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年人足跟痛疼痛的原因是什么
70多岁的王阿姨性格外向,每天和老朋友相约到附近公园进行健步走锻炼,日平均步数超过一万步。最近,王阿姨出现左侧足跟部位的疼痛,疼痛引起她行走不便,自己观察疼痛的部位没有红肿,局部皮肤也没有发烫的感觉。王阿姨来到医院,经过详细的检查,医生告诉王阿姨: 您的足跟疼痛是由足底筋膜炎引起的。
足跟痛既是一个独立的症候,又可以是多种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可表现足底跟部疼痛,可因疼痛伴随踝关节活动障碍、不能行走等症状。患者常常因为足跟疼痛,表现为不愿负重、不能行走。
足根痛的病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足底筋膜炎,也有一部分跟骨骨骺炎、类风湿性跟骨炎、肠病后类风湿病、跟骨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日常生活中逐渐加重的足跟疼痛,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慢性的损伤导致的。一部分患者是由于年龄增大,足底筋膜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组成足底筋膜的纤维组织逐渐失去了弹性,胼胝体变薄,长期持续的牵拉可在足底筋膜的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损伤,并且难以恢复成原有的结构,从而导致足底的脂肪垫缓冲能力下降,而引发的足跟疼痛。另外,有一部分患者是由于骨刺生长引发的疼痛。还有一部分患者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的无菌性炎症,引发的足跟疼痛。
足跟痛通常起病缓慢, 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无急性外伤史,老年人骨刺和滑囊炎所致的足跟痛,在久坐、久卧后,足跟初起着地时加重,稍加活动后疼痛减轻。
对于跟痛症的治疗, 首先在急性发作期的时候,要避免下地行走,抬高患肢,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休息、少走路,少负重,走路太多,容易脚后跟有问题;
第二、换一个鞋底比较软、较厚的鞋,或者穿矫正鞋垫,缓解跖筋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减少地面对脚底部的压力;
第三、如果疼痛不严重可以贴贴膏药,局部涂抹消炎镇痛软膏;
第四、如果外用药不管用,建议口服止痛药,或者到疼痛科或者骨科做一个局部的注射治疗。
② 中年人脚后跟疼的原因_天龙御骨
天龙御骨导读:中年人脚后跟疼的原因是什么?当人在行走时,脚跟部的韧带反复受到拉扯,导致疼痛反复发作,而且体重也与疼痛有一定关系。那么中年人脚后跟疼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目录
一、中年人脚后跟疼的原因
二、脚后跟疼的好发人群
三、如何预防脚后跟疼
中年人脚后跟疼的原因
1、中年人脚后跟疼的原因
跟骨骨刺引起:
症状表现:可在X光片中显示,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隆起的骨刺部位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导致疼痛感产生。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轻重有关,与骨刺大小并无直接关系。
跖筋膜止点炎引起:
症状表现:维持足弓的韧带在脚后跟的止点处由于长期的站立或因扁平足等原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反复牵拉发生充血、渗出,时间长了以后部分发生骨质增生。中年人脚后跟疼的原因
跟骨下脂肪垫炎引起:
症状表现:足底脂肪垫萎缩使足跟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2、中年人脚后跟疼怎么办
跟骨骨刺治疗方式:可切除骨刺,但只有少数人足跟痛消失,大部分人仍遗留足跟痛。怀疑与长期牵拉刺激有关。
跖筋膜止点炎治疗方式:首先改善站立行走的习惯,另外及时就医检查是否存在平足畸形,可以尝试使用矫形鞋垫,必要的情况下需要用药治疗。
跟骨下脂肪垫炎治疗方法:休息,减轻负重和行走,多用热水泡脚,注意穿着软鞋,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口服或外用的药物。
3、中老年人脚后跟疼怎么缓解
自我按摩
用拇指或拇指指间关节按揉足跟部2-3分钟,重点在足跟压痛点。按揉昆仑、申脉、仆参、金门、太溪、照海、大钟、然谷穴各1分钟。用手掌掌面擦足跟部,使之温热。微握拳,以拳眼叩击足跟部,力量以能耐受为度,约30次。
空蹬车、勤踮脚
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的功能,减轻局部炎症。尽量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可以经常踮脚。踮脚有利于通畅足少阴肾经,肾经气血通则脚后跟可得到滋养,疼痛也就缓解了。
穿舒服的鞋
建议多穿软底鞋、“小坡跟”鞋,鞋跟高度在2~3厘米高为最佳,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中年人脚后跟疼的原因
使用足跟垫、足弓垫
足跟垫即在稍厚的鞋垫上画出痛点的位置,挖空,在空处垫上药包。可用威灵仙、白芷以1:1的比例打成药面做成药包。当然也可不垫药包使用。
平足者且有足跟痛者,建议在久站、久行之前垫好足弓垫。足弓垫在药店可以买到,年青人建议选购硬质足弓垫,中老年人建议选购软质足弓垫。自制足弓垫需满足下列要求:软垫高度2~3厘米,并使内侧高外侧低,中央高前后侧逐渐变平,呈斜坡状。
勤踩毛巾
膝盖伸直,然后拿一条毛巾置于脚掌前端,二手分别握住毛巾二侧,向内用力拉至筋膜有感觉到被拉扯为止;每次拉扯后停留10秒钟再放松,重复10次。此动作可舒缓筋膜紧绷,增加筋膜弹性。
脚后跟疼的好发人群
1、长期站立或者长期走路、运动的人群。长期站立或者长期走路、运动,导致局部的压力增高,从而产生炎症。
2、长期坐着的人群。不仅仅是长期站立,长期走路的人会产生炎症,长期坐着的人,长期保持同一个体位的人,脚后跟也容易产生炎症,从而引起疼痛。
3、脚后跟受过伤或者跟骨骨折过的人。脚后跟受过伤或者跟骨骨折,容易引起局部跖筋膜受伤,从而引起慢性疼痛。中年人脚后跟疼的原因
4、糖尿病、类风关、扁平足等疾病的人群。患有以上疾病的人群,脚后跟疼痛的几率明显较正常人高。
如何预防脚后跟疼
足跟疼痛由于病因不同预防方法有所不同。
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发育阶段应避免跑跳,尤其是高处跳下。在症状早期应注意此点。
老年性足跟痛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引起。此期应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减轻足跟负荷。穿软底、后跟部垫一软而圆型垫,圆垫中央凹陷,高度约2~3厘米高,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减肥治疗。
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于足弓减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倾倒,则在长期行走时疼痛出现,故应在足底中央垫一软垫,软垫高度2~3厘米,并使内侧高外侧低,中央高前后侧逐渐变平,呈斜坡状。
类风湿性跟骨炎,应先用药控制类风湿后,并在鞋内垫软垫。
③ 老年人经常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怎么治呢
老年人足跟痛的常见原因有:
1、跟骨骨刺:一般在早晨起床刚下地走动时疼痛较重,走一会儿痛疼反而减轻,起劳累后疼痛又会加重,有时在足跟中央有一个压痛点,用手指触压痛疼剧烈。X光拍
片显示跟骨有骨赘形成。?
2、跟骨滑囊炎:足跟部皮下脂肪形成“纤维垫”,
由于老人皮下脂防减少,“疑维垫”也变得很薄,足跟滑囊得不到纤维垫的保护,行走时受到磨擦、外伤、挤压会引起滑囊炎,特别是鞋不合适更容易引起滑囊炎发生。另还有跟腱炎等。
3、老年骨质疏松:足跟痛也常是老年骨质疏松表现之一,也可以是更年期的症状之一。
4、足跟部血液循环差,局部受凉或损伤后也会引起足跟疼痛。其他少见的原因有肿瘤、
结核等。
治疗:
1、对老人的足跟痛,首先要找到病因,到医院骨外科做一下初步检查,并拍X光片,检查骨质有无异常改变;
2、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
1)适当休息;2)选穿宽松、合适的鞋子,不易穿软底鞋;
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5)长期坚持足部锻炼能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及弹性;不宜过久站立行走,以避免足跟痛的发生。?
3、局部热敷、按摩,每晚用温水泡脚,
促进局部血循环。
4、局部封闭治疗:效果较理想,用普鲁卡因加醋酸强地松龙混县剂作封闭,每周一次,可以减轻、抑制炎症反应。
5、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如;如戴芬
75mg/粒
日1次;
或萘普生
250~500mg
早晚各1
次
;
6、中药泡足治疗:
100克红花、500克艾叶,平均分为20份,每天1份用纱布包裹加水煮开--用水量为漫到脚踝处即可,泡脚。有通经、活血、化淤作用;
五川灵仙汤熏洗治疗足跟痛:
药物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用法:将前12味药物放锅内,加冷水3000毫升左右,浸泡1—2小时,煎沸30—40分钟,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水温下降时可再加热,每次熏洗时间不应少于1小时,早晚各1次。1剂药可用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