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如何定义孝顺父母
第一个是讲"孝养父母",善导大师在批注里面注得很多,诸位自己看可以做参考,我们这个批注的本子都赠送给诸位,大家细细去看。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现在人知道的不多。我们也可以说学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点,为什么?现在社会教育已经不讲孝道,孝道、师道都不讲了。常常听佛经,这佛经里面还是常常讲孝道、师道,常常劝我们修学,所以学佛的同修对于这方面比较有一点印象。虽有印象,这印象不深刻,何以说不深刻?你的修行没有进步,从这个地方看,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你会勇猛精进,为什么?出家了。
有很多人问我,出家怎样孝养父母?你们想想看出家怎样孝养父母?出家人修行证果就是孝养父母。你没有修好,你没有开悟,你没有证果,你对你父母对不起,叫大不孝。所以这个孝养里头,包括的范围就非常之广。我们不但要养父母之身,父母的身体我们要照顾到,生活起居要照顾到,这是物质生活;除物质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乐。物质上样样都照顾了,父母心里有忧虑,不快乐,这个不孝。
怎样能叫父母快乐?那里面这个因素就很多。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欢喜;兄弟不和,父母伤心、忧虑;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头痛。换句话说,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欢喜、才开心,这是你家里没有问题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里,你总要踏进社会去工作。你踏进社会去工作,譬如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板两个不合作,这父母又伤心。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们不能和睦相处,这又麻烦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你才明了,不但家和,社会要和谐,国家要和谐,天下要太平,这父母高兴。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尽心尽力向这个目标去做。这个孝不是单纯我们父母照顾到就行,哪有那么简单!除此之外,这是从事相上说,使父母在这一些事相上面忧虑没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进?你的学术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进步?不进则退。退,父母就又牵挂,就又有忧虑。这些统统都在孝道里头。然后才知道这一个孝道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虚空法界、过去未来,这才是全部,真的!
中国这个"孝"字,这个字就造得好。在我们中国这个造字,造字是有六个原则,叫六书,它这个属于会意,叫你看到这个符号,想它的意思,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现在世间人讲,现在有所谓代沟,代沟是什么?代沟就是不孝,孝没有了。这个字没有代沟,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才叫尽孝。所以这个孝字真正做到圆满、做到究竟,给诸位说,只有一个人,成佛才能做到。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尽,那就是孝道还有一个缺陷,还不能圆满。所以这个孝道做到圆圆满满是成佛。
所以我们出家了,在家学佛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道业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是尽孝。何况俗语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么个道理?是因为他的儿孙当中有一个作佛的。他儿孙作佛,他作不了佛,为什么?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这个功德不能分给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给你,佛有福报。一听说这是哪一尊佛的父母,那还得了,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这个便宜。所以纵然堕落在恶道,这恶道里头阎罗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恶道,请他到天上去享福去。这个天到哪一层天?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什么?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没有功夫,你只有福报。只有福报,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刚才讲的未到定,他虽然定没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较上要清净,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没有功夫,凭福报是到忉利天。这我们俗话讲沾光。是这么一回事情。可见得我们世法里头人情关系,在六道里头都有,六道里头都有人情关系。
由此可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不能够尽心尽力,常常犯过错,全都是不孝,这一个范围包括的是非常非常的广大。这一个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观点来看,那就是经典上所讲的「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纲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个什么?就说一个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都不能出这一个字的范围,所有一切经教法门是这一个字圆满的相状。把它摆在第一句叫大根大本,从这里下手,到最后还是圆满孝道,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始终不离孝道。
第二句是"奉事师长"。奉是依教奉行,就是要信老师、要听老师的教导,要把老师所教导的,我们统统做到。事是承事,老师对我们有恩,恩同父母,所以对于老师的孝敬也跟对父母一样。现在这些观念淡薄,事相也见不到。从前学生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诲,父母忧虑,那就是大不孝。做老师的要不能把学生教好,那他不孝,他没有尽到孝道。现在跟大家讲这些事情,这讲故事,从前是这样,现在没有了。
『贰』 佛法对于孝顺父母怎么讲
凡事之物,人之伦常,因果中的一部分,凡世之人皆在因果之中,自然需要尽到自己作为子女所必需的义务。就像不作不食一样。
对于父母犯下的错,应竭力制止和弥补,这也是作为子女必须要背负的对父母的孝道,但父母也是非我之人,非我之心自然很难用我之心去感化,虽然要尽最大的努力,但他们自己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而我们无法劝其回头,其甘愿堕入泥淖,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随缘。
佛教对凡世人伦纲常并无干涉,父母就是父母,不可能因为你信了佛就把他们当作学生什么的,佛教的主张仅仅是为了让人们用健康的心态来处事罢了。
『叁』 佛学怎么解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后,不一定是血缘上的后代,儿女没有继承父母的优秀智慧,不能算是真后代,而学生真的学到了老师的精神,即使这个老师没有子女,他也有真后代。
节选净空法师佛学讲座 http://www.amtb.tw/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三一集) 2001/8/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34-131
中国有一句谚语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诸位要记住,不是说你有后代,不是这个意思,后代要超过我们这一代,这叫「后」,这是大事。所以对於后代全心全力去教导、去辅助,他们的成就超过我们自己这一代,这是做父母的心、做师长的心。所以为什麼师长大家那麼尊敬,尊师重道,把师长的恩跟父母的恩看成平等,道理就在此地。
可是今天的社会,念圣贤书的人少,做父母很可能希望儿女超过自己,荣宗耀祖,一般老师未必有这一个心量,师道没有了,非常非常可悲!师道要是没有了,一切众生慧命就断绝了。佛门里面讲经说法是续佛慧命,不是续释迦牟尼佛的慧命,不是续阿弥陀佛的慧命,是续我们自己的佛慧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做佛!所以续佛慧命是有双关的意思,最重要的意思,续我自己的佛性慧命,唯有我自己佛性慧命得续,诸佛如来的慧命才真正继续下去;我的慧命要断了,我有什麼能力续释迦牟尼佛的慧命?这个道埋大家要好好想想,要把它想通。我们这一生认真努力真干,决定不要让这一生空过,那就太可惜了!
『肆』 佛教关于孝道的问题
你的想法固然是很好,如果你想出家修行我也随喜您的功德
但是孝这个字对于一个人,一个佛子都是要做到圆满的
认祖归宗是件好事并不是迂腐,它是表示对祖宗的恭敬和对祖先的恩情
首先一个人就要懂得感恩,感恩祖先,父母,佛菩萨与一切众生的恩德
当然如果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可以把这份恩情放在心里
但却要时时记挂
佛教是圆通自如大善于人,利益众人的,不是死叫板的迂腐
可以把全世界的人当作是父母这样就是佛教说的菩提心
地藏菩萨正是这种无碍大悲的菩提心
作为一个菩萨的人是利人为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
只要是他人欢喜的事,就会不顾自我的成全
祖宗们不实行兼爱是因为他们心中只能装下小爱,而容不下世界众生的大爱
你没有诵过地藏经吧?
地藏菩萨就是拥有孝敬父母的心,而后明白了生生受生父母生,一切众生皆父母.才从中发起无上的菩提之心,看一切众生为父母,当父母一样的孝敬
佛也曾说过,要投胎为人首先要孝道圆满,其次是五戒
父母给了生命有了生命才能遇佛法,遇到一切.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话那不配做个人,更别提做个佛子
但是孝分好多方式,未必天天膝下承欢,儿孙满堂就是孝道
如能精进修行成果得道.对父母而言是最大的孝道,父母也会因此得到最大的利益
希望你有时间去诵地藏经,祈求菩萨加被,体会经意
地藏经不仅是超度亡灵的,而是真正意义是佛门的孝经.讲的孝道
地藏菩萨就是以孝道成就,他示现的身份是出家僧人
如果不去结婚生子就不是孝子,那地藏菩萨何以代表孝道?
所以孝与不孝完全与结婚生子没有关系
希望地藏经能给你以启示,让你明白什么叫做 孝
『伍』 儒家、墨家、道家、佛教关于孝的思想。
儒家的孝道观
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中,尤以儒家最为重视孝道,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其中以《孝经》最有代表性。《孝经》把孝当作至德要道,将之提升到天地人的高度地位:"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孝经》提出五等之孝,即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天子修孝,在行博爱广敬之道,保其天下,使人皆不慢恶其亲,如此则德教加被天下。诸侯修孝,在不骄免危,节制慎行,长守富贵,保其社稷,和其人民。卿大夫修孝,在谨守先王之法,"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不敢行",言必守法,行必遵道,无口过,无怨恶,从而守其宗庙。士人修孝,在努力生产,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整体而言,儒家认为行孝包含三个阶段:生则养,丧则哀,祭则敬。生则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上是说供给饮食,服劳奉养,不失其勤;冬温夏清,晨昏定省,不失其劳,香甜甘脆,唯其所欲;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精神上要做到以父母之心为心,和颜悦色,得其欢心,承顺无违,不失其敬。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扬名显身,光荣父母,以孝移忠,以忠成孝。《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丧则哀是说在父母去世时要守丧尽哀,动尸举柩,哭痛不已,疾痛在心,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以致毁瘠不形。《孝经》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祭则敬是说斋之日,必思其居处,忆其音容,祭之日,必有见乎其位,闻乎其声,有如孔子所说:"祭如在"。儒家行孝三阶段,就有如孔子所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礼记.祭统》也如此强调:"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再如《孝经》所言:"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今人指责儒家提倡"愚孝",这其实不是儒家的本怀。实而言之,儒家倡导从义不从父,主张子谏父,臣谏君。《孝经.谏诤》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荀子则提出孩子在三种情况下可以不从父命:一是"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二是"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三是"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荀子.子道》)《孝经》和荀子主张从义不从父,主张谏诤,原因在于如不从而从,当谏不谏,使父身陷不义,将是更大的不孝。
墨家的孝道观
墨子认为 ,“孝”不仅仅限于爱自己的双亲和长上 , 还应包括爱民利众之意 ,“亲贫 , 则从事乎富之; 人民寡 , 则从事乎众之; 众乱 , 则从事乎治之”。不仅如此 , 墨子还进一步认为 , 利亲应先从他人之亲考虑 , 只有“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 人才能“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兼爱中》) 看来 , 墨子的观点刚好与儒家相反 ,变等差之爱为爱无差等 , 变由近及远为由远及近 , 先施而后求报。所以他又说 , “夫爱人者 , 人亦从而爱之”, “恶人者 , 人亦从而恶之” (《兼爱下》), 希望人们爱人之父若其父 , 爱人之身若自身 , 爱人之家若自家 , 处处先为他国、他家、他人着想。由上述基本思想所决定 , 孝道在墨家思想体系中并不占有怎么重要的地位 , 它作为社会的普通伦理之一 , 只不过是在“兼爱”之下的一个小的德目 , 是“兼爱”表现于亲子之间的一个名词而已。墨子说:“爱人若爱其身 , 犹有不孝者乎 ?” (《节葬下》)试想 ,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兼爱 , 爱他人如爱自己 , 那还哪有什么孝与不孝的区别了 ? 按照墨子的兼爱之说 , 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子之间 , 也并不比其他的人际关系近 ,所以孟子才据以攻击说:“杨朱为我 , 是无君也; 墨子兼爱 , 是无父也。无君无父 , 是禽兽也。”②
与上述对孝道的总体认识相联系 , 墨子强烈反对厚葬久丧。儒家是主张重于丧祭之礼的 , 孔子认为“三年之丧”不可更改 , 孟子也曾力劝滕文公恢复三年丧制 ,认为这是符合仁义和孝道的。墨子则主张薄葬短丧 , 因为在“兼爱的原则之下已经不复存在亲疏之别 , 厚葬久丧等关于孝道的措施自然是多余的了。况且 , 厚葬久丧需大量浪费社会财富 , 损害人民健康 , 破坏正常生产 ,又影响人口的增殖 , 实不利于“富贫众寡 , 定危治乱”, “以厚葬久丧为政 , 国家必贫 , 人民必寡 , 刑政必乱。”另一方面 , 厚葬久丧会使当事人“出则无衣也 , 入则无食也”, 其结果必然造成“为人弟者 , 求其兄而不得不弟弟 , 必将怨其兄矣; 为人子者 , 求其亲而不得不孝子 ,必是怨其亲矣; 为人臣者 , 求其君而不得不忠臣 , 必且乱其上矣” (《节葬下》 )的局面 , 那还有什么孝道可言呢 ? 所以 , 厚葬久丧的确“非仁非义 , 非孝子之事也。”
道家的孝道观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为老子,五千《道德经》,谈的主要是清静无为和道法自然。庄子继承老子的道论,而以寓言和种种奇言妙语发挥要义。《道德经》一书,谈到"孝字"只有两次。经中第18章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指的是父、子、兄、弟、夫、妇,也就是家庭中所有成员。老子这句话是从人类纯天然的本性而讲的,指出孝子慈父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38章)的产物。在老子看来,孝慈之心是人的自然性情,根本不需教导即有,而仁治所教导的孝慈只注重外面的行为,完全是形式主义。《道德经》19章进一步谈到:"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是因为仁政的实施,埋没人民的天性,而产生人为的孝子慈父。(18章)因此,老子指出人君若能放弃仁政,效法圣人之不仁,以万物为刍狗(5章),则人民便会自然恢复自然的孝慈天性。
《庄子》一书谈到"孝"字的比《道德经》较多,约莫有十四次。在《庄子.天运第十四》,庄子提出"至仁无亲"(最高尚的仁爱是没有亲人),此因"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那最高尚的仁爱太伟大了,孝本来不足以说明它。这不是说最高的仁爱超过孝,而是说它与孝根本不相干。)又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也。"(用恭敬的态度来行孝是容易的,用亲爱之情来行孝是困难的;用亲爱之情来行孝是容易的,要忘掉亲人就困难了;忘掉亲人是容易的,让亲人忘掉自我就困难了;让亲人忘掉我是容易的,要整个忘掉天下就困难了。要忘掉整个天下是容易的,要让普天下都忘掉自我就困难了。天德可以遗忘尧、舜而不愿做,恩德普施千秋万代,天下人却都不知道,这难道只是深深慨叹而侈谈仁孝吗?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都是用来勉励自己而使本性劳苦的东西,不值得称道。)
道家原为人生哲学,道教则以吸收黄老学、阴阳五行思想、儒家谶纬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孝道观,基本上大量吸收儒家的人伦思想。道教的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一书里谈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修仙离不开孝,假如没有良好的道德,就难以修成仙道。道教的《太平经》、《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净明忠孝全书》等重要经典,都详述许多关于尽孝的道理。
佛家的孝道观
佛教源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和儒道的对立中,为了适应中华文化的伦理,而消融了许多儒道思想。印度文化,原本不像中华文化如此重视孝道,这是因为印度文化的出世思想极为浓烈。婆罗门教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1)梵行期:要专心研究吠陀经典,不问凡事;(2)家居期:娶妻生子,履行世俗义务;(3)林栖期:孩子长大后,便弃家入林修行;(4)遁世期:到晚年,则舍弃一切,四方化缘,求得死后解脱。佛教虽然反对四姓阶级,提倡众生平等,其苦行思想虽然较为淡化,但仍旧具有强烈的出世思想。
儒家自韩愈起,提出道统说,以抗衡佛教的法统。儒家以孝道伦理,批评佛教的出家,极为不孝,提出的理由包括:(1)出家人剃发,犯毁伤之忌;(2)出家人不蓄妻,犯无后之罪;(3)出家人绝于事亲,犯不孝之过。佛教则辩白:(1)孝不由形相,应出于内心;(2)妻子财物乃身外之物,不足惜之;(3)世间孝不足道,出家方为大孝。
为了立足于中国,佛教遂走向中国化,大力弘扬有关孝道的经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并称之为"佛门第一孝经"。甚至,从原始佛典《长阿含经》中发展出《盂兰盆经》,提倡盂兰盆节,标榜目连救母的精神。
中国佛教认为,孝并非只是事亲,其更高层次在于修身养性。出家人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解脱,而是为了救助更广大的众生。中国佛教较为推崇菩萨道的思想,正如《华严经》所说:"不为自己求安乐,当愿众生得离苦"。而且,中国佛教更从广义上提出"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提倡戒杀美德。作道场为众生祈祷吉祥,为亡灵超度,被当作是最大的孝。佛教徒身在古庙,心系父母,时刻为父母求福,这也是孝。佛教徒尊敬师傅,对佛祖诚心,也是孝。如此一来,中国佛教就成了"孝道无边"。
有关中国佛教专论孝道的文集包括《弘明集》、《广弘明集》、《镖津文集》、《灵峰宗论》。特别是宋代契嵩在《镖津文集》卷三有《孝论》,用极大的篇幅赞扬古代的圣人之孝,"天下之为孝者,吾圣人可谓纯孝者也。"该论又把孝分为理和行,"孝有可见也,有不可见也。不可见者,孝之理也;可见者,孝之行也。理也者,孝之所以出也;行也者,孝之所以形容也。"契嵩论孝,开始把儒释道三家融汇在一起,他说:"天地与孝同理也,鬼神与孝同灵也。故天地鬼神,不可以不孝求,不可以诈孝欺。佛曰:孝顺至道至法。"
『陆』 佛教如何看待父母无道
阿弥陀佛
见到父母有过失,我们应该耐心和小心的规劝,就算父母不听,也要依照佛法的要求来修好自己,感动父母,至少也要给父母积福报。
如果总是把老师做的不对的地方,和父母有过失和错误的地方放在心上,让父母不开心,那是大不孝。所以,就算父母不听劝,也要反思自己,改好自己。不能去苛求父母和别人
老法师---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
『柒』 佛法中子女对父母不好不孝顺会有报应,那父母对子女不好又会有什么
佛的广大教义应是众生平等,所以同样有报;父母和子女好比是鸡和蛋的关系,你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捌』 《佛说孝子经》:佛弟子如何报父母恩
东汉安世高所译《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讲到,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纵使“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尤不足报父母恩。”《佛说孝子经》中,佛从怀胎、临生、养育、教导、与子休戚与共等方面陈述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佛问诸沙门,父母恩重,如何报答。诸沙门答以“唯当尽礼,慈心供养。”意思是极尽世俗之义务,满足父母之快乐,诸沙门的回答主要是供养父母吃穿游玩,满足其感官快乐。佛说此不为孝,真正的孝须能令父母去恶行善,皈依三宝,奉持五戒,寿终生天,世世逢佛,闻法得道。以这种孝为本,能令沙门梵行,君主仁爱,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妇贞。个人进德修业,社会和谐昌明。
《佛说孝子经》之孝道是建立在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基础上,善待父母,不但今世善,也要后世善;不但要果善,更要因善,因善自然果善,其中最大的善是见佛闻法,长与苦别,究竟涅槃,对父母之大孝亦以能令父母解脱涅槃为目标。
佛教传到中国,与中国儒家传统冲突之一便是孝道问题。儒家之孝主要是敬事父母,承祭祖先:在世,事之以礼;寿终,葬之以礼,逝后,祭之以礼。儒家特别强调子女奉养父母,父母在不远游,甚至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尤其重视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价值观自然视佛教之辞亲出家为大不孝。
“无后为大”的不孝,实际上是个宗教性问题,因为“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语出东汉赵岐《十三经注疏》)。这件事很重大,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仍然记得,乡人被骂“绝户”感觉是莫大的侮辱和难堪。“踹寡妇门,挖绝户坟,吃月子奶,骂哑巴人”是四大缺德事。儒家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人死为鬼,回归祖先那里是普遍的信仰。有子不孝,在世父母受苦,但如果有后能祭祀祖先,还不算最大的不孝,无后代祭祀,列祖列宗都可能会在另外的世界挨冻受恶,生活凄惨。祖先鬼要靠后代子孙祭祀来生活,让人联想到佛教“饿鬼”一词。饿鬼的总称为“薜荔多”(梵语preta),意为“祖先鬼”,以饥渴逼恼,从他希求得名。“薜荔多”之“祖先”大概与中文的“祖先”意义不同,私以为大概更多的是寿命很长的意思。
在佛教看来,众生福业,从布施、持戒、忍辱而来,尤其是财富,源于前世布施,若是悭吝,易堕饿鬼。中国人古来天灾人祸较多,百姓多怀生存恐惧,能够活下去,能吃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希望,无心无力行于布施,然而对于孝养父母,养育子女则有坚定的伦理信念,故生前死后之给养亦从子女获得,养儿不但防老,而且也是对列祖列宗衣食负责,故“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为大不孝。佛教以离家出家为大善,累世父母都会因此得到利益,劝导父母皈依三宝,闻法得道更是大孝。在古代,子女出家与父母的现世安乐常常产生冲突,而现代许多寺院开始建设安养院,安养院的功能之一就是安置好出家人的父母,既可以使出家人的父母安度晚年,更有利于使父母皈依三宝,闻法得道,善莫大焉!
『玖』 从佛家的角度,父母对儿女不好,儿女应该如何对待。。
家人缘分
我们到人间来投胎找这个父母,这都是缘分,你为什么找这一对夫妻做父母?你为什么不找别人?佛在经上给我们解释,父母跟子女有缘,如果没有缘,当面也看不见、也找不到。什么缘?
佛给我们讲有四种缘,第一个报恩,过去生中你跟他有缘,这父母对你有恩惠,你遇到了狠欢喜,你来报恩的。来报恩的小孩好,狠省心,孝子贤孙,他就那么聪明、就那么乖、就那么听话。你要是懂这个道理,我们对人要广结善缘,要广结恩惠,报恩的人才多。
如果是第二种报怨的,过去生中你们是冤家对头,他到你家来,来报怨的、来报仇的,这个麻烦大了,这个小孩将来是败家子,会搞得你家破人亡,来报怨的。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好的小孩少,坏的小孩多,什么原因?你父母对人是布施恩德多,还是自私自利想占别人便宜念头多?道理就在此地。
第三种是讨债的,你欠他的钱,但是不欠他的命,他也不会要你命,你所赚的钱就得还给他,讨债鬼。欠得少的,小孩养了三、四岁死了,为什么?你花了那么多钱,就那么多,他讨完就走了,他跟你没什么感情,不管你怎么喜欢他,他对你没感情。如果是欠得多的,他可能要讨个一、二十岁,供到大学毕业,拿到博士学位走了,这是讨得多的。
第四种就是还债的,是他欠父母的,所以他对父母物质生活会照顾很好。也要看欠多少,欠得多的,那他多还,对父母物质照顾狠优厚;如果欠得少的,对父母生活勉强供你够吃就可以了,不会给你多馀的,不会给你日子过得狠好的。这我们都亲眼看见的,把父母当作什么?佣人差不多一样,年岁大了也有一个佣人去照顾他,但是看得跟佣人一样,每个月生活费用扣得紧紧的。没学佛不知道,一学佛知道这还债的,过去父母欠他的不多,所以他还他的狠少。
佛说,没有这四种缘不会到一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