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朱元璋在称帝后,他是怎么对待自己兄弟姐妹的
朱元璋这位明朝开国皇帝,在很多人心目当中是相当暴虐擅杀的。让人们形成这种主观印象的重要原因是明朝初年,由朱元璋主动掀起的四大案。这四大案涉及人员较多,涉及范围极广,明朝的开国功臣有很多都在这些案子当中丢了性命。这是有些人,喜欢称呼朱元璋为暴君的的重要原因。
所以,朱元璋如此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就不奇怪了!
⑵ 朱元璋称帝的时候,在世的亲戚还有谁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作为历史上得国最正乞丐皇帝朱元璋,在打拼过程中有没有亲戚帮忙呢?登基时,朱元璋还有多少亲人在世?朱元璋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今天咱们就来盘点一下朱元璋的穷亲戚们。
汪氏夫家本姓曹,据凤阳县出土的《明故松山汪公墓志铭》记载,汪氏夫君叫曹均,也是早早就去世了。汪氏有子三人,其中的二子就是投靠朱元璋的那位。朱元璋特赐姓汪。
汪文和刘英是表兄弟,这么说来,朱元璋他们三人属于干兄弟。
朱元璋夺得天下后,汪文和刘英并没有在朝廷做事,而是被朱元璋安排回老家看守陵墓去了,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差事。
⑶ 朱元璋又叫朱八八,其父名为朱五四,为什么他家族的名字都这么有特色
古代穷苦人家基本上起名字都没什么特别的寓意,都是好叫就行。朱元璋当时的家庭就是这样的,所以起这样的名字应该只是为了好记而且叫起来比较方便吧。
其实这样的起名方式在当时还是非常的流行的,我们都知道,在我国的古代等级制度非常的森严,人都是分成不同的阶级的。而朱元璋家族当时所在的就是这一个社会的最底层了,而在当时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所以这样起名字也是形势所迫,必须只能以这样方式起名字,不得不感叹一句,现在真好,起码我们有自己的姓名权。
⑷ 朱元璋的父亲为什么叫朱五四啊﹖
元代汉人百姓如果不上学的话是不能有名字的,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如:按照记载,朱元璋五世祖叫朱仲八,娶陈氏,生了三个男孩。老大叫朱六二,老二叫朱十二,最小的叫朱百六。朱百六就是朱元璋的高祖,即四世祖。其后,高祖朱百六娶胡氏,生有二子,长子朱四五,老二朱四九。这个朱四九就是朱元璋的曾祖。再往后,曾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共四人。这个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到朱初一这一辈,他娶了王氏,生子二人,名字分别为五一、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朱元璋是八月初八出生的,因此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后来投奔郭子兴时取的,璋是一种很锋利的玉器,“朱元璋”的谐音是“诛元璋”,意思是朱元璋要将自己锤炼成诛灭元朝的利器。同时,朱元璋也将他父亲,也就是朱五四更名为“朱世珍”。
⑸ 朱元璋在家排行老四,为何却叫朱重八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传奇色彩的皇帝,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之后又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了很多的贡献,所以朱元璋的一生堪称传奇,其实朱元璋一共有四个名字的,但是我们都一直有一个质疑,那就是朱元璋在家里的排行是第四,那么他为什么会叫朱重八呢?我们分析一下他的每一个名字。
⑹ 朱元璋家中排行老四吗
是排行老四
《朱氏世德碑》:“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
朱元璋是老四,叫朱重八,出生在钟离。
⑺ 明朝百姓称父母爹娘,明朝皇室是怎样称呼自己的父母的
皇子称皇上陛下、皇上、圣皇、圣上、吾皇,但是这是一般场合,私下可以称作父皇,其他的后代一般是在皇字后面加上应该叫的称呼。
王爷的儿子一般叫父母为父王和母后,对于长辈的称呼是直接喊辈分,就是应该叫的称呼。
一般都是用尊称,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7)朱元璋如何称呼他父母扩展阅读:
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⑻ 朱元璋的父亲是谁
朱世珍。
朱世珍(1281-1344)本名朱五四,妻子陈氏。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朱家祖上居于沛地,后迁句容,朱初一迁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
朱五四又迁居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朱五四娶陈氏,生四子二女,分别为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明太祖朱元璋、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母亲)。朱元璋排行最末。
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母亲)、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世珍、陈氏、朱兴隆先后去世。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他被尊为皇帝,庙号仁祖,谥号淳皇帝。陵墓在凤阳的明皇陵。
(8)朱元璋如何称呼他父母扩展阅读
朱世珍之墓:
朱元璋父母死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当时因家贫,丧葬极为简陋。后来,朱元璋弃僧从戎,“继为王,终为帝”。
明皇陵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修缮父母陵寝。在明皇陵的营建过程中,朱元璋先后三次前往谒陵,并一再命太子及诸王前往凤阳祀陵。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1375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
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皇陵建成竣工。皇陵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
⑼ 朱元璋父亲的名字
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为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朱世珍(1283年-1344年),本名朱五四,妻子陈氏。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父亲朱初一迁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朱世珍又迁居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母亲)、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世珍、陈氏、朱兴隆先后去世。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他被尊为皇帝,庙号仁祖,谥号淳皇帝。陵墓在凤阳的明皇陵。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智勇双全,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⑽ 朱元璋的父亲叫什么
朱世珍。
朱世珍(1283年-134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原名朱五四,妻子陈氏。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他被尊为皇帝,庙号仁祖,谥号淳皇帝。陵墓在凤阳的明皇陵。来源于《明太祖实录》。
明朝大臣危素根据朱元璋口述而写的《御制皇陵碑》上是这么记载的:“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朱元璋祖籍是江苏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种地。其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蒙古统治者的剥削,举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垦荒种地。朱初一死后,家里一贫如洗,朱元璋父亲朱世珍(本来叫朱五四,后来朱元璋给父亲追名为朱世珍)只好东迁西移,五十岁时,才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东乡定居下来,并在这里有了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