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认为家长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当做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提出改进建
眼下,常听到有人这样感叹:教师越来越难当,家长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厌学。探究个中原因时,很多人都会从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等宏观方面去找原因,而忽视一些微观的、直接引发该后果的微观原因。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过程中,家长、教师角色串味是其中之一。
一、“串味教育”的主要表现
“串味”是指不同的食品、饮料之间,或食品、饮料与其他物品之间因气味互相沾染而变味。“角色串味教育”则是指教师和家长角色串味后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不当教育。目前,由于学校对家长的引导或家长的主动都有使家长在家庭中承担着学校教师角色的倾向,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正在不断渐变,他们正像班主任、科任教师和辅导员一样,向孩子重复着教师的话、监督着孩子的学习;而学校教育的包办代替也日趋严重。众所周知,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学校,需要好教师;在家里,需要好父母。如果孩子在学校面对的老师像个唠叨的家长,回家后面对的父母又像班主任,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角色串味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两方面。
(一)在学习上
勿庸置疑,家长对子女学习的了解、督促、检查是合情合理的,但现在很多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注程度已远不在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充当了“教师”这一角色。子女在家的学习,“学”无巨细,每每必到不说,还要给子女布置更多的、额外的名符其实的“家庭作业”。有人在教育氛围特别浓的江苏地区做过调查,发现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经常做的事情是:督促孩子自己看书、做作业的是63.9%;反复讲学习的重要性的是!$%;给孩子买课外练习、布置额外学习任务的家长更不是少数……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家长累,孩子更累。尤其是小学生的家长,几乎每天都要陪孩子学习,这并不是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而是多项学习任务非得要家长来协助完成。如,听写、默写、背诵、作业题或试卷的检查、网络资料的查找等。尤其是期末,老师常会把所要复习的重点、难点所在的页码和题码打印给家长,要家长协助孩子在家复习,如此一来,家长们能不给孩子逐一“扫雷”吗?是不是家长们都愿意当“家教”来“客串”一把做教师的味儿呢?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一天累下来,晚上还要对孩子的学习煞费苦心,可想而知,乐此不疲者肯定是少数,而多数人的心力憔悴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此处所谈,还只是家长对学校教师这一角色的“串味”,如果再“串”远点而至“特长教师”那儿,那“家长”的功能只怕要消失殆尽,成了不折不扣的不拿工资的家庭教师。难怪有人说:“哪个优秀的孩子不是做家长的苦出来的?”在学习问题上,教师角色串味的现象也值得一说。作为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虽然是份内之事,但这个“关注”还是应该有个度。“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不仅在概念上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从情感角度而言是不可等同的。很多教师就是在这个超越了范围的“爱”的“指使”下,做出了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不尊重学生,体罚学生甚至殴打学生、逼迫学生,对学生学习期望值过高而苛刻、严厉、急躁对待学生。对教师而言,感情不可缺少,但理性是主要的,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这个“感情”,教育就会缺少理性。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信这里的“亲”是指师生关系和谐,而不是非要每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情感程度上都如同父子(女)或母女(子)。
(二)在生活上
包办代替是中国教育的通病,父母包揽一切的现象并非少见,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不是笔者所言的重点。在对学生生活教育与管理方面,出现越俎代庖现象的多为教师。笔者以为,幼儿园、小学的教师尚能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到了以成绩为核心的中学就开始认为“除学习以外的事情对学生来说都在其次了”;到了大学,学生则退化得厉害。笔者对目前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有所耳闻:这里的班主任很辛苦,他们晚间要督促学生早睡,早上要到寝室喊学生起床、上课,上课时还要到班上监听,有时还要到网吧去围堵通宵不归的学生。这是教师应该做的事吗?不是。做教师的,就应该是教师而不应该是吃喝拉撒全管的保姆式的父母。这种教育,是蹲着甚至是跪着在教学生,这是一种最糟糕的教育,这种教育只可能加速学生的依赖与懒惰,使学生懒上加懒,最终影响其终身发展。
二、成因
(一)受以升学为本位的错误观念影响
虽然,近些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在积极倡导并努力实施旨在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的素质教育,但目前我国教育的整体状况仍是以考试、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成绩好、能升学似乎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不是一切为了成绩,而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在旧的教育观的支配下,家长和教师自然都不会放弃对孩子学习施压,“学习”代替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一旦一个教师或家长认为“读书”是孩子唯一可做的事或仅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与败,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就会变味。教师变得像家长一样患得患失、忧心忡忡;而家长则变得像教师那样,认为孩子的学习至高无上,把家庭变成课堂,开始压制孩子的个性与自由。
(二)社会竞争压力所致
人人都知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多寡与一个人谋生或成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谓“知识经济”,正像有人“戏解”的“有知识就有经济”一样。社会上成功人士多是知识的拥有者,在竞争中稳操胜券的也是那些有知识资本的人。所以,作为家长与教师,都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能倾其所有为孩子的学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高度期望心态所驱
没有哪个父母不指望自己的子女成才,这原本也无可指责。但我们不妨看看自己身边的芸芸众生,又有多少是现在做父母的所希望的人才?平凡之辈多,不凡之辈少。过高的期望就是苛求孩子,而苛求就等于毁灭。过高要求孩子,过多为孩子设计未来大多是枉费心机。拔苗助长的唯一结果就是让苗早夭。如果学习的主体——孩子没有积极投入,父母再大的希望也永远只能是希望。对教师而言,道理也一样。学习的确是衡量学生的重要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对于学业好的学生,做教师的没有理由不欣赏且欣慰,而对学业出了问题的学生,做教师的切不可以此而否定其一切,一眼把学生看死。因为学习阶段的情况不能代表整个人生的结果,学习不好不一定就不会经商、不会务农、不会做工……人的个体差异是千差万别的,而且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具有多层次性的,只要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感到欣慰和满足。
三、对策
(一)正名
孔子言:名正而言顺。要改变目前教育中存在的角色串味现象,首先就得为角色正名。很多人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这个“教师”是广义上的,是指家长是最早对孩子成长产生影响的主要之人,而且在孩子上学后,仍然继续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不是指狭义的学校里的教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现在有人提出,教师还得是学生的朋友、师长、心理医生……但笔者以为,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愿望。做教师的,不可能是万能的,即使你差不多万能了,但教师还是你的最真切的身份,你如果越位行事,那就可能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教师无论如何爱学生,都代替不了母爱和父爱;无论学校如何重视以学生为本,都代替不了家庭给孩子的亲情;无论学校如何强调全面发展,都代替不了家庭让孩子获得的特定的学习经验。而做家长的一旦做起了教师的“行当”,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自己的孩子。因为,学校教师是一种职业,有很强的科学性。同时,教师还是按照学校目标对孩子实施有系统、有计划的社会教育的专门人员,他们有自己的角色规范和职业规范,并非有良好的愿望和出发点就能成功的。教育专家朱小蔓说:“素质教育应该是含情脉脉的教育。”这个情,必须有亲情、父母之情。家庭教育如果成为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或附庸,孩子从家庭到学校,可能感受到的都会是一种“无情”的教育。好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能成就一个人,但一种变味的教育一旦实施于孩子身上,它可能毁掉一个人。这种有苦劳没功劳的做法,不应该是家长和教师所追求的。
(二)松绑
对于任何问题,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与家长角色串味的问题,表面上只是个越位现象,但实际上,这是我们做教师和做家长的在观念上受到了无形的束缚。从某个角度来看,家长的累和教师的累很大程度上是作茧自缚,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观念上给自己松绑。
首先,将以“成才”为主的教育目的改为“成人”与“成才”并举。过去的应试教育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分数与升学率上。但素质教育已让我们的教育从面向少数学生转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从仅重视学生的分数到了重视学生的品质与素养,让知识与能力并举。过去我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不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也应有“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感觉。过去来学校读书似乎就是为了考上大学。做学生,不考上大学,好像这书是白读了一般。果真如此,那中国的教育不是失败之至?教育不是万能的,人人成才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功能正逐渐趋向于全面与辩证,其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正日趋协调一致。学校不仅要培养优秀的下一代人才,更要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成人。所以,教育目的的“成才”与“成人”不能顾此失彼。
其次,“人才”观念要改变。什么是人才?字典上说,“人才”是指品德才能兼优的人,有特长的人。但太多的人把“人才”定位局限到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高学历、高职位就是衡量是否是人才的尺码。其实,人才是有层次之分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栋梁之材是材,但花草小树也有其用。所以,我们不能只见参天大树的高大挺拔而不见鹅卵石的默默无闻。优秀的父母,除了需要有对孩子非占有性的关爱外,还需要有适合社会发展的家庭教育理念。如果您的孩子不是社会的寄生虫而是社会的建设者,那么,他就是才。如果家长和教师都具备了新的“人才”观,那我们干嘛还要去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呢?生涯发展理论家舒伯特(super)认为,一个人在自己的个体生涯中需要扮演好许多角色,其中之一就是“持家者”角色,这一角色完成得好,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完满。不过,要扮演好父母这个角色,仅靠天赋和爱心是不行的。而是需要学习的,特别是在社会如此进步的今天。
(三)放手
有人说,现在的教师,要培养好自己的学生,你就得学会偷懒,并说偷懒是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基本教育观念与基本素质。观点虽有点情绪化,但道理还是有的。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感受到,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目前的教育都是一种防范式的教育。害怕学生出问题,害怕孩子成绩不好,害怕孩子犯错误,总之,是想着一切方法来防范孩子。其实,出问题有什么可怕呢?不出问题就不是孩子,任何人都是在不断犯错与不断修正错误中成长的。电脑都会出错,何况人呢?所以,教师和家长都要大胆放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行了。例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勇往直前。
(四)受教育者自身努力
“串味教育”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很显然,“学生自己”这个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多么被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是一种围绕着孩子的成长而展开的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家长、教师固然起着主导作用,但我们还必须看到,子女并非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言行的。所以,家长和教师对孩子们的教育应该首先做到尊重学习主体的主体性,然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努力避免使他们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受“教育”、受训斥、受支配状态。而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要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种“自需”,是一种从“自需”到“自愿”再到“自为”的个体行为,只有这样,教师和家长的串味才没有市场。
⑵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会有哪些错误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喜怒哀乐,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发泄出来,这时父母的教育就非常重要,父母采取的做法将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养成。在孩子发脾气时,家长会有哪些错误的做法,同时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妥协或者诱哄
有些家长比较溺爱孩子,只要孩子一哭闹就立刻妥协。这个方式非常有效果,孩子绝对会立刻停止发脾气,因为家长满足了他的需求。但是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每一次都用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断地试探家长的底线,提出越来越多不合理的要求,孩子最后会变得非常的自私,有可能会变成巨婴。还有一些家长会用诱哄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是转移注意力的其中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也很容易让孩子得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重视,对于比较小的孩子还有用处,大一些的孩子也许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⑶ 孩子容易暴躁,父母以暴制暴的做法有多不对
在一些家庭里面,孩子的脾气非常不好。一方面,这是遗传导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面对孩子暴躁的脾气,有些父母会选择妥协的态度。这样一来,孩子的脾气会更差。所以,另外一些家长考虑到了这个可能性,所以就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但是,这么做也是不太合适的。那么有人问,孩子容易暴躁,父母以暴制暴的做法有多不对?非常不对,后果很严重。首先,这会让孩子更加憎恨自己的父母。其次,这会让孩子有效的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最后,孩子会学自己的父母,长大后可能具有暴力倾向。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孩子都是会学习父母的行为的。如果父母以暴制暴,那么孩子长大之后或许也会成为这样的人。如果情况严重的话,孩子或许会成为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理解为什么父母以暴制暴的做法是非常不对的。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吗?欢迎讨论一下。
⑷ 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哪些错误的做法,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哪些错误的做法,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1.了解内在驱动力
这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其实刚才提到的第一点也可以划分到这个范围。因为父母的逾越其实是在干涉孩子的情绪。
在这个题目中,我以最常见的一个方面——“父母的高期望”作为讨论的出发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孩子的情感干扰不仅仅是“高期望”,它更广泛的延伸需要家长自省。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我们能回忆起小时候父母的“恐惧”。最常见的恐惧是对惩罚的恐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潜意识的恐惧,比如父母脸上的不确定感。
恐惧作为一种基本情绪,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⑸ 家长常在教育孩子上犯的错误有哪些怎样挽救他们之间的关系
和朋友吃饭,朋友跟我说,自己每天工作非常累,回到家还要加班,孩子还总过来找他说话,让他特别的烦,在他受不了的时候,凶了几次孩子,之后,孩子就不愿意再找他说话了,看到他也躲的远远的。
“我也不想凶孩子,但是真的特别累,该怎么和孩子和好呢?”朋友疲惫地说。
在和好之前,家长们要清楚,和好简单,但是对孩子不好的地方是不简单的,怎么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或者做错了怎么补救,接下来就和家长们好好说一下。
家长能够在自己错的时候对孩子道歉,不仅是增加了自己面对错误的勇气,也增强了孩子直面错误的勇气。能够让孩子知道有错就承认,承认了就改是一个好的品质,而不是有了错误就知道躲只会得过且过将就的过去了,这样只会减少孩子的责任心,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好的影响。
在这个社会中,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密切而又独特的。每一天的相处都会有很多的事情发生,因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和第一次做孩子,所以大家的经验都不足,只有在慢慢的相处和摸索中才能总结经验。
⑹ 家长教育孩子的错误做法
一,控制型管教
当一个孩子抓狂,躺在地上哇哇大叫的时候,控制型的父母会过来说,我数321,你给我起来。
控制型管教下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孩子会走向两种极端:
要么他会去控制别人,因为他在一个控制型关系中长大,那么他习得的相处方式就是去控制别人;要么他会失去自己的动力,变得懦弱,没有主见,凡事都听别人的。
二,贿赂型管教
当孩子哭闹不休的时候,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别哭了,爸爸给你买糖。
而贿赂型管教的后果是什么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不可能永远被贿赂,当孩子养成习惯,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找到一个条件,找到一个外在的东西来满足他,那样孩子就做任何一件事都找不到这件事本身的乐趣,而只能看到一件事带给自己的后果,这样他和世界的相处模式,就变成一种交换关系。
这两种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教育方式了,我们成为父母后,没有经过思考,直接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汲取了我们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教育方式,用在了孩子身上,并没有动脑子去想其他方式。
樊登说,“如果你停止不了威胁和交换,那么你会在家里反复上演这些剧目。”
事实的确如此,做为父母,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三,放任型管教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放任型家长会说,让他哭吧,小孩子哭一哭身体好,不要管他。
这种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对孩子来说,他都已经躺在地上哭了,爸爸妈妈还是无动于衷,那以后孩子就不敢再去信任父母给自己的爱。
还有一个问题,放任型教育下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形成成瘾性人格。
什么叫成瘾性人格呢?就是孩子做一件事情,做起来没完,打游戏、玩手机、抽烟,他沉浸在其中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因为,孩子需要一个东西来给他带来一些支撑,他没有从父母亲那里得到足够的支持,那么他就容易依赖一个东西,游戏、小说、漫画等等。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见到的沉迷于打游戏的孩子,大多都是家长对他关心不够的孩子。
四,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摔了一跤,否定孩子感受的父母,会过来说,不疼不疼,站起来,没事。还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摔倒哭了,还会说,这有什么,男子汉摔倒了不要哭。
这种教育下,孩子的感受经常被忽略,虽然他会慢慢的变得坚强,但是他也学会了忽略他人的感受。
五,以消极的后果进行惩罚
比如孩子不按时吃饭,妈妈会惩罚孩子不许看电视。
这样的规矩看似有道理,这个惩罚也好像既没有伤到孩子的身体,也没有伤到孩子的心灵,但是,这两者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这个惩罚就叫做消极后果,纯粹是因为大人手中有惩罚孩子的权利。
⑺ 父母们给孩子的付出哪些方法是不对的
孩子小的时候操心孩子是不是能健康平安的长大;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就想着孩子是否能融入更大的生活环境;孩子再大一点,就想着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
身边因为孩子教育,家庭出问题的例子不在少数。我大学同学童童在孩子都小学的时候,为了孩子辞掉了在一线城市人事主管的位置,全心全意回家照顾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习实际可以说是费尽心思,但是孩子的表现一直平平淡淡没啥太大的进步。每天孩子下课以后家庭作业,变成她和孩子的“家庭作业”,每天都奋斗到半夜十一二点;补习班一个都没少报,孩子学习的效果却是平平淡淡;选择了不少奖励机制,孩子却望而却步。一次偶然的聊天,建议她不要对孩子太紧迫了。她一脸难过地说:“人家的孩子不仅要上这些补习班,还要去参加兴趣班,可是成绩仍然很好。哪有不在意孩子成绩的家长,我也着急啊。”
为了孩子放弃工作的时候,还不如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和问题;为了孩子在不幸的婚姻里苦苦挣扎的时候,不如解脱自己,也给孩子空间;为了孩子每天坚持让孩子阅读还不如改变自身的问题,用环境感化孩子。
⑻ 父母的错误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多大的影响
家长的错误教育会影响孩子以后的性格形成,而且也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就是孩子的第1位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是孩子启蒙的开始,也是孩子未来接受教育的基础。同时在父母的教育之下,孩子能够健全自己。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够深刻的话,那么对孩子也会有很多的影响。如果父母的品德已经修养不好的话,在孩子的这样一个问题上,就不会注意。
家长一定要学会让孩子有责任感,如果家长的责任感不强的话,那么孩子也会做什么事情都不负责,也会导致孩子特别的厌恶父母。只有家长做的事情能够对孩子起到正面意义,孩子才会去学一些好的东西。所以一定要知道父母做的一些错误的行为,会导致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偏差,就连三观都会有所改变。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从自己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