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称呼老年人

称呼老年人

发布时间:2020-12-17 22:32:45

1. 日本人怎么称呼老年人

日本将老年人称为“お年寄りの皆様”。

“お年寄りの皆様”在日本是对老年人法人普遍称呼,没有个体的性别的限制,也没有单复数的限制,表示年轻一辈对老年人的尊重。但是当面对个体的老年女性,日本直接直接称为“お婆さん”。面对个体的老年男性,直接称为“お爷さん”。

当面向他人,介绍复数的老年人,提及复数的老年人的时候,将老年人称为“年配の方々”。

(1)称呼老年人扩展阅读:

日本人对小孩子的称呼

子供,是指“孩子”,大人小孩都可以用的,如果是和大人在谈到小朋友们的时候,可以说:子供たち。

如果是称呼对方家中的小孩(一个)时,可以说:お子さん(不论男女)或是 お嬢さん おじょうちゃん(女孩)。

如果是直接与孩子说话,则可以直接呼叫对方的名字加上xxxちゃ。如果是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小男孩,坊や 或 是 仆如果是个小女生:おじょうちゃん

2. 百岁老人称呼

百岁老人称呼为期颐。

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古时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 。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

(2)称呼老年人扩展阅读:

古代年龄别称:

婴孩:统称一岁以下婴儿。因古时称女婴为婴,男婴为孩。

孩提:二三岁。《孟子》中有:“孩提之童”的说法。

垂髫:三岁至七八岁。古时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的短发叫垂髫,后人遂以“垂髫”指童年早期。

童蒙:童指儿童,蒙指愚蒙,也就是指入学前四岁至六岁之间的儿童。

龆龀:因小孩七八岁时换乳齿长恒齿,专指七八岁。

豆寇: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破瓜:古代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借指16岁的女子,又喻婚嫁年龄。

弱冠:专指20岁男子。《礼记·曲礼上》载:“二十日弱冠”。

而立:孔子说:“三十而立。”后人便以“而立”专指30岁。

不惑:同“而立”一样,亦源于孔子语:“四十而不惑。”后人以此借称40岁。

耆艾:《礼记·曲礼上》载:“五十日艾,服官政;六十日耆,指使。”“耆艾”便代称五六十岁。

花甲:古代用干支纪年,60年为一个甲子,后人便称年满60岁为“花甲”。

古稀:指70岁。唐代诗人杜甫在《曲江》诗中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3. 古代对老年人的称呼或自称有哪些

古代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对于称呼的礼仪要求也非常多,长辈们的自称和称呼就已经多得让人有些傻傻分不清。长辈的自称有老朽、老夫、老汉、老叟、老身、老妇、老妪、奴婢、贱妾、奴家、吾、余等,对长辈的称呼更是繁多,比如“家父”,“家母”,“令尊”,“令堂”等等。

对于自己已经逝去的父母的尊称有先父、先母、先严、先慈,从这一个称呼当中也可以得知“先”在古代有“逝去”的意思。对于别人家的父母也有不同的尊称,一般都会称作“令尊”和“令堂”,“令”在古代有对对方的尊称的意思,比如“令妹”就是对对方妹妹的尊称。古人对于老师也是非常尊重,所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古人对老师的尊称有“恩师”“夫子”等。

4. 对老人的称呼有哪些

老人家 老丈 老朽 老夫 老叟 老翁
耄耋之年
5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眼之年、大衍之年
60——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80——杖朝之年
80——90耄耋之年
90——鲐背之年
100——期颐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5. 对老年人的称呼是什么

古 代 对 老 人 的 称 呼

5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眼之年、大衍之年
60——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80——杖朝之年
80——90耄耋之年
90——鲐背之年
100——期颐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鲐背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6. 老年人的称呼有几种,比较委婉点的

可以称呼其为长者。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近年来“老年痴呆症”更名为“脑退化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长者”称呼老年人。这样的“流行语”波及广东、上海等地。专家认为,这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的伦理精神,同时避免了“老弱病残”等联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赵修义认为,与老年人相关的称谓变化的根本要义,是体现社会对其尊重。“年轻人不应把老人当成包袱,在过去传统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基础上,鼓励‘老有所为’和‘老有所用’。”

(6)称呼老年人扩展阅读: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谢遐龄认为,避谈“老”字是语言艺术。同样是一个“老”字,在适当的场合用其他词汇替代是对老年人价值的肯定,可以产生必要的正心理暗示,为老年群体注入更多活力。

作为长者,在获得和接受晚辈和社会关爱的同时,可以承担起长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率先垂范,又比如关爱、提携后生。

赵修义认为,中国有古语“长者垂范”,老年人完全可以先“正身”,也就是从自己做起,无论是在私领域还是公领域,为后代、为社会带来更多美好的启迪。他说,一些老人在离退休时,作为掌握了较多社会资源、有一定社会阅历和地位的长者,为后辈留下德高身正的长者风范。

7. 古文中如何称呼五六十岁的老人

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8. 100岁以上老人如何称呼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弱冠:二十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

花甲之年:六十岁。这与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有关。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错综搭配成六十个单位,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周而复始形成一循环,故称为“六十花甲子”。《西游记》第二十回:“(老者)道: 痴长六十一岁。 行者道: 好!好!好!花甲重逢矣。 ”

期颐:百岁之人。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译文:人的一生以一百年为一个期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茶寿:男子108岁

阅读全文

与称呼老年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年公寓服务技术操作规范 浏览:901
端午节慰问老年人 浏览:250
外地人退休后怎么领上海社保 浏览:292
养老保险买到多少岁就不能买了 浏览:800
养老金余额两千多什么概念 浏览:660
老年人公寓饮食怎么做 浏览:848
老人机如何编写短信 浏览:165
红水河有多少人养老 浏览:225
送什么实在礼物给老人 浏览:175
父母平时喝什么对身体好 浏览:342
老年痴呆提前34年就会有症状 浏览:335
养老机构怎么找客户 浏览:440
老人是富贵包怎么消除的 浏览:952
养老机构管理培训班 浏览:956
2015退休公务员涨工资最新消息 浏览:229
养生堂肝硬化补蛋白吃什么好 浏览:619
泰康养老社区门槛为什么这么高 浏览:152
栖霞区老年大学在哪 浏览:605
河南汝州80岁老人每月多少钱 浏览:198
老年人糖足如何治疗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