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父母怎么了解孩子

父母怎么了解孩子

发布时间:2022-02-15 06:08:08

Ⅰ 做父母的真正了解孩子吗

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
理论家就像专家一样,对整体毫不关心,他只关心某一部分。只要一个人追逐某种理论的模式,他便不是完整的 ;而大部分依持理论的教师都忽视了爱心,他们心中干枯无情。为了研究孩子,一个人必须警觉、小心、自觉,而这么做比起鼓励孩子遵守一种理论,需要更大的智慧。
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the child as he is)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
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露于社会。
理论,是我们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实际障碍。
一个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并不通过某种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假如他爱孩子,他便会观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惟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某种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因为如此一来,由于要求孩子成为这样的一种人或是那样的一种人,一个人的野心便借着孩子而获得实现。如果一个人爱的不是理论,而是孩子,这时才有帮助孩子了解他真正自己的可能。
一个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并不通过某种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假如他爱孩子,他便会观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
譬如说,如果一个孩子撒谎,那么把“诚实”的理论,摆在他的面前又有何用呢?我们必须找出他为何撒谎的原因。要帮助孩子,我们必须花费时间去研究他,观察他——这就需要耐心、爱与关怀。然而,一旦我们没有爱,没有了解,那么,便会把孩子强迫纳入我们称之为理想的某种行为模式中。
理论是一种方便的逃避方式,遵循理论的教师无法了解他的学生,无法明智地处理他们的问题。对这种教师来说,未来的理论,“应该如何”是比眼前的孩子更为重要。
理论的追求,排斥了爱,而缺乏了爱,任何有关人的问题,都无法获得解决。
教育的另一个任务,要制造新的价值。
教育者必须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关怀和情爱,以创造出正确的环境和智慧的培养,使得孩子长大成人后,能以智慧处理他所面临的人生问题。
生活是一口深井。一个人可以带着小桶来到井边,只汲取少量的水,也可以用巨大容器汲取足以滋养的充足水分。一个人年轻时是探究和从事一切实验的时候。学校应该帮助青年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天赋和职责,而不要仅以事实和技术上的知识填塞他们的内心。学习应该是一片沃土,使学生可以毫无恐惧、快乐而完整地生长于其间。
如果我们想要帮助孩子,使他们从自我的种种存在方式——它们引起太多的痛苦——中解脱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便要开始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以及与他之间的关系。父母和教育者 ,借着他们自己的思想和 行为可以帮助孩子自由,使他如花一般地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
正确的教育,依赖于对孩子的爱。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并不爱我们的孩子。我们为了他们而野心勃勃——也就是说,我们为了自己而野心勃勃。
附和与服从,在正确教育中没有任何价值。
培养对他人的尊敬,是正确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这项品格,他便无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对他尊重,却不太尊重学生,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漠视和不敬。如果缺乏对人的尊重,知识只会导致毁灭和不幸。
我们年轻时,不论是在家中或学校里,恐惧便渗入大部分人的心中。父母或教师都没有耐心、时间或智慧,去驱散我们童年时本能上的恐惧——当我们成年时,这种本能上的恐惧便支配了我们的行为和判断,制造出许多问题。正确的教育,必须考虑到这项恐惧的问题,因为恐惧扭曲了我们对生活的整个看法。解除恐惧,是智慧的开端,只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使人解脱恐惧的束缚而享有自由——只有在自由之中,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智慧才能存在。
教育上的真正问题是教育者。
如果教育者利用权威作为免除自己麻烦的手段,如果他把教育当做一个扩张自我、满足自我的方法,那么即使是一小群学生也会成为他私人野心的工具。
要了解生活的意义,以及生活上的冲突和痛苦,我们必须摆脱权威而独立思考。然而,如果我们为了帮助孩子而在他面前设下具有权威性的榜样,那么,我们只助长了恐惧、模仿,以及各种形式的迷信。
教条、奇迹和仪式,这些都无助于精神生活。
惟有鼓励孩子对任何他所读的书加以质询,对种种既存的社会价值、传统、政府的形式、宗教信仰等等加以探究其真伪,教育者和父母才有希望唤醒,并维持孩子批判性的机警和敏锐的洞察力。
我们年轻时,心怀不满,不仅不满意我们自己,而且对周围的事物不满。我们应该学习清晰而无偏执地去思考,使得内心不会依赖,没有恐惧。需要独立的 ,不是我们在彩色地图上称之为我们的国家的那一块有颜色的土地,而是作为个人的我们自己。虽然外表上我们互相依赖,然而如果在内心,我们没有求权力、求地位、求权威的渴望,那么外表上的互相依赖,便不会变为残酷或互相欺压。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5月12日—1986年2月16日),印度哲学家。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在二十世纪一度对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革命,其思想近年来才被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慢慢熟知,影响力也逐步慢慢扩大。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Ⅱ 作为父母该如何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呢

家长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

家长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就要和孩子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很多父母和孩子虽然是朝夕相处,但是根本不了解孩子的那些想法,这就是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条代沟,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父母的兴趣爱好不一样,所以家长可以培养一个和孩子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下棋听音乐,看比赛等。


家长要学会鼓励孩子,希望孩子是优秀的,希望孩子向自己袒露心扉,那么就要鼓励孩子。当孩子犯错以后,不要着急批评孩子,当孩子取得优秀成绩的时候,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孩子喜欢听到父母的表扬夸赞,所以作为家长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发现自己的事情在家长面前都有正面的回应,自然就会和家长袒露心扉。

Ⅲ 父母怎样从孩子的基本性格中来了解孩子

每一个孩子所走过的这条成长之路的轨迹,都不尽相同。
许多研究人类行为的学者,针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性格,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分类体系。其中最著名的分类法之一,是纽约大学医学院的斯苔拉•切斯博士的性格分类法。因为她的观察和我们自己的观察最为贴近,所以在这里我们借用她的归纳,为父母们提供一种性格分类体系:
◎活跃的程度
从一出生开始(实际上,有些人认为从尚未出生就已经开始),每个孩子表现出的活跃程度就很不一样。如果你已经有了不止一个孩子,那你应该亲身体验过这一点。有些孩子总是要不停地动,总是比别人更为活跃,哪怕就是坐在那里,他身体的某个部位也要动个不停。只要允许他动起来,他就会显得很开心。这种孩子的极端典型,就是所谓的“多动症”孩子。但是,请家长切忌不要轻易给一个活泼好动的幼童或者学龄儿童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有的孩子则与此完全相反,总是十分安静,甚至根本就对身体上的各种活动以及各种运动丝毫不感兴趣。事实上,他甚至有可能更愿意一动也不动,把自己埋在书里或者电视里的时候才是他最为舒服与满足的时候。
◎规律的程度
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比别人有“更好的生物钟”。哪怕是在婴儿时代,只要你给了孩子合适的条件,他就能很早建立起自己的生活规律来,甚至如厕训练也非常容易。到了六岁的时候,这样的孩子喜欢每天都重复同样的事情。他们喜欢把一切事情都计划好,然后按照计划行事。
可是,有的孩子却与此完全相反,表现得很没有规律性。从婴儿时代开始,你就很难掌握这孩子的日常作息规律,而且也很难要求他按照时间表进行各项日常活动。到了六岁的时候,这样的孩子仍然让人难以把握,而且,若是想让他的日常作息有一定的规律,那简直就是难为他。
每天都必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早上去上学,他每每显得手忙脚乱,就仿佛从来都没有经历过似的。和这样的孩子相处格外棘手,因为你总是预料不到下一步会是什么情形。
◎适应变化的程度
有些孩子很容易适应生活规律的变化,随你怎么安排,他都可以应付。有一个妈妈这么描述她的这种秉性的孩子:“我的各种新尝试,她都照单全收。”可是,有些孩子却与此相反,总喜欢在同样的时间,以同样的形式,做同样的事情,天天如此。一旦出现变化,他就会十分苦恼。
对于那些很容易适应变化的孩子来说,走亲戚一点也不成问题,甚至搬家到另一个城市也不成问题。

Ⅳ 父母想要更好的了解孩子,该怎么做呢

父母如何做到更好地了解孩子?你可以把这个问题当成一门学科的心态来对待。

我们在学一门学科或者一项技术时,是不是要系统地了解一下这门学科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过程?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发展过程之后再去通过实践去验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把这个学科弄懂。

Ⅳ 作为父母,应该怎样了解孩子的学习表现

第一,成绩,成绩是最直观的表现成绩的方式
第二,跟老师沟通,家长要保持与老师的时刻联系,不能什么事情都麻烦老师,当然也不能一年之后老师都不知道你是谁的家长,造成家长对孩子不够关注的影响,及时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三,孩子,家长要与孩子沟通,了解学习状态。

Ⅵ 父母该如何真正的了解孩子

父母可以通过跟老师的交流来了解孩子,也可以通过跟孩子的沟通来了解孩子,当然我觉得后者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跟孩子的沟通可以从孩子的话语中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孩子的想法,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和自己的感情更加亲密。

Ⅶ 家长该怎样了解自己的孩子

一是要感受对方。
家长要知道孩子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奋斗目标是什么,喜怒哀乐是什么。如果不了解这些,就无法影响他。
二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让自己处于冷静、理智、客观的状态。作为家长,如果你在回家路上遇到了倒霉事,让你心情很坏,结果回家孩子又跟你顶嘴,这时你还能冷静、理智、客观地理解和感受你的孩子吗?大部分家长是无法做到的。
三是要自我认识
了解自已所处的状态。有时,人在情绪化的时候,未必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时,家长就要努力控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要帮助孩子成长,首先应该接受自身成长的挑战。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的辅导,首先是对父母和教师的辅导。教师和父母调节好心态后,再去辅导孩子。家长首先要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善于理解自己的孩子。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能够理解孩子,而大多数孩子却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其实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表达理解更困难。
家长们跟孩子沟通经常犯一个毛病:
还没表达理解,就急于提供真理。比如,家长跟孩子反复强调要怎样做,孩子似乎也听得很仔细,结果发现孩子还是没明白家长的意图。对同一句话,家长和孩子理解的方式和角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孩子执行起来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家长对孩子误解自己的意思,或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要多想几个可能性,不要马上指责,不要马上给孩子下结论。比如,不专心,不认真,不尊重家长等等。家长要从各种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要一味主观臆断。例如,孩子作业拖拉,缺少紧迫感,有多方面的原因:行为习惯不好、缺乏自觉意识、自控能力差、作业太多太难等等。家长要认真分析孩子作业拖拉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果家长武断地批评孩子,孩子就会反感,慢慢地孩子就不愿意跟家长沟通了。
理解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别人的感受。理解不等于同意,理解也不等于同情,理解是设身处地的将心比心。

Ⅷ 家长应该怎样了解孩子

一是要感受对方。家长要知道孩子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奋斗目标是什么,喜怒哀乐是什么。如果不了解这些,就无法影响他。 二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处于冷静、理智、客观的状态。作为家长,如果你在回家路上遇到了倒霉事,让你心情很坏,结果回家孩子又跟你顶嘴,这时你还能冷静、理智、客观地理解和感受你的孩子吗?大部分家长是无法做到的。 三是要自我认识,了解自已所处的状态。有时,人在情绪化的时候,未必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时,家长就要努力控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要帮助孩子成长,首先应该接受自身成长的挑战。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的辅导,首先是对父母和教师的辅导。教师和父母调节好心态后,再去辅导孩子。家长首先要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善于理解自己的孩子。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能够理解孩子,而大多数孩子却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其实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表达理解更困难。 家长们跟孩子沟通经常犯一个毛病:还没表达理解,就急于提供真理。比如,家长跟孩子反复强调要怎样做,孩子似乎也听得很仔细,结果发现孩子还是没明白家长的意图。对同一句话,家长和孩子理解的方式和角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孩子执行起来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家长对孩子误解自己的意思,或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要多想几个可能性,不要马上指责,不要马上给孩子下结论。比如,不专心,不认真,不尊重家长等等。家长要从各种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要一味主观臆断。例如,孩子作业拖拉,缺少紧迫感,有多方面的原因:行为习惯不好、缺乏自觉意识、自控能力差、作业太多太难等等。家长要认真分析孩子作业拖拉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果家长武断地批评孩子,孩子就会反感,慢慢地孩子就不愿意跟家长沟通了。 理解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别人的感受。理解不等于同意,理解也不等于同情,理解是设身处地的将心比心。

阅读全文

与父母怎么了解孩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南副高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 浏览:307
父亲60岁蛋糕写字 浏览:223
余杭良渚随园嘉树老年公寓 浏览:311
老人家很开心的笑成语 浏览:441
工作总结敬老院2019范文 浏览:841
老年痴呆书名叫什么 浏览:45
体检胸透在哪个科室 浏览:20
蚌埠和宿迁哪个更适合养老 浏览:199
吴江老年大学烹饪班 浏览:113
养老院租房大概要准备多少钱 浏览:394
剑三重阳节老人 浏览:907
南昌养生酒招商代理如何辨别真假 浏览:287
个人缴纳和单位缴纳的退休金是都一样 浏览:661
资阳市初一开学体检需要多少钱 浏览:567
2013基本养老金规模 浏览:168
北京久久泰养老怎么样 浏览:367
长寿双龙派出所电话多少 浏览:754
现在社保退休一个月退休金是多少 浏览:5
新农合社保退休怎么不涨 浏览:332
什么样的人不听父母的话 浏览: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