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丧偶老年人会经历哪些心理阶段
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愈绊泮,两个人正应心手相携,安度幸福晚年的时候,倘若有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会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要比其他老人的心理有更多的心理问题产生,丧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征有几个阶段的表现:第一阶段,所有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新近的死者。许多人往往痛不欲生,简直到了欲死不能的地步,他们整天涕哭,甚至拒绝死者火化或下葬。也有的老年人在得知老伴亡故的消息后,会表现得麻木不仁,呆若木鸡。这并不意味情感淡漠,而是情感休克的表现。麻木不仁可以看做是对噩耗的排斥,也是对自己无力驾驭的强烈情感的制服。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几个小时至一星期。第二阶段,对死者和其他人发怒或带有敌意。丧偶者常常会对着照片中的他(她)生闷气,又迁怒于其他人,很容易无缘无故地和别人争吵。还有的老年人则会出现内疚、自责,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要负主要责任。内疚在所有居丧者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只要不太强烈,这一阶段最终会度过的。第三阶段,要求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由于配偶失去,旧的依恋关系已不复存在,悲伤的情绪开始向他人发泄。他们常常会不顾别人是否愿意听,对一切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第四阶段,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配偶已永远地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已彻底打乱了,整个心被绝望占据。在强烈的悲哀之情平息后,又会产生对死者的深深怀念。在他们的头脑中会反复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孤独。这种状态可能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年。第五阶段,逐渐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是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他们开始从绝望中撤退,向往正常的生活并开始重新组织新的生活。这一阶段,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其他人或其它事上去,主动地压抑悲痛的情绪,从表面上看,情绪上完全恢复正常。以上这些都是丧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征的阶段表现,各阶段长短,因人而异。总的来说,丧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是消极的。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很多丧偶老年人都在很长时间里调整不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时就需要外界的帮助,通过儿女的关心,以及同龄人的帮助来让自己走出丧偶的悲痛,用正确的心理来面对生活。
② 丧偶老人心理变化
老年人生活互相陪伴,共度余生。但有些老年人却中老年丧偶,剩下的路只剩下自己走下去,那么丧偶老人心理变化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为你介绍。
1、丧偶老人心理变化
1.1、常责怪自己,当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老伴:为什么过去不对他(她)发脾气好一点?有的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生者就会精神恍惚,心理负担过重,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1.2、怀念老伴,老伴逝世,生者在历经剧烈的情感波涛之后,精神状态会慢慢平息,随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地凄凉和孤寂。
1.3、恢复精神状态,在家人、朋友的关怀和帮助下,生者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2、丧偶老人的常见心态
2.1、过度悲伤型,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2.2、怀念恋旧型,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情生活的调味剂。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
2.3、后悔自责型,把亲人的死归结为自己的责任。不过有的人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如果真的过敏地把那种自责与亲人的去世等同起来,使悲伤之情长期萦绕心头就成为问题了。
3、丧偶老人如何调节心理
3.1、避免自责,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住自己的老伴儿。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好,就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疾病,导致早衰。
3.2、转移注意力,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睹物恩人,会不断地强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遗物暂时收起来,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
3.3、寻找新的生活方式,老伴离开以后,原来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独寂寞之中。因此,丧偶老人要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培养兴趣爱好,老有所乐,减少对旧生活的眷恋。
1、树立敬老、爱老的社会新风,让他们感受到整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例如逢年过节组织对孤寡老人的慰问、服务等。
2、常与老人谈心,老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小,又年老、体弱多病,加上对子女的牵挂和对往日好友的思念,内心常常不平静。精神上的这些苦恼、烦闷、忧虑需要向外渲泄,向人诉说。小辈如能抽时间常和老人谈心聊家常,能使老人的心理满足,同时也利于家庭气氛的和睦。
3、探寻家门内外无数消闲自娱之道。老年人是得天独厚的“悠闲族”,有人称退休是“第二人生”之始,没有子女相随,卸了抚育重担,正可自寻乐趣。鱼虫花鸟、走亲访友、优哉游哉(旅游),身心怡然。甚至有点癖好也无妨,幽默闲适大师林语堂称:“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可见有了这种消闲自娱、仰赖健全、乐观的心态,就会感觉到越活越有味。
1、健康的身体是安享晚年的保障。因此建议老年人睡眠起居要有规律;每天坚持晒太阳15~20分钟,但要避免暴晒或中暑;每天喝水6~8杯(每杯200毫升),少量多次为宜;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种类多样化,并且控制油、盐摄入。
2、潇洒一点。许多老人一辈子忙工作、忙儿女,年轻时的兴趣爱好都放弃了,是时候关心一下自己了。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发现,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可以帮老人增寿7.5年。养花、遛狗、下棋、钓鱼都能让生活更有滋味。也可带上老伴,出去看看,畅游山水,不仅能开阔眼界,心态也会更年轻。
3、忘记年龄。从心理学上来说,怕老和怕死紧密相连,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本能。但我们缺少死亡教育,多数人无法正确面对死亡。儿女们应该多关心、多观察老人的情绪;社会也应建立一种支持体系,让老人了解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
③ 老年丧偶的心理干预有哪些注意事项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人生,本该相携共度幸福的晚年,却痛失相依为命的伴侣,这对老年人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虽然人人都明白“老夫老妻总有一个要先走”的道理,但当老伴真的撒手而去再也不能相聚时,痛苦之情是不可名状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在与她共同生活了40年的丈夫因突发心肌梗死去世后,陷人了深深的悲哀中。她在日记中写道:“老伴死后,我活得很痛苦,家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幸的场所。看到我和他共同拥有过的每一样东西,都会使我想到他。这种痛苦无休止地折磨着我,这样活下去真是太可怕了。也许我怕死,但有时我真想去死。”从这篇日记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老年人丧偶后那种孤独和绝望的心情。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因为老年人在生理衰退的同时,心理功能也随之老化,心理防御和心理适应能力也相应减退,一旦遭遇老伴亡故这样强烈的生活事件,便不易重新建立心理活动的平衡,持续下去就会引发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精神疾患,加重原有的躯体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有资料报道,在近期内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因心理失衡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可见,了解丧偶老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使他们尽快摆脱和体相当。
夜理健服的具体标准
心理健康其中重要的有5个方面:一是智力正常,即智力水平和大多数人一样。二是情绪良好,即一个人处在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中。三是人际关系和谐,即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曾对10000名大学生做过调查,问什么是取得成功的原因,20%说是取决于他的聪明才智,80%说是取决于他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西方国家最近流行一个“情商”的概念,“情商”即人际关系。四是适应环境,即人要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五是人格的完整,即人的自我意识与社会融合的程度。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随着生理功能的下降,老年人的记忆力在下降。但老年人在思维上,在定向上,下降的程度不明显。因为人大脑的可使用量,相当于一个图书馆的信息量,但实际上人一生中大脑的使用量是很小的。二是“空巢综合征”。老年人一般都很孤独,因为子女都已经离自己远去了,出现了孤独的心理。三是权威心理。因为老年人经验很丰富,成就也大,希望人们尊重他。一旦出现人们不能采纳他的意见的清况,老年人容易发脾气。四是男女同化的趋势,即老年化后,男性的老人易唠叨,很像女性。老年女性则更加爱唠叨,即男女趋同。
夜理健服的保持
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有3个因素,一是人的生理状态,即人的情绪好坏与人得没得某种疾病很有关系。二是环境因素,即周围环境好,其他人的情绪好,那么这个人的情绪也跟着好。三是认知评价,即自己怎样去看待所遇到的事情。有这么一个著名的实验:把一群人分成两组,都注射一定量的能使人血压升高的肾上腺素,尔后让他们都通过高兴和愤怒的两个环境。通过前,有一组被告知所注射药物的作用,另一组则被告知只注射了增加营养的维生素。结果是被告知注射肾上腺素的一组人,在通过高兴和愤怒的环境时心情更平静一些,原因是这组人有一定的认识准备,对环境有一定的认识评价。情绪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中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老年人容易发脾气,容易看不惯周围的许多事情。那么怎样保持情绪平稳呢?
我们认为,一方面要以良好的情绪面对生活,另一方面要防止那些不良情绪的产生。老年人的情绪有3个特点,一是情绪很强烈,发起脾气来有时比青年人还要厉害。二是不稳定性,即老年人的情绪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三是心境化,即有的人会长时间地处在一种比较低沉的心境当中。有这样一些方法可帮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情绪:一是培养幽默感,就是能在气氛紧张的环境中,用一些轻松的语言克服一些不良的情绪状态;二是增加愉快生活体验,经常想想自己过去的成功及所做的有益的事情等等,多想一想高兴的事情;三是使自己的情绪获得适当表现的机会,即适当的宣泄;四是善于从光明一面观察事物。“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就会不断保持平静的心态。丧偶后因过度悲伤而引起的心理失衡,对维护丧偶老人的身心健康是多么重要。
心理状态恢复正常往往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承认
很多老年人在得知老伴亡故的消息后,都会表现得麻木不仁,呆若木鸡。这种麻木不仁并不意味情感淡漠,而是情感休克的表现。麻木不仁可以看作是对这个坏消息的排斥,也是对这种无力驾驭的强烈情感的制服。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几个小时至一星尽了最大努力,恰当;帮助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她)改变不现实的想法,学会原谅自己,以积极的方式消除内疚。
第二阶段——内疚
在接受了怎么帮助丧偶老人走出阴影安慰与支持在刚刚得知老伴去世的消息后,老年人可能会出现情感休克。这时家属在安慰与关心的同时,还要陪伴在老人身旁,如轻轻握住他(她)的手,或搂搂他(她)。这样做不仅使老人感到他(她)并非独自面对不幸,而且可以鼓励他(她)战胜孤独的信心。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居丧的老年人往往难以对关心和安慰做出适当的反应或表示感激,甚至拒绝人的力所能及的事。心理学家认老伴亡故的消息后,很多老年人会出现内疚、自责的现象。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要负主要责任。一位老先生在妻子去世后常常感到内疚。这是因为那段时期他自己的血压比较高,在最后的日子里没能在医院里守护她。后来他经常回想这件事,觉得自己太自私、太冷酷了。为此,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天精神恍惚。内疚在所有居丧者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只要不太强烈,这一阶段最终会度过的。
第三分阶段——怀念
居丧的老年人在强烈的悲哀之情稍稍平息后,又会产生对死者的深深怀念。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会反复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孤独。上面提到的老教师,就处于这个心理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年。
第四阶段——恢复
当居丧的老年人逐渐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是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理智战胜了感情。
怎样帮助丧偶老人摆脱心理阴影
可安慰与支持
在刚刚得知老伴的消息后,老年人可能会出现休克。这时家属在安慰与关心时,还要陪伴在老人身旁,如握住他(她)的手,或搂搂他)。这样做不仅使老人感到他)并非独自面对不幸,而且可励他(她)战胜孤独的信心。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居丧的老人往往难以对关心和安慰做出当的反应或表示感激,甚至拒绝人的好意。这时,家属及其子女千万不要放弃对老人的安慰,坚持去对他(她)是非常有益的。家在安慰老人的同时,还要帮助他料理家务、处理后事,提醒病人的饮食起居,保证他(她)得充分的休息。
诱导发泄
我们应该允许并鼓励居丧的老年水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或鼓励他(她)用写日记等形式寄托自己的哀思。当然,这对做对家庭其他成员来说可能是十分辛苦的,但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传统的观念把哭泣当作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因此,有的老年人在痛失伴侣后,在外人面前强忍悲伤,从不失声哭泣。这样会使他(她)感到更加压抑或消沉。家属应该告诉他(她),人在,而不是软弱。家属也要鼓励的老年人说出他自己的内疚感引起这种内疚感的想法、事件等,帮助他(她)分析,自己是否已最大努力,帮助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她)改变不现实的,学会原谅自己,消除内疚。
转移注意力
过度悲哀会使人心身憔悴,所以在照顾好老人饮食起居的同时,还可以建议他(她)读读书、听听音乐、做做体育锻炼,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可以防止因悲哀诱发的其他身可以建议他(她)心问题。同时还做一些有利于他的力所能及的事。心理学家认为,利他行为可以有效地减轻居家者的悲哀。居丧者若经常看老人的遗物,会强化其思念之情,我们可以建议老人把遗物暂时收藏起来,这样可以减轻精神上的痛。我们还可以建议老人到亲戚朋友家小住一段时间或到外面走一走,视野开阔了,悲哀的情绪也随之减轻。
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过世,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无情破坏了。我们应该帮助他(她)重整生活方式,让他(她)与子女、亲友重新建立和谐的依恋关系,使他(她)感受到虽然失去了一个亲人,但家庭成员间的温暖与关怀依旧,感到生活的连续性,也有安全感,从而使他们尽快走出丧偶的阴影,投入新的生活。在安慰丧偶老人的时候,不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这是因为居丧者往往把悲哀的时间和强度等同于对死者的感情。这时我们应该让老人明白,痛苦和悲哀不是衡量某种关系价值的指标,正常的悲哀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悲哀的正常淡化并不意味着对死者的背叛。
④ 丧偶老人心理有哪些表现
在中国,老年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夫妻,共同的生活习惯、生活经历,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老年丧偶,会对未亡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那么丧偶老人心理有哪些表现?丧偶老人要如何调节心理健康?
老人心理健康小知识:
1、过度悲伤型,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2、怀念恋旧型,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情生活的调味剂。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
3、后悔自责型,把亲人的死归结为自己的责任。不过有的人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如果真的过敏地把那种自责与亲人的去世等同起来,使悲伤之情长期萦绕心头就成为问题了。
倍领安全网提醒您:我们一定要对丧偶老人心理进行特别关照,因为这时的老人心理非常敏感和脆弱,如果她们过度悲伤后,会对身体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