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满族的节日风俗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商都文化网配图) 5、太阳日:农历二月初一 满族人认为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鸡。予喻金鸡报晓,迎日出。 6、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满族认为这一天要“引龙回家”,即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边。灰道弯曲如龙,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给男孩理发,是“龙抬头”的日子,希望男孩变得聪明、学业进步。这一天还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这天吃饽饽(饺子)叫吃龙鳞,吃烙饼叫吃龙皮,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粪,吃锅贴叫吃龙爪。 7、结缘日:农历四月初八 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要“普结善缘”,用煮熟的一碟盐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对方两颗“结缘豆”,表示“普结善缘,天下一家”。结缘都是先敬长辈长者,长者再从自己碟内掐两颗给晚辈吃,表示不分长幼尊卑,团结友善。 8、民俗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 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为满族同胞的除“颁金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民俗节。是沈阳满族联谊会于二 OOO 年六月份邀请辽沈地区满族专家、学者进行考查论证后确定的。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举行民族庆祝活动。
满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锋宽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陪搜,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银乱亮”。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旗人,注意这里是按大小排序的。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都有哪些节日 传统节日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满族传统节日的介绍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长春市),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
满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满族的传统节日
1.颁金节:
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2.上元节:
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3.走百病:
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添仓节:
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5.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6.虫王节:
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7.中元节:
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8.开山节:
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9.腊八节: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10.小年: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11.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12.吃肉节
古代满族人没有历法,自古与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许多节日与中原一样,但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月一日是汉族的中和节,食用江米面作的太阳鸡糕,糕上印金鸡圆光,用以祀日。在历史上,满族人把二月初一叫吃肉节,对老北京的满族人来说,是一个极盛大的节日。《那桐日记》中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一日,某刻进内,坤宁宫吃肉,辰初礼成,西苑门论班,外务部值日。”金易、沈义羚所著《宫女谈往录》中也有对吃肉节的记载。这一天主角是皇后,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晋去祭堂子,负责在坤宁宫中主持向灶王祭礼献牲的仪式。与汉族不同的是,满族人来自东北白山黑水地区,那里的春季物......>>
请问满族的民风民俗?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满族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汉、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就是辽代女真未被编入八旗的后人,但他们是今天满族的近亲,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当时相当数量的辽东 *** 、蒙古人,少部分朝鲜人,甚至一些俄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入了满族。作为血统最为“纯正”的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洲),其他 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 “清”,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建国以后延用满族称谓至今。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满族许多节日受到汉族人影响,在今天也过一些汉文化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并影响汉族,今天汉族也将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
满族的填仓节有哪些习俗 满族添仓节习俗活动
填仓节分大小,小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为祭以祈年丰,亦称“小天仓”、“小添仓”;大填仓则在二十五。《介休县志》:“二十日,名‘小天仓’。煮黄米糕,燃灯礼佛。”《大同志》:“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添买米面、柴炭等物。”
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添仓节,在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添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和饺子,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名曰填仓、添仓。
满族填仓节由来
“添仓节”是古代民间祈年节俗,在农历正月二十五。《帝京岁时纪胜》,“(正月)念五日为填仓节。”届期,人们或饱食以表示填满了仓,或用灰等围出仓的形状,在其中放些粮食以示仓满,或祭祀仓笼之神,以祈一年粮丰仓满。填仓节分大小,小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为祭以祈年丰,亦称“小天仓”、“小添仓”;大填仓则在二十五。
《介休县志》:“二十日,名‘小天仓’。煮黄米糕,燃灯礼佛。”《大同志》:“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添买米面、柴炭等物。”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
添仓节,在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添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和饺子,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名曰填仓、添仓。有的地方添仓节,做“雨灯灯”,灯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
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哪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则证明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装甲在哪个月需雨水最多来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满族的添仓节时,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匹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满族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满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大米、秫米喻之龙虎,故又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将秫米放宽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蕃蒿、蕨菜等)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麂、獐、狍、雁、鱼等。尤喜食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
常见的菜肴有:[白肉血汤]:将鲜猪血灌入鲜猪肠内煮熟,切片,与白水煮成的猪肉切片后同码盘中,佐以韭菜花、蒜......>>
Ⅱ 满族的风土人情
满族的风土人情(简单点)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矗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关于满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 去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每年除夕夜还要把祖先画像,俗称“老影”悬挂在西屋墙壁上进行祭祀。满族也和我国西南的瑶族、瓦族 等游猎民族一样将家犬视为重要财产不许轻易宰杀,有忌打狗、杀狗和食狗肉的习俗。传统的满族老人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知橡;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满族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先说一下,在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他们那的摆手舞很不错。。还有过几万人一起跳的,之隆重,你可以找酉阳的人发给你看一下图片或者SP,我的被我不小心删了,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搭塌旁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衫好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满族的风土人情20字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
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
皮帽进家来。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
不许拴牲口等。
介绍满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共98字 字太少不够用
满族人有什么生活习俗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
满族的地理位置,人口和风土人情等资料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郸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 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满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户”,且分上下两层,窗棱以万字或工字为格,窗外糊纸,开关朝外,“恐夜间虎来,易于闯入”,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用它。此外,房梁上常悬着悠车,用桦木皮(木威)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出生的婴儿就放在里面睡觉,母亲边悠车边哼着摇篮曲。所以有民谣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
满族有什么特别的习俗? 满族的风俗 满族的生育习俗与汉族的大体相同,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满族的生育习俗中又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特有的风俗。 满族信奉萨满教,因此,若三十而无子,则要请萨满求子。妇女怀孕时有诸多禁忌,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参加他人婚礼,不准侍奉神祖等。孩子出生前,要请萨满向佛托妈妈祷告。产房不能设在西屋。孩子出生时,炕上要铺草,孩子生下来,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则悬弧(树条作成弓形,中间插一羽毛作箭)于门左,如果是女孩,则挂红布于门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请儿女多、身体好的妇女给他喂第一次奶,称为“开奶”。然后,在第三天时为孩子行沐浴礼:用放了槐树枝、艾蒿叶的水给孩子沐浴,并说一些祝福的话。再用姜片和艾蒿给孩子擦身,用新布沾茶水擦婴儿的牙床,让婴儿大哭为大吉,称“响盆”。用一根大葱打婴儿三下,是“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之意。孩子生下第七天,要抱进摇车,称“上车日”。摇车,也叫悠车。“养活孩子吊起来”,是关东“三大怪之一”。悠车育儿方便工作而且安全,这是由于狩猎生活而遗留下来的育儿传统。孩子满一个月后,要做“满月”,挂上长命锁,下摇车,取名;满百日时,娘家送馒头一百,谓之“蒸(增)百岁”,送钱一百,谓之“百岁钱”。满族有睡“扁头”的习俗,即让婴儿仰卧,枕内装小米或高粱米,各为“睡头”,时间长了,后脑勺就变扁平了。孩子至一周岁时,有“抓周”之礼,以测试孩子将来的志向。往昔,满族自孩子降生时起,要给他挂上猪牙,以求孩子体健身强,可早立世。孩子五岁前,必须“跳喜神”(家祭)。在这一天,杀鸡做糕,祭祀祖先。 满族还有一个习俗是“换锁”。孩子降生时,悬于门外的弓矢和红布条,待其满月后收回拴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的子孙袋中。向佛托妈妈祭祀求福时,将子孙绳拉到院中柳树上,萨满用柳枝给孩子洒水,驱除邪魔。然后,将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身体上,三天后,收回放到子孙袋里,因五彩线俗称“锁线”,所以此俗称“换锁”。 满族是一个重礼节的民族,俗称“满族礼大”。满族先世古风中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又接受了儒家思想,恪守“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繁琐、严格的礼仪。 尊上敬老是满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者必鞠躬垂手而问“赛音”(满语的“好”之意)。平日里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大安又称“打千儿”,满语称“埃拉搭拉米”。动作是:先掸箭袖,袖头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后弯,头与上身稍向前倾,左手贴身,右手下垂。 请小安就是问安,即垂手站立问好。妇女请安时,双腿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俗称“半蹲儿”。往昔满族贵族之家,晚辈对长辈每天都要请安,谓之“定省”,分早安称“省晨”和晚安。 抱腰礼是满族大礼,也称抱见礼。行礼时,行礼人右腿抢上一步,两手张开,左膝着地,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头轻轻顶于受礼者胸下,受礼者略弯腰,双手轻抚施礼人的头。 擦肩礼是平辈相见时,“打千儿”后,互碰双肩表示亲近,俗称碰肩膀头。 叩拜礼是满族大礼,也叫“叩头”,一般在重大庄严的场合时施此礼,有头掸袖、跪、叩头等动作。祭祖跳神烧香时叩三个头,见皇上则要三拜九叩。 拉拉礼是满族妇女的常礼。一般两个平辈妇女相见时,互拉双手问好,称“拉拉礼”。 抚鬓礼是满族妇女拜见公婆或宾客、长者时施的礼。行礼时,妇女以右手指从眉上额头至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满族有重小姑的习俗,满族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很高。 满族人大方好客,有客人来均热情招待,尽出所有,东北民间待客上菜仍以成双碗碟为习,且内眷不避。 在满族聚居的地方,邻里之间......>>
Ⅲ 炉霍县详细资料大全
炉霍县属四川省甘孜州,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北部,东接道孚县,西北与甘孜县相邻,西南与新龙县接壤,北面毗邻色达县,东北则与阿坝州的壤塘、金川两县相邻。川藏317线从东南至西北贯通全境,历为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马古道之重镇。炉霍县是康北中心,交通要地。属半农半牧区。
2011年炉霍县辖区面积5796.64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71个村民小组,年末总人口为45960人。
2011年,炉霍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9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4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61元。2011全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0.45亿元。
炉霍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根据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抵达炉霍,在此驻扎修整半年多时间,建立了县、乡博巴 *** 。2011年4月10日17时02分,炉霍县发生5.3级地震,全城停电,部分房屋有开裂现象。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Ⅳ 那些寺庙有居士养老院
灵岩山寺,金山寺,福鼎市资国寺,东台弥陀寺等寺庙里都有。
1、灵岩山寺
灵岩山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驰名的明胜古迹和风景游览胜地。地处太湖之滨,毗邻木渎镇,距苏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居高临下,湖光山色,蔚为壮观。
因为以前多其四石,犹如灵芝壮,故山名灵岩;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势右转似象回顾状,故又名象山。
2、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沙文乡阳尖坡。阳尖坡所在地为文笔山脉,海拔,山顶直径约一百多米,山顶有一股泉水涌出,常年不断。一千三百多米高。
明末清初之际,吴老金途径经此地,见山势奇特,认为是一块佛门圣地,遂请来一尊观音菩萨,并就地取材利用乱石木柴茅草搭盖一小间简易观音庙。后来王国衡居士听说阳尖坡观音菩显圣,遂在此搭盖一间茅棚,整日敬香拜佛,同时在附近地区广泛宣传。
信教群众日益增多,挂功德积资金,新修简易庙宇。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会办会期间,周围信众上山拜佛敬香络绎不绝。
3、福鼎市资国寺
千百年来资国寺香火燎绕梵音广播,很多著名的高僧大德修行于此,鼎盛时期十方贤达云集,常住僧众千余人,占地数千亩,一直是汉地佛教唯裂高重要的禅宗祖师道场。自唐代道殷大师入住资国寺起,一直保持着农禅并重、自给自足德古朴道风,是佛教禅宗公认的清修道场。
一千多年来,资国寺历炼风雨、战火、天灾人祸的侵袭,虽几经修缮但目前大部分古建筑已被破坏殆尽,所余残垣也风摇雨蔽。
2001年月,当代禅宗大德——青原山净居寺方丈体光老和尚率领十余名弟子来到资国寺,为重修资国寺募集善款并亲自组织进行修缮工作;先后募得善款几百万元,修缮了大雄宝殿、山门殿等,老和尚四方奔走发心重建资国寺,于05年元月圆寂。指尺
4、东台弥陀寺
弥陀寺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北首,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年(公元1575年),当时名为北极殿。如今,古庙已不复存在,但北极殿弥陀寺不甘百年沉寂,上追祖德之遗风,下思众生沉沦源咐之疾苦,于佛历二五五零年开始筹措修复。
弥陀寺建成后将成为十方净土专修道场,供四众弟子研究佛法、弘扬佛法、修身养性、临终助念、持名念佛之活动中心。望十方善信、大德长老、护法檀越发起聚沙尤其塔之志,共襄胜举。本寺两序大众愿与十方善信一道,筑福田基,耕福田海,共植往生西方之菩提胜因。
5、东林寺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
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
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至2014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
Ⅳ 佛教寺院养老——福鼎资国寺弥陀村安养院入住指南
1、弥陀村安养院的宗旨和缘起
资国寺住持贤志法师发起悲心大愿,以「文化、教育、禅修、净土、慈善」五大弘法理念,从「知恩报恩」思想出发,自1997年提出「弥陀村」理念,带动佛教养老大型公益慈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解决社会和家庭的养老压力:1999年开始建设弥陀村,历经二十年的时间,先后建起了三期佛教安养院——弥陀村,能够容纳社会老年居士、老年出家师父和出家师父的父察友母可达1100多人(床)。
资国寺致力于奉献弥陀村的建设,是作为服务于社会的一项标志性工程!积极践行人间佛教的精神,努力打造人间净土。
2、去弥陀村安养院养老是否有年龄限制
弥陀村安养院原则上入住60岁以上、有佛教信仰者(低于60岁,信仰坚固者也可以申请),身心健康,无传染疾病等。
3、弥陀村招收义工吗,如何报名
我们招收义工。参加义工,服务道场,亲近三宝,有助于您的培福增慧。有志愿者请联系资国寺义工服务中心,我们会定期进行义工培训。联系电话:
13328936622 弘法部热线
13365038833 孙居士
15901845474 陈居士
4、没有佛教信仰的人是否能到弥陀村安养院养老
目前限于条件,资国寺尚未对没有佛教信仰者提供养老服务设施。
5、弥陀村安养院房间的收费标准,如何办理手续,何时可以入住
第三期弥陀村安养院,是针对在家居士或出家法师的父母在此养生养老、静修佛法而提供租赁的公寓房,住房面积从24平米至50平米不等。
入住协议上明确标注使用年限为20年,超过20年者免费使用终生,如果入住没超过20年者(往生或其他原因离开),可根据使用的相应年限退还余下年限的租赁费用,或留转给亲友继续住满20年租赁期均可(但需另行补充协议)。
每个月伙食费用(纯素)400元至600元不等(根据个人经济情况而定,详情请参考入住协议说明)。
在选好满意的公寓房后就可签定租赁合同,立即生效。如果是装修好的公寓房则可马上入住。
6、是否可以先到弥陀村参观考察
欢迎各地善友随时前来参观考察。联系电话:
0593—7815106 客堂
13860334863 善利法师
18268986111 圆融居士
16712038905 黄居士
7、如果只是想来资国寺小住静修一段时间,如何收费
欢迎您和家人朋友随时前来静修,食宿随喜乐捐。本寺院不定期举办禅修营、念佛七、各项佛事法会、及各类传统文化课程等,敬请选择参加,详情请关注资国寺公众号。
8、弥陀村的基础设施和日常活动有哪些
弥陀村基础配套设施和日常活动有:
1)中医养生馆/医败樱槐疗康复中心
2)自助颂返餐厅/便利店/图书馆/视听室/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房/户外运动场所
3)念佛堂/诵经堂/禅堂
4)24小时即时呼叫服务/救护/全覆盖电子监控
5)专业服务管理团队,家庭式温馨服务
6)弥陀村每月定期举行精进念佛七法会,平时弥陀村念佛堂都有法师带领常年念佛。
7)每周末提倡子女和亲人们来探望老菩萨。
8)每星期有安排一位法师为老菩萨们上一堂净土佛学课。
9)农历每月十五日,为当月出生的老菩萨们集体做一次生日活动会,还可以配合老菩萨的亲属举办寿诞佛事和寿宴。
10)每年组织一到两次名山古刹朝山拜佛活动。
9、弥陀村安养院有安排全护理吗(如瘫痪、痴呆、久卧病床等)
弥陀村安养院有安排全护理功能。这是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事,既可减轻子女的负担,又可给老年人一个安详的晚年。详情请咨询:
0593—7815106 客堂
13860334863 善利法师
18268986111 圆融居士
16712038905 黄居士
10、弥陀村安养院的老菩萨们如何接受临终关怀,往生后应如何办理后事
中国有一句俗话「养老送终」,所以我们对于临终关怀有周到的服务。由师父带领的助念团轮班助念。往生后24小时,佛声不断。24小时后净身、更衣、入殓,移至本寺专设灵堂,配合家属给亲朋好友尽最后的亲人告别。然后择日出殡火化。火化后灵骨回归资国寺圣公舍利塔进行永久安放(给子孙后代留作纪念)。
11、如确有困难,是否可以宽限
资国寺以「寺院养老,资国先行,善行天下,孝敬和谐」的思想精髓,为现世的众生奉献一片志诚的慈悲与关怀。 故如确有经济困难,并能专心于修学净土,发愿往生者,可以向本寺申请免费入住(双人间、四人间)。
Ⅵ 中国哪个城市最适合养老
你好,亲,一、广东湛江
有着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湛江虽然是一个三线城市,但是来到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吵闹,也没有小城市的交通不便,在这里可以看着蓝天白云,看着碧海轻纱,漫步其间,好不快活!也难过,被选为最适宜养老城市第一名。相比于其他城市,湛江并没有那么的出名,但是各个方面都十分的优秀,城市规模正好,也难怪网友发出意想不到的感叹!
二、江苏苏州
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8家5A级景区独占鳌头,分别为金鸡湖景区、拙政园、周庄古镇、同里古镇、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留园、虞山尚湖旅游区、吴中太湖旅游区,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州所蕴含的气质是婉约的亭台楼阁,拥有独特的江南气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对苏州的最好写照了。地方特产有丝绸、苏绣等美食就更多了。
三、山东烟台
环渤海地区重要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著名的蓬莱仙岛就位于这里,此外还有八仙过海三仙山旅游景区,连神仙都觉得好的地方这里肯定没错!烟台的特产十分的丰富,烟台苹果相信大家都一定吃过,除此之外还有烟台焖子、鲜鱼水饺等。
四、山东威海
山东半岛区域中心城市,三面临海与大连相望,航运发达,距离韩国较近,可以坐船抵达,旅游资源丰厚,有刘公岛等众多岛屿,也有甲午战争博物馆等,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海鲜便宜,可以放开的吃吃吃,威海有山有海,生活在这里,一定没有错!
五、江苏扬州
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区域之一,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百强城市中位于第45位,著名的旅游景点有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这个风景区是一个世界级公园,康熙与乾隆曾经6下江南,每一次都会在这里停留。对这里的景色无比赞叹,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经济发达,繁荣,美食有名满天下的扬州炒饭,味道一绝。也有高邮的咸鸭蛋让人回味无穷,和返空气质量好,每到一个地方都是风景。在这样的=城市住足养老,可真是相当享受了。
六、广东中山
顾名思义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古称香山,与深圳和香港相望,位于珠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风景宜人,其唤郑饥中最著名的便是中山故居,这是孙中山先生从小居住的地方,有中山先生许多美好的回忆,孙文西路旅游文化步行街依然保留着许多上世纪的景物,漫步其中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时代,也别有一番风味,美食特产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神湾菠萝,由于雨水充沛所以形成的菠萝皮薄肉厚,香甜无比,吃完之后依然回味无穷!
七、浙江舟山
周边的城市有上海、杭州、宁波等,有初五长江三角洲的腹地这个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十分的优越,处于这地理位置想要经济不发达都非常的困难,有“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有着众多旅游景点,名满天下的普陀山便位于这里,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金庸小说里所提到的桃花岛也在这里,等到夏天,桃花开满,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在这里生活,冬暖夏凉,沙滩、蓝天、海鲜。惬意的生活在这里等你。
八、河北北戴河
离北京和天津都非常的近,交通方便,是闻名中外的养老胜地,有着国家级的养老院,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风景宜人,著名的景点有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孟姜女庙、秦皇求仙入海处、海上运动中心、新澳海底世界、野生动物园、鸽子窝公园、金山嘴、老虎石、北戴河名人别墅、联峰山、滑沙场以及众多的滨海浴场和各类主题公园等有来了就不想走!并且在当地还有许多的招牌美食,像粉鸽子、青龙豆腐干等极具特色。
九、四川成都
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可以说是西部的心脏。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经济发达,四季分明,美食众多,就像赵雷的成都唱的一样,成都生活节奏较慢,来养老最适合不过了!
十、广东珠海
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气候为南亚热带与热带过渡型海洋性气丛扰候,经济发达,气候宜人,可以在海边吹吹风也可以在午夜酒吧聆听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Ⅶ 适合老人去的旅游景点
山东烟台
烟台被评为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 空气清新,三面环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著名景点包括马洋岛、金沙滩和蓬莱阁。 烟台最好的季节是从六月到九月。是一个生活节奏比较慢的城市,非常适合放松。 想象一下,在慢悠悠扰李的海风中走在沙滩上,别提有多舒服了。 烟台最著名的特产是大樱桃,鲜嫩多汁。别忘了尝一尝。
浙江杭州
俗话说,上袭亏有天堂,下有苏杭。 浙江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经济富裕,风景秀丽。 著名的景点有西湖、灵隐寺、普陀山,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值得一看。 众所拍李神周知的白蛇传说发生在西湖,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山。 如果你想游览名胜古迹,拜佛祈福,那么杭州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Ⅷ “完”字可以加什么偏旁部首
完字可以加“阝”组成的新字为:院
完字可以加“氵”组成的新字为:浣
完字可以加“艹”组成的新字为:莞
一、完拼音:wán
释义:
1.全;完整:~好。体无~肤。覆巢无~卵。
2.消耗尽;没有剩的:煤烧~了。信纸~了。
3.完结:事情做~了。鱼离开水,生命就~了。
4.完成:~工。~婚。这项工程什么时候才能~?
5.交纳(赋税):~粮。~税。
6.姓。
二、院拼音: yuàn
释义:
1.(~儿)院子:场~。四合~儿。~里种了许多花。
2.某些机关和公共场所的名称:法~。国务~。科学~。博物~。电影~。
3.指学院:高等~校。
4.指医院:住~。出~。
5.(Yuàn)姓。
三、浣拼音:huàn
释义:
1.洗:~衣。~纱。
2.唐代规定,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将每月分为上浣、中浣、下浣。后来借作上旬、中旬、下旬的别称。
四、莞拼音: wǎn 、 guān 、 guǎn
释义:
[ wǎn ]
〔莞尔〕微笑的样子。
[ guān ]
俗称席子草。水葱一类的植物。
[ guǎn ]
用于地名,如东莞(在广东)。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完,全也。从宀,元声。古文以为宽字。
白话版《说文解字》:完,保全。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元”作声旁。古文把它假借为“宽”字。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完美[wán měi]
完备美好;没有缺点:~无缺。~的艺术形式。
2.没完[méi wán]
(事情)没有了结:他欺负人,我跟他~。
3.完成[wán chéng]
按照预期的目的结束;做成:~任务。~作业。计划完得成。
4.完工[wán gōng]
工程或工作完成:该工程已于上月底~。
5.完善[wán shàn]
完备美好:设备~。
Ⅸ 九江居士养老院地址
九江居士养老院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东林寺有居士养老院,1983年,东林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