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至今60岁以上老人有多少
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占全球老年人口21.4%,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Ⅱ 目前国内养老院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的机构养老起步较晚,现仍处于初步阶段,且养老机构正面临着供不应求和的矛盾。
在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方面,2011年至今,中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自2015年开始,增速明显下滑。2017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增加至15.5万家,同比增长了10.7%,增速较2016年下滑了10个百分点。2018年,尽管民政部还未公布最新数据,但根据历年数据前瞻推测2018年中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仍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速,机构数量保持在17万家左右。
当然,民政部统计的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只是登记在册的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国内养老院供给的全貌。但是,这也反映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养老院供不应求的现状是事实;同时随着国民机构养老意识的强化,必将产生更多的养老院需求,如何提高养老院的数量和质量供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同时也为养老院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养老院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Ⅲ 你如何理解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状况
——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供需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2022年市场规模或突破10万亿【组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老年市场越来越大,但是养老市场却呈现供应不足状态。当前养老模式结构距离国务院提出的“9073”模式结构尚有差距,机构养老数量及质量尚扰春洞待发展,供应不足使得大量外资企业进军中国养老服务市场。
需求方面,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老年人消费能力上升推动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巨大的养老需求为养老市场带来了宽阔的市场前景,预计2022年养老市场规模或将突破10万亿。
养老市场供应不足
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森此2月颁布的《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定义,养老产业,是以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等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养老及相关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包括专门为养老或老年人提供产品的活动,以及适合老年人的养老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活动。
随缓枯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老年市场越来越大,但是企业供给却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主要为“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结构为居家养老占市场份额96%,社区养老占3%,机构养老占1%,距离国务院提出的“9073”模式结构尚有差距。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Ⅳ 90后涌入养老行业:这些岗位人才紧缺、薪资涨幅高,入职即获万元奖励
前几天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安徽出生人口已连续4年断崖式下跌,向社会征询公众意见。
与新增人口数量下跌相对应的,是我们社会老龄化持续加深的事实。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量的18.70%,与十年前相比增加了5.44个百分点。
由此出现了一些与养老、老年人护理相关的新兴职业,2021年以来,BOSS直聘平台的养老产业相关岗位数量同比增长50%,其中涨幅最大的岗位包括 养老护工、保姆、养老社区物业管理员、健康评估师、导医 等,而 (养老院)客房服务员、护工、导购、营养师等岗位薪资涨幅最大 。目前这些职业由于从业人员紧缺,因此入门门槛低、证书含金量高,已经成为新的黄金职业赛道。
1、养老护理员
对于家有老人的工薪家庭来说,养老机构和家庭养护人员是照顾老人最方便的形式。截至2017年9月,我国养老机构总数超过14.46万家,相比于2012年底的4.43万家增长达226%,与此相关的养老护理员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按照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印发的《养老护理员培训大纲》要求,初级养老护理员需要 培训180学时 , 或在本职业连续工作2年以上 。
目前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评定,由各地区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依据市场需要自行开展。培训需要根据各省政策,选择由民政部认定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学习。
2、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指的是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精神状态等健康状况测量与评估的人员,是2020年7月6日人社部发布的9个新职业之一。
目前全国各地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大致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专职指第三方老年人评估机构,兼职则指由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担任评估师,两种类型的评估从业者人数在10万人以上。常见的评估方式分为三类:第三方评估、养老机构评估后再由相关部门抽查或普查、养老机构独立评估。
一级/高级技师评定标准: 80小时以上培训 ,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在 二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 后,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4 年(含)以上 。
点击链接获取完整版职业技能标准: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0年版)
3、公共营养师
公共营养师,指从事人群或个人膳食和营养状况的服务和评价指导,传播营养、平衡膳食与 食品安全知识,促进社会公共健康工作开展的人员。
2020年,民政部颁发《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试行)。文件提到,要在养老院设有专职营养师,为老人搭配饮食,确保营养均衡。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版)》,公共营养师普遍受教育学历应为 高中(或同等学力) ,一级/高级技师培训要求为 100 标准学时 。
点击链接获取完整版职业技能标准:
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 年版)
4、康复治疗师
康复治疗师属于医学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职责为: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作业能力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功能训练、作业治疗的康复治疗计划。
大部分地区的康复治疗师资格证,要求康复相关专业才能报考。像运动康复、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虽然有一定相关,但属于非医学与卫生技术专业,因此是不能报考的。
参加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者,由人事局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卫生部用印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且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证书含金量很高。
5、心理咨询师
根据我国《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试行),养老行业对心理咨询师职能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精神支持服务
提供环境适应、情绪疏导、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服务,服务人员应为社会工作者、护士、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养老护理员。要求服务人员熟悉机构内心理/精神支持服务流程,掌握心理/精神服务的方法与技巧。
2、安宁服务
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哀伤辅导和后事指导服务。服务人员为社会工作者、养老护理员(取得养老护理员四级或更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护士、医生或心理治疗师,要求服务人员接受临终关怀知识相关培训,具有人道主义素养,掌握安宁服务的相关知识及技能。
需注意的是, 2017年我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认定取消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职业资格考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也不得变相开展资格资质许可和认定。
现在能考的证书,只有人社部《心理健康指导专项能力证书》,这个证书也只能显示“合格”或“不合格”,并非专门的执业资格证。
2021年3月份,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设立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该中心将协助拟订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开展心理健康机构和人员的规范管理。想考证的同学,可以先接触商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把自己的学历、技能、实操经验补足,同时关注该中心发布的官方信息。
参考资料:
[1] 潘美儿:建立养老护理员职业准入制度
[2] 民政特有行业(养老护理员)职业初、中、高级申报条件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试行)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0年版)》、《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版)》
Ⅳ 养老机构数有多少家
养老机构,是目前北京养老市场上的主力军。据调研,截至2017年10月,北京16个区县内正常运营的养老机构共有490家,其中:东城区12家、西城区32家、朝阳区58家、海淀区46家、丰台区32家、石景山区13家、大兴区41家、门头沟区11家、延庆区33家、房山区46家、通州区家、平谷区31家、怀柔区17家、昌平区52家、密云区29家、顺义区18家。朝阳区拥有的养老机构数量居北京各区之首,其次为昌平区、海淀区和房山区。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当前正处于中度老龄化时期。北京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40.5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5.7%,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老年人口比例为24.7%。
Ⅵ 我国养老机构数有多少家
据报道,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我国养老机构总数超过14.46万家,相比于2012年底的4.43万家增长达226%。
与此同时,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2012年底达1.94亿人,占总人口的14.3%;而到2016年底,这一人数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总体看,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我国近年来养老机构建设力度和提质升级力度不断加大,养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针对养老机构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民政部制定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等规章,同时发布了《养老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等国家标准。目前养老服务领域已发布执行12项标准,有19项标准正在制定。
尤其是,为尽快在养老院服务质量上有明显改善,民政部等六部门2017年3月联合在全国发起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提出9项重点任务,并明确提出了到2017年底和到2020年底的分阶段目标。2017年,该行动对全国4万余家养老院进行排查整治,处理隐患近19.7万处,依法取缔、关停、撤并养老院2122家。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繁荣发展养老服务业,并将共同压实地方在养老院服务质量问题整治中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健全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
Ⅶ 养老服务人才缺口达到近170万!“用人荒”成为养老行业一大问题-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3.5%,在“十四五”期间这个数字将达到14%,中国将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 社会 ,人口结构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失能、失智、独居、高龄老年人日益增多,养老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不少地区部分养老机构已经面临养老人员缺口大,离职率高的问题。 不少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希望尽快采取措施增加养老人员的行业吸引力。
目前,国家制定了9073年养老模式,初步建立了90%老年人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医疗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无论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养老专业人员,尤其是护理员岗位的支持。但当前养老专业人员数量缺口巨大,增加了养老服务供给压力。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5.7万个,养老服务床位813.5万张,仅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 4计算,至少需要养老护理员200余万名。 然而,我国目前养老护理员仅有32.2万名,缺口达到近170万。
养老行业的护理人才缺口为何如此巨大? 有二个主要原因。
一是从业者离职率高。 这一点体现在高强度劳动与低水平的薪资。面对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养老护理人员往往需要兼职多职——保姆、护士、按摩师、心理咨询师等,从吃喝拉撒的基本生存需求到吸痰导尿、精神咨询等辅助医疗技能都需要掌握。
但据2018年劳动保障部门发布的养老行业工资指数显示,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省级城市,我国养老人员的平均月薪只有2272元。该工资水平基本上排在调查城市的最低收入标准中,有些城市甚至低于城市的最低收入工资标准。在更多的三级和四级城市,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将会更低。
二是新增的年轻劳动力较少。
工资收入偏低、工作条件艰苦、职业上升路径不明晰等原因,制约了护理员尤其是年轻护理人才的进入。
其次,“钱景”和前景都不明确,也让不少年轻从业者离开养老服务行业。
除了这两个直接原因,其他因素也制约了养老专业人员的补充。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普遍表层问题是入住率较低,平均入住率大致在50%左右,部分入住率不到40%甚至只有20%左右。而入住率越低经济效益就越差,服务人员工资就越低,这样就招不来也留不住合格员工,也难以花钱提升内部设施, 这些都会影响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差就更留不住老人,形成恶性循环。
从业者离职率高,新补充的劳动资源少、机构盈利难...多方因素导致用人与供给产生较大鸿沟。业内专家甚至“用人荒”来形容当前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短缺问题。
目前,全国有200余家院校开设了养老服务专业,培养养老服务专门化人才。虽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已经逐渐对养老护理员国家资格水平评价进行了取消,这大大降低了养老护理行业的准入门槛,使得养老护理员不必持证上岗, 但是这一缺口仍然较大,养老行业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
基于该痛点,养老行业可以通过结合“分享经济”模式来解决燃眉之急。
通过整合机构端附近医院、诊所、家政中心、心理工作室等“准”养老资源,打造全年龄无边界养老。
机构收到老人的需求工单后,可以通过蓝色 健康 智慧康养服务生态平台匹配第三方服务资源,如家政公司、心理咨询工作室,甚至是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照料、心理慰藉、 健康 教育和慢病管理等多元社区照料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机构能够快速匹配到专业人员,为老人提供更专业、更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并有效节省人才维护成本。
提高薪资待遇仍是现行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从业时间越长、技能水平越高、护理员级别认证越高的人工资越高,自然就会有人愿意留下来。 养老行业的良性成长,同时需要 社会 力量多方参与, 探索 养老护理员发展新模式,既对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提供标准,又对养老护理员行业的道德水平和服务意识提出要求。
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思维解决,亦是一个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