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济群法师答:从中国传统的伦理来看,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这种权威从哪里来?其实是建立在强烈的贪著和占有之上。换言之,很多父母是把子女纳入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将之作为独立个体看待。从而造成一种扭曲、失衡的关系,痛苦也就在所难免。 而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儿女只是因为缘分走到一起,并没有必然的从属关系。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力来主宰另一方。父母不能要求子女绝对服从,子女也不能要求父母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虽然有亲情,有血缘,但也应该彼此尊重,而不是以这种亲情和血缘作为占有对方的砝码。 在尊重的同时,佛教也提倡惜缘。佛教认为,在父母和儿女之间,必然有着特别深厚的缘分。有道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不论来的是什么,终归是有它的缘由,有它千丝万缕的宿世纠葛,所以要安然接受。如果是顺缘,固然要心存感恩。如果是逆缘,同样要心存感恩,因为当下就是化解往昔恶业的机会。把握这个机会,才能转逆缘为顺缘,而不是让这种不良关系带入未来生命,生生世世地互相缠绕。 所以说,佛教在看待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时,是以彼此尊重为前提,以珍惜缘分为原则,以心存感恩为重点。
⑵ 佛教也讲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那为什么我们对待老祖宗就和对待其他人是有区别的呢这不是分别心吗
佛说的任何复的话都有一个语言环境或者制前提条件。佛说过的话如果在离开了一定的条件以后,也是不成立的,所以佛说佛的境界是用语言说不清楚的。不要死板硬套。佛说的分别心,是在相同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处在同一个位置的时候,和你的关系都是同等条件下等等类似的时候。比如父母如果没有特别情况的时候,和你是同等距离,亲朋也是同理,陌生人也是同理。这其中还有好和坏,等等区别。最后要说的就是佛说的话请结合现实完后去自己悟。单靠讲解根本没人能给你讲出来。
⑶ 佛教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不知道,同时也认为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我暂且回答第2个问题:
-------------------------------------------------------------------
人人值得一看的净空法师谈前世(转载)
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投胎,,父母与他一定有缘。缘很复杂,最重要的有四大类;这四类就是佛在经上讲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
2 如果没有这四种关系,不会来的,对面遇到也不相干,也不认识。所以人与人之间这四种缘,我们要清楚。
3 如果是报恩来的,就是很乖的小孩,将来长大是孝子贤孙,不要教他,他就孝顺。可见得他与前世有关系,这是先天的,后天的教育能够弥补先天。
4 如果是报怨的,将来就是怨家对头,一定搞得家破人亡。
5 如果是讨债的,就是父母欠他的;欠得少,三、四岁就走了;欠得多,大概到十几、二十岁,栽培他到念大学、念研究所,毕业了,他走了;讨债的,往往都很得父母的欢心。
6 如果是还债的,父母一生栽培他,看他欠父母多少,他要欠得多,他对你生活照顾得很周到,物质上的照顾很周到,但是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这是来还债的。
7 如果他欠得少,纵然他自己非常富有,对父母的生活也很苛薄,让你穿得暖、吃得饱就算了,不会给你享受的,这是欠得少的。
8 我们学佛的人懂得,遇到这个环境,讨债、还债,心就平了,就不会计较了。要老实念佛,三界六道是苦海,不是个好地方,还是到极乐世界去好。
9 佛在经上常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这前世的因果,你看看现在受的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想来世什么样的果报,现在造的因就是。
10 你看看现在这个世界,这果!你就晓得前世造什么样的因;再看看现在社会大家造的因,我就晓得将来社会会有什么果报。历史是一面镜子!这决定不是假的。
11 我们人不止这一生,人有过去世,过去世还有过去世,既然有过去世,当然一定就有未来世,三世都有自己。这一生的事情有的时候会想到,前生的事情不知道,但是前生的习气偶尔会现行。
12 譬如作梦,有许多梦中的境界就不是你平常能想像得到的。为什么会作这个梦?与前生有关系。
13 现在外国盛行催眠术,所以外国人承认人有前世,有许多人前世是动物,畜生道来的,也有人道来的,也有别的星球上来的。这与佛法讲的相应!
14 我们在世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止“千生”,无量劫来不断地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真的。
15 我在美国遇到一个同修,他跟我说明这桩事实,他说他前生可能是住在美国的老华侨,死后到台湾来投生的。
16 他在台湾做生意,第一次到美国,人地生疏。他有一天开车,无意当中经过旧金山湾区南部一个小镇,他原定的路线不是往那边走的,不知道怎么会开错了方向,开到那个地方。
17 结果一到那个地方就觉得那里好熟,连小路他都知道。他想:大概从前自己是在此地挖矿的华侨,要不然,从来没有来过,为什么对这里的街道与房子这么熟?证明确实有前生。
18 有时候,我们去旅游,突然之间会感觉到那个地方很熟悉,这就证明你过去生曾经到过。由此证明,人实实在在有前世。既有前世,当然就有来生,就有后世。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真的。
19 我们人一生,在这个世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一天吃多少,喝多少,用多少,命里注定的,这一点不假。命怎么注定的?是你前世所修的。
20 你这一生所得的财富,是你前生财布施的果报。你过去布施得多,你这一生发大财。所以我们看到大富大贵的人,懂得佛法的人不会羡慕,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种的好因,他当然要得好报,这一定的道理。
21 我们明白了,我们今天种好因,来生就得好的果报,我们也有,我们比他更具足,“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要懂得种因。
22 前世有修因,这世有果报的。这个人聪明智慧,他前世修法布施。那个人健康长寿,他修无畏布施。
23 有些人是大公司的大企业家、董事长,小学都没有毕业。他底下替他办事的都是博士。那些博士前生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他这个老板是修财布施,没修法布施,所以这果报不一样。
24 我们看到有些穷人健康长寿,他智慧也没有、钱财也没有,他前生修的是无畏布施。所以你要懂得这个因,你就晓得现在的果报。
25 我们能用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修三种布施,果报自然得到。不要求,自然得果报。你得到果报能够布施,你将来这个果报辗转,真的是广大无有穷尽。
26 也许诸位要问,我看到那个人无恶不作,他发大财,也做大官,那岂不是他作恶得了善报?这是我们凡夫之见,凡夫只从表面上看,不晓得里面的因果,不知道因果是三世的。
27 他今天发大财、做大官,他前世修的善因,今世得的善果,没错。今世他做了许多恶因,与他今世的果报不一样,果报是前面的,来世则得恶报,要晓得这个道理。
28 现世果报的不是没有,那是善恶力量太强了,会遭到现世报。作的恶太大,不要等到来世果报,现在就得到果报了,所以说大善大恶就变成现世的果报。因果是自己造的,因与果自己可以转变。
29 我们常常讲冤冤相报,这是一定要谨慎、要小心的。“决定不跟人结冤仇”,学佛的人要记住这一句话。
30 纵然别人欺负我,别人陷害我,我也不记仇,逆来顺受,应当如此。为什么他会陷害我,他为什么不陷害别人?这里头一定有原因,我们自己没有宿命通、没有他心通,不知道前世的事情。
31 我们一定要修忍辱。如果前世我们有冤仇,这世他来报复,这笔帐就清了,就结掉了,这是好事情,不要再争执了。
32 如果前世我并不欠他的,他来陷害我,我不记这个仇,是替我消灾,好事情,何必要去计较?何必要去报复?用不着存这个心。
33 这世他来报复,报完了之后,他反而佩服你,他就会跟你做好朋友:某人了不起,我过去想这么多方法陷害他,你看他若无其事,他这个度量大,他能够包容我。
34 福是自己修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侥幸可以得来的,一定要自己去修,要能够包容人。你能够容人,别人也能容你,你能够欢喜对待别人,别人也能欢喜对待你,这是一定的道理。
35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这是讲人宰羊,羊被杀之后投胎作人,杀羊吃羊肉的人死了之后又变成羊,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36 你今天吃别人的肉,你吃畜生的肉,畜生来生它会作人,你也会变畜生,他再吃你的肉,这样互相地报复,没完没了,这个事情麻烦了。
37 佛一再劝我们,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跟一切众生结冤仇。吃肉,一般人认为这很正常,其实是什么?是跟这些动物结冤仇,所以说吃他半斤,还他八两,来生要还的,没有白吃的!
38 一切有情众生没有一个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受到危害,没有一个不是怀恨在心。
39 你不要看蚊虫蚂蚁那么小,它也有嗔恚,它也会记仇,你杀害它,将来它得人身,你得畜生身,他也来报复,所以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非常的可怕!
40 现代社会对于残障之人照顾得相当周到,这是基于人道。可是人为什么生下来会残障?这根本的原因是他前世杀业太重!
41 佛给我们讲世间的战争,叫刀兵劫,刀兵劫从哪里来的?就是从杀生来的,如果这世间人统统不杀生,就可以避免这一切战争的灾难,所以这是杀业的果报。
42 欠钱的要还钱,欠命的要还命。真正因果报应,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才真正明了,世间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没有人说是占便宜的,也没有一个吃亏的,你看他三世因果就清楚了!
43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世间战争、灾难怎么来的?冤冤相报,迷惑颠倒,愈报愈惨,为什么?他不会报到恰到好处,总是超过一些。被报的不服,来生再报复!
44 祸害是生生世世所结的,冤家宜解不宜结,绝对不跟人家结冤仇。不管别人用什么心对我,我们总是以真诚对他,纵然受害也不碍事。
45 我们的目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这个世界多住一天、少住一天,根本就无所谓,何必斤斤计较?一定要心地真正平静,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具备的条件。
46 我们得人身不容易,闻佛法尤其不容易,既得人身、既得闻佛法,就要认真努力去修学。
47 我们今天接触到净土法门,我们能信、能愿、肯念佛求往生,这阿赖耶识里头有过去生中的种子;如果完全没有种子、没有善根,是决定不成的。
48 《无量寿经》上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念佛人都是过去无量劫来的善根成熟,绝非偶然。所以我们具足因缘要珍惜,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
【我自己的感受】
六道轮回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常常看到您有提出问题或者帮助别人回答,实在讲,稀有难得,学佛之心确实无比的殊胜!后学顶礼了!
引用净空老法师的话:“我们人一生,在这个世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一天吃多少,喝多少,用多少,命里注定的,这一点不假。命怎么注定的?是你前世所修的。”
今天是周六,我正好休息,下午刚刚看了会《穿越轮回》的那个视频,突然想到,如果我们一切都是轮回的,一切都是固定的,已经被注定的,那么人生确实没有意思。
比如我脑子里曾想过如下的场景:
我们出去逛街,注定会看到某某品牌的打折而信欣喜。这“欣喜”是注定的!
我们出去看电影,注定会买不到票,这个“买不到”,是注定的!
我们大学毕业,注定会找到如意的工作,这个“工作”,是注定的!
我们工作几年后开始发展个人感情,但屡屡造到抛弃,这个“被抛弃”是注定的!
我们在某某年开始开公司,赚到了105万7千元零4角5分,缴税xxx,由于自私漏水xxx,朋友和我闹财产分家,结果公司业绩下滑,第二年赔钱301万5千元。
后因为第2759世的一次杀生而必须以被盗窃丢失财物“12000元”的形式偿还。
后因为这些种种打击,将会在一个度假村度假,度假期间与某女子发生不正当关系,并同时犯偷窃主人财物,杀生(捕鱼)的罪业,生死簿已经登记,其年寿将减少2年,于73岁6月份的12日卯时离开人世,身边无亲属送行,乃一人孤独西归。
死后,家产为家庭亲戚瓜分……
后因为此世造恶颇多,下世沦为畜生,降生在xxx家做狮子狗数载,做狗期间,屡遭毒打,后失一腿……
后因饥饿、愚痴,生吃一活物,此活物乃第50032世之前杀过此人,故以“被吞吃”的恶果还偿罪业。同时此二人仇恨继续,据载,此人做狗命终之后,将于下一世做鸟,被猎人(他前世的远亲债主)一枪毙命,后被煮食。
……
这个主人公我想像成我自己,汗毛直立,如果人生都是如此那么还有什么意思,我们生命中的所有甜蜜,痛苦,浪漫,财产,爱情,甚至哪天出去能撞大运,那天出去必定踩狗屎,都已经一一规定好了。好比一部巨长的剧本,我们都是演员,所以有人讲“人生如戏”。(所以我们要断掉贪嗔痴慢,以积极的奉献心态来生活和修行)
我不知道别人看到“人生如戏”是何等的感觉。也许顶多只是感慨世事多变。但是我现在看到这四个字,我的胃都会疼,我恐惧!真的!恐惧万千!
一切都是自己造作的,自己不修福,前世没有吃亏(修行),今生不会有福,吃亏是福,吃亏就是修行,修行就能转变命运。因果之报,确实不虚啊!
今天我很庆幸自己一个下午没有白忙,联想到平时自己读经时候尚且还有诸多妄想夹杂其中,就不得不感叹业力的刚强难化,好在我积功累德,前世修来了福德,让我今生能够遇到佛法,能不能尽此一生,注定成就,脱离六道,我想,我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完美的交代。
我曾经发过一个小小的誓愿,也许只不过是一个幻想,那就是当观世音菩萨戒体阿弥陀佛成为下一任佛祖时,我希望我能做其身边的护法菩萨,号满愿菩萨,圆圆满满、愿力无边之意,我很向往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很希望能将来像他那样,做一个慈悲的人,一个慈悲的菩萨,以慈悲度众生,这是我的心愿……
文字写了很多,我给您的留言实在太不简洁,望您不要见怪,实在讲,您也是一位菩萨,给了我这样好的一个因缘让我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和今天的学佛感受,谢谢您!
顶礼菩萨!
阿弥陀佛!
⑷ 佛教如何看待父母无道
阿弥陀佛
见到父母有过失,我们应该耐心和小心的规劝,就算父母不听,也要依照佛法的要求来修好自己,感动父母,至少也要给父母积福报。
如果总是把老师做的不对的地方,和父母有过失和错误的地方放在心上,让父母不开心,那是大不孝。所以,就算父母不听劝,也要反思自己,改好自己。不能去苛求父母和别人
老法师---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
⑸ 从佛教的角度如何对待行错的家人
如果家人做错了,规劝家人不合适时,我们要依照正法,修行好自己,自己做表率去感动家人。
佛在这个世界完全做出来了,这个世界众生眼根利,他一看佛的行谊他就觉悟,他就明了,就能够发菩提心,向佛学习。孝,对父母、对师长,佛经里头常说“当孝于佛”,佛是老师。孝是什么意思?孝顺!要不顺,就不孝了。假如我父母做的事情不合理,造罪业,我也顺吗?还是要顺!一面顺从,一面要劝进,希望父母能够觉悟,能够改进。父母不觉、不能改进,执迷不悟,还是要随顺做,要代父母求忏悔。
譬如我们这个世间行业里头,有人从事于杀生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不好。父母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佛法,他认为这些动物生下来就是给人吃的,杀它来吃是正常的!儿女学佛了,接受圣贤的教诲,知道这个罪过很重。劝父母,父母不听,自己还是要随顺。随顺时候怎么做?要给父母求忏悔。杀这些众生的时候,在杀之前给它念佛,念往生咒,给它回向。一年一定有几次节日,为这些被杀害的众生超度。自己认真修行,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这些被杀害的众生,这尽孝!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善巧方便,引导父母觉悟。
从事这个行业,目的还不是为赚钱!要把这一生当中拥有财富的道理,找机会说给父母听,生财有道,不一定要从事这个行业。你命里有财富,从事这个行业是缘,命里有财,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不管什么样的缘,因只要接上缘,果报就现前。缘有善,有不善;善缘增长你命中的财库。那恶缘?恶缘是折损命中的财富。如果他真的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他一定会改行,一定会戒杀放生;戒杀放生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
出自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
⑹ 佛教孝敬父母
1 孝顺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实在讲,“孝顺”圆圆满满做到是成佛。唯有佛,才能够尽孝,佛以下的孝顺,都做得不够圆满,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2 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们要想把孝顺做到圆满,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了,你的孝顺就圆满了。
3 经上讲得很清楚,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就充满智慧,具足大的能力,你的家亲眷属无论在哪个世界,无论在哪一道,你都看清楚,你也都听到,只要缘一成熟,什么叫缘成熟?你劝他念佛,他肯听、肯接受,这就叫缘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帮助他。
4 佛经里常讲“佛度有缘人”,生生世世家亲眷属,跟你有缘,你都能帮助他们脱离六道、往生不退成佛,这叫大孝,这叫真孝。
5 所以在眼前,对于父母生活,尤其是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们都能够照顾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劝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不能接受,那是因为你自己的佛没学好;你要学好了,他们自然就会接受。
6 自己真正要学好,才能影响他们,所以自己要精进不懈,要有耐心,要坚持到底,机缘成熟的时候,他们会接受的。
7 如果你认真努力地修持,学佛之后跟没有学佛之前,判然是两个人,使你父母感觉到,你学佛之后,变得特别孝顺,对他们特别好,他们生欢喜心,对佛就会有好感。
8 万万不可以看到父母没学佛,一天到晚批评他、责备他,说他业障重,将来要堕恶道。父母听到你这个话起反感,那你是大不孝,“佛不能学,愈学愈不得了,愈学愈不孝顺”,这就错误了,你虽然是好心,你的方法错误,起了反作用。一定要知道,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绍给他,让他很欢喜,他就会很乐意地接受。
⑺ 佛教怎么处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
尔时,世尊引领大众,直往南行,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向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
阿难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大师,四生慈父,众人归敬,以何因缘,礼拜枯骨?”
佛告阿难:“汝等虽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广。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缘,我今礼拜。”
佛告阿难:“汝今将此一堆枯骨分做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轻。”
阿难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带鞋帽,装束严好,一望知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涂脂粉,或薰兰麝,如是装饰,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后,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认得。”
佛告阿难:“若是男子,在世之时,入于伽蓝,听讲经律,礼拜三宝,念佛名号;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间女人,短于智力,易溺于情,生男育女,认为天职;每生一孩,赖乳养命,乳由血变,每孩饮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现黑色,其量亦轻。”
阿难闻语,痛割于心,垂泪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报答?”
佛告阿难:“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在母胎时,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将来,午消散去。母怀胎时,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怀胎时,第三月中,犹如凝血。母怀胎时,第四月中,稍作人形。母怀胎时,第五月中,儿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为五?头为一胞,两肘两膝,各为一胞,共成五胞。母怀胎时,第六月中,儿在母腹,六精齐开,何者为六?眼为一精,耳为二精,鼻为三精,口为四精,舌为五精,意为六精。母怀胎时,第七月中,儿在母腹,生成骨节,三百六十,及生毛乳,八万四千。母怀胎时,第八月中,生出意智,以及九窍。母怀胎时,第九月中,儿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质,桃梨蒜果,五谷精华。其母身中,生脏向下,熟脏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耸出,山有三名,一号须弥,二号业山,三号血山。此设喻山,一度崩来,化为一条,母血凝成胎儿食料。母怀胎时,第十月中,孩儿全体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决为孝顺之子,擎拳合掌,安详出生,不损伤母,母无所苦。倘儿决为五逆之子,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搅,又仿佛似万刃攒心。如斯重苦,出生此儿,更分晰言,尚有十恩:
第一、 怀胎守护恩;第二、 临产受苦恩;第三、 生子忘忧恩;第四、 咽苦吐甘恩;第五、 回干就湿恩;第六、 哺乳养育恩;第七、 洗濯不净恩;第八、 远行忆念恩;第九、 深加体恤恩;第十、 究竟怜愍恩。
第一、怀胎守护恩 颂曰
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装镜惹尘埃。
第二、临产受苦恩 颂曰
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第三、生子忘忧恩 颂曰
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张开,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
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第四、咽苦吐甘恩 颂曰
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第五、回干就湿恩 颂曰
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
恩连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第六、哺乳养育恩 颂曰
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第七、洗涤不净恩 颂曰
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
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第八、远行忆念恩 颂曰
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第九、深加体恤恩 颂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第十、究竟怜愍恩 颂曰
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
男女有病,父母惊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养育,愿早成人。及其长成,反为不孝。尊亲与言,不知顺从,应对无礼,恶眼相视。
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义。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教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戾。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渐渐成长,狠戾不调,不伏亏违,反生嗔恨。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别眷。或因经纪,或为政行,荏苒因循,便为婚娶,由斯留碍,久不还家。或在他乡,不能谨慎,被人谋害,横事钩牵,枉被刑责,牢狱枷锁。或遭病患,厄难萦缠,囚苦饥羸,无人看待,被人嫌贱,委弃街衢。因此命终,无人救治,膨胀烂坏,日暴风吹,白骨飘零。寄他乡土,便与亲族,欢会长乖,违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怀忧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气咽成病;或缘忆子,衰变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舍。
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触犯乡闾,饮酒樗蒲,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晨去暮还,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忍受欺抑。
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昼夜常啼,自嗟自叹,应奉甘旨,供养尊亲。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
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嗔呵,全无畏惧。
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婚嫁已讫,不孝遂增。父母微嗔,即生怨恨;夫婿打骂,忍受甘心,异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却以为疏。或随夫婿,外郡他乡,离别爹娘,无心恋慕,断绝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悬肠挂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悬,每思见面,如渴思浆,慈念后人,无有休息。
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重恩,举身投地,捶胸自扑,身毛孔中,悉皆流血,闷绝躄地,良久乃苏,高声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从来未觉,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胆俱碎,惟愿世尊哀愍救援,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尔时,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痛割于心,谛思无计,同发声言,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狱人。”
佛告阿难:“不孝之人,身坏命终,堕于阿鼻无间地狱。此大地狱,纵广八万由旬,四面铁城,周围罗网。其地亦铁,盛火洞然,猛烈火烧,雷奔电烁。烊铜铁汁,浇灌罪人,铜狗铁蛇,恒吐烟火,焚烧煮炙,脂膏焦燃,苦痛哀哉,难堪难忍,钩竿枪槊,铁锵铁串,铁槌铁戟,剑树刀轮,如雨如云,空中而下,或斩或刺,苦罚罪人,历劫受殃,无时暂歇,又令更入余诸地狱,头戴火盆,铁车碾身,纵横驶过,肠肚分裂,骨肉焦烂,一日之中,千生万死。受如是苦,皆因前身五逆不孝,故获斯罪。”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告于如来:“我等今者,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造此经典,是真报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见一佛;能造十卷,得见十佛;能造百卷,得见百佛;能造千卷,得见千佛;能造万卷,得见万佛。是等善人,造经力故,是诸佛等,常来慈护,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天、龙、夜叉、乾闼婆、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闻佛所言,身毛皆竖,悲泣哽咽,不能自裁,各发愿言:我等从今尽未来际,宁碎此身犹如微尘,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百千刀轮,于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网周匝缠身,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锉碓斩碎其身,百千万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经百千劫,终不违于如来圣教。”
尔时,阿难从于坐中安详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经当何名之?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大众、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
--------------------------------------------------------------------------------
⑻ 学佛人是否要很强调父母恩
下面引用几段一位学佛多年人的教引
5只能说佛教的世界观和判断标准跟世俗观念差别很大,而且其实佛教教义是很繁琐精密自称体系的,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瑜伽师地论,原版或者现代解说版都行,这里面对佛教世界观有一整套的叙述。
在因果观里,对父母的伤害因果很重,但是这个不在正信与否的范畴内。儒家认为孝顺是天经地义,但佛教更注重出于因果的趋吉避凶。
其实你可以看一看善生子经和优婆塞戒经,那里有提到,对于初学者,一般是要求他们孝顺父母,善待妻子奴仆等等等等,但是这些被归结为不放逸行,其实跟基本要求你守五戒十善是一样的,如果你守五戒十善,自然而然就必须善待身边的人,父母自然就在内了。
皈依是皈依佛法僧,简单粗暴一点说,就是接受佛教的世界观定义,破皈依自然鄙视正信,但是对父母的不孝是算在戒律或者因果里的。
4我的答案是不能说明。因为爱和不爱是个很自我的定义,拿出家做例子,有人出家,在他看来自己修行,是为了日后度化生生世世的父母,这是大爱啊,然而在某些人眼中不能承欢膝下就是不爱。所以你说这件事能说明什么?连爱与不爱都是各花入各眼的判断。
如果你想问心中爱不爱父母这件事是否是错的,我可以告诉你,确实是错的。但是没必要过分苛责,因为爱与不爱其实也只是因缘的一种表象,有些人就注定了与父母无缘,你就没必要逼他去做出你认为的爱的表现,事实上佛教也不强调我们夸大了的骨肉情分,而是说既然是父母和子女的因缘,那么你就随顺这个因缘,做好你自己的本分和责任。所以佛教并不逼人去爱和感激,因为这种情感也是一种缘分,它只强调你的感情未必真实,它可能只是一种表象,无论表象如何,你都要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
3父母,夫妻,子女,朋友都是缘分,缘深缘浅无法控制,但你可以选择去终止恶缘,随顺善缘,这个就是这些缘分对你的意义。
2孝与不孝,爱与不爱只是一种选择和一种方式。
1这个问题不太了解你疑问在何处,佛法跟孝顺父母并没有直接联系
⑼ 佛弟子怎样与家人相处
佛说与亲戚相处有5条原则:第一个给施,就是给予。第二个,就是善言。第三个,利益。一定要利益他人。第四个,同利,共同得利。这个事情你也必须要做的,一定要想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第五个,不欺,就是不欺骗,没有欺骗的行为。
佛讲《吉祥经》就是从父母开始,一直往下讲,不但要讲怎样孝敬父母,还讲孝敬了父母以后怎样照顾妻子、照顾丈夫、照顾孩子。从最亲的开始逐渐展开,最后到六亲眷属。眷属包括很多,因为他们和你有直接关系,所以佛就强调了这个关系我们怎么来处理。
为什么要这么讲呢?我们看出了,佛一步一步地展开,首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再从我们的直系亲属开始,从利益相关的人开始。也就是说佛讲的目的是让我们从最亲的开始,然后再展开的意思。并不是说“师父都说孝敬父母,照顾自己妻子、孩子,然后就孝敬亲属了,行了,到此为止,剩下的我就不再去做这些事情了。”这个想法就错了。
佛教和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佛教是由近及远,由最近的开始一直到远,都是这么看待的,它是以展开为目的。展开到什么程度呢?展开到对所有众生,我们都应该这么做。包括对所有的人我们都应该这么做,包括所有的众生也应该这么做,看得见、看不见的都得这么做。最后的目的是达到离相,只有这个目标是最吉祥的,只有达到这个目标才能真正地去孝敬父母、尊敬丈夫,照顾妻子、儿女,包括六亲眷属等。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们怎么样从这里开始呢?这些眷属都是我们福田里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世间是不能孤立存在的,肯定要和这些人接触。接触时,怎样处事能使我们得到最吉祥呢?佛讲了有五种办法,《善生经》云有五:
给施,就是给予。
“给”,对亲属我们能够实心实意地给予。比如说有人来借钱,或借东西,你看他困难,根本就还不上,所以要借的这些东西我就给你了,这是一个给。还一个施呢,就是有的人上门来乞讨,或要什么东西,如果给予,也是布施,很欢喜地布施出去。“给”和“施”,虽然有同等的动作和行为,但这里也有区别。所以这个“给”我们应该做到,“施”也应该做到。
给和施我们经常都放在一起说,它们有同等的目的——就是把你最好的东西布施给别人,你最心疼的东西布施给别人。你给予别人,施给别人,这个所谓的“给”和“施”,是什么呢?就是种下吉祥的因。到底谁给谁?谁施谁?这是互给互施,当你给了他财物,他就给了你幸福,给了你吉祥。
善言
这个善言很重要,都说我们应该善言、会说,实际上我们并不会说话,会说话的人并不太多。东北人一般比较倔强,说的话很少有好听的。自己也常说“我这人心眼儿实惠,口直,不会说好听的,但我心眼儿不坏”。往往我们用这个来掩盖了语言给人的愉快、给人以帮助,以此掩饰性格的倔强,这个确实是我们一大缺陷。表面上是一种不会很多的言语,但在用语言帮助人这方面,我们做得也很差。
这个善言它也是一种布施,为什么我们做得很差?因为我们不愿意用语言去恭维别人。当恭维别人的时候,或是恭敬别人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面子就窄了,我们的面子就下不来了——这么好的话我怎么能说给你听呢?好话我得搁肚子里——只能说给我,绝不说给你。就一句恭敬的语言都非常吝啬的,都不愿把它说出来。这就是我们有一些知见不正所引起来的,特别是对一些人,我们一定要恭敬对待。
我感触最深的是哪儿的人说话呢?北京人。我看到一个北京人,张口就说“您”,我们都是说“你”——你如何如何。我们从来不说“您”这个字,这个“您”字特别难张口。北京人不是这样,见到谁说话都是“您”,让人听了以后非常舒服。
特别是出门办事,包括我在内,见到人,有时候该问的话就不问了,为什么不问?第一个打招呼没法打,你说称呼什么吧?你岁数大,管你叫大叔吧,觉得又没比我大多少;叫大妈吧,这个事也是对长辈;叫小妹妹吧,或是什么,又觉得可能有点把人看小了。总而言之,他非常吝啬,语言他也非常吝啬。北京人不是这样,我看到一个居士去打听道儿,看到一个老妇人在那儿。他先是眉开眼笑的,非常客气,跟人叫大妈:“大妈,我问问您……”这口气非常好,我在旁边听了,都感觉受到一种感染,让人家非常愿意回答。
所以我们得学会善言,这种善言来源于什么?真诚。一个是真诚,另外没有虚伪。是真心实意地去讲,表情很愉悦地讲,不是委屈地讲,是真诚地去称呼,所以人家也愿意帮你。到北京,有时候人家不愿意帮助东北人,为什么呢?他说话不会说,和这很有关系。一开口,“我打听个事情。”人一听,连个称呼也没有,人家就不爱理你了。另外一说话,他从来不说“您”,都是“你”,一般都是大人对孩子才那么讲话。所以这个说话方式虽然是东北的一种习惯,但对北京人来讲,人家就不爱接受了。所以这个善言,是在语言上尊敬别人。
对人要真诚。有的人说我可会说话了,我说得很好听。但是你不真诚也不叫善言。我曾经听过一个人讲过这么一件事,这个人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员。他跟我讲,有一次他到上海帮一个同事捎东西,这家的人没在家,刚走不太远就碰到这家的人回来了。见面了,他把东西交给对方,说是谁谁让我给你捎的东西。这个上海人哪,很会说,他说:“你下次来一定要到家。”这个研究员说:“我就在他家门口呢,告诉‘你下次来一定要到家。’”意思就是这次我就不让你进屋了。用这种语言看着挺客气,实际上就把人拒之门外了,这种语言不叫善言。听完了,这个研究员哪,就得记这一辈子了,见到我他也跟我说。
虽然说得很好听,但心不真这不叫善言,善言必须来源于真诚、真实。我不是说上海不好,就讲遇到的这么两个例子。我们东北人在善言这方面就差得很远。虽然心地很直率,但在语言给人的帮助方面是一个缺陷,我们应该有善言,给人无畏和帮助。
利益。
一定要利益他人。第一个不要想占便宜,要想什么呢?对眷属——同族的亲属,应该给予利益。这个给予利益就是说,想的一定不是自己得利益,要想到给他们利益。不是说“哎呀,我在他身上能发点财”。不是想这个。
比如走在路上,看到一块木板,捡回家可以做点东西——如果要是别人捡呢,也可以做点东西。这个木板到底你捡是不捡?如果你要利益他人,就想到:“我要捡了,别人就捡不着了。”你可以把木板捡起来放在路边,让另外一个人捡走。这就是利益别人。特别是在同族里,都在一个村子里住,很多利益不一定当面产生取舍,背后也有取舍的问题,所以处处要想到他人的利益。
我和性空九五年行脚走道的时候,看到一个大车,正好掉下来很多纸壳子。那个纸壳特别新鲜,是包装纸壳,掉了那么一大堆。性空就寻思捡几个,晚上睡觉往纸壳上躺着不挺好吗,是不是?非常干净,那时候都睡在泥地里、土地里,想找纸壳铺一下都不可能的事。如果有纸壳能铺在底下,那都是一种享受,一种奢望,连这都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他看到纸壳非常高兴,他要去捡,已经捡了一块。后来我就劝他了,我说:“咱不要捡。”他说:“掉的,没人要的,他也不会回来找。”我说:“还有别人要呢,比如说这个过路的,他们捡着会很高兴的。一个是咱们背着它形象不好,背个大纸壳扛着,走道非常不好看,出家人背着纸壳怎么走?另外,会使其他人失去利益。”
果然不假,这个纸壳我们没要,再往前走的时候,就有人在捡纸壳,一个汽车司机,看到纸壳好,停下来了,就开始捡。看到我们俩搁那儿走,也没有捡,他瞅瞅我们,笑一笑,意思是说“我不好意思”,另外也是感谢:“你们都没捡,让我捡了。”
虽然我们放下的时候,并没有说是为他放下,他也没看到我们放下,但从他的表情里就能看出来,他在感谢我们。也许是我们心里放下了自私心所产生的一种感应,或是自己心里感觉到人家对我们笑。不管是他真对我们笑,还是我们心里笑,这都是一种利益他人所产生的结果。所以说利益他人,使自己身心非常愉快,谁见到都会给你一个笑脸。
所以我们平时在利益面前一定要想到他人,这样就会获得吉祥。如果一念贪心起来,它就会产生——不能说是不吉祥,最起码失去吉祥的机会。这个吉祥就是在一瞬间形成的,一瞬间,就你那一念,有人没人它都会形成的。你如果时时想到他人的利益,这个吉祥马上就会形成的。
同利,共同得利。
这个事情你也必须要做的,一定要想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同利”,什么是同利呢?就是把好的让给别人;把坏的,差一点的留给自己,这叫同利。不是说咱俩同样平等分这叫同利——但这也算同利的一部分。应该是别人比自己分得多,自己获得少一部分,这为同利。
这个问题,我也挺有感受。以前和性空乞食的时候,他吃得多,我吃得比他少一点。有时候他特别地谦虚,他那饭量是我一个半到两个。因为乞来的食物,僧人都是统一分配。要统一分配,那他肯定吃不饱,我这头就吃得很饱。因为人的体质不同,饭量不同,所以不能以食物的多少来决定如何分配,而是根据需要来决定它如何分配,也是同利。
后来我就采取什么办法呢?比如说乞到一块地瓜,我来分。我不是从中间掰,而是一个大块,一个小块的分。小块我用,大块的给他,因为他吃得多。苞米也是这样,一棒苞米的分法也是这样,有大有小,因为乞的苞米也是不同的,也不能按一棒一棒分。因为他的饭量和我的饭量差距那么大,不能那么分。这叫同利。所以我告诉他,说分食物由我来分。他就像个孩子一样,在我跟前等着,我分一块,他吃一块,很有意思。
有一天乞食,这个女主人布施了很多地瓜,然后我们就找了一个很静的地方去吃地瓜。刚吃,村里的一个小傻子就过来了,他坐在跟前,说:“我也要。”他也要。这个食物得怎么分?就得三个人分了。分地瓜的时候,我可能有点私心,他一块,我一块,小傻子一块。因为地瓜甜哪,那时候刚下来,也非常好吃。后来呢,因为乞了好几家都是地瓜,等分到小傻子的这一块是什么呢?就是凉一点,等给性空的那一块就是热一点,鲜一点的。这个小傻子就说了:“我不要这个,我要那个。”他说不行,意思是不平等,你们吃好的,给我坏的,那不行。后来我就赶紧给他换了。
通过这个教训,就是说什么呢?平等分,就是同类的时候,应该把好的给他,坏的留给自己这才对。原先寻思什么?那块是个小块,他可以得个小块,这个大的我们俩分,两个大人分。虽然是在数量上分得比较平均,但质量上产生了不平均。因为那个大块是新鲜的,小块是旧的,所以他马上就告诉,说:“我不要,我要那个。”
你说一个小傻子都能看出利益均和不均。虽然他看着是傻,他傻在哪儿呢?他就能把话说出来,你等到聪明人就不说了,是记在心上:你这个人不平均,我给你记在心上。所以说不能因人而下菜碟,一定要平等,不管人傻不傻,懂不懂。不光数量要平等,而且质量上也要同分。所谓的同分,就是好的给人家,次的留给自己,这为同利。
不欺,就是不欺骗,没有欺骗的行为。
这个很容易明白,但是我们做起来也是很难的,人前人后他就不一样。你看人前可能他没有什么欺骗,因为你都看到了,所以我也不骗你了——背后就不一定了。比如说,这个利益——讲分东西,如果是在背后,有可能我们心就不太真实了。
比如说,咱们现在做供菜。供菜做完端在盘里或是打出来都很干净、很利索,但味道好和坏有千差万别,消业不消业也有千差万别,为什么呢?在你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不干净的地方?比如说有的做供菜,筷子用完了,勺子、筷子顺手就放到锅台上了。那锅台也是埋汰的,他拿起这个筷子也不涮,继续炒供菜,这是在家人常遇的一件事。有时给佛做供菜也是这样,这样我们获得的利益就会很小,我们获得的吉祥也会很少。
因为这里有个什么呢?有一个欺骗。做好了你看不出来,但背后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们应该有个不欺骗的心,不管在人前、人后,不管知道或不知道,我们都应该以诚心相待,不能有半点的欺骗之心。这是对同族,就是我们的眷属,除了父母、妻子、儿女之外,对其他的眷属也都应该这么做的。
⑽ 请问谁知道佛教里父母做的不太对的时候儿女应如何对待父母
诸法因缘生 唯心造 唯识变 父母不对 即己不对 当为自己及父母忏悔 念佛回向 善巧劝慰 至诚就能感通 阿弥陀佛 楼主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