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家长"戒吼"30天150多位爸妈竟无人能通关
4岁女儿晚上坚决不洗脚,怎么骂都没用,今年3月初,韩女士无意间发现了成都人徐炎(化名)发起的“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30天线上打卡活动,就报了名。通过和徐老师交流,她觉得孩子抗拒洗脚的原因很可能是有次洗脚时险被烫伤,女儿产生了恐惧心理,有了抵触情绪。得知原因的韩女士为自己先前抱怨女儿的事后悔不已。
活动发起人徐炎说,她以前是一名语文老师,现在在一教育网站工作,会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补习语文,也认识了很多家长,一不高兴就“吼”是家长们的通病,他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对,应该和孩子沟通解决问题,可就是做不到,“我就想到利用互联网,让家长通过打卡的形式‘戒吼’,相互监督鼓励。”
在微信群里问家长们为何没有坚持打卡时,有人说道,“打卡每天截止时间是零点,有时候忙忘了,比如我几次都过了时间点”,也有妈妈说,“连续几天都对孩子发火了,觉得‘臣妾做不到啊’,就没好意思打卡。”有一位坚持得比较久的妈妈告诉记者,“基本坚持下来了,中间有一次是忙忘了,我觉得这个活动很好,不管你做到做不到,都会进去看看,说几句心里话,反正到后来都已经是一种习惯。”
“课程刚开始的时候,知道的人并不多,其实人数不是问题,家长也需要被关心被注意,我希望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肯定,哪怕只有一个人报名,我也会坚持做下去。”徐炎表示,接下来她会把大家因未坚持打卡而没退还的资金用来租场地,每周开展线下交流会,把群里的家长们聚到一起,面对面进行沟通。
B. 在生活中,怎样改掉顶撞父母的毛病
百善孝为先,但是在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总是喜欢顶撞自己的父母,觉得父母的批评教育自己无法接受也没有办法接受,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因为父母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父母,而且是我们一生最大的恩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孝顺父母,时刻存着一颗感恩的心,那么如何做才能改掉顶撞父母的习惯呢?接下来我说说自己的几点看法。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帮助到正在迷茫的你,一定要记住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乐乐,没有哪个父母会真正的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我们想要赢得父母的理解,就必须放开心扉,让父母了解我们心里真正的想法,这样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才会有所缓解。
我叫汝,喜欢我的回答吗?如果喜欢请关注我,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C. 如何看待那些吼父母的人
这不是很正常吗,这个中国教育的道德绑架,真的太多人被洗脑了,可怜呀版,父母这个词本身就是个悲权剧,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父母这种东西从世界上消失,毕竟父母本来就不是好东西,你们这些人,活在世上,全靠自我欺骗,创造父爱,母爱,这种东西,无非就是不肯认清社会残酷现实,在自我欺骗。父母本来就是一种残酷的存在,自作多情的十月怀胎生你养你,只是为了等父母年老了,孩子能给他们养老送终罢了,父母现在的付出,供书教学,说是为你好,让你以后能找到好工作,最终的源头不是等你找到好工作,才能好好的给父母养老吗,父母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存在。世界上的父母都是,无不例外,好比说,那些人经常说,等儿女长大了,就享福了,这话没毛病,体现出,儿女就是父母利用的对象。相当于一份保险,等到期了,就能享受待遇了。所以,我也不会让自己成为父母的。
D. 如何看待那些吼父母的人
先看看被吼的父母有没有吼过他们的父母。如果没有,父母善良老实本分勤劳,自然是吼父母的子女的不是;如果父母对他们的父母不敬还撒谎,人前装腔作势,背地里关起来门就阳奉阴违欺软怕硬整天算计着别人,这种父母真是该受。
E. 容易发火,对父母大吼大叫,脾气很不好
抑郁和太过压抑。从以上分析来看,你应该只会对你父母发火,而不会对其他发火。对着别人的时候。要么不说话,如果要说话,一定会面带微笑,这其实是在掩饰自己。其实你是个很不快乐的,但不懂得如何去发泄和释放自己内心的愤怒和狂躁。久而久之,就变成现在这样。而且不懂得如何向朋友父母倾诉内心苦痛,一直憋在心里,所以出了问题。
你才16岁,应该还来得及,我说的来得及是来得及不发展成精神病。原谅我这么说,你只是轻微地症状,还来得及医治。
先说说你的症状。
不如意事太多,没有说出来,压抑在心里。无法搞好人际关系,和老师也不相处得很愉快。老是觉得自己很倒霉,怎么全世界上倒霉的事都让我一个人遇到。成绩跟不上去,总是被人轻视和忽略。
事后常常后悔,因为已经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一定要请教心理医生,再发展下去,怕是精神分裂或精神衰弱。有的人17岁就有精神病了。这么点信息我也判断不出什么,只是当你发觉,你在处理问题和面对问题,或是正常生活发生某些与常人不一样的变化时,你就要去请教精神病医生了,他们会根本你的情况给你配药吃,会用药物控制你的情绪,但太依赖药物了,往往如果某一天不吃药,你就会出现睡不着觉,失眠等情况。
治愈心伤,要很长时间的。建议你多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奥运会要开始了,你可以看,长期处在兴奋阶段,会对大脑产生刺激,久而久之,你就会发觉自己变开朗了。变开心了。
心理有缺陷的人,大多都是那种性格很内向的人,因为没有及时把内心想法告诉他人,而产生共鸣。
只要积极参加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到郊外旅游散心。多交朋友,交流意见,多做自己擅长的事,多发挥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你会发现,世间原来如此美好,比你更倒霉的还有,其实你一点都不可怜,你是幸福和自由的~~~
不要闷在家里,你经常发火,就是在释放自己长期压抑的想法,突然之间就爆发出来了。
要懂得爱护自己,这样才会有美丽的身心~~~
一定要幸福~~~
F. 孩子对父母大吼大叫不尊重怎么办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G. 你如何看待那些吼父母的人
家庭教养的关系,有些孩子真的就是天生没有教养,长大后目无尊卑,平时就自私自利并且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是跟朋友、同事,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工作中,一不顺心就拿别人出气,对别人大吼大叫,这种人回到家里对待父母基本上也会以相同的态度回应。
H. 为啥父母们戒吼却难成功
“一个人小时候产生的心理状态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且会反复出现在工作、家庭中,影响到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待领导、同事、伴侣等的态度。家长对孩子呼喝可能就是因为家长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成长的,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他们的,所以他们认为就应该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小时候习得的模式。”秦海说,“当然不是说小时候被呼喝、被大人责骂一定会留下心理阴影,产生心理问题,只是说在这种环境下发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时候我们要对孩子更温柔一些。”
盛怒之下,平复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简单的深呼吸或是暂时离开孩子,待自己完全平静下来之后再回到孩子身边解决事情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如果夫妻中的另一方此刻也在家中,而且处于冷静的状态,那么不妨放手让对方来处理这件事情。
很多家庭会采用“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妈妈唱白脸,教育孩子,孩子再哭哭啼啼跑到爸爸怀里诉苦、说妈妈坏话。这是一种解决方式,因为孩子受到责骂时,内心非常脆弱,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对象去依靠,寻找自己还是被爱着的感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永远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不然孩子会形成妈妈是坏人,爸爸是对我好的人这样的认知。”秦海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就事论事,就当下的事情做出判断,找到更合适的举动。”唱白脸并不意味着一味责骂,唱红脸也不意味着孩子说什么都赞同,每个家庭都要有自己处理事情的原则。
基于一定原则的惩罚
做错事了,一定要惩罚吗?如何惩罚既能让孩子了解规则,又不伤害自尊?
“家长首先需要明确地意识到,惩罚的目的不是惩罚本身,而是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错误,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因为恐惧而不敢犯错,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实施的惩罚就没有任何意义。”付小平表示。
“我个人认为孩子有时候是需要被惩罚的,但是仅限于一些原则性事情上,不能把这种强刺激天天都施加在孩子身上,不论他做了什么,这样对孩子就不再是一个有效的刺激。”秦海说。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比如偷盗、逃学等等,当孩子触及到底线和原则时,你需要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是绝对不能做的。家长必须和孩子明确地讲清楚,因为什么事情惩罚你。比如,孩子出于好心在便利店“拿”了一袋面包给路边乞讨的老人,家长要告诉孩子,不是因为孩子的好心而惩罚他,而是因为他偷窃,偷窃是不对的。另外,对于同样的错误,家长应该始终保持一致的处理方式,不能今天惩罚,明天不惩罚。
最重要也是家长最容易忘记的一点就是,孩子也有自尊心。即使孩子犯了错误,要惩罚孩子,也希望家长能够分清场合,注意方式。在人前,尤其是孩子的朋友或是其他在意的人面前惩罚孩子,让孩子失了面子,有时候反而会事与愿违,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无论如何,在惩罚孩子之前,父母应该先平复好心情,再冷静思考,是不是真的一定要使用惩罚的方式?该使用怎样的惩罚方式?而且一定要再三问自己,自己对孩子的惩罚是完全理性的吗?不存在自己的情绪发泄,也不会伤害孩子的人格和身体吗?
“我也看到过很多案例,那些小时候没有被打骂过的孩子成长得很好。如果可以采取温柔的方式,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惩罚呢?”秦海说,“面对一件事情,我们至少先思考怎样可以更好地和孩子交流,有第二条道路的话就不要选粗暴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洒在沙发上看上去只是一个场景,但是每个家庭面对这个场景的反应,包括家长的反应、孩子的反应,都有千差万别的变化。”秦海建议说,“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上面所讲的也只是一些基本的处理方式。家长在面对具体情况时,还需结合自身实际,仔细思量之后再做处理,毕竟家长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