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常回家看看老人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老人的期盼
“人老怕孤,树老怕枯”。当步入人生的秋季时,很多无奈,孤寂便会悄悄爬上老年人的心头,此时精神上的慰藉则成了他们最大的期盼。
何谓精神慰藉?就是说让老年人在精神上有寄托,生活上有乐趣,心理上有安慰,行动上有关照。老人们含辛菇苦窝养大一巢“小鸟”,孩子们翅膀硬了都飞走了,或者忙于自己的事业,根本就没时间来陪陪你,问候你,所以老人就象守着空巢的老鸟,寂寞那是自然的事了。
于是老人们开始寻求自身的快乐,上老年大学,去老年活动中心,找几个老伙计聊聊天……他们以各种方法来打发孤独的时光。那么作为儿女的我们,是否想过用我们的方法来慰藉我们的老父老母呢?有这样一首歌《常回家看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按照歌词内容进行一定的扩展,何不再加几个常回家“干干”、回家“乐乐”、回家“劝劝”、回家“玩玩”?你回家了,老父老母自然欣喜若狂,忙着买菜做饭,如果此刻的你能解下他们的围裙系在自己身上,亲自给他们做上一顿饭菜,我想即使水平再烂,也会别有一番滋味的。回家多“干干”,给他们洗洗衣服被褥,刷刷碗筷碟子,擦擦地板桌子,分担一点老人的家务,那老人心里是多么的安慰。回家多“乐乐”,带上爱人孩子,让孩子奶声奶气的叫唤声溶化老人的孤寂,让一家人乐融融的气氛陶醉老人多日的烦闷。回家多“劝劝”,特别是老人在患病,丧偶或者其他悲伤忧虑时期,更要常回家与老人谈心,劝慰,切不可让老人一个人承受痛苦。回家多“玩玩”,陪老人下下棋,打打牌,或者干脆在节假日与你的老父老母出去游玩。把他们当作老小孩,想方设法逗他们开心,这是治疗老年人孤寂的最好解药。
可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年轻人要么忙于自己的事业,要么婚后沉湎于自己的小家庭,根本就忽略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总以为老人够吃够穿就没什么问题,可就是不知道老人真正期盼却是亲情的问候,心灵的慰藉。
你家有年迈的老人吗?如果有,请你平时多给他们一些安慰吧!人间的亲情、真情是用金钱都买不来的。如果你已经有好几天没有看望他们,就请你拿起身边的电话,给他们一个最深情的问候吧!
2. 老年人社会工作论文怎么写啊
学社工的吗?
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范围很广的。
老年人社会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题目太大,不好写,针对某一问题下手比较好,理清思路,网上资料很多。
3. 浅析老年人旅游市场论文框架怎么写
深夜还在苦赶“老年人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论文。。。网络搜出来这个问题 ,我也是哭了
4. 城市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论文需要写6000字
三级提纲,这份有
5. 老年人乘公交车要限制议论文
看到一些网友站在所谓的尊重老人的大义名分的制高点上喷楼主,貌似义正词严,实则荒谬。楼主本意只是建议限制老年卡在上下班的高峰点的使用以达到缓解公共交通压力的目的,并不是要取消老年卡。也就是说尊重归尊重,但是老年人既然不用按点上班,是能在享受免费的社会公共福利的同时替正在支撑社会正常运转,创造社会财富的中青年考虑些呢?这些人要工作,要赡养老人、支撑家庭、抚养孩子,本身压力就很大了,上班迟到可能还要扣钱,而老年人早高峰挤车多数只是为了溜个弯、买个菜,很多时候并没有多要紧的事,是否可以早一点或者稍微迟一点,错开时间,大家都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6. 以老人强行让别人让座为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城市化很多农村老人里的村霸进城了,他们抢座,走路不靠边,抢红灯。。。。记住,城市老人不会那样的。
7. 老年人生活中存在问题.(出行.饮食.用品.娱乐活动)列举一些
1、老年人由于不需要上班了,可以将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休闲,但是城市能够提供给老年人活动的场所、项目稀缺。歌厅、网吧等城市中的文化场所基本是针对年轻人而设计的,一些小区虽然有老年活动中心,但设施简陋、项目稀缺,最多提供一些棋牌道具供老年人活动。
2、老人在出行方面不如年轻人方便,随之而来的是安全风险增大。例如行人过马路的时间不够,才半分钟,老人过马路的时候,还没走到路对面,交通信号灯就变了。
3、老人身体不如年轻人,服药是家常便饭。《法制日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老人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功能减退,所以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青年人的2到3倍。
4、老年人收入水平总体不高,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口数量依然较多。
5、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严重不足,农村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尤为突出,空巢老年人(老年夫妇户、独居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51.3%,其中农村为51.7%。
重视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不少老年人,缺少陪伴,生活难自理,就医不方便,精神世界匮乏,可谓“空巢”又“空心”。但长期以来,老年人期盼幸福晚年生活期待分享更多发展成果的愿望并没有得到重视。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喜剧表演艺术家严顺开先生有一部小品叫《假话真情》,看后令人动容:一位独居老人的三个儿女工作忙很少回家,老人在生日当天,假装生病把儿女们“骗”了回来。
在外打拼的子女也应尽量抽点时间,常回家看看,毕竟儿孙绕膝、阖家团圆的心灵慰藉是任何机构或药品都无法替代的。
8. 综合实践走进老年人论文800字
1.关键词规范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
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
论文正文
要点
⑴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9. 关于帮助老人做家务的论文
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讲究和谐有着深厚道德文化底蕴的国家。孝敬老人、长幼有序、兄弟友爱等传统伦理美德中无不折射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社会哲理。“礼”作为社会的规范,也是整个中国人的一切习俗行为准则。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礼是架构和稳定社会次序的基础,更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核心之一。而“孝”作为“礼”文化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素有“幸为蓖之本”之说,尽管几千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以孝敬父母为核心来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始终没有变。
春节期间,中国22亿人次的人流涌动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春节,如同一根绵长的纽带绾结着普天之下华夏儿女的心。每年的这个时刻,遍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是远在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用蕴蓄已久的渴望和历经“磨难”的行程,赶赴一次温暖的团聚。是什么样的力量和信念驱使着他们,这样的义无返顾、心甘情愿?是家。因为家中有老人,家中有温暖,家中有凝聚力。
尽管世事变迁,现代文明的浪潮并未消弭传统文化的印记,春节这个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的特殊时刻让我们确信,我们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日益宽容的社会胸怀,成为支撑我们走向“和谐”的支点。老人的存在,是我们行动的一种力量。无论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无论在这个迅疾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选择有多大的差异,无论我们的活法有多大的不同,老人的存在,终究使我们依然存在可以共同奔赴的方向,终究存在彼此认同的“家”。
俗话说,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老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以老人为核心的传统大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紧密的依赖关系和强烈的归属感是强大的向心力,它是一种牢固的家庭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家庭和睦的社会,其中,老人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弘扬敬老、爱老、助老、养老的优良传统,积极构建和睦、幸福、文明的现代新家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国家富裕进步的基础性工程。
怎么没人答啊 ......
10. 要写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论文!求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的文献资料!!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压力巨大。根据国际通用解释,若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总人口的7%,就是老龄化的社会;超过14%,就是老龄社会。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属于老龄化的社会,如法国、美国、英国、日本等等。据统计,从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总人口的7%上升到14%,法国用了114年,美国用了65年,英国用了45年,日本用了24年,而我国只用了20年,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会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两个:一为寿命延长,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均寿命由1949年的35岁达到现在的75岁,翻了一番还多,反映出祖国的社会变迁,这是国富民强的象征;二为非均衡生育,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中国“一家多胎”现象严重,自1983年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减缓了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
如何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提出不同的对策。寿命延长导致的老龄化问题不可避免,由此带来的后果通常为养老金不足和养老保障措施不配套,只能通过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保障措施来解决;非均衡生育带来的老龄化问题,只能通过均衡生育来应对,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人口增加了7000多万,但是生育率却低于1.5,即每个负率平均生了不到1.5个小孩,远远低于2.1的更替生育率,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下一代人会比上一代人的数量少30%,不远的将来,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的时期,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城市老人生活现状
(一)家庭基本状况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30年来,第一二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结婚和生育的年龄,在这种背景下,“四二一”家庭模式逐渐普遍起来,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四个老人需要两个独生子女赡养,同时还要抚养一个孩子,加上独生子女本身存在的严重依赖性,在社会飞速发展、竞争压力剧增的今天,往往力不从心,照料不及。
另外,“空巢家庭”和鳏寡孤独家庭逐渐增加,其原因多种多样:(1)老年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久居的环境;(2)老人希望与子女住在一起,但由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为避免冲突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3)子女工作忙、住房紧张,客观条件不允许;(4)因子女婚嫁离开父母异地成家;(5)不愿赡养父母等。
(二)经济状况
与农村老年人相比,城市老年人退休后基本上都有退休金,加上普遍存在的储蓄习惯,因此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据统计,城市中85%的老人退休后的主要来源为退休金,13%的老人依靠子女的资助。由此可见,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为退休金。但是,不同单位的退休人员在退休金待遇上有明显差距,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较企业离退休人员高很多。
(三)健康状况与医疗需求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但是,寿命的延长不代表健康状况的延长。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堪忧,只有1/3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其余2/3的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所患疾病多以慢性病为主,其中较常见的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半的城市老人还同时患有多种以上疾病,城市老年群体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健康状况都不如人意。
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经济因素,其次是手续繁琐,再有是行动和交通不便。除了上述因素,不同地区的老人还有不同的困难,在城区的老人还经常面临报销不便,挂号难、住院难等,而郊区的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周围没有好医院,常常无法及时就医。调查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城市老人健康的最大杀手,但是有三分之一的患病老人没有去治疗,而且有四分之一的患病老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就诊。因此,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三、养老模式探析
(一)家庭养老模式
目前最适合中国国情且经济成本最低的养老模式为家庭养老。现阶段很多老人都由子女赡养,与子女吃住在一起,身体健康的老人通常还会帮衬带带孩子,甚至买菜、煮饭。但是还存在一部分身患疾病的老人,需要子女照顾,特别是患有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的老人,身边不能没有人照料,这对普通公民的经济和生活状况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了改善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我们提出一种专业化家庭养老模式:中国城市中有40%的人群属于低收入群体,对于这类人群,可以给予选择提前退休去照顾自己家的老人,由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发放社会工资。这些回家照顾老人的劳动者,需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并与社区签订协议,通过社区的社会工作机构定期对劳动者的家庭照料做出评估,从而给予报酬。这样,不仅使老人得到悉心的照料,还解决了低收入群体的工作问题,一举两得。
(二)社区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模式是以老人的子女、亲戚、朋友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依靠,为城市中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医疗保健以及法律援助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的特点是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得到子女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士提供上门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利,同时还弥补了因各种原因子女无法照顾老人的缺憾,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建设养老院的资金。 社区养老模式不同于家庭养老模式,它的实质是社区中的家庭养老模式;与机构养老模式相比,将社会机构中的养老服务引入了社区,吸收了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的优点,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对老龄化问题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模式中主要服务群体为社工,目前我国社工的发展状况不尽人意,原因包括:(1)我国对社工这个职业的认识不到位,没有专门的机构对社工进行培训,内地大多数大学都没有社会工作会专业,而在香港和国外这个专业已经发展成熟;(2)政府对社工服务的投入不够,导致社会工作者没有良好的工资薪酬和福利制度,社会地位不高;(3)中国人传统观念严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通常不愿雇佣社工来解决家庭问题。
(三)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模式的主体是养老院、福利院、医院以及各种康复中心,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进行集中供养和居住,由专人负责照料日常生活。这种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同时避免了因为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问题引起的生活冲突。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家庭的养老风险,实现了养老资源的共济和共享。
社区养老模式的成本很高,同时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亲情交流的渴望,无法提供精神慰籍。我国的养老院大部分都是早期建立,其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水平很难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养老机构的设备条件普遍很差,专业服务人员水平不高,管理模式滞后,无法满足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四、对养老问题的一些想法
在生活方面,政府可否对老年人方法生活补助费,每月300元,独立于养老保险之外。截止到2013年,中国有大约2亿的老龄化人口,2×12×300=7200亿,而我国的2013年GDP预计将达到10万亿美元,不会对我国财政造成很大负担。
在医疗方面,政府可否对老年人开放免费医疗。虽然全民医疗到现在还不现实,但只是针对老年人的免费医疗并非不可行。
在精神需求方面,政府文化部门应经常组织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组织老人观看电影、戏剧等活动,同时建设老年大学和老年娱乐活动设施。
五、结束语
在现阶段,笔者认为应加强对养老问题的政府投入,以家庭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模式为主,机构养老模式为辅,使养老医疗服务专业化,资源配置合理化、社区规模体系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更好的满足我国对养老问题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