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聪明的妈妈给自己的孩子定的哪些规则,值得借鉴呢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父亲可以是他的精神支柱,无论他在工作还是学习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去问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才是生活当中最陪伴他的那一个人。
所以有时候一个母亲的高度就决定了这个孩子的高度。在生活当中小编就看到了一个妈妈给他的孩子定下了几条规则,这些规则看起来通俗易懂,但却有深远的影响,希望各位家长能够一起学习和借鉴。
什么样的原则才是最重要的呢?比如说打架的时候不能够打对方的脸,不能够替对方的要害之处,不能够使用工具不能够咬。如果真的受到了欺负可以还回去,而且妈妈也希望你能够赢。但是如果别人没有欺负你,你是不可以主动去打别人的。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如果这个孩子的教养好的话,那么一定是他父母对他们有一个严格的把控,对于14周岁以下的儿童来讲,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或者在他们的人生当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用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㈡ 父母如何给孩子建立有效的规则感受
对孩子立规矩,父母这三点原则不能忽视
1.有些事,不能惯
有家长说:“家里有规矩,但孩子耍赖也没辙啊!”
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不听你的原则,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线。
比如和孩子约定好每天只玩半个小时iPad,但孩子一哭闹,大人就妥协了,于是又多玩了半个小时。
被惯坏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第一次出现问题,大人就妥协,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找来更多麻烦。
惠思乐儿童之家欢乐的户外时光
2.有的事,必须孩子自己做
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小,做事磨蹭,父母先帮孩子万事包办了,以后再培养也来得及。其实在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爱从来不是大包大揽,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
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久了,他才会在成长中学会自立自强。
3.有些责任,必须孩子自己担着
经典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就有这样的对话: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做得特别好,她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尽可能想办法恢复或弥补,你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
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
为孩子建立哪些规则?
对于0~6岁的孩子,管教孩子的三点黄金法则: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
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孩子就能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
只有有了不伤害自己的体验,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让孩子明确界限,然后守住自己的界限,再尊重别人的界限。
㈢ 父母如何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很多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都会扔东西,扔完了,家长迫不及待的赶紧收拾好,这样孩子根本体会不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一定要让孩子体会到任何不恰当的行为都必须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扔东西了,必须要自己捡起来,这是承担责任,然后再做出惩罚,例如今天不能看动画片了,这叫做代价。
㈣ 给孩子树立规则的重要性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而至今这句话依然受用,在社会中行走,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规矩束缚,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规矩才有了这个安定祥和的社会。同样,人要想有一个稳定而美满的未来,也离不开规矩、规则。而遵守规则的意识,应该从小树立,这样才能快速的适应社会。
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1、 树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2、 树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帮助幼儿适应社会,更好的成长。
3、 树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4、 树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何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1、规则应从小事做起
看似一件很小的事情,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拿早晨起床来说,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而整天赖床,一旦形成这样不好的习惯,可能会对他以后的发展有影响。懒床可能造成孩子上学迟到,以至以后的上班迟到,不仅影响工作,而且还会给老板、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对其升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结合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我们通过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很多相应的规则要求,避免了脱离实际的说教。例如在玩“影剧院”游戏时,我们重点培养幼儿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的规则,使孩子们知道在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应保持安静,不大声讲话、喧哗,以免影响别人。
3、赋予孩子一定的权利,自己制约违规行为
孩子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接受了它的存在,但若要使这种认识内化为习惯性的行动则需要练习和强化。很多的规则是比较细致的,孩子光是知道,不进行练习,不从思想上转化到行动上,那都是“纸上谈兵”。
4、对孩子要加强规则引导,适当鼓励
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如果孩子遵守了一些设定的规则,家长要适当鼓励和赞扬。
5、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居高临下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父母做的每一件事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所以父母平时当孩子面说的一些规则,一定要遵守,要和孩子处在平等地位上。
㈤ 你是如何给孩子定规矩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体现了规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父母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时,可以通过孩子自己"学习——发现”。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所以,开始规矩教育吧! - 一、规矩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二、立下的规矩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乱丢垃圾,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三、定规矩,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四、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五、惩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六、偶然可以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 七、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规范约束孩子。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父母培养孩子形成规矩的习惯是漫长的,不能一蹴而就。以上的规矩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但因人而异。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所以,开始规矩教育吧!
㈥ 家长要如何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树立正确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教会孩子学会遵守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习惯,而且这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原则的确立产生很大影响,家长不应该忽视这一点的重要性。通过让孩子遵守一些规则,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会让孩子在学校生活中更加顺其自然。在学校中会有规章制度,在社会中也有法律规章制度,我们都应该教会孩子,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给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