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孩子上大学沉迷游戏,没有上进心,这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
引言:大多数孩子上了大学之后都是比较放松的,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自己来安排,但是是在家长眼里就觉得孩子经常游戏,从来都不学习,其实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家长没有看见。作为家长可以适当的表示你的担忧,但是不要过分的去进行干预。
⑵ 孩子上大学家长该怎么做
孩子上大学是好事呀!
请不要过多的担心
也不要过的唠叨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永远生活自父母的庇护之下
他们都希望有一天能自由的翱翔
孩子上大学了,你应该给予他足够的信任
也要给予他足够的关心
这个关心一定要掌握好方法
不要让孩子反感才好
最主要的是加强沟通
如果它能够有什么事都能主动和父母说说
那就完全没必要担心
如果是那种不喜欢和父母谈心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拜托辅导员
但也不要让孩子知道
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束缚
教会孩子感恩的心,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辛劳
明白父母的疼爱与关心
让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
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因为孩子们已经长大了
祝孩子前程似锦!
⑶ 孩子上大学后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即使孩子上大学以后,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多多的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为自己的考研或者是将来以后的工作做更多的准备。
⑷ 孩子上大学家长如何调整心情
随着各院校开学报到陆续开始,孩子和父母的喜悦、激动之情越发明显。作为多年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笔者提醒学生和父母,校园环境、学习标准、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的诸多变化,有可能使新生及其父母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笔者建议,父母可根据报到前后的特点,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在脑中建立“信任、放手、协助”的理念,帮助孩子做好相应准备,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报到前助孩子准备
第一,报到前畅谈,让孩子提前做好准备。孩子不适应新环境,很多时候是缺乏对相应问题的应对技巧。父母可在报到前以聊天的方式与孩子畅谈,但不要说空话,如“你要学会和同学交往”,“你要珍惜时间”等,这反而会引发孩子的烦恼。笔者建议,父母可在谈话过程中明确提出一些问题情境,如“学校规定晚上11点熄灯,结果有个室友总是在那之后打电话聊天,你怎么应对?”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提前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会产生更实际的效果。
另外,父母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在校期间有问题可以多和辅导员沟通,也可以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等。这在大学里非常普遍。父母要指导孩子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渠道。
第二,和孩子商量送学事宜。如果父母有送孩子去外地大学报到的打算,笔者建议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多听听他的意见,询问孩子:“你是否愿意我们跟你一起去大学报到”,“报到完成后,你希望我们跟你一起在当地游玩吗”,“你希望我们什么时候回家”等。其实,在商量的过程中,孩子自身也在成长。这可以让他提前预想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独立思考应对的方法。
如果孩子考入的大学就在北京,笔者建议父母让孩子自己去报到。这样可以让孩子从进校门开始就进入独立生活的角色,避免日后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并且,各院校都在新生报到环节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一定会确保每名新生顺利入校。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担心。即使一定要送,笔者也建议父母将孩子送到后及早离开,因为此时的孩子多具有了一种独立的新鲜感,父母不要在起始的这一关键时期将其“扼杀”。
第三,换个角度看待离别情绪。面对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独立生活的孩子,父母或多或少有些惆怅、失落的感觉。尤其是北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18年来就没有离开过家。面对孩子的离开,父母总有种“以后朝夕相处的日子就少了”的感觉。而对于那些考入外地院校的孩子,父母更是百般担心其无法适应当地生活。
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父母要看到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孩子早晚要离开家庭,建立自己独立的生活交际圈。因此,父母不如换一种心态看待,借这个机会来适应孩子的离开。此外,一般情况下,年轻人适应能力很强,会凭借步入大学的独立感、宿舍生活的新鲜感、学习压力的紧张感等,很快适应大学生活。
笔者建议,在孩子临行前,父母要调整自身心态,不必过于留恋,否则这种伤感的情绪会影响他们,让其在遇到不适或挫折时的第一反应是“想家”,而不是“想办法积极应对”。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更好地给孩子传达一种理念———上大学独立生活没什么了不起的,父母相信你一定能够适应。
开学后对孩子放手
第一,主动放手,不要一天一个电话。有的父母陪孩子报到回家后,心仍在孩子那里,结果就是每天用电话或短信不断询问孩子的各种情况。其实,父母的这种心理孩子也能理解,但往往会使其产生反感。
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在送学回家后,要迅速恢复原有的工作、生活状态;可以增加一些新的爱好,把原先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用其他活动来填补。生活忙起来,自然也就不会总挂念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孩子不管不问,尤其是孩子遇到问题主动寻求帮助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和孩子做坦诚深入的交流。
第二,被动放手,理性应对孩子诉苦。个别孩子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在开学后的一段时间内反复跟父母诉苦;甚至有些离家近的孩子天天往家里跑,不住校了。对此,父母一定要理性应对。
如果孩子出现身体不适等“水土不服”的症状,父母要建议孩子先去校医室检查,必要时可通过辅导员加以关注。一般的小病不必太过在意,毕竟学校的人力、物力都很充沛,但若严重就要和学校沟通去医院检查。如果孩子因为娇气、与同学不和等原因向父母诉苦,父母切忌立即赶往学校或让孩子回家,一定要预留时间让孩子自己应对。毕竟日后他要独立应对很多事情,现在这些小事正好是其锻炼的机会。父母除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外,可以帮他列出一个个短期目标让他去努力实现。当一个个小目标不断实现时,孩子的自信和生活重心就找到了,慢慢就会独立起来。
第三,引导孩子自我关注学习。作为大学生,又是经历过紧张有序的高三复习的学生,其实孩子在发挥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发现新的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心得体会。但是,由于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老师事无巨细的督促,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自主安排,丧失了高考清晰明确的奋斗目标,增添了诸多前所未有的迷茫和诱惑。这些都非常容易让大一新生产生懈怠心理。
笔者建议,父母要及时、正确、有效地引导,可以和孩子在聊天的氛围下谈谈自己当年上大学或亲戚朋友孩子上大学时的应对故事和技巧,让孩子自己思考、吸收经验;也可以讲一些趣闻轶事,让孩子更加乐观地面对各种问题。孩子一定能在轻松的聊天后独立思考,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现阶段的短期目标和未来四年的长远目标。父母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必再像孩子小时那样严肃地说教了。
⑸ 孩子上大学父母需要跟着一起吗
对于俞敏洪老师来说,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对于他及新东方来说,可以是家喻户晓了。过去在很多80后、90后的宝妈宝爸读书的岁月里,就会有好多的同学会选择新东方来进行学习方面的提高。
不仅仅是新东方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理念很好,留有很好的口碑,而且俞敏洪老师在教学之外,对于学生们的思想和未来也很关心。就拿现在孩子们在选择报考大学的时候,会选择什么的样的大学,俞敏洪老师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也很希望能够给众多的孩子以建议。
对于上大学的孩子们来说,那个时候的他们,大多是步入成人的阶段了,可以说从生理和心智上都趋于成熟,可以拥有自己更多的选择机会了。虽然在父母的眼中,他们还会是孩子,但是他们也可以拥有自己更加独立的选择了,而在上大学和将来的发展方向上都可以遵从自我的选择。
⑹ 孩子上大学的花费过多,家长应该如何教育
主要的家长,现在非常多家长认为孩子已考上了大学,一人独自在外面,手头不可以过的紧巴巴,不然会让别的同学看不起,会使孩子受委屈。
一、先弄明白孩子花钱到哪里去了。也就是讲,这些钱都干了什么。因孩子没有在身边,要弄明白这个问题也不是特别简的单,可是这是第一步。
二、给孩子的花钱用向提供认真的分析,父母需要去统一下意见,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与目前已经知道的情况等因素,商量出个解决的办法。
三、今后对于孩子用钱的计划进行控制与把关。家长对这个采取高度的重视,否不然任由孩子去乱花钱,别认为孩子不在身边,独自一人就可以乱花钱。与此同时加强对于这方面的学习。
可以采取记账的办法,以身作则首先自己去记账,还有把自己家中真实的情况告诉孩子,不可以打肿脸去充胖子。
⑺ 孩子上大学了,家长都准备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
及时调整心态。看到子女去上大学而“离巢”,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经阶段,是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标杆之一,是为以后踏上社会而自立自强的关键环节。家长应该为子女的成长“离巢”而感到欣慰,感到自豪。
转移生活重点。子女离家上大学后,要及时转移生活重点。将原来的围着子女转的生活模式转换成为自己而忙碌的生活模式。“孩子上大学我就解放了”,这是多数家长的想法。解放以后家长去忙碌自己的生活,这就成功转移了生活重点。
培养兴趣爱好。如果孩子在家没时间与精力去从事自己的兴趣爱好,那现在孩子离家上大学去了,就可以重点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了。喜欢语文的,可以看看名著,写写散文;喜欢摄影的,可以出去走走,在旅游的同时摄下当地的风光美景。也可以参加喜欢的专题沙龙,探讨发展趋势等。
加入健身行列。孩子上大学后,家长此时要重视防病健身了。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每周参加5次以上。无论什么活动方式都可以,如跑步、跳操、打球、游泳和散步等。运动不但达到了健身的目的,还有调节情绪的效果,可以明显缓解空巢所致的焦虑不安。
加强父(母)子交流。及时联系加强交流,可以有效缓解家长的思念之情。现代通讯工具的日益发达,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家长可以通过移动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方式,随时随地与在外地上大学的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随时了解孩子状况。家长通过交流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状况,同时也将家里的情况及时让孩子知道。家长知道孩子在大学里的情况稳定了,心里也会踏实许多。孩子了解父母的现状不错,也会觉得没有后顾这忧了。可以说是双赢的结果。
见证成长一刻。在孩子学业结束之际,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典礼,见证孩子的成长一刻。孩子在完成艰辛的学业即将踏上工作岗位之际,如果有父母共同见证这一时刻,将在以后的日子里会一直铭记着。家长更是如此,会在以后的记忆中永远引以为豪。
⑻ 孩子在上大学后就不和家人联系,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孩子上大学后,除了要生活费,几乎从不主动联系家长,家长咋办?我觉得家长应该调整心态,要为自己而活!
孩子高考的时候,很多家长都非常担心:担心孩子参加高考发挥失常,担心孩子的高考成绩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孩子考上大学之后,很多家长又有了新的郁闷:“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之后几乎从来不主动联系自己,而只是在要钱的时候才联系自己?为什么孩子把含辛茹苦将他们养大的父母当作‘透明人’了,连个电话也不打呢?”一些家长的存在感在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就仿佛消失不见了,所以他们就开始慌了。有些家长感觉到恍惚,心生疑惑——自己的孩子呢?怎么感觉如同失踪了似的?
在相应的行业上已经退休的家长,更要注重自己平时的养生,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一些,心态更健康一些,这样不仅让自己过得更自在,而且也能为将来的孩子减轻负担,你说对吧?
⑼ 孩子上了大学后,父母该怎么做,才会让孩子对他们敞开心扉
当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其实他已经到达了一个成熟的年龄,他已经成年了,也就是说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他可能不会再像小的时候一样,有什么事情都告诉你了,开始对你隐瞒一些事情。
所以我觉得父母一方面不要一直去渴望让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什么事情都告诉自己,不要去强迫他们,如果他们愿意的话那是最好的,所以我觉得你作为父母的话,首先你要主动一些多去和他们进行一些沟通。你去尝试着表露出你的情感,以一种朋友的姿态去与你的孩子进行沟通,那么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孩子才会愿意去把自己的一些秘密告诉你。当然了,这件事情你也不可以去硬性的强求。
⑽ 孩子上大学家长如何调整心情
随着各院校开学报到陆续开始,孩子和父母的喜悦、激动之情越发明显。作为多年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笔者提醒学生和父母,校园环境、学习标准、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的诸多变化,有可能使新生及其父母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笔者建议,父母可根据报到前后的特点,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在脑中建立“信任、放手、协助”的理念,帮助孩子做好相应准备,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报到前助孩子准备
第一,报到前畅谈,让孩子提前做好准备。孩子不适应新环境,很多时候是缺乏对相应问题的应对技巧。父母可在报到前以聊天的方式与孩子畅谈,但不要说空话,如“你要学会和同学交往”,“你要珍惜时间”等,这反而会引发孩子的烦恼。笔者建议,父母可在谈话过程中明确提出一些问题情境,如“学校规定晚上11点熄灯,结果有个室友总是在那之后打电话聊天,你怎么应对?”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提前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会产生更实际的效果。
另外,父母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在校期间有问题可以多和辅导员沟通,也可以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等。这在大学里非常普遍。父母要指导孩子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渠道。
第二,和孩子商量送学事宜。如果父母有送孩子去外地大学报到的打算,笔者建议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多听听他的意见,询问孩子:“你是否愿意我们跟你一起去大学报到”,“报到完成后,你希望我们跟你一起在当地游玩吗”,“你希望我们什么时候回家”等。其实,在商量的过程中,孩子自身也在成长。这可以让他提前预想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独立思考应对的方法。
如果孩子考入的大学就在北京,笔者建议父母让孩子自己去报到。这样可以让孩子从进校门开始就进入独立生活的角色,避免日后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并且,各院校都在新生报到环节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一定会确保每名新生顺利入校。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担心。即使一定要送,笔者也建议父母将孩子送到后及早离开,因为此时的孩子多具有了一种独立的新鲜感,父母不要在起始的这一关键时期将其“扼杀”。
第三,换个角度看待离别情绪。面对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独立生活的孩子,父母或多或少有些惆怅、失落的感觉。尤其是北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18年来就没有离开过家。面对孩子的离开,父母总有种“以后朝夕相处的日子就少了”的感觉。而对于那些考入外地院校的孩子,父母更是百般担心其无法适应当地生活。
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父母要看到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孩子早晚要离开家庭,建立自己独立的生活交际圈。因此,父母不如换一种心态看待,借这个机会来适应孩子的离开。此外,一般情况下,年轻人适应能力很强,会凭借步入大学的独立感、宿舍生活的新鲜感、学习压力的紧张感等,很快适应大学生活。
笔者建议,在孩子临行前,父母要调整自身心态,不必过于留恋,否则这种伤感的情绪会影响他们,让其在遇到不适或挫折时的第一反应是“想家”,而不是“想办法积极应对”。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更好地给孩子传达一种理念———上大学独立生活没什么了不起的,父母相信你一定能够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