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当年的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我们从一些古装片和古装电视剧当中可以大致了解到,古人并没有像我们现在一样的考试制度,而是采用科举考试制度!学子需要从全国各地赶赴京城,然后参加考试,考试之后才会定级别,一般来说就是秀才,举人,进士!那么这些称号到底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当然了,在古代,要进行考试并不像现在一样进行网上申报或者直接学完之后就可以考了。古代考试一方面来说是对于知识的储备的考试,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对于财力的考核,相当一部分人是有知识的,但是却并没有如此的机会和机遇,所以只能一辈子许大户人家做一个书童!当然啦,社会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如此的考试制度进行废除也是很正常的,也慢慢地进行演变,发展成为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严格和越来越公平的考试制度了...
『贰』 中国古代的科举是终身可考,那么,如果考生考上后年纪太大怎么办
虽然不可能真的给与官职,但是可以给与赏赐。
宋朝相对来说我觉得科学一点,年轻人就做官,老人年纪太大的就直接上老年榜,毕竟这个岁数当官不可能,可是荣誉什么的是不能少的。
是不是觉得古代的科举如果没有腐败其实也是很人性化的呢?我觉得对读书人还是很宽容的,大家觉得呢?
『叁』 老年得志情难解,是什么意思
《范进中举》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它节选自清朝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章刻画了一个落魄秀才范进,考了一辈子的科举,终于中了举人,却一时喜极疯的人物形象。
当年上学的时候读《范进中举》,只觉得中个举人,就可以让一个50多岁的秀才欣喜得发疯,实在是不可理喻。
老师则通过范进中举,告诉我们古代不合理的科举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摧残;文章另一方面也揭示和讽刺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功名利禄、世态炎凉的腐朽社会风气。
在年幼的时候,我们觉得犯贱真的是一个很可笑的,迂腐的知识分子。可现在重读《范进中举》,我才发现我们并没有资格嘲笑他,相反,范进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学习的榜样。
范进中举失心疯
01 郁郁不得志,无人鼓励,常年遭受人嘲热讽。
范进考中了秀才后,本是一件喜事。然而,他考中秀才那一年,已经54岁了。在此之前他已经考了20多次。
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
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
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
他的丈人胡屠户,拎着酒肉为他道贺时,还不忘对他冷嘲热讽一番。不仅将酒肉当作是对范进一家人的施舍,甚至还将范进能够考中秀才,归功于自己行善积德。
这实际上是对范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中秀才的一种否定:你考了二十多年,都没有考中,这一次考中一定是运气,而这运气,正是因为我的行善给你的带来的福泽。
范进想去参加乡试,苦于没有路费,想到老丈人那里借一点,又被老丈又骂了个狗血喷头。没有法子,范进只能饿着肚子去参加乡试,考完回家,已经两三天没吃东西了。
范进的形象是,实则是典型的一个儒生:读了几十年书没有找到出路,又不甘心于在科举之外,找一份差事谋生。范进同其他的读书人其实没有什么分别,他像其他读书人一样渴望能够通过读书、通过科举,实现鲤鱼跳龙门,脱离那个令他痛苦不堪的底层阶级。
我认为范进是一个非常可怜的读书人,他有着自己的仕途梦想,渴望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人生。这对于封建社会,把“学而优则仕”当做人生信条的读书人来说,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然而,范进因为连续失败了二十多年,便遭人冷嘲热讽、轻眼相待,这对郁郁不得志的范进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胡屠夫怒骂范进
02 为梦想而执着的人,值得我们为其喝彩。
书中的范进和现实生活中家境贫困的子弟,实际上处境是一样的,他们除了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之外,几乎无路可走。
《儒林外史》中,范进是一个有着真才实学的读书人,他的文章获得点他卷子的老师极度认可:
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我敬佩范进的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中举梦,连续拼了二十多年、失败了二十年,却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哪怕是没有饭吃,饿着肚子也要为理想一拼!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
范进为了他的理想不遗余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坚持梦想、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吗?
为什么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付出努力和奋进会成为我们的笑料?是因为他失败了二十多年还想“赖蛤蟆吃天鹅肉”,还是因为他中举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发出这样感慨的时候,我们说他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范进,在五十多岁中举,一辈子的努力终于梦想成真的时候,他因为承受不了如此迟来的付出回报、狂喜导致急火攻心,发了疯。我们却没人有站在他的角度,去考量中举,对范进是何等的重要,却只对他的癫狂发笑。
一个人努力了一辈子,终于成功了,那种激动和喜悦,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体会的到。因为我们坚持不了那么久,尤其是在生活窘迫的情势下,这种坚持更是男人可贵。
有人说,范进的可笑在于他对科举制度的迫害而不自知,一心扑在想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踏上仕途之路。
可是在那个时代,读书人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获得试图的踏上仕途的机会吗?他所在的时代,具有局限性,范进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能奢望他他跳出那样的时代局限性,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他所处社会的价值观。
华为老总任正非,在43岁的时候,才刚刚着手创立了华为。对一个中年人来说,白手起家,创业之艰难可想而知。可现如今,华为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电信设备商之一,任正非和他的华为,也因此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姜子牙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在商朝得不到重用,虽已年过70,却仍试图寻找发展机遇,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这才有了“姜太公钓鱼“”,没想到竟给他钓到了周文王,最终,他还真成就了一番功业。
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只要坚持向着自己的梦想奋发图强,他就应该受到我们的尊敬。而不应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和他的年龄以及他常年的失败而否定他的追逐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更不能以“成败轮英雄”,嘲笑他“不自量力”。
范进一个为实现梦想而执着努力的人,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气馁退缩,也没有因为老丈人的冷嘲热讽和拒绝伸出援助之手,而放弃再次尝试,他不言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我们实在没有资格嘲笑这样一个人。
03 短暂的成功,没有让他失了本心。
范进,除了他喜极而疯之外的形象不太好之外,实际上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他在没有中举之前,他的老丈人对他从不正眼相看,他总是唯唯诺诺,对老丈人客客气气。如果你认为这是因为范进没有功名在身,没有底气的缘故,那么范进中举之后,他对老丈人又是什么态度呢?
张乡绅给高中的范进送了二十两白银作为贺礼,范静收下贺礼之后,转手送了胡屠夫两锭:
范进即将银子交给太太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银子;顺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给他道:“方才费老爷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爷拿了去。”屠户把银子置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道:“这个,你且收著;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爷讨来用。
一个家境一贫如洗的人,一个被老丈人整天冷嘲热讽的人,得了势之后没有任何的趾高气昂,手中有了钱之后转手便拿出一小半,送给对自己从没有好脸色的老丈人,这是何等的心胸?
读过《儒林外史》的朋友都了解,范进在中了举人之后,并没有停下他追逐梦想脚步。他仍然继续刻苦努力攻读,在会试之中再次高中,并在此后的仕途当中一路平步青云,官至四品大员!
范进,一个人穷志不短的读书人,他用他的努力,用他的才华,为自己拼出一条路,改善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现状。
这不正是我们这些人现在也在努力做的事情吗?
继续发奋图强
04 像范进一样追逐梦想。
《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中,应该遭到大家嘲笑的人物,是范进身边的那些趋炎附势之人。范进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为追逐梦想而刻苦奋斗,低调谦逊的那个读书人,他无论失败多少次,都不曾丢掉他的初心。
如今重读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给了我三点启发:
①不要因为你不认可,就轻易否定他人的努力。
夏虫不可语于冰。
范进因为常年遭受身边人的冷嘲热讽,当村民告诉他高中举人时,他第一反应居然是不相信。这说明在长期失败和他人打击的共同作用下,范进已经失去了自信心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够高中。
可见,否定一个人的努力,对一个人自信心的摧残有多么的严重,哪怕他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长期遭受打击,也会令他逐渐的失去信心。
如果我们身边,有需要我们鼓励的人;如果我们身边有人为他的梦想在长久不懈的坚持着、努力着,请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
请千万不要打击他们,他们所坚持的,可能是他们人生当中最大的期望。你的无心或者有心的打击,,都会让他们的希望之火渐渐熄灭,这实在不是一个善良之举。
② 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人,也经历过范进这样的遭遇:他们想考研考博士,他们想考公务员,工作不如意,想通过考各种高难度的资质证书提升竞争力,他们选择这条路本身就已经很难了,然而他们的身边人,不仅没有给他们加油鼓劲,反而给他们破冷水,劝他们放弃尝试。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那么远离他吧,他们连一个鼓励都这么吝啬,还能指望他们能够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帮到你吗?完全没有情义可言啊。
没有任何情义可言的人,为什么要在乎他们的说法和他们的眼光呢?
不要因为害怕被人误解,而把自己过得很卑微!当你还能给予的时候别轻言放弃。只要你不放弃,就有无限可能。
所以,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坚持自己的梦想,去追逐吧。
③ 任何时候开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都不晚。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总会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在早几年或者更年轻的时候,没有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自己当下想要做的时候,有会质疑自己,现在开始会不会太晚了,现在做还有意义吗?
人生处处是起点,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我建议你当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立刻去做吧。否则的话,十年之后你照样还会后悔自己为什么十年前没有着手去做。
就如范进一样,如果他在三十岁时,放弃了科举考试,那么到五十岁的时候,他一定会非常后悔,自己没有再去试一试。
正是因为范进,一刻不停的做他想做的事情,所以他成功了。
结语:
《儒林外史》是非常优秀的一部讽刺小说,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官场、讽刺了封建社会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市井之徒。
但是,单就范进中举这件事来说,我认为,范进不言放弃的精神,无论放在何时何地,都应当是我们的榜样。
『肆』 古代的考试除了状元榜,还有什么特殊的榜单,为何上榜的都是老年人
这个特殊的榜单就是“老榜”,政府考虑到那么多老考生,年年考,年年失败,为了照顾他们这一群体,就设立这样的榜单,让他们荣归故里,不要再折腾考试了,好好安心为国家办事。
也是因为这样,高中“老榜”之后的官途不顺利,有一些就走上贪污的道路,有一些郁郁而终。
『伍』 为什么吕秀才考不上举人
吕秀才的个人素质:
吕轻侯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精通诗词歌赋,不仅如此,吕秀才还能将当朝法律倒背如流,精通英文(这个倒是对考试没用)。
早年家境殷实,但家人不知因何原因全部亡故,只留下年少的吕轻侯一边经营祖上留下的客栈,一边不停地读书考试,终因经营不善导致负债累累而将客栈卖予佟掌柜,从老板沦为打工的账房。
不过吕秀才没事便好吟诗作对,在闭关锁国的明代精通洋文,后来还从事过明清流行的小说创作,可见吕轻侯并非只会一味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一个有才情、有趣味的文人,只不过性格软弱,而在原则问题上又总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执拗”,在文人圈里固然正常,但身处江湖,不免显得的格格不入。
从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看:
明代乡试、会试共分三场:
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
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三场之中,第一场最为重要,尤其是在明代中后期,由于考生数量的增多导致阅卷工作量的增大以及其他原因,阅卷工作通常只重第一场,对第二、第三场并不经意。所以读书人的大多精力也都集中于首场考试的内容。
南宋朱熹之后,四书地位提高并超过五经。在第一场考试中四书为必考,故而考生必修,而五经只需选考一门即可,也就是“选修”,通常《尚书》、《诗经》被考生选择的较多。
考生们一般先要做到能熟读四书及五经中的一经,然后十几岁开始作文章,吕秀才七岁时不仅熟读四书,而且还熟读五经,虽然熟读不代表专精,但这已经称得上是标准的神童了。第二场中的判语大致为法律问题,吕秀才能将《大明律》倒背如流,他对并不很重要且多数考生都不摊很多精力的第二场都做足了准备,那么第一场肯定是成竹在胸了。
由此可见吕轻侯纵使年轻,但是先天如此聪颖,后天如此努力,准备如此周详,自然对结果的期望是如此之大,再加之家中变故,所以吕秀才对自己科场挫折的难过要强于同龄人是再正常不过了。有相似境遇的洪秀全年仅二十多岁就已经因为科场不顺渐渐走上革命道路了。
从明代科举考试通过率看:
”乡试是科举全程最不易登进的一级“。
由于各省乡试情况不同,所以录取比例有所差别,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间定为5.9%;嘉靖末年又降为3.3%,而实际录取率又低于此。所以想要一次成功,不仅需要实力,运气的成分也很大。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唯一的,那就是补充官员队伍,但由于社会长期稳定,读书人数量在持续上升,所以总体而言国家必须对录取比例不断地向低调控,导致科举难度越来越大。吕秀才年仅25岁,而科举乡试三年一次,所以他应该没有参加过几次乡试,之所以还未中举,未必是因为个人素质问题。
从明代科举中试年龄看:
话说回来,科举考试毕竟是为国选官,终归是需要选拔出年富力强的人才来为国家办事的,选拔上来的尽是些满头斑白的中老年人,纵然是满腹经纶,那还能为国家做几年贡献,所以所谓的“五十少进士”只不过是夸张之说,形容科举考试难度大而已,“范进中举”只不过是为讽刺某些社会现象,在现实的明代社会中极少有家境不好但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五十多还没中秀才的。(清代有鼓励“终身考试”的政策,对连年不中但仍然对科考不离不弃的老年人授予荣誉性的功名,所以范进中举是假托前朝以讽刺当朝)。
有人推断剧中七侠镇在山西运城(当然,剧中无论人、地、事都属虚构,这里权当是运城吧),根据统计,明代山西籍举子中进士平均年龄为31.93岁,最小的一次为宣德五年,仅26.6岁。注意这是中进士的平均年龄,而这些进士中举年龄当然要更小了,《龙门镖局》吕轻侯四十多才中举,绝对是大龄考生了。
吕轻侯虽然对自己的群困潦倒很自卑,但对自己曾是神童的这一点非常得意,常挂嘴边,可想而知吕秀才曾经一定经常幻想自己未来一帆风顺的科举与仕途,所以几次科场失意对一般人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对这个家境没落的昔日神童而言,打击肯定不小了。
明代大龄考生的出路
“五十余年做秀才,故乡依旧布衣回”,社会长期稳定,读书人自然会不断增多,然而政府官员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被科场抛弃的大龄考生便会不断增多。所谓“非仕即隐,”家道殷实者自然可以“归隐田园”,富足且体面的过一生,但像吕秀才这样家道中落、生活窘迫的,即使不放弃读书,那也得在读书的同时搞些事干。
除了做私塾先生、账房先生外,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商”和“市民文人”成为很多文人的选择,而吕轻侯恰恰都干过。“儒商”的概念不必多说,吕轻侯年纪轻轻父母双亡,只得一边独自经营家传的尚儒客栈,一边读书准备考试,兼具“儒”与“商”双重身份。“所谓市民文人”指的是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与市民文化兴起,文化与商业结合得愈加紧密,如著名的“三言二拍”都是受书商之邀而作,吕秀才也与不法书商范大娘签订过创作的协议。可惜吕秀才的这两条路都走失败了。
『陆』 范进中了举人就疯了,古代的举人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呢
范进中举是出自《儒林外史》,主人公范进,他一生都希望参加应试,他生活在贫困之中,到了54岁才中了一个秀才,本文写的是他参加乡试又钟举人的一件事情。通过他,中了举人后发疯,也表现出了举人在当时的地位。
『柒』 求历史晚年成名人物
姜子牙80岁辅佐武王定天下; 佘太君百岁挂帅出征 ;国画大师齐白石60岁成名,90岁高寿丹青妙笔,炉火纯青;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 莱辛88岁高龄荣获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粱灏
粱灏82岁中状元的事迹被写入“三字经”,激励了无数后人。
“若粱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
粱灏年轻时正好是五代十国中后期.战乱的环境使自幼喜爱读书的粱灏难以专心致志的读书.当粱灏的儿子考中状元后,粱灏自己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但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的理想,他仍然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早已忘了自己的年龄.
他八十二岁高龄时又参加科举考试,在殿试中,这位老人气宇轩昂,面对宋太宗的提问,对答如流,博得太宗的赞赏,终于独占鏊头,考取状元!
『捌』 古代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考中难度有多大
古代的秀才、举士、贡士、进士,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研究生还有博士,但是那个时候的科举制度非常的严格,而且古代的人只有考上了公民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本该有的级别,所以说他们的这些,比我们现在的考试要难得多。
如果成功通过了殿试,那么就会成为进士,进士如果上任的话,最低级的待遇就是去地方当县令,而这个位置也是举人需要努力好久才可以到达的一个位置。并且进士就算他做的并不是很好,他在退休之前也会成为地方当知府,也就是现在的市委书记,如果有能力的话,就可以达到更高更强的位置。其实古代的这种科举制度和现在的学历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有许多的人在古代及时考上了举人也可能会因为太过高兴而疯掉,因为古代就是这样,一旦考上了就可以彻底的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自己原有的现状。
『玖』 古代的考试除了状元榜,还有一个特殊的榜单,为何获得者大多都是老年人
宋朝皇帝在正榜外还特设了一榜功名,旨在“与微官使之沾禄而后归”,也就是赏个小官职让老年考生荣归故里的意思。 通常录取进这个榜单的都是垂暮老者,所以,年轻的考生都管这份榜单叫做“老榜”。虽说“老榜”是朝廷给予老年考生的福利,但是,想要中榜绝非易事。朝廷规定,必须得考中过四次、五次、甚至是六次举人的老考生才有进入“老榜”的资格。
虽然“老榜”也不好高中,但是对于别人来说,“老榜”的人会收其他的歧视,因为这是国家的补贴,是朝廷的恩赐,所以中了“老榜”的人都是做一些微小,不好的职务,相对其他的职务,福利也不好,从声望上与正榜进士根本没法比。当然,老榜考生赴任时的官职也比正榜考生差得多 。而老榜中的其他四甲官阶更低,通常只是在州县学中当个闲官,是宋朝最低等的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