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才是最好的
父母怎样教育子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社会的发展,孩子的教育成了父母最头痛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父母就肩负着教育和培养孩子的重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的心愿,如何做到宽紧适中,尺寸很难把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特性有选择的参考: 一、以身言教,不断充实自己 每位孩子从小潜移默化模仿着大人的脚步,因而,做为父母要尽量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和处世方法,不断的增长见识,思想要跟上时代步伐 ,这样就容易于孩子交流。 例如:有一次和孩子去我父母那里,父亲按照自己的想法,一直在给我唠叨,我沉默不语。在回来的路上孩子问我:“爸,爷爷唠叨,你干吗一直不吭声?”我说:“爷爷是爸爸的爸爸,他说的目的就想为我好,不管说的是否符合我的实际,我都必须听,对的接受,该改就改”。孩子开玩笑说:“咦,这才是好孩子”。我笑着顺水推舟说: “你以后也学着爸爸这样对待父母的教导呀”。孩子笑着。我想这样的教育,会有很大的效果。 在辅导孩子时,我担心以前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说法有点不同,所以,孩子每学期的课本,我都看过,这样,辅导时 才不会因为概念不同,而误导孩子的学习。 电脑时新时代信息交流的必须品,早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些电脑,为的不仅自己跟上时代,也是为了能有与 孩子有“共同语言”的话题。这样,与孩子就更近。 二,放下父母的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作为父母,很多都以长辈自居,与孩子说话,总带着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口服而心不服。也很容易造成孩子“阳奉阴违”的心理。不自觉也因此而来。 对待孩子,不能用“命令”方法,也不能过于溺爱。爱孩子要爱在心里,现在很多是独生子女,本身就有养尊处优的思想,如果把握不适度,就会出现因溺爱而不知所为,最后变成放纵。 我让孩子帮着做事,每次都说:“等你做完这件事,去帮爸爸买点东西好吗”,“玩游戏时间不能太长,你打算再玩几分钟?”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这样孩子大都会愉快的接受你的要求。 三,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时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千万不能扼杀孩子的乐趣。我的女儿喜欢听音乐,儿子喜欢看动画,我从来不阻挠他们的兴趣,只有提醒他们:你的作业要自己安排好时间哦。经过几次提醒后,每次我从外面回来,孩子会主动的说:爸,我看完这个就做作业。我想这样的效果,比起唠叨和强迫先做好作业好得多吧 ! 四,及时赞赏孩子的成绩,用赞美的话点击孩子的缺点 及时夸奖孩子的成绩,使孩子有“成就感”。他们的每张奖状,都是我亲自贴到墙上的,这样,自然有来客会给他们赞赏,每个人都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孩子也不例外。夸奖的同时,遇到比较特殊的成绩适当给点物质奖励也是必要的。 在赞美的同时,要提醒他们的不足,语言当然要很注意。“这次成绩提高很多,爸很开心,要是这里不是你粗心的话,成绩更高”。“你的英语很棒,要是写作方面能再努力一些,语文成绩提上去,更完美了”。 五,千万别说伤害孩子自尊的话,包容孩子的缺点 孩子是在不断修正缺点长大的,对孩子出现的错误,不能说伤害他们自尊的话。比如孩子出现简单的错误,千万不能说“你这么笨,这个还会错”,“你的书是怎么读的?”等等之类的话。应该说:“这个是你平时会做的哦,是不是情绪太紧张了”,“不怕,下一次改正粗
心就好了”。 孩子受到社会的影响而发生不应该的思想时,不能发怒,用冷静的态度和婉转缓和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及时改正他们的缺点。有一次,老婆在无意发现读初中的女儿课本里有张“情书”,老婆询问女儿时,女儿很害怕,说千万不能让爸爸知道,要不然会打死的。当我老婆问我怎么处理时,我说想一下怎么纠正她的问题。我对女儿说:“爸爸经常在外面,很少和你交流,今天想和你交流一下,”,“好啊!爸”,“听说现在学校有的学生有不正确的早恋思想,你应该不会有这个情况吧?”“我....没有。” “对,爸爸相信乖女儿”,“现在的早恋思想是不应该的,初中有初中的同学,高中有高中的同学,到了大学,有大学的同学,一山更比一山高,况且现在的同学,还没有定型,以后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还不一定,还有,早恋影响学习,也影响自己的未来,我想,乖女儿,要是等大学毕业以后,有安定的工作,再谈恋爱,这样比较成熟,你说呢?”,“咦”。“听说你最近学习成绩不大理想,加把劲哦,你们是爸爸的寄托”,“好的,爸爸,我会努力的”,就这样,问题解决了。 六,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落实 对孩子的要求,分清是否合理,孩子都有攀比心理,当孩子要求不适合家庭情况时 ,要坦诚的说明家庭的困难,在家庭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量的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并且要落实,我答应孩子的事,会牢记在心里,每次回家,都会完成我答应他们要办的事,老婆开玩笑说,你心里只有孩子,说得你的做到。 七,密切注意孩子的交往,并及时加纠正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孩子的思想还不能分清好坏,作为家长,要密切的注意他们的交往,对与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交往要以缓和的口气,与孩子说明这同学的思想不正确在那里,建议孩子多点与爱学习的同学来往,比如“甲同学因为成绩跟不上,所以放弃学习的念头,我不反对你跟他来往,但是最好跟乙同学来往多点好,他成绩不错,你们也可以交流.....” 八,激发孩子发挥长处,祢补缺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充分发挥,这样也可以给他(她)一个学习信心。记得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好,但很贪玩也很调皮,很多老师都只看到我调皮的一面,经常批评,对我成绩只字不提,所以形成与老师对抗的“逆反心理”,到了初一,一位有经验的老师,看到我的长处找我谈心,“你很聪明,也很调皮,要是你能纠正贪玩的缺点,一定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咦”。接着,这位老师经常表扬我的成绩,对我缺点只字不提,我对这位老师越来越尊重,也不再调皮了,成绩一直上升,到全区会考时,我得全区第一名。全学校哗然。要是这位老师和其他老师一样,我不可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所以,激发孩子长处的同时,一定程度会纠正孩子的缺点。
❷ 父母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环境熏陶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批评惩罚
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指导安排生活秩序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指导子女安排生活起居,布置好生活环境,教给子女学习安排和利用时间,使之有条不紊。要让孩子自己安排,家长可以在旁指点。
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具体做法: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❸ 看看高考状元的父亲高三怎样辅导孩子
“三模”后,高三复习就进入最后的冲剌阶段。作为前高三学生的家长,我认为父母和孩子是一体的。我们都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高考(微博),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孩子的发展、变化,给孩子作好后勤保障工作。
我是这样做的:第一,帮助孩子调节好作息时间。晚上不再加班、开夜车,中午必须睡午觉,但不必作过大的调整,不要完全打乱原来的生活节奏,确保孩子能在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下午三点到五点精神状态最好。
第二,我帮助孩子作好知识与体能的储备工作。知识方面主要以记忆为主,理科的生物和化学科,文科的政、史、地等都是需要反复记忆的科目。体能方面,除适当的营养外,更重要的是体育锻炼,每天都要安排至少20分钟的锻炼时间,锻炼是一种积极的休息。
我引导儿子,高考不是人生的一切,只要认真对待就行,抱着平常心就行。我有很多次都与老师、班主任沟通交流。我相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步调一致,要求一致。后期考试次数仍然多,特别是综合科,家长应先在老师处获得第一手材料,才能做到与孩子有目放矢地交流,同时还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得家长的交流更有效。
最后十多天,我会适当地提醒孩子调整学法。回归教材,查缺补漏,理科化学、生物一定要在5月底前把教材看一遍,记一遍,物理、数学仍然要不间断地练题,只是量不必太大,有针对性即可。文科的综合科是必须回归教材,抓好小题的得分率,文科数学练题与解题的规范性训练、书写相结合。而语文、英语可多记一些常用字、词、句,多看作文素材,抓好基础知识。
摘自华西都市报
❹ 三名高考状元“霸气外露”,父母犹有荣焉,他们是如何培养孩子的
培养学习兴趣,不干涉孩子学习,尊重孩子隐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干涉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尊重给孩子更愉悦的心情处理一切问题。
❺ 高考状元的家长是怎样做的
王极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学家,高考(微博)问题研究专家。从1995年连续潜心研究高考,多年深入高考第一线,访问了400名省级高考状元、百名高考状元家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被称作“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希望他对状元与高分学生家庭培养的研究分析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借鉴。
揭秘一:状元们的三大共性
王教授认为,状元们的成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他面对面、一对一采访了400多位省级状元之后,也总结了他们的共性。
共性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
1999年高考改革以后,状元们是素质教育的产物。王教授一直强调,高考改革后的状元们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很高。
共性二:心理素质好
王教授说道:“心理素质好是状元成功的关键。状元们都有着阳光和辩证的心理。”王教授举了一个例子:2009年江西省文科状元李江雁,高三期末考试的时候是倒数第一。但是李江雁并没有因此受打击,她的心态特别好。她认为平时考得好值得高兴,平时考得不好也应该庆幸。这就是辩证的心理,用辩证的心态来看待考试的得失。
共性三:多才多艺
王教授多年的采访发现,高考状元们大都多才多艺,他们有的热爱唱歌,有的热爱跳舞,有的热爱画画。而且理科状元大多获过数理化竞赛的奖项;文科状元大多是学生会的骨干,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中也屡获殊荣。这些状元们又能考试,又能竞赛,可谓全才。
揭秘二:状元的“高考成功公式”
王教授总结状元们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个高考成功公式:高考成功约等于“实力+心态”。
“实力”就是科学文化素质,“心态”就是心理素质。这两者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但是老师和家长往往重视了“硬件”(考生实力),却忽略了“软件”(考生心态)。
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考生心态好,高考成绩提高50~100分不是梦。王教授举了个例子,2002年北京市的高考状元陆程远,一模成绩598,二模成绩604,高考成绩704。陆程远向王教授表示:“爸妈不施加压力,我的心态很好,越考越放松,越考越顺利。”
王教授还举了一个反面例子:心态不好,有可能会得0分!一名考生平时成绩很不错,但是高考时心态不好,答题时手一直发抖;别人在写字,可他却在“打点”。这是典型的由于焦虑引起的书写痉挛症状。陆程远就曾表示,一开始高考答题时他也有此症状,但是后来由于自己心态调整好,也就恢复正常了。
揭秘三:培养高考状元的家教秘笈
秘诀一:教孩子做人比要孩子考第一更重要
很多家长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天天叮嘱孩子好好用功,争取高分。但是王教授采访的很多高考状元都说,自己的父母认为做人比成绩更重要。
秘诀二:父母坚韧的品格具有榜样作用
调查发现,状元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据王教授对状元父母的分析,状元们的父母60%~70%是工人、农民、司机。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1999年浙江省文科状元陈春仙的爸爸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程度,母亲不识字,但他们非常勤劳、勇敢,总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陈春仙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十分努力学习,坚强地面对困难,最终圆了入读北大的梦想。
秘诀三:大多数状元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温暖、理解、民主型的
王教授做了1800份父母教养方式的心理量表测定,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四大类。
过分保护型大约占30%。南京一位考研(微博)考生还闹了一个笑话,因为找不到考研教室,打车回家找妈妈,这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的结果。
过分监督型大约占30%。这些父母采用画地为牢的方法,让孩子听父母的指挥。
严厉惩罚型大约占10%。这些父母会打骂孩子。相关研究表明,严厉惩罚型教育容易导致孩子走入唯唯诺诺或狂妄自大的两个极端。
还有大约30%是温暖、理解、民主型。这些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孩子与父母成为了朋友。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2009年的15个状元中,有14个状元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温暖、理解、民主型的。
秘诀四:相信孩子,学习上不加压
王教授在跟踪研究中发现,很多状元的父母甚至在孩子上初中以后,就不怎么管孩子学习了。非常信任孩子,不给他们施加压力,顺其自然。但是这些状元的父母往往很重视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名家观点:
状元高分是素质教育的培养成果,确有可借鉴之处
有很多人认为高考状元在数十年后,并没有起到领军人物的作用,王教授认为这个观点是有所偏颇的。他说,不能单从数量上来看状元在数十年后的成就,应该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从比例上来看,状元们在数十年后出成绩的比例还是很高的。
多年来,王教授与状元们保持着联系。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高考状元们的素质还是很高的,大多数状元在清华北大都能进入第一梯队。本科毕业之后,出国或者留校读研的人占了大多数。
“认为高考状元是书呆子、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这些也是人们对状元认识的误区。”王教授指出,1999年以后的高考状元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结果。他们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高分的杰出代表,状元们确实有很多自己的心得,他们身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❻ 高考状元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如果学习被认为是有趣的,结果可能会不同。他们都喜欢推理和思考,而他们喜欢阅读和交流。这些都是显著的外部特征。善于思考的特点是家庭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必须受到父母启蒙教育的启发。这些父母会带他们的孩子去体验不同的场景,而不是谈论他们。
98%的学生没有海上战术方面的经验,他们每个人都会有一本错题本。这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它记录了所有遗漏的问题。复习时读错问题是好事。这样,复习的效率非常高。学习意味着有目标和计划,所以生活有一种仪式感。
❼ 高考状元也曾是孩子,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培养未来之星的
答:高考前家长注意事项 考前几天,孩子复习功课方面大局已定,这时父母重点是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和身体适应,以下是5位高考状元及其家长归纳总结后的成功经验,供今年高考考生家长借鉴。 经验一言辞适度“冷淡”,后勤尽心保障 考前家长应该尽量避免给 孩子施加压力,不要过多地叮嘱孩子,尽量让孩子完成自己的准备工作,唠叨会让人生烦,避免过分地照顾孩子,从言辞上要适度地“冷淡”孩子,从后勤保障上有意识地再帮孩子检查一下,必备物品如准考证、文具、手表等绝对不能遗漏。 经验二考前带孩子逛公园看风景 考前这几天,安排一次活动,最好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放松,去公园里走一走。一为放松心情,二为让孩子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正确的态度,让他明白无论成功与否都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次经历,人的志向高远,绝不在于这一时之举,彻底放松心态。 经验三家中复习环境与考场环境一致 从考试前几天开始,就应让孩子作环境适应。考试期间,天气已较热,而大多数考场都没有空调,因此孩子在家复习这几天,天气再热都不要开空调,保持与考场一致的环境。也不要太计较噪声和其他影响,甚至可主动做些耐噪音锻炼,提高耐受噪音干扰的能力。这样孩子在考场考试的环境与平时复习环境一致,才不会因适应不了考场环境而发挥失常。 经验四家长不必送孩子进考场 除考前熟悉环境外,考试时不送孩子去考场。孩子都是懂事的孩子,他们都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一位状元这样说:“我不希望他们像别的父母那样,在太阳底下天天站着,那样我会不安心答题。”其家长说:“我们就没有到现场,该怎么上班怎么上班。”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非常好,避免了降低孩子的自信和增加无形的压力。 高考前后,家长该怎么做?笔者在昭平中学看到,学校专门为考生家长提供的考生家长指南,解决了家长的很多疑问。 对考生,家长千万不能有以下的行为:过高的期望,对考试结果过分关注,突然对孩子态度转变,要求孩子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对考试话题谈论过多、时间过长,按考分设奖励,太多的鼓励和一些威胁,过分关心孩子的一言一行,陪读和陪考。 面对高考,现在高三考生有着很多无形的压力,家长要为考生做的就是疏导排解好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调节紧张情绪,把高考的压力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在生活方面,家长要搞好营养保障,做到多样、平衡、适度,适宜。家长要督促孩子每天要有不少于半个小时、不多于一个小时的锻炼身体时间,确保身体健康。 考试前,家长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兴趣、志向、专长、成绩等各方面情况,充分收集招生信息,了解合适的学校和专业,为考生的填报志愿作充分准备。考试时,家长的主要任务就是按时叫孩子起床和睡觉,把伙食准备好,交通工具准备好,提醒孩子准备好考试用品。考后孩子一定要彻底放松,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最后几天高中生活,这是家长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在保证安全和身体不至于过度疲劳的条件下让他们尽情放松,让他们的高中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加油吧!祝你成功!
❽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北大清华
宁心酱丶10481,您好!
您的提问非常好!确实,现在很多家长、老师甚至孩子本身都存在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教材和教育方法,培养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孩子终归是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树苗,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培育就很容易东歪西倒、难以成材,凡是小孩身上总有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点、偶尔犯一些小错误,的确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有利于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你需要仔细考虑和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教材、建议也可选择观看适合自己的家教视频节目,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看了以下分析和推荐的网站视频资料,相信您就能从中得到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启示了。
由于在现时的社会大环境、应试教育模式和接收西方开放式教育等重重因素影响下,我们的孩子就像生活在一个大染缸里一样,很容易就被染污了,沾染上某些不良习气,例如娇横任性、叛逆不听话、不诚实、上网成瘾、打架、厌学、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等问题,尤其是处于幼儿及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情况更为严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正孩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由这些观念导致的各种错误行为。虽然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有的人采取虎妈狼爸式的教育,还说是“赢在起跑线上”,人的一生其实是马拉松式的长跑过程,即使赢了起跑线,能跑多远、坚持多久、谁笑到最后还是未知之数,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因而个别人所谓虎妈教育的事例无论他们成功与否,都不值得崇拜、学习模仿、甚至广泛推广,这样教育会给绝大多数孩子造成永久的、不可磨灭的心理伤害,不堪回首的童年就是这样导致的!如果打孩子进行体罚教育,后果可能相当严重,将来会报复到年老的父母和孙子那一代人的身上,所以暴力方式的教育害人不浅啊!相反,反而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更显得重要。想要从根本上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好兴趣和习惯,建议您赶快让孩子喜欢上《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多读一定能提高孩子的责任感和启发孩子的智慧)。您看,这真是一部“大孝经”、一位最好的家教老师!写得多好!琅琅上口,易读易教,网上还有很多视频故事教学素材,有多个版本适合各阶段孩子观看。作为父母,只要您愿意多些鼓励孩子和您一起观看(这个很重要,您喜欢看能带动他的兴趣一起看,孩子天生好奇、易受他人影响),一定能让您的孩子喜欢上她,如果能在现实生活当中努力去做、尽量落实里面的教诲,何愁不能教育好孩子呢?
同时,您的提问涉及到广大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关心和渴望解决的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行为语言和学习成绩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的正确教育引导在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家庭日常生活中,诚挚推荐各位家长和孩子们观看陈大惠老师策划监制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型公益论坛系列纪录片《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又名《弟子规说明书》),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关于德育与家庭教育的免费网络资源,能在快乐和感恩的氛围中感悟人生的真理,有助孩子提高健康成长学习进步,认识灾难事故因何发生,能做到趋吉避凶,真实不虚!能针对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对症下药、是一剂治疗良方!当中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也是我们做家长长辈学习的有力教材,的确是难得的家庭教育经典节目!这个节目里有许多精彩的事例分析,探讨解决孩子教育的种种方法,真是我们和孩子的一位最佳的、一对一的家教老师,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教育网络资源,而且是完全免费的,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极大的帮助。生活中,小孩甚至大人都容易出现没有恒心、悭贪、叛逆不听话、上网成瘾、早恋、依赖性强、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不是能从某个简单方法或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教育改正过来,变成一个孝顺听话的小孩,而是需要我们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家庭教育,从根本处下手才能治标又治本。这部片里面有很多专家、老师、家长亲身说法、以其独特的心得体会向大众汇报,启示家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从小接受的家教会影响小孩子的终生,从中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中有一句经典的警世名言: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种种现实状况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各种媒体的夸张渲染、错误引导,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谈何容易呢!家长是越来越不好当了,说实话,很多家长也不会如何当家长,就将小孩出生到这个世上,将很多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和社会,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成长经验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推卸责任的话怎么能将小孩教育好呢?确实悲哀啊!而我们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实体会,只图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说实话,真是有点大逆不道啊!到哪一天我们都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领悟这种感受,但往往为时已晚,哎...很多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的所谓代沟,都是因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脱节了,没有很好的连贯所造成的,现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妄顾他人的感受。 我们必须知道,一切教育要从根本做起,就像树要有根才能长树干树枝和树叶,才能枝繁叶茂呀,如果丢弃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楼阁。在此,推荐各位有缘的朋友,无论看过或没看过的也好,都敬请尽量抽多些时间观看大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论坛节目: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可以在网络视频或者优酷土豆搜索播放),但愿看过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真实不虚的利益,并且继续利益他人,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和谐共存的社会大环境。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和启示。
衷心祝福您!
❾ 湖北襄阳高考状元父母谈论如何教育孩子
姓名:李健
生日:1993年1月12日
母校:武汉外国语学校
分数:总分706分,语文134分、数学141分、英语146分、理综285分
爱好:看书、看电影
座右铭:相信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亲情故事
父亲每周到校 送美食陪聊天
“女儿有写日记的习惯吗?”
“没有吧,有也不会看啊。”
“女儿谈恋爱吗?”
“不知道,应该不会吧。”
……
关于“状元”女儿的一些“八卦”,父亲李国庆都吃不太准。这位华中农大的农学教授,不像一位严苛的父亲,“给她取名李健,就是希望她健健康康地成长就好。”
文静、懂事、做事专注、有条理、不攀比……说起乖女儿,李国庆掩不住那份由衷的喜悦和骄傲,“这么多年,我们没操太多心。”
对女儿的教育,李国庆最看重习惯培养。他说,送女儿去华农附小上学的第一天,一位老师在家长会上说,小学最主要的任务不是教多少知识,而是让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老师的这番话,他非常赞成。所以,小学五年级女儿考上武汉外校初中部,他没让她跳级,“打牢基础很重要。”
李国庆说,妻子在家中扮演“黑脸”,对女儿原则和习惯方面的教育很严格,比如不要早恋等,他则相对宽松些。初中、高中,李健都在校住读,回家的时间不多,一周李国庆会往学校跑一趟,带点好吃的,父女俩聊聊天,帮女儿缓解学习压力。
因为从小习惯好,李健学得并不吃力,成绩始终居于上游。女儿的书本和笔记,李国庆看得不多,但印象十分深刻,“重点部分,她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注,十分工整。”
采访中,李国庆始终未提“状元”一词,也不对女儿的未来做任何期许,“她喜欢什么,有什么打算,要她自己决定。”不过,眼前可以期待的是,八月份他要去三峡出差,“到时候,可以带她出去玩。”
其实我觉得父母跟小孩交流最重要,每个想要子女成才的父母都必须要给子女一个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大部分学生学不好的原因中家庭因素都占了主要成分.父母跟孩子要多交流成绩退步了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责怪孩子,而是跟孩子谈谈前段时间学习的状态,考试的状态,是因为失误没考好还是说没学好,没学好的原因在哪里.
子女对父母的感觉不应该是畏惧而应该是尊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爱应该放在第一位,如果成绩是在上不去也没办法,毕竟每年各省几十万考生状元只有一个,不应该把高考状元作为教育孩子的目标,国内那些有成就的人里面应该没有高考状元.
❿ 有远见的父母,都是在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孩子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到底是靠自觉自律,还是靠父母管教和监督呢?
其实,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缺乏自觉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长永远不要单纯指望孩子能“自觉”!
家庭教育
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经常听到家长说:“我家那小子做事情总是不自觉,什么事情都要监督他。”
最近,我的闺蜜也经常在为教育她儿子的事情烦恼,她总跟吐槽说:“我儿子的自觉性真的太差了,总要时刻盯着他才行。”
我对她说,在教育孩子这条道路上,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
以前的我,也曾以为孩子就要放养,这样她才能拥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要教育出一个优秀且自觉性高的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能指望他能自觉,你不约束孩子,那只会让他越来越放纵自己。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自觉”,是因为他身上的“惰性”,而这种“惰性”直接来源于父母本身。
我有一好朋友,儿子刚上一年级,她的儿子拒绝去学校,她就给他请假,或者跟他谈各种条件,才能让他乖乖去上学。
我跟她说:“你这样教育行不通的,孩子学会跟你谈条件之后,更加不会自觉,不会听你的话了。”
她说没办法,小时候宠习惯了,现在越长大越不听话了,他不自觉我只能用各种方法哄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