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官的含义是什么
父母官 父母官fùmǔguān
旧时对州县官的称呼。也有直称“父母”的
例: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注:这里的“父母”与现在的爸爸,妈妈的意思不同
“父母官”是旧时中国百姓对州、县官的尊称。这一称呼是由何而来的呢?�
《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说来也巧,时隔不足百年,至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郡百姓又幸运得遇新任太守杜诗。《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字君公,少有才能,担任郡功曹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
“父母官”的由来
唐河县城南35千米,现存“召父渠”遗址。《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召父渠在唐河县南七十里的湖阳镇,为汉南阳太守召信臣所开。据《汉书》记载,西汉元帝时,召信臣任南阳太守期间,关心百姓疾苦,兴修水利,筑坝开渠,灌溉良田,使郡内“水丰地沃”。他还禁止婚丧大办,严惩贪官,于是政治清平,百姓官吏无不敬爱,尊称他为“召父”。又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南阳郡太守杜诗善用计谋,严惩不法,减徭轻赋,兴修水利,疏浚旧渠并发明“水排”。当时南阳人把他与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一词即源于此。
词语解释
【名称】父母官
【拼音】fù mǔ guān
【解释】封建时期称地方官为父母官。
【出处】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
【事例】无论怎么说,他总是~! ★老舍《神拳》第三幕
Ⅱ 为什么古人称呼地方官为父母官,这个称呼是从哪里来的
看过古装剧的都知道,地方官中的知县或知府被老百姓们称呼为父母官,单从字面上理解“父母官”就是老百姓希望地方官员们能爱民,尽可能的为老百姓早福利这样的官员自然户受到老百姓的尊敬,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一些不为民谋福利,甚至以官欺压百姓的作威作福的地方官员他们是受不到这样的待遇的,因为他们没资格。那么地方官最早白称为“父母官”是起源于何时,何人呢?
只是为了避免单调重复,就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在后世广为流传。所以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如今这个发达时期,一个人的品行都是很重要的,尊敬别人,别人也就会尊敬你的。
Ⅲ 古人为何管地方官叫父母官有历史什么说法吗
父母官的由来是因为召信臣和杜诗两人做官做的非常好,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誉,这才有了父母官这一种叫法。相信有经常看古代影视剧的朋友都会发现,古代的百姓都会称当地的县令为父母管,主要的原因与县令的职能有关,因为县令主要就是管理县城内的大小事务,这对于百姓来说县令就像是他们的父母一样,而且也可以看出县令在当地百姓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其实父母官其实是指两个人,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一聊父母官的由来。
一、父母官与西汉的召信臣有关。相信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的朋友对于召信臣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召信臣是西汉中后期的一位名臣,由于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百姓爱护有加,因此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颂,在他的治理下,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一个相当不错的发展,而且召信臣本人与百姓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对百姓非常爱戴,当地的百姓对他也是非常尊重,所以就用“召父”来称呼召信臣,这就是父母官中父字的由来。
你对于父母官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交流。
Ⅳ 古代地方官为何又被称为“父母官”,最早指哪一个人
因为这些地方官在其位,谋其职,兢兢业业为当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奋斗,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可谓是爱民如子,所以老百姓把这些地方官爱称为“父母官”。而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父母官是西汉时期的太守召信臣。
然后,南阳一带在召信臣的带领下,顺风顺水地实现了繁荣祥和的局面,老百姓不再忍受饥寒的折磨。但召信臣并没有将目标浅显定在物质满足上,之后又开始了精神上的教育,他大力实行道德教化,将地方风气整顿得十分良好,诸如偷窃这种事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所以召信臣的兢兢业业最终得到了回报,老百姓尊重他,爱称他为“父母官”。
最后,正因为地方官的清正廉洁,一心为老百姓谋利,爱民如子,所以才有了“父母官”的称号。
Ⅳ 古代的地方官,为何又称“父母官”
父母官是古时对地方官的称呼。这个词显示出着浓浓的封建社会阶级观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父母官在先秦时期的概念都是比较模糊的,直到汉朝的时候才被正式说明指的是地方的官员。
而且在封建社会,特别重视孝道。就可以这样说父母就是子女的天,父母也是最疼爱自己子女的。所以父母官就具有了领导与关爱百姓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当百姓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地方官员就应该进行公正的判决和维护。
Ⅵ 为什么古代官员又被称为“父母官”从谁开启的
“父母”官的说法还要从两个人讲起,第一个是在西汉年间,有一个非常清廉的太守名叫召信臣,他真的是一个难得的好官,爱民如子。他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南阳担任太守,在这个期间他经常下到民间,考查民情。没有公务的时候就自己下地干活,几乎很少闲在家里。
后来,因为他自己积累了不少经验,就修建了沟渠。沟渠修好之后,田地间的庄稼一下子得到了灌溉,粮食大丰收,百姓的生活一下子就变好了。除了帮百姓吃上饭之外,这位太守还从文化程度教育百姓。他制定了一系列的用水规则,人人都必须遵守。
杜诗在之前几任太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水利进行了优化,兴修水利,在这方面为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南阳在这两任太守的治理下,生活是过得最好最滋润的。南阳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两位太守,就有了一句俗语是“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来,百姓将这两位太守的事情记录下来并流传开来,朝廷知道了之后就合并称为“父母官”。
Ⅶ “父母官”这个词是怎么由来的,什么人才能自称是父母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地方官踏踏实实为人民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时,老百姓就会亲切的称他们为“父母官”。所谓“父母官”,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说地方官爱民如子,对待普通百姓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爱护,所以才会得到百姓的爱戴。而事实上,“父母官”并不像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它最早指的是汉朝的两位官员。
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以诛暴立威,又善于谋略,不浪费民力,再加上政治清明,所以很受当地百姓爱护。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发明了“水排”,用来铸造农器。二是兴修水利,广拓土田,让百姓日子富足起来。因此人们将他比作西汉的召信臣,南阳百姓谓之:“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此后,人们就将爱民如子
Ⅷ 长辈可以把晚辈叫父母官吗
长辈可以叫晚辈父母官的,父母官是老百姓对政府官员的特殊尊称,是因为这些官员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所以称他们为父母官的。
Ⅸ 什么叫父母官
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此词透露着浓浓的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
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
古人为官其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
(9)百姓怎么称呼父母官扩展阅读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1、“官本位”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来评价社会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职务职称、个体身份、地位都相对应于或折合成一定级别的官阶,并以官阶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实学、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个体的价值,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心理。
由此造就一种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及其现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职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专车档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
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识浓厚,就是因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谋利。
有的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
Ⅹ 古代人称呼本地的官父母官是因为什么原因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父母官这个称呼都耳熟能详。所谓父母官就是指封建时期州县这一级别的地方官,比如太守、知府、知县等等。从字面意思理解,古人希望地方官能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即“爱民如子”;当百姓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地方官应该像父母保护子女一样保护百姓,即“为民请命”。不过,无论是爱民如子,还是为民请命,都是后来引申出的意思。父母官作为地方官的代名词,最初其实是指两个人,一个是西汉的召信臣、另一个是东汉的杜诗。
杜诗为南阳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跟几十年前召信臣的贡献同样巨大,因此南阳百姓都尊称杜诗为“杜母”,并将两人联系到了一起,赞誉道:“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这一称呼便是从这里开始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后来这个称呼越来越普遍,人们就将州县这一级别的地方官统称为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