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党对老年人的政策

党对老年人的政策

发布时间:2020-12-17 00:15:30

『壹』 在智能化和老龄化矛盾中如何解决老年人缴党费难

在智能化和老龄化的矛盾中,解决老年人缴党费难的问题,可以上门手脚或为老年人党员办理手机缴费的相关app。帮助老人学习网上缴费。

『贰』 推荐红歌,老年人喜欢的,和党有关,好听的

革命人永远是年青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我爱祖国的蓝天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金瓶似的小山
北京颂歌
祝酒歌
珊瑚颂
红梅赞
绣红旗
大海般行靠舵手
万泉河水清又清

『叁』 发现中国的老年人都爱共产党,为什么呢

因为老年人年轻时是在共产党崛起的时代。

『肆』 马上就七一建党节了,有没有对老党员有优惠的活动啊,老人家啊,最好是能用的着的

有啊,我知道一家医疗器械专卖店,他们有个活动:7月1日到7月31日凭党员证,老年证,伤残证,军官证去店里就可以享受欧姆龙血压计6.9折的优惠,就在jiefanglu正大shidai广场一楼一零五室。

『伍』 党和历届全会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与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否有效加以应对已经成为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老龄工作。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对做好老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态势极为严峻,相比其他国家,还面临着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需要下大气力进行应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老年人口绝对规模大,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弱势老年人快速增加,养老照料需求巨大。截至2014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7亿,是欧盟同年龄总人口的1.4倍。201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规模为1904万人。据预测,2023年将超过3000万,2033年将超过5000万,2049年将超过1亿,平均不足5年就增加约1000万高龄老年人,年均增长210万人。另据“六普”数据显示,生活在独居、空巢家庭中的老人高达6200万,超过老年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有调查显示,部分大城市老年人空巢率高达70%。
二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增加了应对紧迫性。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平缓的过程。我国受特殊计划生育政策、生育意愿下降等多种因素影响,人口老龄化速度大为加快。据预测,到202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算起,中国将仅用2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路程。如此快速的老龄化,使得政策体系和相关能力建设缓冲时间大为减少,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应对难度。
三是未富先老,应对老龄化的能力建设受到极大制约。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历程看,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至10000美元或更高水平,而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000美元。应对老龄化能力的提高与财力投入密切相关,既需要政府大量的财政投入,也与老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紧密相关。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我国面临着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不高、养老服务投入不足、老人自身支付能力不强影响服务获得性等难题。
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农村年轻人大量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老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老年贫困问题更为突出,同时部分农村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缺乏有效的服务和照料。
五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在我国,受特殊计划生育政策、家庭意识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四二一”结构家庭日益普遍,1人户和2人户微型家庭数量快速增加。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户均人数由1982年的4.41人下降至2010年的3.10人。家庭规模小型化直接导致其原本的代际支持、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人口老龄化是未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重大问题。根据国家老龄委的预测,2013年至2021年是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增加700万老人;2022年至2030年为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年均增加1260万老人,接近当前的2倍,204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十三五”时期是应对老龄化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窗口期,必须抓住机会,加快相关制度建设。
第一,顺应形势变化,大力倡导积极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国际社会于1999年达成了“积极老龄化”的共识,旨在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帮助老年人独立自主,持续参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活动,力所能及地为国家、社区、家庭作出贡献,实现“老有所为”。在我国,“积极老龄化”不仅是针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积极采取举措,而且随着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经济独立性和自尊自立愿望的不断提高而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追求的目标。因此,应该完善应对老龄化的工作方针,改变简单将老年人摆在被动“接受”服务位置的思路,将老年人的“自立自强”纳入其中。
第二,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支持力度,合理发展养老机构。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国外经验都表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近年来,一些地方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同于养老机构建设,致使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缓慢,大多数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得不到适宜服务,很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为此,应该切实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场所以及适老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投入,建立并完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支持系统,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同时,应该发挥好养老机构的补充作用,稳步发展机构养老,弱化养老机构床位数考核,注重服务能力提升。
第三,加快养老保障、医疗以及就业领域的制度建设,以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需要。一是加快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我国的养老保障已经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但仍存在着资金平衡压力较大、城乡居民保障水平较低的问题。未来,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障方面,应该逐步落实“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以及“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的要求,尽快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以平衡地区间养老压力,并通过完善精算平衡机制以解决赡养率过高带来的资金平衡压力。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方面,应该通过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改革完善宅基地和承包地等土地流转机制、确保农村老人的土地收益、完善社会救助等多种方式,为城乡老年居民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条件。二是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变化,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针对疾病模式转变趋势,强化对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期干预和管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康复护理机构;改革服务方式,逐步推进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即时服务和主动监测。三是以提高大龄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为目标,完善就业政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会从过剩走向短缺,且劳动力年龄结构会逐步老化,人口红利逐步消减,调动大龄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事关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应该通过实施延迟退休、就业补贴、避免就业歧视、加强对大龄劳动力的培训和就业服务等政策举措,不断提高大龄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加快智能化养老发展。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大有可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养老服务资源整合,能够很好地缓解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压力。一是要运用信息和智能技术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结合。近年来,智能化产品大量涌现,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例如,在健康领域,各种可穿戴设备快速发展,有些具有健康监测功能,能够帮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及时发现跌倒等意外情况;有些可以进行定位和追踪,防止老年人特别是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走失。信息技术和远程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为老年人就近看病提供便利。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为养老生活服务资源,建立起整合家政、送餐、就医、出行等各种信息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三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老年人打造更广阔的参与、沟通平台,促进老年人的经济和社会参与。
此外,还要鼓励市场力量参与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发展滞后一直是制约我国养老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了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要求,国务院也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民政部等十部委也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对老年服务产业发展作出部署。“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这无疑为企业开发和提供养老服务和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从事健康养老的企业大有可为。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陆』 65周岁老年人可以入党吗

可以。 党章第一条规定年满18周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等都可以。没有最高云龄限.。

『柒』 你知道老年人最需要什么吗

朋友,你知道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吗?谁都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是健康。老人除了生理健康之外还要心理健康。要保健康,除了老人自我保健以外,需要多方面的重视与关爱,尤其是子女的关爱。老人的健康是孩子们的幸福!在现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慰藉。本文就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慰藉方面谈点看法。 许多子女学业优异,事业有成。这本身就是对父母的最大精神慰藉。但这还不算,出色的子女们,对父母满怀孝心、爱心,不但对父母的物质生活关怀备至,而且给父母以种种精神慰藉:他们经常同父母促膝谈心,问寒问暖,并有意识地勾起老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对老人一生的功绩与贡献给以充分肯定和恰当评价;充分尊重和耐心听取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欢声笑语中求得共识;充分尊重和尽量满足老人的兴趣和爱好,并给以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如此等等,都是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处在这样家庭中的老年人来说,可以真正称得上美满幸福的晚年。 人老以后,最怕孤独。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心理极易失调,处于不稳定状态,常出现失眠多梦、烦躁不安、喜怒无常、唠叨多语、郁闷多疑、自卑伤感、失落孤僻等生理现象,如不加调理,极易患病或死去。长寿学者胡夫兰说:“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国家心血管病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洪昭光教授指出,保持身心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心理平衡”就与精神慰藉息息相关。他指出:“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障作用的总和。掌握了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人得病与健康,与心理状态关系极大。人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响。”医学专家认为,悲观、忧虑、激动、恐惧、困惑、绝望等情绪会刺激人的大脑,进而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和新陈代谢,会导致痴呆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肠胃病、癌病和其他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给老年人以精神慰藉有时甚至比给老人以优厚的物质供养还显得更为重要。当然,少数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给以精心照料,会给子女造成经济上、精神上的极大负担和压力,然此乃作为子女的应尽义务。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是:一、生理健康;二、心理健康;三、适应社会状况良好。后两者无不与精神慰藉有关。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子女以为给父母以足够的经济供养即为孝子,其实并不尽然。因给老人物资供养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也早有法律规定。而精神慰藉(即“精神赡养”),也是法律所规定,但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老年法》十二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这就要求首先对被赡养人具有深厚的感情。然而,有些子女长大成人以后,一改少儿时期那种对父母至高无上的亲情,变得不愿与父母沟通,在年老的父母面前无话可说,缺乏感情交流。即使同父母交谈也只是三言两语,父母问一句他答一句。不愿意与父母拉拉家常、开开玩笑、下棋、打牌等,不能同老年父母建立深厚的感情(当然,这与有些父母总是以“尊长”自居,不尊重年青人的个性和特点,惯于用“训斥”的口吻对待子女有关。这需另文论述),给精神赡养构成障碍。由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多数老年人能够自寻其乐,如搓麻、下棋、打牌、跳舞、养花、钓鱼、逗鸟、遛狗、逛街、会旧友、找同龄人聊天等等;爱好读书的老人,则自己看书写作;开明者上老年大学,参加公益活动,发挥余热。他们就是这样来充实精神生活,消除自身的寂寞与孤单的。以上这些,无疑不失为“老有所乐”的好办法,作为子女应当给以积极支持。在当今社会中不乏有对父母怀有深厚感情的孝子、贤媳。例如: 永安市委党史办干部赖承光的母亲曾怀岳,因她不愿进城居住,在大湖乡下一人独居。赖承光退休前每周末回家陪伴,退休后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大湖乡下老家陪伴照料母亲,十数年如一日。现其母已100岁。赖承光堪称永安有名的孝子。 永安市燕东街道兴平村村民叶淑婉,精心照料因车祸瘫痪的家公王桂才达十六年之久(从1988年开始),现王桂才已79岁。祸不单行,1998年,叶淑婉的丈夫王道辉在煤场作业时因煤堆倒塌压成重伤,致脊椎骨骨折而全身瘫痪,又精心照料丈夫6年多了。她说:“十几年来,我无怨无悔地一边照顾公公,一边照顾丈夫。”她是人人称赞的好媳妇,也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好榜样。 永安市文化馆干部俞贵永的母亲林秀英,83岁时脑溢血半身不遂,瘫痪卧床不起,由于脑神经受损,失去常态,因而日夜大声叫喊不停,全家昼夜不得安宁。俞贵永和其夫人陈淑可将母亲安置在家中最好的住房内,安装空调,购置娱乐设备等供其母用,并且日夜照料达一年半之久。陈淑可因精心照料家婆而积劳成疾,堪称永安有名的贤媳妇。 但是,有些子女不但没能给父母以精神慰藉,就是物质赡养也不能保证。当然,有些经济十分困难的子女情有可原。在城市家庭中,一些儿子、媳妇和孙辈们与父母三代同堂,共同生活。父母操持家务,采购做饭,照顾孙辈,忙得不亦乐乎,每月还得支付水、电、汽、电话等费用和往来应酬。父母本来就不高的退休工资,尽管千方百计节约开支,手头还是觉得紧巴巴的。然而,子媳们却不愿交伙食费或只交点“小意思”,让老人长期处在贫困之中。同时还不时显现对老人的不满情绪,嫌老人“太脏”、饭菜煮“太烂”、衣服洗“不干净”等等,着实令老人为难。在父母与子孙分居的家庭中,多因子女工作忙,难得回家看看,使父母倍感寂寞。但每逢假节日到来,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内孙、外孙一大帮蜂拥而至,老父母疲于采购做菜,忙得不可开交。子孙们酒足饭饱之后,嘴巴一抹,一窝蜂似地散去,却不见一人留下“打扫战场”,更无人同老人促膝谈心。而老人还得收拾收拾,忙到半夜才能休息,残羹剩菜还得啃上好几餐。 在农村的家庭中,老人得不到精神慰藉的状况更加普遍。虽有一些孝敬父母的孝子贤媳,但多数婆媳不和, 素有“十对婆媳九对闹”、“娶了媳妇卖了娘”之说。当父母尚有劳动能力、会下田干活时期,矛盾较少;一旦父母丧失劳动能力,便渐渐嫌弃起来,总觉得老人是个负担、累赘。一般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也同时丧失了经济支配权,手头拮据。这时,一些不孝的媳妇们,指桑骂槐,讥讽老人的弱点、缺点者有之;背后散布流言,诋毁中伤老人者有之;事无巨细,公开顶撞谩骂老人者有之;骂“老不死”,甚至于撕打老人者有之。少数不孝子媳甚至虐待老人,唯恐老人不死,更不必说为老人消愁解闷了。有些老人愤而另起炉灶,各自生活。倘若是丧偶的老人,景状就更加凄凉了。这样的老人最低生活可能都得不到保证,何谈精神赡养? 说到丧偶老人,一般青年子女不易理解老人丧偶所形成的寂寞之苦。一些子女能积极为老父或老母的再婚创造良好的条件,并给以有力支持,这应当说是孝子;也有一些子女对老父或老母的再婚百般阻挠和非难,这应当说是不孝的表现。因为子女不可能像老伴一样陪伴老人。再则,老人的再婚是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子女是不能干涉的。上海一位文坛寿星章克标,在他99岁时,让报纸刊登征求伴侣的广告,他说:“我已经没有了性欲,所以仅仅是找个伴侣来照顾生活,聊聊天,以解老年生活的寂寞。”他终于与56岁的林青结为秦晋之好。说明他童心未泯,热爱生命,能够保持欢乐豁达的思想境界。他现已活到104岁。根据专家的临床观察和对世界上数以万计的健康老人的调查发现:所有健康长寿的老人,除了合理饮食、生活规律、适量运动、心胸开朗之外,其共同特征是拥有恩爱和谐的夫妻生活。欧美现代养生专家指出:“老人独居易衰老,提倡鳏寡再婚重温爱情。”因现代医学证实,即使老年人内分泌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但仍可通过做爱感到性的满足和快感。更重要的是和谐的性生活还能反馈中枢神经系统,协调植物神经的兴奋性,改善内分泌功能。其机理在于:当人类在做爱时,体内能产生一种被称为“迪斯”的以基乙胺为主的缴素物质,它能提高肌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增强活力,延缓衰老。 无论城镇或农村,更有触犯刑律的不孝子媳视老人为草芥。如上海市宝山区85岁的韩李氏被其儿子活活冻死;广东省78岁的裴金有因不堪忍受子、媳虐待而投江自尽;上海市虹口区60岁的李顺英因不堪忍受子、媳打骂而服毒身亡;上海市松江区88岁的邱金英4个儿子共有住房53间,她却因无房栖身而服毒自杀;广东省高州县原副县长温某无端打骂88岁老母,致其母悬梁自尽。 以上这些实例,已触犯了刑律,远远超出了传统道德的范围,已不在孝与不孝之列了。什么是孝心呢?广东某杂志有文说得好:孝心是人生的自然本性。人类的优秀品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父母的孝敬来体现的。孝心是对生命延续的一种尊重,是对自身历史的一种爱。一个没有孝心的人等于漠视自己生命的源头,等于退化到低等动物的水平。没有孝心的人通常也是特别自私的人。这种人很会用各种借口来掩饰自己的不孝和自私。孝心是一种品格,是对人的质量的一种陶冶,它随时随地都会从灵魂中流露出来。一个对父母都无孝心的人,肯定不仁不义,无信无爱。 另外,孙辈们对祖父母、外祖父母仍然有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义务。当父母无力赡养祖父母时,孙辈们应承担起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行法律所规定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披露东北某农村一老年人已104岁,其儿子78岁,其两个孙子均己40多岁。由于孙辈的父亲和祖父早已丧偶,父亲长期赡养祖父,积劳成疾,陷入困顿,他遂召集两个身强力壮的儿子开会,劝他们分担供养祖父。但因祖父每天还须喝酒吃肉,他们认为“养不起”,均不接受供养义务。结果,多病的父亲只得艰难也自己承担赡养义务。笔者认为,祖父能活104岁了不得!纵使每天要喝酒吃肉,该他吃喝!孙辈们应尽量满足其要求。因为他的长寿是家族的光荣,民族的光荣! “幸生太平无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时”。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但愿人间真情在,多给老年人一点精神慰藉吧!

『捌』 如何提高老百姓积极参加老年人体检

1:让老人家或家人信得过的体检机构
2:给老人免费后低价体检
3:给老人家足够内的了解,体检,和体检的好容处
4:老人家要的也不多,只求安心,态度诚恳,服务第一的宗旨
5:适当的做些小广告,点出老年人容易的那些疾病

『玖』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春季人民曰报发表了老人家一声感叹“我党真正懂马列的人不多。”谁记得那是何月何日

1975年2月22日,《人民日复报》发制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语录33条。
然后姚、张开始围绕这篇文章发表各种“注释”,
之后,新华社的《关于报道学习无产阶级专攻理论问题的请示报告》,经过姚文元审定,报送毛泽东。

4月23日,毛泽东在报告上,写了批示:
提法似应提反对修正主义,包括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修正马列主义的,不要只提一项,放过另一项。各地情况不同,都是由于马列水平不高而来的。不论何者都应教育,应以多年时间逐渐提高马列为好。
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有些人自以为懂了,其实不大懂,自以为是,动不动就训人,这也是不懂马列的一种表现。
此问题提请政治局一议。
为盼。
毛泽东
1975年4月23日

阅读全文

与党对老年人的政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老年人腿乏力是什么原因 浏览:756
70岁老人肺癌手术吗 浏览:366
长寿花扦插为什么不能施肥 浏览:408
70岁坐飞机需要体检报告 浏览:980
富士康体检忘去了怎么办 浏览:107
女朋友提亲父母不喜欢我该说什么 浏览:613
女生如何告诉父母自己早恋 浏览:11
农村养老保险可以在粤省事办理吗 浏览:379
抖音80岁老人看望78 浏览:177
61岁老人买什么医疗保险 浏览:909
台湾80岁老人 浏览:403
医院210块钱可以体检些什么 浏览:546
80岁月什么原因 浏览:970
辛集退休工养老金认证 浏览:601
养老金迟迟不涨 浏览:531
80岁心脏病人买点什么 浏览:380
发放养老金英文 浏览:894
长寿药股票怎么样 浏览:739
养老保险基数年年涨 浏览:778
洛阳秦皇岛哪个城市更适合养老 浏览: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