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谁知道客家人的殡葬习俗有哪些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近现代以来,大量学者对客家文化与习俗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客家丧葬习俗则研究得较少,此文则尝试对客家丧葬习俗作一较全面的表述以增进世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客家人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丧葬礼仪则历来为客家人所重视,程序繁多,场面浩大,客家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备了棺材,放置在土楼二楼空闲的房间里,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梁上,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在客家山区,至今旧俗犹存;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汉族传统,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繁缛的葬俗首先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认为人活着是灵魂依附于肉体,而死后灵魂与肉体就分开,灵魂是能够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护佑的作用,因此把灵魂当作神秘的对象加以信奉。
旧时人们对待死人在归天路上的种种复杂仪式都是以灵魂的虚拟存在为前提的,逝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个生命需要人们去关爱。客家人的喊惊习俗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小孩生病时就要由孩子的母亲及其他中老年妇女烧香烛喊惊,认为小孩生病是因为灵魂离开了孩子的肉体,及时叫回灵魂孩子就平安无事了,古人相信人的灵魂在生前与死后是一脉相承的,人生有现世与来世,由此推断世界也有阳界与阴界,
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人死了以后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就是那个人们称作阴朝地府的地方。
客家人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多做善事能够荫子荫孙,今世不好死后也能得到好报,这便也是客家人重视丧葬礼仪的原因之一。客家人的丧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后随着政府的倡导逐步实行火葬。
另亦有合葬、捡金、做生意、野葬等习俗。因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旧时客家人对墓穴向来特别重视,一如生人起房,叫“阴宅”,犹重风水,凡筑墓葬必请风水先生选日子、时辰、选墓地、看朝向等。
丧葬礼可以说是客家礼仪中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它的仪式较多,是其它许多礼仪所不及的。同时,这种礼仪也最庄严、隆重的。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汉文化传统的许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这种礼仪中体现出来。同时由于长期流迁以及与当地土著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客家的丧礼形成了自己民系独有的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客家丧葬仪规上显得既温情脉脉,极富人情味,同时也有几分严苛和冷峻,客家丧葬习俗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
1、送终,客家传统习俗认为凡人年在六十虚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对于
这种正常死亡,家人在心理上、物质上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跪在跟前聆听遗嘱,哭泣尽哀并烧纸祷拜死者“升天”,是谓“送终”。
如在江西省赣县湖边乡一带农村,人们到了60岁时便要为自己的后事准备棺木,完成时还要大摆酒席举行隆重的仪式,将棺木置放于大厅的楼梁上,当地农村俗称“寿木上座”。客家人对送终一事相当重视,并以没能跟老人说上话为终身遗憾,所以闻说父母或其他至亲病危消息一般都要立即赶回,出门在外的亲属们即使不远千里也要日夜兼程赶回,尽最大可能见上最后一面,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是为“送终”;老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老人穿上,称“着寿衣”。
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件衣服,下身穿四件裤子,人一断气,子女立即烧纸钱、焚纸轿,放声悲哭,是谓“送终”,同时还要赶往亲友家中报丧。
2、报丧:报丧是指丧家向亲戚邻里报告死讯、丧期、葬期。一般小殓后,丧家即将死讯报告亲朋好友,以便他们在大殓及时前来吊唁。
报丧的形式有口头的,也有持卜文的,后世还发展出来在报纸上登卜告报丧。民间一般以口头为主,即孝子或长孙亲往报丧,对那些至亲好友尤其是如此,否则礼数不到,对那些较为疏远的则捎个口信即可。
3、装殓:装殓是指把死者装裹、放入棺材。古礼装殓分大殓(入殓)、小殓。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日大殓。这也是和所谓三月下葬的旧俗相应的。
装殓时,有落枕习俗:即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枕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后世一般家庭停丧时间较短,入殓也就比较及时,大多临终穿好寿衣,第二天便装殓入棺。
4、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5、发丧: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请法师念经,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往往全族人丁参加,送葬亲友一路敲锣鸣炮,放生悲哭。
6、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7、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8、捡金: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捡金”,然后重新安葬或将陶瓮集中安放在田地里,这才是逝者永久的墓穴。龙岗客家人丧葬习俗称之为“二次葬”,于逝者入土七、八年后,请人掘土开棺,其时尸体的皮肉内脏等软组织已腐烂殆尽,仵工将骸骨拾起,装在一个特制的陶瓮(俗称“金瓮”或“金塔”)里,择定吉日,将“金塔”安放于风水宝地中。有的地方还专门修建一座大型墓地,将“金塔”葬在里边,立上墓碑,俗称为“地”。墓地做好了,择日举行“圆地”仪式,祭祀宴客,称为“二次葬”,“捡金”是整个丧礼的最后一环。
客家人所强调的风水宝地要义有三:
一是要有龙势。即山脉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罗列有序、奔腾有势等;来龙之势的大小主导着富贵的等级及人丁的兴旺。
二是要有局。即对景罗列各峰,湾环回托,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应为基地所用;局主导功名官禄。
三是要有水。即基地前面有对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冲基地,
而是水口回环带水;水主财路。
因此,为寻得风水宝地,他们宁愿等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若一时间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于山间岩穴或田头地坎,以待日后安葬。
这种暂时寄存“金盎”,俗称“寄岩子”。据明代嘉靖年间《惠州府志》记载:“长乐、和平滋不忍弃亲于土之说,有停柩期年、三年而后葬者,或葬不数年,惑于风水,启土易棺,火化而改葬者”。再如兴宁,“纳骨于瓦瓶,名曰金瓶,迁葬而之它……亦惑于地师,数数迁易。……”到了清代,这种风气更是盛极一时。《嘉应州志》记载:“葬数年必启视,洗骨,贮以瓦罐。至数百年远祖,犹为洗视,或屡经起迁,遗骸、残蚀止于数片,仍转徙不已。甚且听信堪舆,营谋吉穴。”清人张新泰《粤游小志》载:嘉应州一带:“粤俗惑于风水……乃有既葬后,或十年或十余年复出诸土,破棺捡骨,谓之洗金。”风水原因是客家二次葬的主要原因,台湾客家人的二次葬便被称为“捡风水”,在梅县丙村二次葬则被称为“做风水”。客家丧葬中,一家丧事,众人相帮,完全是义务的,不收取任何报酬。
如果死者是妇女,其娘家享有特殊权利,什么事都由娘家人说了算。治丧期间,子孙要披麻戴孝守灵,不能梳洗也不能入席就餐,当年和次年的端午节不能包粽子,春节不能贴春联,也不能蒸年糕。
客家的墓穴讲究风水,由职业风水先生和丧家一起选定,客家人的墓穴外观很像五凤楼的形状。丧葬器物中,值得一提的便是棺材,棺材二字与官财谐音,寓意升官发财,客家人自古有为官的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很浓厚,在农村,几乎每位农民死后都会用棺材装殓尸首,也有人由于其他原因死后要被火化了,但是也会在死前吩咐子孙将自己的骨灰装在棺材里,他们都喜欢这种土葬的方式,以保存尸首的完整,寓意深远,因此,在棺材的制造上,客家人也颇费工夫;客家人的棺材也称寿木、老屋、寿床等,用于装殓逝去的人。
客家人对棺木的选材都比较讲究,一般使用杉木制造,制作寿木时,家境富饶的,大都选用老油杉最根部的一段,尽可能大,用4根整木方料做寿器,称“四角”,即盖板、底板和边板用整块大的木料做成,上下左右共四块,两头各一块,共六块,每块都是完整不用合并,棺木内有一块由7颗星连成的抬尸板,称“七星板”,此外,还有“六角”、“八角”寿木,即由6根或8根木料做成,中等富裕人家一般制做“十个角”寿木,选用的木料比“八个角”略小;一般人家做“十二角”寿木,即棺财由12根小木料做成,比“十个角”木料又稍小一点,造价便宜一些,十根木料做成的,其中顶盖为三根木料,底部为三根木料,两边各两根木料,前后为五到十一块其他木料。在农村,因经济条件所限,使用十根木料制造棺材的较多,于是棺材又被称为“十页瓦”、“十大块”,也有用十二根木料制成的,俗称“十二元”。
农家制做棺木,一般在30岁左右就要精选木料制作好,准备去世以后用。俚语云:“三十冇付板(指棺材),看你好大胆”,言下之意,人到中年,就要准备寿木了,没有预备好,怕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将措手不及。
故此,客家人一般在世时就要做好棺木,称“寿木”或“寿器”,表示添寿加福。许多人都在生前就将棺材准备好,有的是子孙准备的,有的是自己准备,有的准备长达数十年之久。
棺材板拼合后,用桐油石灰膏将所有的缝隙填补好,内外用油漆和棉布一层层贴上,使之滴水不漏,旧时有的停棺三年以上都不见漏气漏汁。油漆颜色大体两种,一是黑色,一是红色,视各地习俗不同而异。寿木做好后,漆工及时刷好油膝,两头画上图案,大头顶端写一“福”字,前端小头写一“寿”字,棺盖板上用红纸书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夭折的人,所用棺材一般不漆颜色。
客家习俗,在棺材底上先放草木灰和有香味的树叶,铺棕片12片,闰年多一片(广东客家人爱铺一寸厚黄泥),再放“七里板”(穿有七个孔的薄木板),板上铺草纸和布。死者身上还要盖七条褥,叫“上七下八”。
棺材底里该放的东西放上后,由亲人两位(有的地方由土工)用两条白布将遗体提起放入棺内,头部裹以丝绵,头顶两块砖,称“合砖”,写上死者姓名世系生卒年月日时。宁化等地制作内碑,写上死者生卒年
月日时和子孙姓名,以备后查,男放脚下,女放头上。
遗体放好后,要拉中线,把遗体摆正中,棺内的空隙处,有的填上木炭,有的用死者遗服塞紧,上面再盖上褥,即用白布和画布做成的杯子式样。宁化客家人给死者的褥是上七下八,即在尸体上垫八条,尸体上盖八条。
闽西客家人给死者盖上出嫁女儿送的白色面布,头侧放一盏长明灯,米饭一碗,蛋一个,饭上插筷子一双。日夜轮流守候,切忌狗猫接近。遗体四周撒些石灰,以防虫蚁。客家人的习俗,未过花甲而身亡的称“短命”,一般不能享用棺木安葬,只能用几块木板钉成棺材状,俗称“火板子”,将其安葬。
客家丧葬文化,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对逝者的尊重,对祖先的崇拜,是祈求祖先庇佑福荫子孙后代的重要仪式,是古代客家文明礼仪的一种体现。
㈡ 父母亲去世满一年有什么习俗做法
摘要 一是,第一年不贴对联,不贴过门钱,不贴窗花(剪纸),个别人家门上贴两张烧纸,以示有孝。第二年和第三年,可以贴蓝色对联,也可以不贴,但红色对联和窗花还是不能贴。二是,祭祀有所不同,过去染色的大枣饽饽,现在要换成类似馒头的光头饽饽,上供的菜肴过去都有染红的粉条,现在也不能染红了。筷子也不能用红色的。新世的先人也不能上宗谱,要在宗谱前放个牌位,写上新逝父母的名讳,父母都去世且最后一个去世满三年才可拿掉牌位填到宗谱上。
㈢ 我是广东揭阳揭西县的客家人,最近伯伯过世,不知多久才能去走亲戚
自已的父母去世,要一个星期后才能过朋友家,近亲不用,随时可过家。员埔人是这样
㈣ 客家老人去世的风俗
客家老人去世的风俗
客家老人去世的风俗
人在临死时,要拆掉其眠床上的“天仙架”和“蚊帐”:据说人死后,其灵魂要归西方,如果死时不拆“天仙架”、“蚊帐”,对死者不利。拆下死者的四块眠床板,拿到厅厦里(上厅)搭一个铺位,放遗体。但有规定:在厅厦男人放在左边,女人放在右边。
人死时,子孙等亲人要跪在其床前为其“过世”。人死后,要为死者洗澡。由做媳妇的或妻子、女儿去河里或井里买水。旧时买水的人要哭着去,回来的时候不能哭。否则对孝家不利。买水前要往河里或井里丢若干个钱币,向河唇伯公或井水伯公买水。买水时,反手用碗一次舀水,多少都不能再舀第二次。水买回后给死者象征性的洗身,只在死者从头到脚抹下去。
洗澡这项工作由其子孙和请一些人帮忙。洗澡完毕,穿上寿衣、寿鞋、寿帽。抬到厅堂上预先摆好的铺位上放好。抬遗体出厅堂时,孝堂先挂好孝帘。如果死的当日的日子(即不是重丧日)就可以同时响锣开孝。响锣后就可以在治丧内的早晚响锣开孝。
如果死的日子不好(即重丧日)就要等交好日子时才可响锣开孝,这时响锣前要先碎火钵,才对主家有利。“火钵”是把烧红的火碳装在一泥钵里,向天褥告:“红红旺旺,越烧越旺”这类的好话,当天碎破。
放遗体有规定:“男左女右”。即男人放在正堂的左边,女人放在正堂的右边。死者头上方放一盏灯,叫“头灯火”。据说阴间地府黑暗“头灯火”照亮死者行路。遗体放好后,主家便可随时烧化预先准备好的“路票”纸钱等。然后择吉时安灵入殓等治丧仪式。
遗体停放好后,孝主有几件到事同时进行的:①理事礼生、②买棺木、③拣治丧日课、④如果是妇女去逝,要马上派人通知死者的娘家(俗称“报生”)。
请理事、礼生,旧时,孝主要到本房或本族内有身份、有治丧经验的人家中哭着地跪请求他来料理丧事。当理事人来到孝堂时,孝主按自身的能力把钱交给理事人,由他们去操办丧事。孝子孝孙们则在灵堂守孝。理事人会根据治丧日课安排好治丧事宜。首先,拟好做佛事、桌席、工作人员的通盘计划。做佛事是请和尚还是斋姑;桌席根据治丧工作人员、亲戚人数和场面来估算人数。
治丧工作人员一般分为:理事、招待(男女若干人)、礼生、执事、采买、保管、接、挂横彩、司香、扶孝子、厨师、帮厨、煲开水、电工、送葬(其中:路炮兼撒路纸1人、头锣2人)、灯笼2人、彩旗2人、铭旌1人、锣鼓(若干人)、抬柩(若干人)。治丧工作要有机结合,分工合作。
礼生是懂礼仪全过程的人。他会根据日课写好“讣告”,布置好灵堂,做铭旌,写孝单,根据死者身份为人拟写好丧联和根据死者生平写好“哀章”、“奠章”。
行祭时,礼生要唱念礼仪。如果是男人死,礼生由本姓族负责,如果是女人死,因为“请谥”、“成服”、“孝子礼”要由外氏负责,所以外氏(妹家)来奔丧时,要请其姓里有声望的男人一起来,其中要有礼生,买棺材。遗体停放好后,因为旧时松口地区都是停柩做佛事后移柩还山土葬的。
为防遗体腐烂,日课师都会拣在死后一对时(24小时内)进行入棺小殓、大殓,所以要尽快准备棺木,旧时,有的人生前已准备了棺木。不管是新买的还是预先准备的棺木都要用“桐油石灰”在棺木内把缝隙油好,以防“腐汁”渗漏。小殓时孝子、孝孙等五服亲人到齐“祭脚底”。
后安灵、小殓时把遗体用“扛巾布”抬进棺木里,按男左女右放在上堂。棺盖用两块柒片架着,亲人从外面还可见遗容。大殓时,孝子全家及五服内亲人作最后向遗容告别。用手醮黄酒在死者口中抹一下,表示最后一次的侍奉,然后响锣加棺盖钉上四枚大铁钉(如果日子不好,便不能响锣,叫“偷殓”)。遗体入殓后棺材就称为“灵柩”。
拣日课。日课师会根据死者的死日好坏(即死日是否重丧日)拣好能否响锣或何时响锣,安灵、小殓、大殓、起坛做佛事、出柩、还山等。时日和大、小殓、出殡时那些属肖的生人是不能看或不能近前。
报生。如果死者是妇女。遗体停放好后马上派人到其娘家“报生”(其实是“报丧”)娘家便组织人员前来“探青”,娘家探青的人要在入殓前到来看遗容。据说是娘家人前来验证是否正常死亡,有无虐待迫害致死的情况。旧时有“男死怕屋下,女死怕妹家”的说法。
如果其姑婆受虐待非正常死亡,妹家会闹灵堂下不了台,旧时如果妹家未来探青,不能入殓。娘家探青时,要请其族内会哭叹的女人,将到孝堂门前时一路哭着进门,这时孝主全家要在大门外跪着哭着迎接。女人先行,男人在后。
女人哭着直入孝堂,孝子孝孙等要等男外氏来扶他们才能起身,旧时,如果有不孝子孙、外氏有意不去扶他们,让他们久跪在地。旧礼教森严,不敢不从。在正常的情况下,接外氏的场面是非常悲痛感人的,旁人都会陪着流泪。探青的外氏要回去,不在那里留宿。回去便准备奔丧事宜。
遗体大殓以后,请人做好“灵屋”,铭旌。松口地区死者的铭旌,用木框作架,红纸黑字,男人死后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谥)△△几十几寿,△△(名字)某(姓)府君之灵柩。“如果是女人则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庶妇“(谥)△△几十几寿某(姓)母某(女姓)孺人之灵柩”。
字数要合生老(即合一、二或六七数位“谥”字在侧不算数字)其中的“之”字是供合“生、老”之用,可有可无。现在推行火化,没有灵柩,可直接写“灵旌”。铭旌上端,把纸扎师做好“铭旌头”固定好。
如果是男人死,铭旌放在“灵屋”的左边,女人死便放在右边。灵屋放在“八仙桌”上面,中间放好灵位(目汁牌)供安灵之用。旧时出殡送葬时,铭旌是专请叔公头(女人妹家头)擎上山去,现在只擎出大门,另请别人擎上山。
如果有佛事做,佛事起坛前二、三天要把“讣帖”送给各亲戚,送讣帖的人不要把讣帖送进其屋内,也不要手对手交接,只能放在大门外,男死则在大门左边,女人死便放在右边。亲戚出门看后把讣帖当天化掉,问明一些情况,用蛋煮米粉谢酬,现在给一个红包给送帖之人。收到讣帖后亲戚们便准备好祭品,做好横彩,请一人担在起坛该日前去奔丧。
女人死时,妹家奔丧人数一般有十多个人,有该姓的妹家头有懂礼仪的礼生执事。接妹家时,孝家子孙等要到大门外响锣跪接(形式与探青时一样),其余亲戚来奔丧时孝子不必到门外接。可在灵屋前跪接,亲戚行香后才扶起他们。旧时,男人在灵前行香,女人哭着直入灵柩前哭灵。孝媳、孝女等在灵柩陪哭。内宗妇女在旁搀扶劝慰场面十分伤感。
起坛做佛事。松口地区做佛事俗称“做斋”。人死后请和尚或斋姑超度亡灵(有的有钱人还在世时就先做斋,叫做生斋)做佛事,有请和尚的,也有请斋姑的,也有请和尚、斋姑一起做的。一般人家做“半夜光”:也有较有宽裕人家做“一日一夜”。旧时,松口曾有人做过“七日七夜”的佛事。做佛事时,和尚或斋姑要先当朝“起坛”。
做“半夜光”是在当天下午选吉时起坛至凌晨4时左右,“一日一夜”则要在当天早上起坛至明天凌晨4时左右,起坛后才吃早餐。起坛是把神佛请到孝堂才开始做佛事超度亡魂。如果不是在家中过世的人,起坛前要先在三叉路口招魂入屋,半夜光的佛事,包括:起坛、下关、奠饭、三辰苦、二简忏、开光、过十王大勘,打关灯(女人则打莲池、拜血盆)。拜弥陀、拜鸿福、忏井、送神。
㈤ 客家风俗的丧葬礼俗
1.报丧。客家地区,报丧人不论晴雨须带伞,到亲友家将伞倒放堂前,告明来意。亲戚给报丧人封包一个、鸡蛋一双致谢。在黄冈,报丧人不能进入亲朋家里,只能在门口呼叫后告知,亲朋舀一碗冷水给报丧人喝,一般喝一口,然后在门口倒掉。此时,亲友前来送楮仪,要回送一对红丝线,或加一条毛巾。
2.入殓。入棺前,由上一辈族亲陪同长子,边行边哭泣往水滨,投钱于水中,顺流以瓶装水,叫“买水”。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以报养育之恩。入殓时,棺内要填满纸、手巾、扇等日常用品。此时,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叫“爬棺”,以示告别。
3.下钉。每下一钉,都要说一句吉利话。除孝子孝妇外,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不可看死者入殓。一般人家,在死者入殓后即择时出殡,富户人家在出殡前设灵堂,叫“企厅”,供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每当有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灵后女眷要放声哭泣。“企厅”有的一年,有的长达三年,每七日要叫漆工来漆棺,以防流出尸汁。
㈥ 父母去世头三年不过初五不让串亲戚是怎么回事
父母去世头三年不过初五,不让串亲戚,是因为父母去世以后,头三年属于守孝,在这三年,不过初五不让串亲,这也是对去世是父母的一种悲痛。
㈦ 人死后是不是一过四十九天才能走戚
这个并不是一定非要等到49天之后才能走亲戚,这只不过是人们的一个愚人在过了七七十九天之后,他的亡魂才会完全的消失
㈧ 家里死人多长时间不能走亲戚
最少一年不能走亲戚。
直系亲属长辈逝世之后,未出五七不能剪发、刮胡子,不能去别人家串门,直系长辈逝世三年内的新年期间不去别人家串门。
按照以往民俗传统来说,家里有直系亲人去世后是要49天之内都不能够去别人家里面的,说是这样会带给别人晦气,所以一些计较这个的人是不欢迎的。
但是别人可以到你家里来的,这个就没影响,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会这样。可能是以前守孝风俗的一种变相吧。
但是只要你别人不计较这些的话,是可以去他们家的,如果别人计较这个的话,那最好就别去了。这最主要取决于别人家里是怎样看这件事情的。
走亲戚这种习俗从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续到正月十六,这期间几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着,在香味中浴着,尽享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
过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门,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
如今是正月初二趁着年味正浓时,胶东人就拉开了走亲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
从这种演变上看,生活节奏在加快、妇女地位在提高。正月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㈨ 老公妈妈过世,多少时间才能走亲戚
老公妈妈去世后,按照我们这里的乡俗,一般要一百天后才能走亲戚,如果未到一百天走亲戚,亲戚会不高兴,对自己也不好,因此必须一百天后才能走亲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