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孔子的后代姓什么
孔子的后代姓孔。其家谱是《孔子世家谱》,他的后代全都姓孔。
实际上孔子并不姓孔,他姓“子”。孔只是孔子的氏。
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的皇族,和商朝的皇帝一个姓,商朝的皇帝姓“子”,孔子的祖先当然也姓“子”。
商朝灭亡之后,孔子的先祖被安排到现在河南商丘一带生活。孔子的祖先中,有一位名叫弗父何的,他本该是宋国国君,但把国君之位让给了宋厉公,表现出了极高的道德风范。还有一位叫正考父的,他先后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和宋宣公,三次受命做高官,一次比一次恭敬。
最后的一位就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孔父嘉,姓“子”,名“嘉”,字“孔父”(将“字”放在“名”前,是春秋时期的特点)。从此之后,孔子家族开始以“孔”为氏,即以祖先的字为氏。
后人称孔子为“孔丘”,这个“孔”就是从这来的。“孔”是孔子的氏,而不是姓。
(1)孔氏父母姓什么扩展阅读
正父考生孔父嘉,因为当时有一个规矩,就是“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因为从弗父何到孔父嘉正好是五世,所以五世之后,孔父嘉的后人要另立门户了,所以后人便以孔父嘉的字“孔父”中的“孔”为氏,这也就是孔子孔氏的由来。
孔父嘉是宋穆公的托孤大臣,《左传》记载,他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宋国的太宰华督在路上遇见了她,“目逆而送之”,盯着她看,一直到她走远。然后感慨道:“美而艳。”意思是,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气质高贵,光彩照人。
看上别人的老婆之后,华督就动了歪心眼,他散布舆论,说:“宋殇公继位十一年,就有十一次战争,宋国连年有战争,这都是大司马孔父嘉的错。他是导致宋国人饱受战争之苦的罪魁祸首,让我杀了他,还百姓以安宁。”一番鼓动之后,华督就带兵攻杀了孔父嘉,然后霸占了孔父嘉之妻。
为了霸占别人的漂亮老婆,就不惜发动政变、杀人,华督的做法实在不靠谱。宋殇公对华督表示不满,华督就又发动政变,杀了宋殇公,然后迎立公子冯为国君,是为宋庄公。此事被史学家称为“华督之乱”。
孔父嘉在“华督之乱”中被冤杀,为躲避迫害,他的后人不得不逃离宋国,迁移到了鲁国。迁鲁之后,他们由宋国贵族降为鲁国平民。不过几代之后,孔子的家族谱系在鲁国就又有了完整的记录: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娶颜徵在而生孔子。
㈡ 孔子的父母名字是什么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商朝灭亡后,大哥微子被周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微仲继位,到孔子父亲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鲁国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亲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鲁国的始祖,周公旦的长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孙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后代在颜邑做邑首,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成为颜氏,孔子的母亲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晚年再娶年轻女子颜氏,生孔子,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从司马迁记载当中,印证了三个史实:颜氏女、野合和圩顶。 关于颜氏女,史料记载甚少,出现很晚的《孔子家语本姓解》是这样说的:“孔子之先,宋之后也。……伯夏生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当时,孔子的父亲年纪约在六十多岁,而颜氏女不满二十岁,让她心动的原因,除了孔父的“圣王后裔”、“武力绝伦”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门当户对”。 因为年龄相差悬殊,在当时不合礼仪,故有《史记》中记载“野合”之说;有说在野外合欢,按此说法,孔子为私生子。但历来儒家都避讳此说,认为有失“圣人”体面,才有《孔子家语》粉饰之说。其实,对“野合”之事,倾向于他们两人未婚同居。 至于“圩顶”的说法,那是孔子父母的共同愿望,有一个传宗接代、传承宗庙的儿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祷才怀了孕,父母给孔子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则暗示出人头地的意思。孔子约三岁时,叔梁纥病故,葬于防山,后颜氏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征在的父亲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同样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父亲的直接传授,使征在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丘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征在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丘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丘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按照当时的规矩,童子十岁就要外傅(跟别的老师去念书)。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被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因颜氏家族与鲁国国君是同宗关系,孔子仍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在学堂里受到贵族式教育。孔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在家得到了母亲的严传身教外,不仅得到了颜氏宗亲的支持,也得到鲁国姬氏大族的照顾。 孔子贵族的身份,不仅得到颜氏家族的承认,也得到当时鲁国国君鲁昭公的认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岁得子,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时,昭公兵败奔齐,孔子也亦奔齐避乱。 孔子与颜氏家族,因为母亲的缘故,也保持相当亲密的关系。孔子早期弟子中,颜路作为颜氏家族的一员,亲属关系不会走远,后来的仲由,也是娶颜家之女作为妻子。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选择在卫国,是因为卫灵公接受颜雠由的推荐,给孔子发出邀请,请孔子到卫国做官。仲由是颜雠由的妹夫,颜雠由是孔子母亲的同族人,彼此来往密切,消息灵通。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中,还有颜回、颜幸、颜祖、颜高、颜之仆、颜哙、颜何等。 正是有着这种母子情深的依存关系,才有了《礼记·檀弓》里故事的发生:孔子在其十七岁时,其母颜征在仙逝,孔子坚持父母合葬,因母耻于野合之事,未曾告诉父墓所在,孔子为了打听父墓所在,就想了个殡母于五父之衢的办法。按常礼,殡当在寝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殡母于外,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怪而问之,孔子便可借机打听父墓之所在。后来问于邹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亲葬于防,然后使父母得以合葬。 与孟母教子相比,孔母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定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圣人的身后,我们依然可以说,是因为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㈢ 孔子的父亲姓什么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是字,“孔”是他的姓,按照现代人的叫法,应该是孔纥,但史料上都习惯称他为 “叔梁纥”。 叔梁纥曾是个将官,在当地很有些名气,因为他立过两次战功。
他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㈣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不姓孔,而是叫叔梁纥
1、孔子不姓孔,孔是他的氏,不是他的姓。
2、孔子他爸,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都不是姓
3、在这个年代,姓跟氏是分开的。姓不大变,爷爷姓什么,孙子跟着姓什么;氏经常变,爷爷一辈儿以张为氏,爸爸这辈儿以李为氏,到了孙子,可能就改成以赵为氏了。一个人以什么为氏,几乎可以自由选择,既能以做官的地方为氏,也能以父辈的名字为氏,既能以官职为氏,也能以排行为氏。
4、孔子办私学,收的第一批学生当中有位南宫敬叔,此人来头不小,他的爸爸,姓孟名釐子,曾经是鲁国大夫;他的哥哥,姓孟名懿子,正做鲁国大夫。怎么他爸爸姓孟、哥哥姓孟,他自己却姓南宫呢?如前所述,那时候人的姓跟氏是分开的,南宫敬叔仍然姓孟,只因为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爸爸的官爵,需要单独给自己改一个氏。大概他是在家里南边那排房里出生的,所以就以“南宫”为氏。
5、孔子名字由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原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仅有的一个儿子是个瘸子。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叔梁纥当然很不满意。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果然又生下了孔子,叔梁纥以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因为孔子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所以人们又叫孔子为“孔老二”。
㈤ 为什么孔子姓孔,他的父亲却不姓孔而叫叔梁纥
据史料记载孔子的父亲的确叫叔梁纥,乍一看,的确有问题呀。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姓孔呀,怎么他的父亲却不姓孔,而复姓叔梁呢?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解。
到此,我们对于孔子父子是否同姓的问题应该已经了解清楚了,他们其实都是子姓,孔氏。叔梁纥的名字也可以叫做孔纥,孔叔梁,这么一来就和孔丘、孔仲尼一致了,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㈥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为何孔子的父亲不姓孔
如果你对历史足够了解,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所有姓孔的人都是孔子的后人,为什么呢?因为孔子这个孔姓,是从孔子开始的,他跟他的父亲都不是一个姓氏,所以所有姓孔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是孔子的后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为何孔子姓孔?
那个时期,姓与氏有着严格区别。孔子之前,其先祖们的名号中大多都不称氏,自孔子之后,孔氏一族的名号中就将氏固定下来,但那时男子的名号,称氏,称名,称字,似乎并无一定之规,到了后来,氏变成了姓,孔也就由氏变成了姓。
因为孔氏是从孔子开始固定下来,所以战国后期姓孔的人,都奉孔子为始祖,到了现在几乎所有姓孔的人都可以说是孔子的后人 。
㈦ 孔姓和哪几个姓是一家
妫姓、姬姓和祖姓。
孔氏,主要源于子姓,或以人名、祖名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后人以其名为姓; 宋国大司马孔父嘉为孔姓的孔姓始祖。子姓。或以人名、祖名为姓。
如春秋时郑国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郑穆公后人孔张的名为姓;卫国有出自古佶姓孔氏,为黄帝后裔,以祖字为姓;陈国有出自妫姓孔氏,以孔宁之名为姓,乃舜之后裔。
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较多,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三千余,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的0.21%左右。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孔氏族人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南地区。秦汉以后,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广东等地。三国两晋时,迁移到浙江、江西东南地区。唐宋时播散到全国各地。清朝初期进入台湾地区。孔子单传七代,四十八代孙孔端友,1128年南迁。
宋朝时期,孔姓大约有2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70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东,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66.5%。
明朝初期,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孔姓后裔分布于冀、鲁、豫、苏、皖、鄂等地。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孔姓
㈧ 都知道孔子姓孔,那你们知道孔姓的祖先姓什么吗
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三种说法: 第一、 跟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下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春秋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 第三、 另据《姓考》等书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卫国(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出自妫姓的孔氏。
㈨ 孔子的父亲姓什么就是叔梁纥姓什么
叔梁纥 姓孔 名纥 字叔粱
孔子的六始祖先孔父嘉,名嘉,字孔父。是这个家族的第六始祖。古制,凡历五世可以另立一个世系。这样就取孔父的“孔”做氏了。孔姓由此而来。
孔子祖先商朝的微子启,是纣王的同父异母哥哥,商亡后,被周成王封为宋国国君。微子启四传到宋闵公,宋闵公的长子弗父何没有做国君,让给了弟弟鲋祀,自己做了卿。孔子的祖先就有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孔父嘉的后人由于受到太宰华父督的迫害,到孔父嘉的曾孙孔防叔时,孔氏被迫离开宋国,移民到鲁国去了,地位再次下降。孔防叔到鲁国贵族臧孙氏家里作了家臣,标志着孔家降到士的地位了。
孔防叔的孙子就是叔粱纥,他是一个有智慧勇力有作为的人。曾在作战中手托城门闸,救出战友。又在另一次战斗中临时组织300人的队伍,护送贵族臧氏兄弟突出重围。之后又冲进重围,防护城邑。
就是这样一个有智有勇有作为的叔粱纥,一直为孔氏家业的继承人的问题而忧虑。妻为他生了九个女儿,妾为他生了一个跛儿子,都不能担当继承振兴家业的重任。不得不在高龄时又娶了颜征在,生下了孔子。
孔子命运多舛,3岁丧父,17岁丧母,远离家乡,后与兄长相依为命。发奋苦学,终成万世师表。
㈩ 孔子父亲姓什么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叫孔丘,父子二人的名号显然有着结构性的差异。孔子的名号中,有名有姓,名丘姓孔。叔梁纥的名号中,却有名无姓;纥是名,故叔梁纥又称陬人纥;叔梁不是姓,而是字。那么,孔子为什么姓孔?
从文献记载可知,孔子的列祖列宗中,没有以孔为姓的,孔姓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祖先不姓孔,姓什么?姓子。孔子自称是殷人,其祖先属于殷遗民。在先秦,商、周两代,商是子姓,周是姬姓。但在当时,女子称姓,男子不称姓。所以,孔子的祖先姓子,但他们的名号中都不冠以子姓。
孔子祖先姓子,孔子本人自然也姓子,这确定无疑。孔子怎么又姓孔呢?
原来,准确地说,孔并不是孔子本人的姓,而是他的氏。古人的姓与氏是分开的,男子不称姓,称氏。孔子的孔,最初是氏,后来才变成了姓。孔子的孔,作为氏号,也就是孔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古文献中已有明确答案。《孔子家语·本姓解》指出:孔子先祖本是宋国公室成员,传到孔父嘉时, 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阙里文献考》卷一也说:孔子先祖从弗父何到孔父嘉, 五世亲尽,当别为公族,乃以字为孔氏 。这是说,孔子先祖弗父何让国后,其子孙仍然属于宋国公室成员,传了五世,到了孔父嘉的时候,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五世亲尽,不能再继续列入公室,而是应该别立一族。别立一族,必须有个族的名号,于是就取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的名号。孔氏的孔,是从孔父嘉那儿来的,孔是孔父嘉的字。
孔氏虽然从孔父嘉开始别立一族,但那时男子的名号,称氏,称名,称字,似乎并无一定之规,所以,孔父嘉以后,孔子的先祖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都不称氏,其名号中都无孔字。孔氏一系,名号中称氏的,是从孔子开始,其后固定下来,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孙子叫孔伋,曾孙叫孔白,玄孙叫孔求,等等。后来,氏变成了姓,孔也就由氏变成了姓。
由于孔子是圣人,也由于孔氏是从孔子开始固定下来,所以战国中后期孔子的直系子孙皆奉孔子为始祖。据《孔丛子·独治》篇记载,孔氏后人为祭祀先祖,立有两座祖庙,一是弗父何之庙,一是孔子之庙。孔子九世孙孔鲋说:他们 哭孔氏之别姓于弗父之庙,哭孔氏于夫子之庙 。孔鲋所说的 孔氏之别姓 ,是指孔氏别立一族以来的其他分支,这些分支并不以孔为氏,所以称 别姓 ;所有孔氏和孔氏之别姓,都奉弗父何为始祖。孔鲋所说的 孔氏 ,则是指孔子的直系后裔,都以孔为氏,都奉孔子为始祖。(齐姜红)
古代姓与氏有分别吗?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拆分开来,或曰姓,或曰氏,以及合而言之曰姓氏,其意义完全一样,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都是一家一族的名称。然而,在古代却并非如此,姓与氏是有分别的。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氏族》进一步指出: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古代学者显然注意到了姓与氏的分别,并且指出,姓与氏的合而为一,是从汉代才开始的。问题在于,汉代以前姓与氏有什么分别?
简单地说,姓大氏小,氏是从姓分化出来的。在古代,一个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有一个总名;随着人口的繁衍,这个宗族不断分裂出一些分支,各个分支又都有自己的别名。这个宗族的总名就是姓,各个分支的别名就是氏。以周人为例,周人是黄帝之后,姬姓;周人灭商后,建立了周朝,接着封建了许多同姓诸侯,如鲁、卫、晋、曹、滕等等,这些诸侯都以国为氏;各国诸侯传至几代之后,再封立卿大夫,卿大夫或以王父字为氏,或以官为氏,或以封邑为氏,如鲁国有展氏、臧氏、东门氏、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等等;以此类推,卿大夫再分置 侧室 、 贰宗 ,如,从季孙氏分立出公父氏,从叔孙氏分立出叔仲氏,从孟孙氏分立出子服氏,等等,这又产生了一些氏。在这个大系统中,姬姓是始终如一的,从天下、诸侯、卿大夫、士一直到庶人,都属于姬姓;而各个不同层次的分支,则各有各的氏,并且,不同层次的氏之间,还有大宗、小宗的从属关系。
可见,在周代,姓与氏截然不同。男子称氏,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族属,让人一看即知从属于哪个宗族哪个分支。女子称姓,则是为了严守 同姓不婚 的原则,避免与同姓谈婚论嫁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