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幸福满意度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等心理状况。
方法:使用生活质量调查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对60例不同程度失眠症患者进行评估,并将30名同龄且无明显躯体疾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正常组与短期失眠组,以及短期失眠组与慢性失眠组之间的幸福度总分通过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常组与短期失眠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短期失眠组与慢性失眠组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卫生、生活习惯、居住条件、体检状况、生活满意度等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在多元回归逐步分析中,个性特点、病程、性别等三个自变量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幸福满意度的显著因素,其检验结果P<0.05或P<0.01。
结论:失眠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且失眠持续时间越长,问题越严重。关注慢性失眠症患者心理紊乱的个性特点,改善居住条件等综合性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感。
2. 农村老人的幸福感,平时能从哪里得到
住在沙东镇车斗村的长沙部再次踏上新建的沙东镇社会福利中心。他想把75岁的老母亲送到中心养老金,彩电、热水器、空调等设施齐全,职员的服务也非常专业细致,决心为老母亲申请入住。“农村老龄化加速,同时面临劳动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空巢’,养老问题对农村来说更加迫切。”据张东镇相关人士介绍,当地还有很多老人,照顾这些农村老人要从提高老年生活的幸福感开始。“中心11月末正式投入使用后,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得到了认可。”
对于目前部分农村老年人面临“底线生存”的现状,专家们认为,不仅要从“孝道衰落”或“伦理危机”的角度来看,还要从我国农村变化的大背景来看。随着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加快,农民家庭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是家庭再生产目标正在从过去单纯的传承向发展主义目标——实现社会流动、实现城市化,这一目标仅靠子家庭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动员家庭内的所有资源。
3. 你认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幸福或快乐吗
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有一种负面偏向,即人们更倾向于关注消极的事情。比如,对有关谋杀和婚姻的新闻,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前者。然而,最近几年,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变老时,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变得更为积极,“老人脾气古怪”的传统印象毫无道理。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可能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但是,这究竟是因为负面偏向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减弱,还是大脑更容易对积极的事物做出反应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米歇尔?凯瑟琳将小宠物、撞车、烤面包机等物品的图像同时给51个实验对象分别看一秒钟,这些人从18岁到81岁不等。他们都同脑电图仪电极相连,并且通过按按钮将这些图片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以及中立的。当年轻人看见“负面”事物比如撞车时,电波信号加强;但是,老年人的大脑几乎没什么反应。在面对“积极”事物比如小宠物时,两者的反应没有太大区别。凯瑟琳说:“数据显示,负面偏向随年龄增长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