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临澧县养老院

临澧县养老院

发布时间:2021-11-14 04:43:09

㈠ 关于梦想的高考作文素材最好是时下的和新颖的

感动中国每年评选的人物最合适~高考作文的点击率很高~你可以在这里看看~
http://www.farmer.com.cn/xwpd/tjyd/201402/t20140211_937487.htm颁奖词不错,可以背下来~会加分的~
比如这个素材可以谈谈对梦想的坚持~
2014感动中国人物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颁奖词】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4感动中国人物第二位: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
【颁奖词】崇仁厚德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事迹】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2014感动中国人物第三位: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陈俊贵
【颁奖词】心比金坚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事迹】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四位:带领村民致富 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
【颁奖词】一秉至公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事迹】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五位:“油菜花父子”35年的追梦路--沈克泉 沈昌健
【颁奖词】梦想天开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事迹】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11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㈡ 感动中国2013(2014年播的)十大人物观后感

给你范文吧
范文一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4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范文二
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会电视,我还不知道今天就演感动中国。
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98岁的胡佩兰奶奶一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格桑吉德教书的那个地方,拍的那个小孩子,穿的那么脏,那么破,我们随便给他们一点也是好的,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好意思浪费,怎么好意思随便把衣服什么的丢掉,应该捐出去。还有捡破烂资助孩子上学的刘盛兰爷爷,他活的那样勤劳;还有为孩子凑学费在生命的最后抢时间为孩子们绣制清明上河图的母亲姚厚芝,时间对她来说多么宝贵,我想她每天都会企盼哀求上天能多给他一点时间,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所浪费的今日,是昨日殒身之人所期盼的明日。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真的是有很苦的地方呐,真的是有需要捐助的地方(不过还是建议有可能的话少通过红十字会神马的中间途径)。还看到因为急着救孩子跳水导致高位截瘫的方俊明,很欣慰他工作的工厂很够义气,他的母校也很好,会有孩子们组成专门的义工团去陪伴他,其实这就是他们学校的一个精神楷模。还有自己捡破烂省吃俭用的刘盛兰老爷爷,在他家里的墙上贴着义工团的孩子们去陪伴他的照片,他说这让他很温暖,我当时就想,原来义工团的工作真的是有意义的,有舍友发说说表示做义工很有意义因为老人们很开心,我当时还想她太傻太天真,你们去哪儿说一些不用不痒的话能有什么用呢,真的能帮到什么呢,但也许义工活动真的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转念一想,做义工也要有好的心理准备,因为毕竟很多需要义工帮忙的老人居住条件也不是很好,做好吃点苦头的心理准备再去。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1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我被他们的杰出事迹感动着!一个捡破烂为生的古稀老人,能省吃俭用数年来捐出十几万元钱,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一个身患绝症的村官,能把自己的百万家产,都用到了村里的公益事业。自己到最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她叫唐爱兰,她说的一句话更让我感动!那就是你对大家付出了真诚,大家就会对你付出真诚!
绝对真理!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将军夫人,放弃安逸,回到艰苦的农村生活,用他一生的付出实现了自己的崇高理想!还有身患绝症的母亲用几年的时间绣出清明上河图,用生命诠释伟大的母爱!还有为了救人落下终身残疾,笑对人生无怨无悔的见义勇为的英雄!还有义字当先为牺牲的战友守墓三十年的守墓人。还有为了孩子们上好学舍弃小家的好老师!还有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航天英雄们!等等!他们的事迹使我非常感动!
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㈢ 激励好人好事的素材

搜索网络文库里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都很不错.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1、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介绍】: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
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核潜艇是集核电站、
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事迹介绍】: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
年轻时在外打工,
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
73
岁的
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
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
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
年,
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
从那时起,
73
岁的他就将自
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
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
50
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
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
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
直到
捡回一大堆破烂。他
17
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
“吝啬”的连一个馒
头都舍不得买,
可捐资助学总计
7
万多元,
资助了
100
多个学生。
刘盛兰一直没进
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
4000
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2014年全国注册建造师考试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计价 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
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
这么多年
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
2013

8
月,因为肾病,
刘盛兰住进了医院,
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
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
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3
、陈俊贵:守墓老兵


颁奖词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
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
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事迹介绍



陈俊贵,男,汉族,
55
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
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
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
1
980

4

6
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
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
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
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
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
4
年冻
伤治疗后,
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
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
希望陈俊贵可
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
多方打听无果,
1985
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
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
多年里,
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
终于,
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
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
2005

10
月,
陈俊贵赶赴罗田县,

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
“对不起,我来晚了,
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
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
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
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
“我不仅可
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4
、段爱平:老百姓的贴心人


颁奖词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
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
贴近百姓的心。


事迹介绍



段爱平,女,
57
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
任。

1998
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
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
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
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
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
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
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
改造全村电
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
的肌肤,
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
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
就是这样,
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5
、沈克泉、沈昌健:
“油菜花父子”
35
年追梦路


颁奖词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
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
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事迹介绍



沈克泉,男,享年
74
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
46
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
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
3
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
菜,
将其带回家乡播种,
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
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
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
.
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
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
当地部门对沈克泉
进行了罚款、
拘留。
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
在没
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
年,
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
沈昌健卖掉中巴,
带着卖车款回家投
入油菜研发。

2004
年,
沈克泉父子繁育的
“贵野
A

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7
年,
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
“独闯”
在武汉召开的第
12
届国际油菜大会,

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
年,
沈克泉去世,
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
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
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
202

819
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
里有
300
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
200
元;
300
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
万多的工钱,
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
对于已经
35
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
健一家而言,
“吃饭靠田,科研靠借”
.
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
150
多万元,
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
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
“几乎所有亲戚都
借遍了。
”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
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
会卖给种子公司,
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
自己的油菜育种
路也许得“慢慢走”
,
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6
、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颁奖词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
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
多的灯火。


事迹介绍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
年,
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
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
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
而是毅然回到西藏。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
喜马拉雅山脚
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
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
了孩子们不停课,
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
背起糌粑上路;
为了把学生
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
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
为了教好孩子们,
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
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2013
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
,
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
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
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
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
30%,
变成到今天
入学率
95%.
她教的孩子有
6
名考上大学、
20
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
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

7
、胡佩兰:
20
年来坚持每天出诊
6
天的百岁仁医


颁奖词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
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
世良药。


事迹介绍



胡佩兰,
女,
98
岁,
解放军
3519
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坐诊医生。

1944
年,
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
70
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
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
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
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
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
50
多个“希望书屋”
.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
2013

7
月,
98
岁胡
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
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
因为慕名
找上门的病人多,
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
对患者也极有耐心,
给病人开药,
很少超过一百元。
如今,
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
耳朵也不如以前,
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
耳朵里放着助听器,
听不清的地方,
便由旁边
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
“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
够,
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
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
不管面对哪一
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
20
年,
坚持每周出诊
6
天,风雨无阻。

8
、姚厚芝: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
3
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颁奖词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
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
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事迹介绍



姚厚芝,女,
38
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
年,
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
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
随着两个孩子的
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
2006
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
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
需立即做切除手术。
面对高额的手术费,
姚厚芝选择
了“药疗”
.
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

2
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
转十余小时,
咬牙花
2800
元购回一幅
6.5
米长的十字绣
《清明上河图》
十字绣样。
这次的“先斩后奏”
,
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
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
17
个小
时。
2012

7
月,
经过
3
年零
5
个月的昼夜追赶,
这幅共需
127
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
《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
20
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
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
女儿王琼读小学。
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
给妈
妈治病。
不善言辞的丈夫,
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
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
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
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
22
米、

0.85
米的
《清明上河
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
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
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
她怕丈夫心痛和着
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
2006
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
10
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
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
6
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
3
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
个与时间赛跑的人,
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
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
只是
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9
、方俊明: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


颁奖词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
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
有人的面前。


事迹介绍



方俊明,男,
56
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

8
月,
28
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
骨折,
高位截瘫。
直到
2013

11
月,
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
28
年的见义勇为荣誉
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
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
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
对于这样一
位“英雄”
,
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
1993
年成立,
但奖励对象为
“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
员”
.
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
“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
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
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
年,
一部话剧上演后,
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应方俊明要求,
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
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
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
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
28
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
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10
、龚全珍:将军梦,守护情


颁奖词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
辽阔。
一生追随革命、
爱情和信仰,
辗转于战场、
田野、
课堂。
跨越人民的敬意,

㈣ 2013年感动中国的姓名及事迹是什么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颁奖词】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二位: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
【颁奖词】崇仁厚德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事迹】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三位: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陈俊贵
【颁奖词】心比金坚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事迹】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四位:带领村民致富、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
【颁奖词】一秉至公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事迹】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五位:“油菜花父子”35年的追梦路——沈克泉 沈昌健
【颁奖词】梦想天开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事迹】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11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六位: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德吉
【颁奖词】格桑花开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事迹】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

㈤ 临澧县养老保险等个人缴费比例

现在通常说的是"五险一金",具体五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即:住房公积金。(三险是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以下以南京为例,各地可以参考】
一、社保的具体交纳比例和缴费基数
养老保险: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20%,你自己缴纳8%;
医疗保险: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9%,你自己缴纳2%外加10块钱的大病统筹(大病统筹主要管住院这块);
失业保险: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2%,你自己缴纳1%;
工伤保险: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0。5%,你自己一分钱也不要缴;
生育保险: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0。8%,你自己一分钱也不要缴;
住房公积金: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8%,你自己缴纳8%
缴费基数:上限:12195;下限:1794。
就是说,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的社保比例应该是20%+9%+2%+0。5%+0。8%+8%=40。3%,你自己每个月为你缴纳的社保比例应该是8%+2%+10块+1%+8%=19%+10块
暂时去掉你交的10块钱不谈,单位缴纳的比例和你缴纳的比例应该为403:190,这就是说如果你每个月为自己的社保缴纳了190块钱,那么单位会往你的社保帐户上打进去403块钱,每个月你的社保帐户上增加的钱就应该是403+190=593块钱。
除了单位能为你交社保,其实没工作但有收入的人员或者有单位但单位不交社保的人员也可以自己交社保,不过个人只能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或者选择只交养老保险,但如果要交医疗保险就一定要加上养老保险),工伤呀生育呀失业呀公积金呀,你个人都交不起来的。
个人缴纳的话,可以携带身份证和户口本到当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养老保险的话,个人缴费费用:下限358元,上限2439元,中间每10元为一档。医疗保险个人缴纳130元每个月,包括120元的基本医疗保险金和10元的大病统筹。
各个省市每年都会在7月初发布一个“社会保险最低缴纳基数”,这个基数是根据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福利+各种补贴等杂七杂八的费用经过统计和计算以后确定的。今年南京缴费基数:上限:12195;下限:1794。就是说,如果你的工资在1794元以下,那么每个月你就按照1794元交;如果你的工资在12195元以上,按照12195元缴纳;工资在这之间的就按工资缴纳。(社保基数按照税前工资计算)
各个地方的社保构成比例不一样,如果你不在南京那你的缴费比例很可能不是19%,但是肯定不会差太多,比如你的基数可能是20%或22%,但绝对不会是30%或40%!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㈥ 最美县委大院的简介

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特别系列报道《县委大院》,对省内一些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沿用至今的破旧、古朴的县委大院进行报道。无论是网站媒体还是网民群众,“县委大院”都获得了最广泛、最热烈的“喝彩”。这些县委大院有的甚至寒酸破落,但是老百姓是打心底喜欢,他们觉得熟悉、亲切,去这种地方办事,安心、放心。
县委大院,是地方政权的“指挥所”、“调度站”,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据地”、“大本营”。报道中的这些大院,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日益改善的百姓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与一些地方动辄花几千万甚至上亿巨资,把政府大楼打造成地标式豪华建筑有天壤之别,让人们眼前一亮、心头一暖,也因此被老百姓誉为“最美县委大院”。
被网民誉为“最美县委大院”的临澧县委大院,简朴的砖木房一用就是60年,不少办公楼顶长出小树,半夜还有蛇出没。所有办公室都不配独立卫生间,即便是县领导也必须去大楼后面的公厕“方便”。临澧县政府并不是没钱修楼,在临澧每个乡镇,都建有环境幽雅的养老院,水泥路条条修到村民家门口。
一个红砖黑瓦的四合院,加上一座老旧礼堂、一座头顶蓝色雨棚的小楼,还有一栋土得掉渣的平房,就是蓝山县委大院。
2014年1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又对这一“最美县委大院”给予高度评价。
另外,还有河南省滑县的县委大院,至今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老建筑,办公环境依然那么朴素,多少年愣是稳如泰山,没建新的办公楼,总是先把贴近民生的窗口部门建好建漂亮,值得一赞!

㈦ 临澧县城乡居民社保缴费为什么不能用银行卡交

一、线下缴费方式

可以到税务大厅、自助终端办理缴费业务,到指定的银行柜台代收代扣、或者由街道乡镇代收。

二、线上缴费方式

可以通过电子税务局官方网站、移动办税平台(手机APP)以及第三方缴费服务平台微信、支付宝等办理缴费业务;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北京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缴费流程:

1.开立存折

参保人首次参保时应在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扣代缴的银行开立专用存折,同时签署《银行代扣代缴协议书》,并在专用存折账户中存入足额的社保费用。

2.参保登记

然后携带身份证、户口本及专用存折前往户籍地社区办理参保手续,填写《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协议书》,确定个人基本信息和缴费信息。

3.参保审核

社区登记后将资料递交到街道社保所;

街道社保所对资料进行审核,且将参保信息录入系统,上报社保中心;

最后区人力社保局社保中心对街道社保所上报信息进行审查合格后,再进行扣款缴费。

4.缴费方式

每年缴费期内通过银行代扣方式收取参保人当年保险费,也就是每月或是每年由银行代扣代缴,账户余额不足不收取,所以参保人在缴费期内一定要存满足够代扣代缴的资金。

最后说明一点,在缴费环节上,有的地区需要先申请参保登记,再到银行办理开户和签订代扣代缴协议,具体详情可以到当地社保局或拨打12333咨询一下。

㈧ 201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感动人物】: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获奖名片】:誓言无声
【颁奖词】: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理由】:
阎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事迹介绍】: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感动人物】: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获奖名片】:崇仁厚德
【颁奖词】: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推选理由】:
陈雨露: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吴孟超:一位普通的老人,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事迹介绍】: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3、【感动人物】:陈俊贵——守墓老兵
【获奖名片】:心比金坚
【颁奖词】: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推选理由】:
李小林:“义薄云天”是对陈俊贵最好的评价,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义”。
黄宏:一口干粮挽救了一条生命,一句嘱托守护了一生。守墓,守望的是战友情。向伟大的战友致敬!
【事迹介绍】: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4、【感动人物】:段爱平——老百姓的贴心人
【获奖名片】:一秉至公
【颁奖词】: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推选理由】:
于丹:很多中国乡村的变化,成就在基层村干部的手里,段爱平就是这样一位村干部,这个嫁过来的媳妇把自己当成了返底村的女儿,扛起了返底村的希望,她就是返底村的底气,她兜住了人心的底。
陆小华: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段爱平的当法,是把身家性命都捆一起为村民做事。她虽不识几个大字,胸中却有大义大理。
【事迹介绍】: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5、【感动人物】: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
【获奖名片】:梦想天开
【颁奖词】: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推选理由】:
刘姝威:沈家父子用行动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来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什么样的。
阿来: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地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
【事迹介绍】: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6、【感动人物】: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获奖名片】:格桑花开
【颁奖词】: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推选理由】:
杜玉波:培养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永恒的追求,格桑德吉就是这样做的。
彭长城:不是远大的抱负,只是广阔的胸襟;不是华丽的说辞,只是纯净的灵魂。她是无私的边疆少数民族教师。
王振耀: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辛勤园丁,是她让西藏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照进现实。
【事迹介绍】: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7、【感动人物】:胡佩兰——20年来坚持每天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
【获奖名片】:秋兰为佩
【颁奖词】: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推选理由】:
张会军:敬佩,我们只有敬佩。
陈彤: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胡医生用医德弥合了医患间的裂隙,更难得是20年如一日的坚守。
【事迹介绍】: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8、【感动人物】:姚厚芝——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获奖名片】:寸草春晖
【颁奖词】: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推选理由】:
王晓晖:一个草根母亲当她有意留下自己一生稀缺的物质之时,这种贫贱不能移的坚韧,是她留给孩子们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何东平:亲情战胜了绝症,母爱征服了困苦。这样的人间传奇,总是充满力量。这力量给人温暖,给人慰藉。
【事迹介绍】: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9、【感动人物】:方俊明——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
【获奖名片】:克明俊德
【颁奖词】: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推选理由】:
时文朝:推荐他,是因为他饱受委屈却无怨无悔;在当下“该不该扶摔倒的人”辩论潮中,推荐他,是对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拷问。
余秋雨:推荐方俊明,不仅仅是表彰他,而且是表彰那些大地上天天在发生,却不被我们知道,甚至不被我们理解的高尚行为。
【事迹介绍】: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10、【感动人物】:龚全珍——将军梦,守护情
【获奖名片】:松筠之节
【颁奖词】: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推选理由】:
陈小川:读她,我懂得了什么是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者可以如何无私。读她,可以让今天的领导干部们净化一次灵魂。
童年:只有心中盛满人间的真情、头脑装满天下的道理,才能通达真理的意义。一位忠于爱情、深明大义的老人,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伟大的人生。
【事迹介绍】: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

㈨ 临澧县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年审怎么办理

1. 网上查询: http://shebao.bajiu.cn/?id=7781
2. 电话查询:12333(从外地拨打,请在电话号码前面加临澧县区号);
3. 办公查询:持本人身份证及医保卡号直接到临澧县医保中心查询。

㈩ 湖南常德临澧宋玉浴溪河在哪儿

自古屈宋并称,欧阳修还说宋玉“时有出蓝之色”,故今全国有多处墓地纷争.宋玉到底死在哪里?笔者通过“鹿溪子”、“赐田”、“宋玉城”及宋玉晚年的点滴研究,论定赋圣陨落于湖南省临澧县。

一、何谓“鹿溪子”

鹿溪子是谁?明朝有个大学士叫归有光的,编辑了一本评点宋玉作品的选集,说宋玉“姓宋 ,名玉,字子渊,楚大夫屈原弟子也。”别号“鹿溪子”。并且把书名直叫《鹿溪子》。可见这个“鹿溪子”与书的内容有关系,与作者身世有关系。

在古代,人们取名是用来称呼自己,表示谦谨;取字为了进一步照应、诠释、深化“名”。玉者,是体现高贵、美丽的东西;用在人身上,则比喻才质品德。宋玉字子渊,是谓人美德美,渊深高尚。古代的典章制度有一部有关礼仪的书,叫《礼》,曰:“子生三月,父亲名之,既冠而字之。”就是说,孩子生下来三个月后,父亲给孩子取“名”,等到儿子二十岁,即弱冠之年,加冠戴帽子(其前系结),便取“字”,表示成“大人”了。而取号,一般的都是自己取的,而且是成业以至暮年,一路颠打,感慨而生。或与居所有关,或与性情有关等。还有谑号,人们戏谑取的;还有谥号,死了皇上追封的。这就是名、字、号的三段论。

宋玉为什么号鹿溪子呢?我忽然想到了我们临澧县有个古老的宋玉村,宋玉村有条浴溪河。Lu与you方言一声之转。近日恰巧看到湖北的著名学者彭德先生的《宋玉生平考》(《东南文化》1992年第6期),他说:“鹿溪,当为《直隶澧州志》和清《安福县志》所谓的浴溪(宋玉坟所在地)的正名。鹿、浴同属需部,中原上古音韵,鹿为来屋切;浴为余屋切:湘北方言中,此二字同音同声。鹿溪的名称很可能因鹿这一古代的主要猎物在当地绝种而讹变。”著名楚文化专家吴广平先生亦认同,宋玉号鹿溪子,大约是他晚年退隐江湖时所起的号,肯定与鹿溪河这一溪流有关。

再回过来看,号,一般的是中晚年所取。那么,宋玉此时在什么地方呢?浴溪河。“鹿溪子”是谁取的呢?他自己。如不在浴溪河,不会取号鹿溪子。子是男子的美称。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宋玉”条云:“有客至澧州,见宋氏家牒,言:‘宋玉,字子渊,号鹿溪子。’可补记载之缺。”由此可见,宋玉晚年必定主居在浴溪河。他在顷襄王前期辉煌了一阶段,后期受贬谪,徒涉云梦之南,退隐赐田――临澧县城东12里的浴溪河。浴溪河南岸即宋玉城。宋玉在这里抚今追昔,顿足嗟叹,度过了压抑哀婉的岁月,写下了《九辩》等一系列辞赋。艰难出诗人,愤怒起豪杰。

二、“赐田”何解

古分“分封”和“赏赐”。分封,指帝王将部分土地分别封给王室贵族或功高之臣管理。如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把商朝旧都河南商丘一带封给了微子启,建立宋国,后裔以国为姓。这便是宋玉的祖先。赏赐,指帝王对下属的奖励,包括财产、官衔,甚至土地。如《木兰辞》,天子坐明堂,赏赐百千强。

所谓赐田,乃皇上因一时一事兴起,随口赏赐之田。说话必做数,金口玉言。得到的人,分外的喜;得不到的人,当然横生醋意。

宋玉有游戏文学《大言赋》《小言赋》记载。楚襄王说,“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贤人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云梦之田”。

先讲大言、小言。即说大话说小话比赛,就是吹牛皮,纯粹是无聊好玩。当时有唐勒、景差、宋玉在场,唯宋玉的牛皮吹得最好。襄王哈哈大笑,说赐一块云梦田给宋玉。你想,这还不做数吗?游戏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闲适宫廷常以为趣。如《古今事通》引《启颜录》,载有汉武帝命公孙弘、东方朔说大话。东文朔赢了。武帝说:“大哉!赐朔牛一头,酒一石。”

那么,云梦之田在什么地方呢?在云梦之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长江南北,云为上,梦为下。泽,聚水的地方,洞庭湖区也。江北是楚的政治、军事、商业中心,有郢都在彼;江南一片沼泽,相对落后,“百越”尚在此地。临澧县当时在“泽”的范围,东对岳阳、汩罗,北接松滋、江陵。凭什么说“赐田”在此呢?真是不解的公案。一是志书所载,从《湖南通志》、《直隶澧州志》到《安福县志》,皆言赐田在临澧;二是远在六朝即有《黄花鱼儿歌》流行,唱宋玉在此之德;三是清人曾燠《吊楚大夫宋玉墓文》中说:“因大言以蒙赏兮,非夫子之怀也。或劝百而讽一兮,亦夫子之哀也。”四是除临澧以外,其他各地并无宋玉赐田之说;五是推测。襄王美其才而恨其似屈原,是矛盾心理。答应赐田不能不赐。赐在何处?江北不可赐,宋玉出生之郢都,更不可赐,只有赐在偏远之地,又不太偏远,而且宋玉知悉此处,于是,古之安福出现宋玉赐田;六、开发江南所致。据《后汉书。南蛮传》记,楚相吴起南平百越,将洞庭至五岭的整个湖南地区都纳入楚的版图,楚人大量入湘开发筑城,以巩固统治。特别是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郢都后,在郢的楚国官员、贵族、富商亦南下求生,在这个大背景下,宋玉是大夫,享有并使用赐田,是很有道理的。

三、关于宋玉城

宋玉城城址在澧州安福县长乐乡,即今临澧县东南3.5公里的望城乡宋玉村。《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言战国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240米,南北宽约200米,夯土墙残存五段,高约五米,宽约三米,护城河遗迹尚存。”并且清同治重修《安福县志》云宋玉“仕楚为大夫,尝居于邑,有‘城’与‘庙’及‘看花山’、‘放舟湖’诸迹。后殁,葬邑之浴溪河南岸。”《直隶澧州志》之“安福八景”注:“楚申明城、宋玉故城,皆在境内。”2004年我曾实地考古,确见护城残河、墙脚和宋玉坟及“九辩书院”的岩石门楣。宋玉坟高约8米,圆周约20米,当时被开发了1/3的样子。

正如把一生心血耗在楚辞研究上的已故的享有盛誉的冀凡老先生所说:“作为现代的楚辞研究者和宋玉研究者,我认为,决不能无视于临澧县宋玉遗迹群体的存在,特别是宋玉城、宋玉墓的存在;更不能忽视顷襄王世历史的研究,特别是连绵九年的秦伐楚战争的研究,它们对宋玉生平及其作品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忘掉或忽视了它,你就无从考察和研究自顷襄王徙城后,宋玉的思想动向和行为踪迹,你将无法弄清宋玉始葬之墓是在临澧抑或在宜城,总之,一句话,你将使宋玉的后半生成为一片空白。”

鉴定事物的真实性,除理论依据外,最好的办法是发掘实物。时隔二千多载,地下腐蚀,想见尸骨难矣。湖北宜城的宋玉墓已荡然无存,何从挖起?河南唐县有个“九古冢”,尚不知哪一冢是宋玉墓。不错,襄王21年(公元前278),秦国侵占了郢都,襄王只得逃之陈地河南淮阳,偏安一隅。国难显忠臣,宋玉紧随而去。但是,宋玉后来被贬回江南,就没有机会死在陈地了;也不可能回到敌占区的郢都去死。而襄王直至36年卒,没离开陈地,淮阳襄王墓尚存。

有城有墓有庙有宅及其他古迹,形成了一个宋玉遗迹群体,这在全国宋玉古迹中,绝无仅有的。从汉唐以来,诗词歌赋文论,落入宋玉城之多,也是首屈一指的。

现在探讨一下宋玉城的修建。有三种推测:或在襄王赐田之后,宋玉南下把土地圈起来;或之前,南下筑城御敌;或死后纪念之。死后为他筑城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工程巨大,不比修庙宇,秦国也决不会纪念他的。如果宋玉南下,在赐田筑城的话,似不合适,他还在任职,心糸国家,不可劳民伤财。应该是御敌筑城而后以此为赐田。顷襄王2年,为防强秦上下夹击,沿沅澧流域筑城15座,土墙四门。宋玉参与领修有功,加之文学才华炫目,襄王收为近侍小臣,有《风赋》、《钓赋》、《御赋》问世。襄王10年(前288)左右,因作《讽赋》、《高唐赋》、《神女赋》而升大夫。襄王12年左右,因作大、小言赋而获云梦赐田,即为宋玉城。襄王18年以前,曾作《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顷襄王23年收东地兵南征,屈原于江南策划南人反秦,收复了江南15座城邑,其宋玉城乃在其中。湖南临澧县南有宋玉城,北有申明城,皆为战国楚城,一文一武,千古对望。

四、晚年宋玉哪里去了

据史料所说,宋玉活了七十多岁(一曰前298――前222,一曰前322――前252)。公元前268年(襄王30年)宋玉被去职放逐,按一说,时年30岁;按二说,时年56岁。古者三十而立,人生去了一半。剩下这么长的时间,他是怎么度过的?难道没有栖身之处吗?作为罪臣,不愿“随俗”,河南陈地淮南已不能容身,故乡湖北郢地宜城又为秦所践踏,何处是归宿?思来想去,只有回赐田好。

宋玉与屈原不同。首先表现在思想性格上,屈原出身高贵,位居左徒,与王谋策,直言不讳,嫉恶如仇,鹤立鸡群,虑事深刻,处事果断,自无后顾之忧。他理想追求的是,抗秦救楚,强国富民。即使遭贬,也于一己之不顾,“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与国同殉。但是,宋玉非王室身份,且官阶不高,仰人鼻息,虽忧国忧民,张扬自我,亦患得患失,常思进退。他没有刚正不阿之气,却有婉转升腾之风。达则治天下,滞则退蜗居。其次,看流放路线。屈原24年左右去职,步新蔡,走江夏,渡汉水,下洞庭,涉沅、澧,至辰、溆,往返求索,无所定居,下笔叹惋,沉江汩罗。而宋玉归来,可步屈原后尘,以他性格,眷念故土,行观世势,似走另一条线更合适――出淮阳,踏上蔡,入唐河,进宜城;忽慌忙奔长江,越松滋,再入澧州,回到安福赐田宋玉城。远离了战乱,保存了自己,他还希望楚国复兴,他要刻画一段历史。

楚辞专家冀凡先生认为:“我想宋玉即使是头脑再笨的人,也会从秦伐楚战争的亲身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即顷襄王朝所施行的屈敌亲秦之策和朝政的极为腐败,已经把楚国拖进覆灭的边缘。而象屈原那样忠心耿耿坚持反秦复郢之策、图谋兴国救楚大计的老臣和爱国志士,则不断的遭到镇压和放逐。而竞相图谋私利的谗佞党人,却日益受到楚王的重用而宠荣。宋玉处此境况,即使不为国家计,也应为自己谋一栖身之地,以为避难养老之所,而江南宋玉城自是他心中的理想之地。何况,在浩浩的沅湘之域,还有‘忠而放逐’的老师屈原为他树立了榜样,这更是一种无声的召唤!故其决心南归必矣!”(见《宋玉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他的南归的目的以及做了一些什么,除了避难养老之外,继承屈原遗志,传播辞赋文化,责无旁贷。那么,屈原死后,战乱不已,楚辞是谁启先编篡的?又如何传入中原的?应当是宋玉了,他有时间,有条件,有决心。他把屈原的《离骚》和自己的《九辩》抄印编写合集。他身居僻壤,心忧襄王,企图起用,作《招魂》。同时,传教子孙,举办私塾学堂,终其天年。宋玉死后,当地即名宋玉村。源远流长。

于今,湖南、湖北、河南三省争论的焦点,皆有宋玉墓。而有墓,还需在情在理,脱离历史背景,则站不住脚;在情在理,还需有根有据。不少公正的有深入探究的学者,如彭德先生、冀凡先生,力排众议,身处湖北,却为湖南说话,为什么呢?真理只有一个呵。

更多内容请登陆常德都市网http://www.cdcity.com.cn

阅读全文

与临澧县养老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孝顺镇正规医院是哪个 浏览:638
教育父母能做什么 浏览:861
父母反对婚姻如何挽回 浏览:98
在多地缴纳社保在哪退休 浏览:859
山东省养老金2022能发多少 浏览:828
治疗老年人脱肛的单方有哪些 浏览:329
国华e年金保险养老保险 浏览:843
牙齿痛老人吃什么 浏览:134
账户里的养老金金额怎么查 浏览:481
老人临终血压高心率高还能活多久 浏览:57
86岁的老年痴呆症能治疗吗 浏览:453
老年人的财富 浏览:613
父母叫儿子叫什么 浏览:482
膳维老年人 浏览:483
老年人患心脏病和便秘如何治 浏览:311
引起争议的养老机构 浏览:464
幼儿园重阳节宣传稿 浏览:769
重庆50岁外婆秦女士 浏览:982
单位养老保险当月多交怎么记账 浏览:338
怎样宣传自己的养老院 浏览: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