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看待父母的严格教育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父母是爱自己的儿女的。大多数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值很高,可能他们有些事情做得让人不舒服,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发现,就一定可以从父母啰嗦、严格、不近人情的表面发现他们爱我们的内心。
1、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如果你认为父母确实做得不对。可以试着将你的想法表达出来,千万不要压抑心中的不满。比如当父母偷看你的日记或在旁听你的电话时,如果你对父母大吵:“为什么不尊重我?”反而会使父母觉得你将他们看成外人,会很伤心,你可以用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表达“我的不满是有道理的”。如果父母偷看你的日记,你可以先装作不知,在他们下次听电话时凑过去装着听的样子,或者装着想看父母日记的样子,当他责备你的时候,你便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又比如,当你们发生冲突或误会之后,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送上一张小卡片,在为他们祝福的时候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或为他们点一首歌,并附带讲出自己的心里话,那么大部分家长都可以接受。
2、多向父母了解他们的过去。多问问父母:“你以前是怎样的?”了解他们的趣事,有利于双方沟通。虽然年代不同,但仍有许多感受是相同的,比如贪玩、顽皮、恶作剧、叛逆等等。父母有时会忘了他们以前这些感受,而用一些他们自认为很对的方式要求我们,这样一谈,会使他们想起自己的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感受:“原来我们当时不也是这样的吗?”很多时候,当父母讲起“想当年,我......”时,不少同学都会感到厌烦甚至反感,其实,我们并没有努力从中找出与父母相类似的感受,而是一下子就树立了对抗情绪,阻碍了继续更好地沟通,如果我们注意倾听的话,我们与父母一定会产生共鸣,把心拉得更近的。
3、赞美父母并虚心请父母提意见。父母也是人,也喜欢赞美。并且人都有一点逆反心理,多些赞扬父母反而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样多些请父母对自己提出批评,并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也会使他们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使双方更为了解。
4、尽可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与父母沟通,向父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尽管父母罗嗦但也要冷静下来听。虽然他们很罗嗦、但,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
㈡ 青少年不听父母话,打骂父母该怎么教育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敏感 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不尊重父母的原因? 1 父母平时不尊重孩子 2 父母对孩子过度控制孩子报复 3 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 4 父母自身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
解决:
1 试着去尊重孩子 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不去逼迫孩子传统意义上好孩子
2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 孩子如果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就会成为一个遇上困难只能依靠父母解决的人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让孩子学会自己去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也让孩子学会去尊重父母 尊重其他人
3 娇纵型教育下的孩子最容易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孩子不尊重父母 是为什么 是因为他觉得无论如何父母都会原谅自己
4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 父母是什么样子 孩子就能模仿成什么样子
㈢ 叛逆时期的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父母
在孩子青春期叛逆程度有多大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在生活中和父母的生活时间最长,那么受到父母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父母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父母要尊重孩子,孩子要尊重父母,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做出适当让步。试着当一个“朋友式”的爸爸和妈妈。
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阶段后,开始学习承担责任,渴望独立和自由。在这一阶段,他们希望自己做出选择,因此父母应该适度妥协
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展现出爱、尊重和鼓励的父母往往也会得到孩子的善意反应[3]。虽然青少年在青春期时渴望独立和自由,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仍然需要父母的支持,父母在此刻的陪伴和支持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㈣ 我们多多少少都听过父母的说教,他们说的话有时自己觉得不对时,你们是如何对待的呢
常常听到“现在的班主任越来越难当,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的抱怨。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我也有同感。是的,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形成了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嘴、爱钻牛角尖;不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
从本质上讲,叛逆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采取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这是发生在小学生身上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是小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尤其爱出现在单亲家庭,或者是父母都外出打工长年不在家,留给隔代亲戚照顾的孩子身上。
他们在家不听大人的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想出教室就出教室的现象;与学校纪律对着干,喜欢搞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乱丢垃圾等,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样做,他偏要那么做,在学校公开与老师作对。
去年我接手了一个43个学生的班级,本班23个男同学,大都是好动,不大会听课,学习目的不明确。其中有五个学生就具有上面所说的性格,他们合伙起来扰乱课堂,发出怪叫声,在课堂上,以怎样能使全班学生发笑为荣,以欺负小同学,打架为习惯。特别是有一个叫周小永的同学,不到一个月就已经多次打架,用原来老师的一句话:“像他这样的学生,我做了30多年的老师,从未遇见过,教不变的”一个多月来,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他真的与众不同。也曾转到其他学校就读,可都不愿意接收,又回到这个班。 他除了学习目的不明确外,态度极为傲慢,而且情绪非常极端,每次违反纪律后,老师找他谈话,一出办公室的门,就会用打小同学,摔坏桌椅,玻璃等来发泄。不接受任何老师的教育,为所欲为。成了全校闻名,人见人恨的“问题学生”。
一天,我刚下课,“我们班的周小永与吴锋又打起来了”。一听到这里,我的脑子“嗡”了一下,连忙返室,呈现在我眼前的一幕:周揪住吴的头发使劲往投影柜撞,并同时用脚不停提吴的肚子。直往死里打。我看到这,怒气直冲脑门,心提到了嗓子眼。我强行把他拖开,又强行把他扭到办公室,让他站在我的身边。而他挺着胸脯,仰着头,怒视着我,一脸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看着后脑门流血的吴,整个办公室的老师都气愤极了,“打叫他家长来,领他回去算了。”“干脆让学校停他几天学。”……面对如此叛逆的学生,看着老师正在处理的吴,我的怒气如火上浇油,我狠狠地举起高高的巴掌,真想……
就在我一站起来的刹那间,眼睛的余光告诉我,他的腿的某部位一定也受了伤,鲜血正往裤脚流出来。他们都是我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谁伤了都心疼呀!想到这里,我的心平静了许多,我把高高举起的巴掌轻轻地放在了他的头上,理了理他凌乱的头发,“你也受伤了对吗?”
他诧异地望着我,慌忙摇了摇头,“来!过来!让老师看看。”他不大情愿的向我移了两步“谁要你看了!”他用力摔开我的手。我低下头,挽起他受伤的那个裤脚。好大的一个伤口,鲜血直流,我一边帮他清理伤口,一边埋怨“还说没有,看!这不是还在流血吗?”我抬头看看他,从他的眼神我看到了他感到意外,没有了来时的那种敌意。和刚才的反抗,“别以为这是一点小伤口不要紧,感染问题就大了。”“老师……”他欲言又止,声音很小。我继续为他处理着伤口,我知道他很疼,但他没有吭声,努力在控制自己。处理好后,我为他敷上了止血粉,这时他再也抑制不住呜咽起来,“老师……”两滴眼泪滚了下来,滴在我给他敷药的手上,丝丝,凉凉的。我站起来望着他,只见他泪流满面。“怎么?伤口很痛?是吗?”“刚才处理时你那么疼,你都那样坚强,没有吭声!”“不……不是…..痛”“不痛,你怎么哭了呢”我奇怪的问他“老师,是我错了!”说完他却放心哭了起来。
望着泪流满面的他,刚进来的那种不屑一顾和敌意早已烟消云散,我找来口纸,边帮他擦眼泪边说:“男子汉,是坚强的,怎么像女同学一样,动不动就流泪呀!”他却拿开我的手,“老师,你为什么不问我刚才为什么打架,其实他没错,就是我看不惯他。”就为这,就把自己的同学往死里打。谁不气愤啊!但我嘴上却说:“你刚才不是已经承认错了吗?老师为什么还要刨根问底呢?”我望着他,并用理解的口吻说:“那些过去了的错,只能代表你过去的错,不能代表现在,更不代表将来永远的错。”接着我用手捧起他的脸,让他看着我的眼睛,开导他“今天我们现在不谈打架的原因,只谈打架的结果,老师想,打架无非有三个结果,一是:你赢了,伤了你的同学,那是要你承担责任的比如:付医药费之类的。二是:他赢了,却伤了你,你也难抵痛呀。或者向今天这样你们都受伤了。一会还要去叫处理,你看打架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对吧!”我循循诱导,并把大道理变为理解的口吻,一个教育家讲:孩子不是不爱听大道理,而是不爱听他们听不懂的大道理。是呀,这时,看着眼前的他,在我心中那个放肆无忌的脸,如今露出了善意而久违的微笑。
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很多。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更要认真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心急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对叛逆心理的学生须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事后通过交谈,他还告诉我:他也知道很多是自己的不对,也曾有几次想改掉的,比如有次打烂玻璃时,也想承认自己的错,可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就大骂了我一通,没给我解释的机会,脆就不说了,留她骂吧,骂吧!我就是一句话不说。后来他也把他曾经如何打烂玻璃的事告诉了我,经也有一半责任不在他,可他全赔了,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了解这后,让我深深知道,是他教会了我:要尊重学生人格,留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对他的教育,我也改变了很多的看法,及时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
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除了我们平时的言行和对某个同学思维的定势外。我还从原来老师的口中得知,他父母是做水果生意的。每天天还没有亮就出去收水果了,晚上10点以后才回来,在家的时间他都是在梦中。多年来都如此,而家长管教甚严,一听到老师说他做得不对,就大打出手,有时从梦中把他揪起来就打。最终导致矛盾尖锐,常与老师对着干。针对其特点,我先与其家长交谈,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特点;尽量做到做生意与陪孩子两不误,你想一个现在还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心理怎能不叛逆呢?又通过和他本人交谈,使其理解家长的苦心。现在,大多数老师反映周小永同学比以前听话多了,懂事多了,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对待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与家庭关系有关,也与班主任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班主任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甚至把他们当着自己的孩子。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
更要合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班主任要大胆利用小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例如:我班有一个学生他打了二年级的一个小同学,我是这样和他谈话的,“你读几年级?”“四年级。”“他读几年级?”“二年级”,“那你们俩谁读的书多?”“我!”“既然知道就好,读书多的应该懂事呀!”他的脸就红了。低下了头。让他们自己找到错误所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抓住青少年学生叛逆思维的特点,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也要注重对产生负向叛逆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小学生产生负向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因为他们其实根本不懂。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了。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树立榜样。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所以说,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矫正主要应采取走近学生心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而不应采取说教,更不能采取压服式,强攻冒进,古人云:火气太盛易伤人。回想当时我尽力压抑心中的怒火,大大出乎他准备挨训斥的意外,我情理双重交流,让他久违的心如沐浴冬阳,如遇春风,如果总是西风凌厉秋霜肃杀的训斥和强攻冒进。我们班主任的教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是竹篮打水,到头来只是一场空,甚至还会使学生的叛逆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更为严重。
㈤ 初中生叛逆家长应该怎么对待
一、初中生叛逆怎么办:
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
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
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如前面举过的小军的家长的例子,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
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
二、初中生叛逆怎么办:主要表现。
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三、初中生叛逆怎么办:教师对策。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对这些同学须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通过交谈,统一认识,达成协调感情以取得学生信任之目的。为此,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如我班的小陈同学,爱好运动,不喜学习,而家长管教甚严,最终导致矛盾尖锐,常与老师对着干。
针对其特点,我先与其家长交谈,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特点;再与小陈交谈,使其理解家长的苦心,最终母子和好如初。同时,改革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课堂教学,大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为其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开辟适合其表现的舞台。现在,大多数老师反映小陈同学比以前听话了。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首先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其次是积极推进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再次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 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叛逆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 对学生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
学生产生负向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
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四、初中生叛逆怎么办:初中生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1、依赖阶段。这个阶段还保持着童年期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但已经向往摆脱父母双亲的束缚。 2、独立阶段。可称为“摆脱父母束缚的斗争”阶段。
这个阶段,初中少年学生认为只有摆脱对父母双亲的依附才能成为成熟的人。
3、成熟阶段。随着少年初中学生自身向成熟迈进和向父母双亲争取独立的持久冲突,父母往往会逐渐承认其独立的地位。但在他们逐步取得成人地位的过程中,父母双亲的影响仍继续起着作用。
五、初中生叛逆怎么办:父母与初中生孩子关系协调注意事项。
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基础 孩子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开始。作为父母应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强迫少年子女改变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缩小父母与少年子女的心理距离。
与初中生平等、民主相处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根本保证 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态,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与初中生交往,就能缩短初中生与自己的距离,缓和、解除初中生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与民主实际是反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过分的父母尊严。他们要求父母与自己平等,如果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初中生就会报之以信赖和热情,这样,父母的指导教育才能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容。
父母要善于和乐于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见 要使少年子女乐于接受父母的指导,有两个条件:认识的一致和情感的沟通。要达到认识的一致因素很多,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理解孩子的内心矛盾。主要的是父母采取耐心说服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孩子有互爱的基础,但父母与少年子女不一定感情沟通。情感的沟通关键是要关心少年子女的思想,理解他们的心理烦恼、兴趣爱好、同龄好友。作为父母要帮助他们摆脱烦恼并指出发展的方向,满足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更多与朋友独处的机会。
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的“自立”生活 满足少年子女独立性的需要,让他们自立生活这是与少年子女搞好关系的手段之一。譬如,培养初中生的社交能力,让他们代表父母与亲朋好友交往,使他们产生独立交际的勇气和长大成人自豪感;学习方面,父母要指导他们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写好日记,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但是初中生由于是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父母放手让他们独立,却不能撒手不管,而要时刻注意他们在独立自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特别是在挫折困难面前产生苦恼时更要给予鼓励,教给他们处理困难、克服苦恼的方法。
父母要采取耐心、说服、疏导的方法对待初中生的反抗性 初中生反抗是为了独立的反抗,这是初中生发展中正常而必要的行为。初中生表露出反抗行为正是进行指导教育的好机会,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其反抗的性质及原因。如果是对自己家长式作风的反抗或不合理的教导方法的反抗等,父母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不应该一听到他们有意见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概视为缺点加以否定; 应该在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指出他们反抗的消极面,引导他们与父母交心谈心。这样不仅不会降低父母在少年心目中的威信,而且还会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对待他们错误的、不接受正确教育指导的反抗,父母不要操之过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从爱护、体谅、长善救失的愿望出发,同他们共同研究改正错误的办法。这样做,即使是十分执拗的少年子女,也会体会到父母的一片爱、真情,消除对抗情绪,接受批评教育。
六、初中生叛逆怎么办:结语。 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如何应对初中生叛逆心理,初中生叛逆怎么办,初中生叛逆如何应对”等这些问题对家长和老师来说都将是一个挑战。
㈥ 要怎么跟自己父母解释错误的教育方法是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的影响的呢
可以让老师与家长沟通。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于父母沟通。子女与父母需要相互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们当然知道,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学习,生活计划。像我,一做错事,我父亲就打我耳光。如果你发现你的父母有错误的教育方法,如:暴力。可以试着与他们沟通,不行就求助于其他亲人或老师。实在不行,你只能救助于法律途径。这也是每个家庭最不想看到的。
㈦ 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有哪些应该怎么改呢
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有哪些?应该怎么改呢?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抑郁,甚至我们也在新闻报道上看到过很多学生,包括小学生因为抑郁自杀的,对于这些有些人表示惋惜,有些人表示不解,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抑郁自杀,他们这么小能有什么压力会造成抑郁呢?说到这我们就要问问家长了。有些家长比较强势,孩子只要犯错就不问缘由,噼里啪啦骂孩子一顿,家长不知道的是长期这样下去严重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打击孩子的自信,甚至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只会责怪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1. 孩子开始不愿意接触家长。如何家长总是责怪孩子,长期下去会让孩子与你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有些时候遇到事情不会再主动找父母沟通,因为他们知道及时找你,也是被否定,关系自然就越来越疏远了。2、遇到事情会脆弱不堪一击。在家中做什么事情都被父母否定,经常受到打击,这些都会让孩子变得脆弱,他们潜意识的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了,如果遇到事情也不会想着去找人帮助。3、不爱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父母常常责怪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缺点很多,长期下期孩子会变得不自信,有些孩子认为自己不配和别的小朋友一块玩,有些严重的还会自闭,这也就是很多人认为的不合群,孩子总是被孤立。
3. 多用语言向孩子表达爱意。家长们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有时候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相信只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学会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家庭也会越来越和睦的。
㈧ 对于父母错错的教育方式孩子应该怎么做
知友,你好。
和父母把道理讲清楚
为什么这个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错在哪里
最好结合案例来讲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
父母会明白的
注意一点不要顶撞父母
或者故意顺从
祝好运
㈨ 觉得自己父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应该怎么办
如果觉得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是错误的,首先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心态的平和,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在告诉父母之后,给父母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冷静冷静,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比较冷静的分析之后,父母肯定就会非常同意我们的想法,改变他们的教育方式。
㈩ 作为青少年,如何解决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作为青少年,应该尊重自己的父母,理解自己的父母,他们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是为了你好,有时候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缺少交流很正常,毕竟两代人之间是有代沟的,如果多些沟通,代沟会越变越小,希望所有的青少年都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改变对父母的看法,不管他们言语怎样行动怎样都是为了孩子的好,自己有事最好与他们商量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