪弟恨”兴兵伐吴、为义而死,刘备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不朽的信念:“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诫,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初识徐庶,刘备得到"的卢"马一匹,伊籍对他说“此马不可骑,乘则伤主”。徐庶对他说:“的卢”虽然是千里马,却只妨主”,如“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言变色说:“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已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徐庶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这真是"凡人立身行事,务使每一行为堪为历史楷模。”
刘琮投降,刘备襄阳撤退时襄阳撤退时,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却不忍心抛下百姓不管,含着眼泪对众将领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有人说刘备这是假仁假义,但又有谁能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仁义呢所以后人有诗赞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汉口,父老犹然忆使君"。虽然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遭到了重创,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取得了极大的胜利.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深入了人心,并成为他区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优势。因此作为"明君",刘备基本符合了古人对"明君"的最基本的期待"仁德爱民"。但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宽厚待人,与那些残害百姓的军阀判然有别,因此争取到了民心。
2.礼贤下士、尊重人才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广发檄文,招纳人才。刘备,流落在民间的"龙子龙孙",在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认真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后,奋起直追,表现尤为突出。
先看"伐树望徐"。徐庶,作为第一个投到刘备麾下的比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一见刘备,便被刘备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职.樊城大战,先后打败吕氏兄弟和曹仁,让徐庶大展鸿图,大出风头.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难以割舍,不难看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人才的来归。
再看"三顾茅庐"。作为徐庶,司马徽等人竭力推荐的卧龙——诸葛亮,刘备不惜屈驾,一而再,再而三的亲自登门拜访,以求其出山.初见孔明,刘备见其仰卧在草堂几席上休息,便不顾关,张二人的劝阻,愣是拱立阶下半晌;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但闻孔明"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事实证明,刘备的这一招棋走对了。诸葛亮出山后,感恩戴德,励精图治,,鞠躬尽瘁,为刘蜀集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计谋过人、胆识超群
刘备出身卑微,论经济,背景无法与曹操,孙权相比,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采用依附的处世策略.投陶谦,依吕布失败之后,刘备又归顺曹操,保存实力.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为防曹操加害,刘备下园种菜,亲自浇灌.
曹操为了试探刘备,盘置青梅,一樽老酒,与刘备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曹操询问当今天下谁是英雄时,刘备一一列举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为英雄,而曹操说袁术是"家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虚名无实",孙策"藉父之后",刘璋"及守户之犬"……一一予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语一出,刘备吃了一惊,手中匙惊吓落于地下,他却机敏地假借雷声来掩饰,真是"随机应变信如神"啊!
刘备的势力不断壮大,引得东吴孙权寝食难安,于是密谋周瑜设下"东吴招亲"的鸿门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刘备携着赵云来到江东.一到南徐,刘备即用树上开花大造舆论,让吴国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后来,孙权,周瑜想软硬皆施扣住刘备时,刘备使出瞒天过海之计,智激孙夫人,阻退追兵,解除围困,得以顺利逃脱.最终,孙权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值得重要一论的是刘备独特的交际手法:
(1)哭:在很多人眼中刘备会感动下属,动不动就鼻涕眼泪一起来,所谓哭出来的江山不无道理.弱的时候哭让你觉得他可怜,这么舍弃他有些不忍心;强的时候又会让你觉得他心软挺有人情味.虽然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但作为身在乱世,想有所作为的豪杰来说,哭又有何妨呢毕竟,成功的滋味最甜。
(2)身份:刘备善于利用皇族的地位和东汉名儒卢植的学生这一身份,打起"复兴汉室"的旗号,在军阀混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威望.在到达荆州之前,他的实力远不如曹操,袁绍等人,后因采取联吴抗曹的方针,创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光辉事例。
4.仁中有伪、公私不明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看待任何事物应一分为二.刘备虽处处以爱民为本,待士诚心宽厚,肝胆相照,但其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身上必不可少的存在着一些虚伪的东西。
张松,三国中的无名之辈,从许都转来要到荆州.刘备知道了,亲自迎他进城,一直陪着他,专门为他设宴摆酒席.张松见到刘备这样热情,厚礼相待,很受感动.刘备为人忠厚,又有远见,一心恢复汉室江山,他简直高兴昏了,认为刘备才是他真正要找的人.他决心离开刘璋,投奔刘备,就把益州的地理,人情,山川,物产向他介绍,还把早已画好的西川地图献上,请刘备早日出兵入川.其实刘备又哪会因刘璋是同族而不取西川呢他对张松说:"他日事成,必当厚报."才是真心话。
最为难以让人理解的是,像赵云那样的战功累累的忠臣,宿将,只是因为某些政见和军事见解不同,便受到了压抑.《三国演义》关于关,张,赵,马,黄"五虎将"的排列,完全没有事实根据.事实是,刘备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不得入列,而为翊军将军.翊军将军是次于前后左右将军的一种名号将军,或谓杂号将军,列将军.刘备称帝,关羽,黄忠已死,右将军张飞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并由新亭侯进爵为西乡侯;左将军马超升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由前都亭侯进封斄乡侯.而赵云仍为翊军将军,而刘备生前始终不给赵云封侯。
Ⅱ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特点
皇叔是仁德的;爱民是如子的;特长是会哭的;眼泪是充足的。
孔明是伟大的;治国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专长的。
庞统是可惜的;出场是很少的;长相是挺丑的;死的是很惨的。
云长是红脸的;胡子是很长的;自负是肯定的;倒霉是迟早的。
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细的;嗓门是挺大的;睡觉是睁眼的。
子龙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欢的;胜仗是常打的;受伤是没有的。
汉升是挺老的;胡子是很白的;经验是丰富的;射箭是神准的。
魏延是倒霉的;丞相是讨厌的;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
姜维是好样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败是可敬的。
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从不的;强项是玩乐的。
孟获是皮厚的;造反是没完的;被擒是经常的;总算是投降的。
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
仲达是小心的;耐心是很好的;大器事晚成的;子孙是厉害的。
郭嘉是可叹的;才华是出众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
杨修是有才的;缺点是多嘴的;风头是爱出的;被杀是难免的。
张辽是厉害的;死党是关公的;有勇是有谋的;小孩是吓到的。
许褚是强悍的;外号是虎痴的;作战是玩命的;绝招是裸奔的。
典韦是大意的;喝醉是不对的;双戟是被偷的;战死是壮烈的。
孙权是中庸的;父业是继承的;胡子是紫色的;眼珠是进口的。
周朗是俊美的;老婆是漂亮的;水战是擅长的;火气是不小的。
鲁肃是老实的;为人是诚实的;荆州是常跑的;结果是徒劳的。
陆逊是斯文的;做人是低调的;本事是不小的;前途是无量的。
甘宁是锦帆的;水贼是做过的;劫营是拿手的;兵多是不必的。
周泰是忠心的;护主是拼命的;伤疤是暴多的;吴侯是称赞的。
吕布是英勇的;画戟是无敌的;人品是不佳的;勒死是可惜的。
董卓是万恶的;诸侯是共讨的;好色是成性的;下场是可悲的。
貂蝉是绝色的;容貌是动人的;风华是绝代的;红颜是薄命的。
袁绍是兵多的;粮草是充足的;实力是雄厚的;用人是不当的
Ⅲ 关于刘备的评价
刘备是一个坚韧不拔的英雄。
说刘备是英雄,许多人可能难以接受。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刘备是很窝囊的。他的本事,一是会跑,二是会哭。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其实这是误解。首先,刘备并非只会跑,只会哭,他还会别的。其次,在那个时代,会跑会哭也不丢人,并不能证明这人就窝囊,就不 是英雄。刘备会跑,曹操就不会跑?曹操狼狈逃窜的记录也不在少数。刘备会哭,曹操就不会哭?曹操号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绝书。怎么就没有人说曹操窝囊?可见不能这样简单的看问题。跑,要看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为什么哭。为朋友的情谊而哭,就哭得不丢人。刘备的跑和哭,就多半是这种情况。
当然,相对曹操而言,刘备要跑得多一点,哭得多一点,因为他更弱小。刘备出道的时候,除了两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关羽和张飞,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他没有自己的军队,或者说虽然有,也很可怜。刘备初起兵的时候,也是靠财团资助。中山王国(在今河北省定县)的两个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多与之金财”,让他招兵买马。但刘备参加讨伐黄巾的战争,最后也只得了个“安喜尉”的官职。安喜尉就是安喜县(故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东)的县尉,是个副县 级的公安局局长,可见人马不多。所以刘备经常要向别人借兵。他那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也等于是光杆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刘备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块地盘很快又会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从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战,刘备可谓半生颠沛流离。《三国演义》讲,有一次,刘备曾在酒后悲愤地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话虽然是演义,却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里话。
刘备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什么“温酒斩华雄”,什么“三英战吕布”,都是罗贯中帮他打的。实际上,赤壁之战前,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讨他的时候,他认为曹操正在和袁绍作战,不会来打他。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见麾旌,便弃众而走),哪里像个英雄?当然,刘备也不是一次胜仗都没打过,史书上也有“数有战功”的记录,但那都是些小仗。事实上,诸侯混战的时候,没有一个军阀是被他消灭的,刘备的战功实在乏善可陈。
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有多大的名气,袁术就曾经极为不屑地说:“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这话是袁术对吕布说的,见于《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和《后汉书•吕布传》。还有一件事情也能说明问题。据《后汉 书•孔融传》,孔融任北海相的时候,被黄巾军包围,无可奈何,派太史慈向当时官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援。刘备惊讶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马上派出三千救兵。这段话在《三国志•太史慈传》里,是“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三国演义》也这么说。但我以为,《后汉书》的“惊曰”比《三国志》的“敛容答曰”要准确,而且“惊”的背后是“喜”,即“惊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刘备确实没有名,又很希望有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要啥没啥的刘某人,一个到处求人的刘玄德,所到之处却备受欢迎和款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让他做豫州牧,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袁绍和曹操是当时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不把刘备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袁术。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受此待遇呢?
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袁绍、曹操,还有陶谦他们,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曹操曾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说过“刘备,吾俦也”(刘备,是我的对手啊!)看来,曹操是把刘备当成了自己的对手,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总结“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
《三国志•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陈登。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元龙,元龙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我睡小床。 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这就是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出典。
《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的“英雄”,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先是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正县级的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后,又投靠过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应该说,刘备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远远不如。《三国志》里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业也就较小。诸葛亮说“先帝每称操为能”,也证明了刘备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强,自己比不上。事实上,刘备这辈子只怕一个人,那就是曹操。前面说过,刘备当年在徐州的时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说曹操不会来的,没事儿,大家在这儿坐着,后来人家说你看曹操来了,旗子都看见了,刘备一看见曹操的旗帜掉头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说刘备不是英雄吗?当然不能。古人语“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更不能以能力论英雄了。
Ⅳ 蜀汉皇帝刘备这个人怎么样
我觉得刘备是个英雄。有些人觉得刘备不行,主要是:一、自己没本事,只会靠哭收买人心;二、虚伪。
首先对刘备的能力问题。作为三国几个有名君主里唯一真正白手起家的,从贩履织席到三分天下,已完全证明刘备的能力。从关羽张飞诸葛赵云庞统法正马良等等极富有才华的人济济一堂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刘备的才能。试想如果是你很有本事,会甘心在一个本事没有、资本也没有,只会哭哭啼啼的人手下干活吗?而在三国志里,刘备性格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的确是宽厚,但不软弱,反而是意志坚强。“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这样的人忽而变成动不动掉眼泪的人也是不可想象的。另外从刘备许汜“求田问舍”的典故也可看出刘备绝不是一个老好人,而是嫉恶如仇,敢做敢说的人。
其次虚伪。最主要的是涉及地盘的事。徐州在陶谦死后被糜竺等人拥立。为什么拥立刘备,刘备为什么接受。陈登、孔融的话很明白了。徐州需要一个有能力稳定形势的,刘备需要一个地盘,双赢,道德上并没有可批判的。荆州刘表已死刘琮已降,除非说曹操代表汉献帝,跟他作对就是乱臣贼子,不然打下荆州没什么可批判的。借荆州问题,借南郡(借之前刘备不与曹操接触,孙权荆州、扬州两线作战,所以把南郡交给刘备,孙权也不无好处),还桂阳、长沙。孙权之后还要其余三郡。我觉得理亏的反而是孙权。益州相对来说是最不地道的,毕竟是夺同是汉室宗亲的地盘。但当时,刘备不取,肯定马上到曹操手上,后面张鲁很快就投曹操了。有志天下的人的不甘于坐以待毙,增加势力也不可能真的靠别人让给你。总的来说,几次涉及地盘的问题没有什么可以贬为虚伪的行为。而且不管取荆州还是益州,刘备也都没有造成大的危害。而孙策取江东,杀原来的势力杀的挺凶(遇刺而死就是一个反弹)。曹操徐州、孙权江夏都有屠城的记载。这方面来说刘备有仁德的风评也是恰当的。有人说刘备仁德的一切都是做表面,本质不过是为了夺天下,所以是伪君子。这完全是诛心之言。刘备为夺天下不假,但一辈子做好了表面,没做危害百姓的事情,也完全够了,这也就是老百姓希望的仁了。
最后总结,刘备白手起家,从自己现实出发,选争民心这条路争天下,最后三分天下。完全称得上是英雄。
Ⅳ 三国中刘备的评价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却在大权在握时,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三国演义刻画的刘备是一个爱哭,无主见的人,实际上我认为不过是为了使刘备更接近于罗贯中们心目中的帝王形象,他们很难接受一个草莽英雄能成为帝王的事实。刘备的性格类似刘邦,但刘邦生性多疑,又善于纳谏,还没有“妇人之仁”,他们以为刘邦的成功主要在于此,而刘邦的草莽性格在他们看来是缺点,若无以上的原因是不可能成功的。可是刘备却可以说毫无防人之心,又不纳谏,又总是有“妇人之仁”,在关系到前途的最大选择面前总是表现得优柔寡断,这样的人能成功,实在是没有理由。但他真的成功了,只能说是个奇迹了。
Ⅵ 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221年9月22日-223年6月10日)、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1]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本名刘备别称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字号玄德所处时代蜀汉民族族群汉族人物关系
刘理儿子刘禅儿子刘弘父亲刘辑孙子刘胤孙子刘璩孙子刘恂孙子刘谌孙子刘瓒孙子刘琮孙子刘璿孙子刘林孙子庞统下属廖化下属关羽义弟张飞义弟
Ⅶ 三国中,皇叔刘备是怎样评价东吴孙权的
三国是个精彩的时代,尤其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为当世英雄,这三人中最厉害的自然是曹操,他不仅在军事、政治上不输于刘备和孙权,同时曹操在文学上的造诣远胜孙刘二人,而且曹操的年龄比另外两人都大,所以他完全有权力评价二人,其实曹操也的确对两人做过评价。
Ⅷ 评价刘备 100字左右
刘备世之枭雄也,有龙凤之姿,跟兼仁德布于天下."备若有基业,天下碌碌之辈,不足虑尔"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在史上并称“三曹”,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南阳许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关羽(160?-220),字云长,本字长生,并州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汉族。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的佳话。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张飞(167?—221年3月),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涿郡涿县人(今河北涿州),身高八尺(三国一尺大约23.1cm),约合现今1.85米。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221年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
张飞的专用兵器:丈八蛇矛
张飞,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入川义释严颜,分定州县,率精兵万多人,败张郃大军,刘备称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三国演义中有诗叹道:
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
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
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郃定中州。
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赵云(? —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追随刘备,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29年,追谥为顺平侯。《大辞海》:赵云(?~229)
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庐江县(今安徽庐江县)人,汉族。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我军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为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地位却比自己高,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
Ⅸ 如何评价刘备
刘备应该是历史上比较难评价的一个人了,他一面是弘毅宽厚的蜀先主,而另一面则是口若悬河的市井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