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分别称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各称什么
20岁:加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岁:鲐背
(1)老年人的雅称扩展阅读:
儿童称谓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老人称谓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❷ 100以上的年龄老人雅称叫什么
100以上的老人雅称来期颐不自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❸ 老年人的各种别称
中国传统上对于老年人的高龄有些褒义的称谓。
◆60岁:耳顺之年、花甲之年、耆[qí]艾: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中寿:七十为中寿。耄[mào]:民间有“人到七十古来稀”之称。
◆77岁:喜寿。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伞寿[8]耋[dié]:指八九十岁的年纪。[9] [10][11]中寿:指80岁以上。
◆88岁:米寿
◆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
◆108岁:茶寿: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即得108岁。
注释
1、《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年老的。
2、《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3、花: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4、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5、杜甫有《曲江》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6、《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耄。”
7、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9、《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10、《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11、《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12、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13、《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❹ 百龄老人又叫什么别称
年龄的别称
我国对不同年龄的人给予了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一回般都是古已有之。从这些称谓中可以知答道大概的年龄。
孩提
幼儿时期
总角
童年时期
及笄
女子15岁
弱冠
男子20岁
花信
女子24岁
而立
30岁
不惑
40岁
知命
50岁
花甲
60岁
古稀
70岁
喜寿
77岁
米寿
88岁
白寿
99岁
耄耄
80-90岁
期颐
100岁
❺ 八十岁老人怎么称呼
八十岁老人称为杖朝之年。但见到这些老人,如何称呼这些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称呼这些老人。
自己年龄较小,可以称呼老爷爷老奶奶或称呼爷爷、奶奶;自己年龄稍大一些属中年范畴,可以称呼他们老爷子,老奶奶,老人家,老大爷。也可以称呼男性老人为老先生。
(5)老年人的雅称扩展阅读:
八十岁,拼音是bā shí suì,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这个年岁的称谓为杖朝之年、中寿。岁,是年龄的计量名词。语出《汉·曹操·对酒歌》。
其他的年岁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0岁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女子13岁
及笄:女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仗朝:80岁
耄耋: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100岁
❻ 我国古代对过六旬的老人的雅称是什么
古代年龄称谓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内,可组成容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耳顺之年
出处:《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❼ 求各种人死的别称
1、崩:天子死曰崩,例如驾崩、山陵崩等。
2、薨:诸侯死曰薨。
3、卒:士大夫死曰卒。
4、不禄:士死曰不禄。
5、死:庶人死曰死。
6、圆寂:佛教用语,指僧尼死亡。
7、涅槃:佛教用语,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也用作死的代称(指佛或僧人)。
8、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端坐死亡。
生理学死亡如今被看成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事件,因为曾经被认为指示死亡的条件是可逆的。在死亡过程中,生死分界线位置的取决因素已经超越了生命体征的存在与否。
一般来说,用临床死亡来判断法律死亡既非必要,也不充足。如果一个病人心脏和肺都在工作,但已经被判定脑死亡,即使临床死亡还未发生,也可以宣布法律死亡。
奇怪的是,随着科学知识和医学的进步,对死亡精确的医学定义反而变得更加问题重重。
1、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zu)”,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2、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3、按特殊原因
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4、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
5、其他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
❽ 老年人的各种别称是什么
1 老苍 [ lǎo cang ]谓头发苍白的老人。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2 花甲[ huā jiǎ ]指六十岁的老人。《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3 古稀 [ gǔ xī ]指七十岁的老人。杜甫《曲江》诗:“清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4 耄[ mào]指八十、九十岁的老人。《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日耄。”
5 期颐 [ qī yí ]指一百岁的老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6 老宿 [ lǎo sù ]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的人。如文坛老宿。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称之。”
7 老父 [ lǎo fù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8 老丈 [ lǎo zhàng ]对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称号。《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官僚也。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
❾ 八十岁老人称为什么
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❿ 古代对老年人的称呼或自称有哪些
古代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对于称呼的礼仪要求也非常多,长辈们的自称和称呼就已经多得让人有些傻傻分不清。长辈的自称有老朽、老夫、老汉、老叟、老身、老妇、老妪、奴婢、贱妾、奴家、吾、余等,对长辈的称呼更是繁多,比如“家父”,“家母”,“令尊”,“令堂”等等。
对于自己已经逝去的父母的尊称有先父、先母、先严、先慈,从这一个称呼当中也可以得知“先”在古代有“逝去”的意思。对于别人家的父母也有不同的尊称,一般都会称作“令尊”和“令堂”,“令”在古代有对对方的尊称的意思,比如“令妹”就是对对方妹妹的尊称。古人对于老师也是非常尊重,所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古人对老师的尊称有“恩师”“夫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