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朱元璋的父母去世时,地主拒绝安葬二人,后来下场如何
朱元璋并没有对他怎么样,反而赏赐了他三十亩的田地。这事说来也怪,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自幼失去了父母。那一年是个灾年,遍地灾荒,还有严重的蝗灾,百姓没有饭吃。再加上瘟疫蔓延,于是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相继死亡。
朱元璋称帝后,曾回到他的家乡想要报答刘继祖,可惜刘继祖当时已经死亡,朱元璋只好将其子孙封侯,且世代相传与明共存亡。至于那个刘德,朱元璋只是笑了笑,并说你当时又不知道我会成为天子,那样做也是人之常情,然后赏赐了他三十亩地。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果然是个爱憎分明的人。
Ⅱ 朱元璋的母亲是怎么死的
母亲陈氏。祖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
Ⅲ 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帝后,如何回报的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有两个侯爵的受封完全不凭军功,一个是朱元璋的姐夫李贞,曹国公李文忠的父亲;一个就是凤阳的地主义惠候刘继祖。
李贞就不说了,朱元璋的二姐嫁给他后,生了儿子李文忠,李贞在朱元璋一家落魄的时候对其多有资助。朱元璋登基后,记得姐夫的恩惠,洪武三年,拜李贞为荣禄大夫、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右柱国,封为曹国公。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并没有忘记凤阳的乡里乡亲,不但迁徙了十万江浙大户填充凤阳,而且把凤阳设置为中都,给予特别的行政待遇,而且对于他们村子里的那二十多户更是照顾有加,连不给他地埋葬父母的地主刘德不但没有受到报复打击,还很理解他的难处。
朱元璋当皇帝后,刘继祖已经死了,朱元璋深为惋惜,追封他为义惠候,其子继承爵位,并世袭罔替,直到明朝灭亡。
与人为善,总是好的。
Ⅳ 父亲、大哥、母亲先后去世。朱元璋没有土地埋葬亲人,最终他将亲人葬在了哪里
朱元璋后来将自己的父母以及大哥朱兴隆安葬在他老家濠州的一个地主——刘继祖的一小片田地以北的地方。因为当时濠州闹蝗灾,朱元璋他们地里的收成不好。于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朱元璋的家里因为交不起佃租,他的大哥和父母就活活饿死了。当时朱元璋的家里很穷,根本就没钱买棺材,甚至连用来包裹他的去世的亲人的一块草席都没有,更不要说埋葬他们的土地了。
后来这个风水先生又回来转悠了之后,他发现朱元璋亲人的坟墓不见了,因此他又向在田里耕地的刘继祖问了一下那两个坟墓地去向。这个风水先生知道了事情的缘由之后就对刘继祖说他这么做其实是白费劲。因为现在整条路的帝王之气都变得非常浓重了。这应该就说明朱元璋会占完南京打北京,但是刘继祖他也可以因为帮朱元璋下葬父母而得到一些赏赐。
因此,朱元璋的父母应该最后就是葬在濠州老家——刘继祖家里的田地的北边了。虽然朱元璋父母一开始无法下葬,而且他们的坟中间还迁移过一次,但这对于朱元璋的帝王之气来说也没什么影响。后来朱元璋就没有再迁动过自己父母和大哥的坟墓了,直接在原地给他们修了皇陵。
Ⅳ 朱元璋的身世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天历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里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暴戾,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Ⅵ 朱元璋的父母真的是饿死的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个出生贫困的草根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逆袭成一代帝王的故事,鼓舞了许多寒门子弟。俗话说经得住多大的荣耀必定承受得住多大的苦难,朱元璋大概如此,都知道朱元璋贫穷,但是贫穷到何种地步呢?
(网络配图)
四、走投无路,出家为僧,只为一口饱饭
朱元璋四处流浪,想着再给地主家放牛。可是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哪有什么好的差事给他寻觅?为了活命,为了一口饱饭,朱元璋于是去了皇觉寺出家为僧。每天在寺庙里上香、扫地、敲钟、烧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充实,最重要的是终于能吃饱了。
可是后来连寺庙都出现了饥荒,寺庙得不到施舍,主持于是将所有和尚们都打发去山下化缘,这样朱元璋又开始了新的流浪生涯,所幸在流浪生涯里,朱元璋抓住了机会,最后历尽千辛万苦成就了自己的霸业,想必这也与其早年不幸的生活有关,塑造了一颗强大勇敢的内心!
Ⅶ 为朱元璋提供土地安葬父母的地主,后来结局如何
虽然朱元璋在明初几个大案当中诛杀了很多无辜的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很记别人恩情的人。比如在朱元璋父母死后,因为没有地给父母和长兄下葬,他们几乎要成为死无葬身之地的孤魂野鬼。是一个同村的富户刘继祖在朱元璋和二哥恳求以后,将家里的一片荒地送给他们成为了朱元璋死去亲人的坟墓。
为此,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世袭罔替”。也就是说,朱元璋让刘继祖家族跟着大明朝一起富贵发达。只要大明一直存在,就能够一直享受下去。
结语:大明存世276年,刘继祖家族也因此得以富贵276年。谁能知道当年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换来的却是这几世的富贵荣华?所以说,生而为人,善良为先,总不是坏事!虽然我们在尘世当中不改变的东西很多,但我们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帮助一些急需救助之人,这些善举可能对我们算不得什么,但对他们可能就是救命之举!
而且,雪中送炭必然好过锦上添花!这是社会上为人处世,怎么也不会出错的大道理!显然,刘继祖做到了!
Ⅷ 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这个地主的下场如何呢
朱元璋八代贫农,父母给地主当佃农,小时父母双亡,没有葬身之所,可怜的朱元璋向地主请求安葬父母,却遭到地主残忍拒绝。以朱元璋嫉恶如仇的性格,他称帝后这个地主会有什么下场呢?结局让我们大跌眼镜。
朱元璋想报答刘继祖的恩情,一打听才知道刘继祖已经去世,但他仍然下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让他的儿子继承侯爵位,世袭罔替,表达刘继祖的感激之情,词曰: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
报完恩,朱元璋又找来刘德,这个薄情寡义的地主仍然健在。
刘德双膝跪地,面如死灰,一个劲磕头认罪,但他知道等待自己的或许是诛灭九族。
Ⅸ 朱元璋父母去世,曾向财主借地安葬双亲被拒,称帝后那一家结局如何
朱元璋当时他的双亲去世了,朱元璋向他周围的那家地主,找一块地来安葬他的双亲。但是却被那家地主拒绝了。后来是因为这家地主的兄弟,有点看不下去了,所以就把自家周围划出了一亩地来给朱元璋,帮他安葬双亲。
而且既然之后朱元璋已经成为了皇帝,他如果通过皇帝的权力来报复一个当时没有帮助他的平民的话,百姓知道了过后,也会暗地里看不起他这个皇帝的。所以我觉得朱元璋应该不会对那个地主干什么。而且如果地主知道朱元璋成为皇帝的话,应该也会全家逃之夭夭,朱元璋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找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