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年人的睡眠都有问题吗
老年人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渐长,睡眠时间会有所缩短。但是有的老人却出版现“睡不醒”的权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年人睡眠的特点:一般来讲,老年人睡眠的周期增加,深睡时间减少,浅睡时间增加,睡眠呈间断性,这是正常现象。有些老年人容易把上述正常的生理现象看成是已经衰老的象征或认为患了失眠症。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经常“睡不醒”对于老年人来说是身体向他们发出了警报,应当谨慎。老年人过度的瞌睡容易引发以下疾病
脑血管疾病
老年人的脑血管若发生了硬化、萎缩或脂质沉积,就会使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降低,从而导致其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的现象,此时可以服用藏秘双宝改善脑血管疾病。
心脏病
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时刻指挥和协调着人体进行的所有活动。当老年人的心脏收缩功能减弱时,其大脑就会出现缺氧的现象,建议服用藏秘双宝进行辅助治疗。
慢性疾病
老年人若患各种慢性病,其新陈代谢的速率就会逐渐降低,进而影响到其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使其出现整天“睡不醒”、多汗等症状。
健康提醒:老年人在出现“睡不醒”症状时,不要掉以轻心,误以为他们只是老了身体容易累。一定要及时检查身体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身体状况。
B. 老年人常见的失眠原因有哪些
引起老年人失眠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性因素。年龄越大,睡得越少,这是众所周知神经细胞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而睡眠是脑部的一种活动现象,由于老年人神经细胞的减少,自然就能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碍,而失眠则是最常见的症状。
(2)脑部器质性疾病。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动脉硬化程度逐渐加重,或伴有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痴呆、震颤麻痹等疾病,这些疾病的出现,都可使脑部血流量减少,引起脑代谢失调而产生失眠症状。
(3)全身性疾病。进入老年,全身性疾病发生率增高。老年人多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他退行性脊椎病、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四肢麻木等。这些病,可因为疾病本身或伴有症状而影响睡眠,加重了老年人的失眠。
(4)精神疾病。有关资料统计,老年人中,有抑郁状态及抑郁倾向的比例明显高于年轻人。抑郁症多有失眠、大便不通畅、心慌等症状,其睡眠障碍主要表现早醒及深睡眠减少。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后半夜睡眠障碍越来越严重,主诉多为早醒和醒后难再入睡。
(5)心理社会因素。各种的心理社会因素,均可引起老年人的思考、不安、怀念、忧伤、烦恼、焦虑、痛苦等,都可使老年人产生失眠症。主要特点为入睡困难,脑子里想的事情总摆脱不掉,以至上床许久、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或者刚刚睡着,又被周围的声响或噩梦惊醒,醒后再难以入睡。
(6)环境因素。这也是引起老年人入睡困难及睡眠不安的原因。
比如,屋居临街、邻居喧哗、周围环境嘈杂等,亦可使老年人难于入睡。
环境杂乱不宁,还易将睡眠浅的老年人吵醒而不能再入睡。
(7)药物因素。睡前服用了引起神经兴奋的药物,如治疗结核病的异烟肼,治疗喘息的麻黄素、氨茶碱等,易产生兴奋而难以入睡。
另外左旋多巴、苯妥英钠等都能引起老年人失眠,左旋多巴能引起失眠,而且还可引起噩梦,扰乱睡眠。夜间服用利尿剂会增加夜尿次数,造成再度入睡困难。
(8)情绪紧张。有的老年人对睡眠有恐惧感,担心一眠不醒,一旦遇到失眠,心情又十分紧张。情绪一紧张,反过来又影响睡眠;有时即使睡着了,也是噩梦不断,形成恶性循环。相反,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睡眠时间太少,加上晚间无所事事,觉得无聊,所以一到天黑就早早上床睡觉,到了夜里3~4点钟,就已经睡了7~8小时;醒来以后,想东想西,使自己难以再度入睡。
(9)白天睡眠过多。老年人白天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所以白天小睡过多,也是影响夜间老年人睡眠的原因之一。老年人一般瞌睡多,在环境安静,无所事事的情况下,白天小睡容易增多。适当控制白天睡眠,则能明显改善夜间的睡眠质量。
(10)夜尿增多。夜尿次数增多是老年人的普遍现象,除了利尿剂会增加夜尿次数外,老年人逼尿肌功能紊乱以及前列腺肥大,膀胱内残余尿多,也会导致夜尿次数增多,从而扰乱睡眠。
C. 中老年人的睡眠习惯是怎样的
早睡早起。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早睡早起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睡眠习惯。尽管不提倡经常熬夜,主张睡眠有规律,但由于几十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加上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性格特点、职业要求、周围环境都不相同,因此各人的睡眠模式也多种多样,有早睡早起、晚睡早起、早睡晚起、晚睡晚起等。只要一觉醒来,自觉疲劳消除、头脑清醒、精神爽朗、工作效率不减,就不必计较哪种睡眠习惯,顺其自然为好。
梦多睡眠不足。就大多数情况而言,睡觉时梦多梦少都属正常。生理学知识显示,睡眠过程中有快波睡眠相和慢波睡眠相,梦多梦少主要取决于在哪个睡眠时相醒来。如果正好在快波睡眠相时醒来,就能记住梦境,便觉得梦多;如果正好在慢波睡眠相时醒来,就记不住梦境,便觉得梦少。事实上,即使梦一个接一个,而睡眠仍在继续,并未停止。故梦多不代表失眠,也不必为梦多而焦虑。当然,原来有慢性病,近日来突然噩梦连连,那就应该到医院检查为妥。
靠酒助眠。酒精(乙醇)确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但时间短暂,两三小时即消除。一般说,偶尔少量饮酒有助于入眠,但长期饮酒这种效应逐渐减弱,并且可能出现反弹性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突然惊醒等。此时需要加大酒精量,才能克服对乙醇耐受性,才能达到催眠效果,最终可能呈酒精依赖,产生不良反应。
苛求睡眠环境。环境的确影响睡眠,营造良好睡眠氛围也有必要。少数人要求绝对安静,环境稍有嘈杂或变动便无法入睡;现实生活中,人们免不了出差、旅游、串门、下乡走亲访友、客人留宿等,睡眠环境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应提高适应环境本领。其实,环境对睡眠的影响,不仅是习惯问题,而且还有神经生理学问题。比如,人的大脑皮质受到的刺激持久、单调、重复,便会从开始的兴奋活动转为抑制从而产生睡意。故火车车轮单调而有节奏的滚动声、宁静春夜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都能催人入眠;而处在绝对寂静的环境中,有时反而睡不着。可见,人对睡眠环境的要求并不是绝对的。
D. 老年人的睡眠时间每天大约为
老年人的睡眠本来就比较少,那么多少时间才合适呢。原来别人说刚出生的小孩是14个以上,中年人也就是8小时左右。老年人我觉得7-9小时完全够了。
E. 老年人的睡眠保健有哪些
睡前宜忌(1)刷牙:睡前刷牙不仅有利于保护牙齿,也利于安稳入睡。
(2)梳头:睡前梳头梳到使头皮发红、发热,不仅能梳通头部血流,保护头发,也能促人安眠。
(3)洗脚:能刺激大脑,消除大脑疲劳,能使血液下行,周身有轻松感。
(4)开窗:睡前放入新鲜空气,能使入睡得香甜。即便是冷天,也不妨开一小通风窗。
睡眠八忌(1)忌仰卧:睡时宜侧屈膝,如仰卧,则肌肉不能放松,手易搭胸,会影响呼吸,多生噩梦。
(2)忌忧虑:睡下以后若思想白日或过去未来的杂事,甚至忧愁焦虑,会导致失眠。
(3)睡觉前忌恼怒:凡情绪变化均会引起气血紊乱,故睡前不可恼怒,应防止情绪的过激。
(4)睡前忌进食:临睡时若进食,容易增加胃肠的负担,既影响安然入睡,又会损害身体。
(5)睡卧忌言语:中医认为肺为五脏华盖,主出声音。凡人卧下,肺即收敛,若此时言语,不仅伤肺,还会因精神兴奋而影响入睡。
(6)睡时忌张口:张口呼吸不卫生,会使肺脏受冷空气和灰尘等刺激,胃内也易进入凉气。
(7)睡觉时忌掩面:若以被覆面,会导致呼吸困难,且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于健康不利。
(8)卧处忌当风:古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人一入睡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则降低,最易受风邪的侵袭,故背受风则咳嗽,肩受风则臂疼。
老年人宜午睡在老年人的神经系统中,脑组织的变化主要反映在重量减轻和脑细胞数量减少。与成年人比较,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较兴奋过程相对突出,脑氧需要量随之下降,从而反映出睡眠方面发生的明显变化。大部分老年入夜间入睡时间缩短,往往清晨四五点钟后就再无睡意,因而起得较早。通过一上午的活动,到正午已经感到体力不支。由于泵血功能衰退,大脑皮层供血量下降,因此比青壮年人容易疲劳,需要午睡。老年人的午睡,最好在午饭半小时以后进行,以供给胃肠消化系统更多的血液,增强消化功能。在饭后睡前的这段时间里,可以散步、赏花、听听音乐或做一些轻便的活动。老年人午睡时间的长短,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一天能保持6~7小时总睡眠时间即可。
开灯睡觉影响健康开灯睡觉对身体健康也有害。人和大多数生物一样,都依靠中枢神经的适应性调节利用自然光线,而灯光却会扰乱生物体内精巧的自然平衡。长期生活在灯下的人,体内控制新陈代谢的“生物钟”常常被扰乱,从而使人的心脏跳动、脉搏、体温、血压等变得不相协调。所以开灯睡觉,轻则影响睡眠,重则引起疾病。
不宜趴着睡觉睡觉的姿势不必拘泥,但趴着睡不好。趴着睡,压迫胸部,呼吸不畅。口鼻又常常蒙在被窝里。被窝里空气不流畅,二氧化碳越积越多,影响新鲜空气的吸收。此外幼儿的大脑需要大量的氧气,如果10几个小时的睡眠中氧气“饥饿”,就会影响睡眠的质量,容易从梦中惊醒,醒后仍然没精神、急躁、食欲差等。
F. 老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是多少
中老年人睡眠的时间因该是别
9个小时为最佳。而且睡眠时间一定不可以缺少
0:专00
-
3:00这个属时间,因为这个时间是睡眠的最佳时期。
一般老人都不可以缺少午间休息,但是不要休息时间过长。
中老年人睡眠时间长了会对本身的“免疫力”自然降低;还有“血压”都会有所影响,睡眠时间长了甚至会产生“依赖”。
所以睡眠时间长了并不是一件好事,请多注意!!!
G. 老年人睡眠有哪些特点
难入睡,醒得早,睡眠时长相对较短,要是加上身体不是很好的话,睡眠质量一般不会很好,所以老人家的床,还是买品质好一点的床上用品,这样有助于睡眠,以及需要提供一个较安静的环境。
H. 身体睡眠特征
睡眠是指大脑为了将刺激和刺激联结分配固化给相应神经细胞(重整信息)的需要,把兴奋点(注意)暂且转移到原先兴奋强度较弱的神经细胞,并由那些神经细胞接管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而原先接受处理内外刺激并做出反应的兴奋度较高的神经细胞因防止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刺激联结相互干扰(信息过载),(也可以理解为生化能量有限而醒着时这些神经细胞以接受和处理刺激,创建和调用刺激联结为主,睡眠时以整理、过滤和固化刺激联结为主),必须大部分屏蔽内外刺激对这些神经细胞的作用的必要的生命过程。精神疲劳体现为待处理或固化的刺激联结过多,人本能的对刺激联结储存的不安、紧张和焦虑,睡眠起到消化这些刺激联结的作用,这就表现为缓解疲劳。而睡眠质量不高是指屏蔽度不够或睡眠时间不足以充分消化刺激联结的现象。嗜睡则是病态的过多过久屏蔽。这些都是神经控制不足的表现。在睡眠中由于主动性活动减弱,人的体力也得到相应恢复。
睡眠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愉快状态,通常发生在躺在床上和夜里我们允许自己休息的时候。与觉醒状态相比较,睡眠的时候人与周围的接触停止,自觉意识消失,不再能控制自己说什么或做什么。处在睡眠状态的人肌肉放松,神经反射减弱,体温下降,心跳减慢,血压轻度下降,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胃肠道的蠕动也明显减弱。这时候看上去睡着的人是静止的,被动的,实际不然,如果在一个人睡眠时给他作脑电图,我们会发现,人在睡眠时脑细胞发放的电脉冲并不比觉醒时减弱。这证明大脑并未休息。正如一座夜间的蜂房,外表看上去蜜蜂都已归巢休息,但实际上所有的蜜蜂都在为酿造蜂蜜而通宵达旦地忙碌。
睡眠 (sleep)高等脊椎动物周期生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正常人脑的活动,和所有高等脊椎动物的脑一样,始终处在觉醒和睡眠两者交替出现的状态。这种交替是生物节律现象之一。觉醒时,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并能做出有目的和有效的反应。睡眠时则相反,机体对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肌张力下降,反射阈增高,虽然还保持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可是一切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如学习、记忆、逻辑思维等活动均不能进行,而仅保留少量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例如,鼠叫可唤醒沉睡的猫;乳儿哭声易惊醒乳母等。除了周期性这一特征外,睡眠还有可逆性和自发性。前者指睡眠状态能被外界或体内的较强刺激所唤醒;后者则表示睡眠的发生是内源性的,尽管它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和一些化学因素的影响。以上3个特征有助于区别睡眠和其他睡眠样状态,如冬眠主要由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引起,昏迷和昏睡则表现为睡眠状态的不可逆性。催眠是由暗示所诱导的睡眠样状态,被催眠者的意识并未丧失,但其行为受催眠者的暗示所支配。有人研究,在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地出现梦,并伴有独特的生理表征,有人认为梦是独立于觉醒和睡眠之外的第3种状态。其实这3种状态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如长时间觉醒会导致“补偿性”睡眠和梦的增加。
睡眠从来就是人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因为人的生命约有1/3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并且睡眠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自20世纪初,借助脑电图的分析,发现睡眠时脑电活动呈现特殊慢波。1952年又有人发现睡眠过程中经常发生短时间的、快速的眼球运动,并伴有快速低幅的脑电波。这一重要发现导致睡眠研究的蓬勃发展。已经证明。睡眠是大脑的主动活动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觉醒状态的取消;脑内许多神经结构和递质参与睡眠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开展了梦的生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睡眠紊乱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等)。但至今对睡眠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时相转换的生理基础,以及睡眠如何消除疲劳等重要问题仍然不甚了解。
正常睡眼的时相 睡眠由两个交替出现的不同时相所组成,一个是慢波相,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另一个则是异相睡眠,又称快速眼动睡眠,此时相中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并经常做梦。非快速眼动睡眠主要用于恢复体力,快速眼动主要用于恢复脑力.
慢波睡眠 根据人脑电波的特征,通常将此时相区分为4个不同的期,即相应于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第1期呈现低电压脑波,频率快慢混合,而以4~7周/秒的频率为主,它常出现在睡眠伊始和夜间短暂苏醒之后。第2期也是较低电压脑波,中间插入短串的12~14周/秒的睡眠梭形波和K复合波,它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浅睡过程。第3期的脑电图常有短暂的高电压波,超过50微伏,频率为1~2周/秒,叫做δ波。第4期,δ波占优势,其出现时间占总时间的50%似上,代表深睡状态。因此,3、4两期仅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差异。一般认为慢波睡眠第4期具有消除疲劳的功能,因为人在长时间体力劳动或不睡后,在恢复睡眠中此期延续很久。随着睡眠由浅入深,意识逐步丧失,血压略降,心率、呼吸减慢,瞳孔缩小,体温和代谢率均下降,尿量减少,胃液增多,唾液分泌减少,发汗功能增强等。
异相睡眠 它是在睡眠过程中周期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脑电图呈现快频低压电波,类似清醒时脑波。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如心率、呼吸加速,血压升高,脑血流及耗氧量均增加,在男性则有阴茎勃起。此外,睡者时时翻身,面和指(趾)端肌肉不时抽动。在实验动物还记录到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活动非但高于慢波相,有时还超过清醒状态下的活动水平。人的异相睡眠,和动物的一样,表现出3个特征:①低电压,快频脑波;②颈部肌肉张力松弛以及脊髓反射被抑制,此时运动系统受到很强抑制;③频繁出现快速的眼球运动,同时在一些和视觉有关的脑结构,包括大脑皮层视区,出现高大锐波,统称脑桥-膝状体-枕区皮层波(PGO)。由于快速眼动只存在于异相睡眠中,故后者常被叫做快速眼动睡眠。
睡眠时相的转换 正常成年人入睡后,首先进入慢波相,通常依次为1~2~3~4~3~2等期,历时70~120分钟不等,即转入异相睡眠,约5~15分钟,这样便结束第1个时相转换,接着又开始慢波相,并转入下一个异相睡眠,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整个睡眠过程,一般有4~6次转换,慢波相时程逐次缩短,并以第2期为主,而异相时程则逐步延长。以睡眠全时为100%,则慢波睡眠约占80%,而异相睡眠占20%。将睡眠不同时相和觉醒态按出现先后的时间序列排列,可绘制成睡眠图,它能直观地反映睡眠各时相的动态变化。
睡眠深度 一般是以身体活动减少和感觉灵敏度降低作为衡量的指标。此外,一些生理指标,特别是唤醒阈,也指示慢波相的第3、4期是深睡时期。至于异相睡眠的深度则很难判定,因为它即表现肌张力松弛,又常出现全身翻转和面、指肌抽动;在感觉方面,外界无关的刺激较难唤醒睡者,可是当刺激具有特殊含义或者和他做梦的内容有关时,则极易唤醒。这些矛盾提示,在异相睡眠中脑内发生一种主动过程能切断它和外界无关刺激的联系。如果依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强弱来判别,则异相睡眠更接近觉醒状态,如在此时相唤醒睡者,他会说自己正在熟睡;反之,在慢波相时唤醒他,则说睡得不熟。推测这种主观的睡眠意识可能与他的梦境有关联。综上所述,对睡眠深度的精确测定是困难的,目前的趋向是将异相和慢波相看作两个独立的状态。
有些自主神经活动随睡眠过程的发展而变化,似和两个时相关系不大。例如,体温从睡眠开始便逐渐下降,5~6小时达最低点,然后又逐渐回升。有人提出,睡眠时仍能学习口述材料,可是脑电图的分析证明,睡者实际上是处在朦胧状态。梦呓多发生在慢波睡眠的第2期,而梦游则无例外地发生在慢波第4期中,并且两者一般都和梦的内容无关。
个体发生 新生儿平均每天睡16小时,婴儿睡眠时间逐渐缩短,至2岁时约睡9~12小时。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因人而异,通常为6~9小时不等,一般认为7小时半是合适的。可是老年人的睡眠经常少到6小时。根据脑电图的分析,新生儿的异相睡眠约占睡眠总时间的50%,并且入睡后很快就进入异相时期,成年人约占20%,而老人则不到20%。在成年人凡异相睡眠时间低于15%或高于25%的则被认为不正常。同样,慢波相第4期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至于睡眠与觉醒的周期更替,新生儿一天中约5~6次,婴儿逐渐减少,学龄儿童每天约1~2次的睡眠。有些老年人又恢复一日睡几次的习惯。以上随年龄增长所产生的睡眠变化可能和个体发育,特别是脑的觉醒系统的发育有关,此外也和家庭、学校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需要有关。在哺乳动物,随着脑发育进程的不同,睡眠的成熟过程也不相同,例如,初生小猫出生第1天几乎都是异相睡眠,从第2天起出现慢波睡眠,一月后,接近成年猫的睡眠类型;大鼠则在出生后两周内,几乎全部是异相睡眠,一月后,异相睡眠缩短到10%;初生豚鼠异相睡眠不到10%,随后很快发展到低于5%。
种系发生 按照上述睡眠的3大特征:周期性、自发性和可逆性,并以动物的安静不动和感觉敏感性降低作为衡量指标,则从高等脊椎动物才开始出现睡眠行为和脑电变化。在鱼、两栖和爬行动物,可以观察到觉醒和睡眠的周期转换,但无异相睡眠。至温血动物鸟类,才有明显的异相睡眠,约占睡眠时间的3~5%。哺乳类动物从鼠到象,都有明确的慢波相和异相睡眠,不过它们各自所占比重随种别而异。若从动物生存竞争角度来分析,大体可归为两类:一类是被猎食动物,如啮齿类、食草及反刍动物摄食后需要长时间咀嚼,因而睡眠时间缩短,异相睡眠也短,一般不超出5%,如母牛为1.6%,食蚁兽居然没有异相睡眠;另一类是猎食动物,如食肉类,它们的进食快,有较多时间的睡眠,异相睡眠也较长,可达20%或更长,如猫、狗等都如此。
剥夺睡眠 实验性地剥夺人或动物的睡眠是一种研究睡眠的生理意义及其必要性的可行方法。
剥夺全部睡眠 24~48小时后,脑电频率变慢,近似慢波相第1期,但外观行为正常。继续剥夺,则警觉性降低,严重的会发生幻觉、谵妄或梦呓。3~4天后,任其入睡,在第一夜中慢波第4期明显增多,而异相睡眠相应减少,在以后数晚,异相睡眠才代偿地增多。一例11天不睡的青年,入睡后,慢波第4期和异相睡眠都明显增加。相反,被剥夺睡眠的猫在第1夜增多的是异相睡眠,而不是慢波第4期睡眠。
剥夺部分睡眠 使受试者每天仅睡3~4小时,几天后,异相睡眠或分比平时睡眠头4小时内的异相成分加多。停止实验后,受试者连续数夜多次出现异相睡眠。在长期每天只睡4小时的受试者慢波第4期增多,第3期相应减少。在恢复睡眠过程中,慢波相无明显变化。如将受试者睡眠缩短到3小时以下,则会影响第4期睡眠的发展,从而严重影响受试者的工作能力。
选择剥夺睡眠某时相 如果选择剥夺慢波第4期睡眠,则在恢复过程会代偿地只增加第4期睡眠;如选择剥夺异相睡眠,也产生同样的代偿情况,许多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剥夺异相睡眠不产生明显的心理紊乱;而长期剥夺全部睡眠的人,不能长时间工作,否则差错加多。这可能和大脑皮层不能持久维持警觉状态有关。此外,少数人还会发生短暂幻觉和荒诞行为。总之,这些实验结果似不支持长期不眠或严重失眠会导致精神变态的假说,可是从另一方面却表明,长期缺乏睡眠极易引起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视、触觉的错乱等。
病态睡眼 失眠症 根据失眠发生的时间先后,可区分3种失眠症。①发生在睡眠初期,表现为很难入睡,也是最常见的失眠症。②表现为全夜时醒时睡。③发生在睡眠终期,患者过早苏醒,不能再入睡。这些患者的异相睡眠都少,并易诱发脑电的唤醒反应。从脑电图分析波看,他们的睡眠时间总是比主诉的为多,失眠的后果并不严重,长期失眠者有时精神萎靡,可用药物洽疗纠正。
多眠症 表现为白昼多眠或瞌睡过多,或者夜间睡眠过久。患者睡眠期间心率并不减慢,说明患者在睡眠期间休息不充分。原发性多眠症多属遗传病,这和下丘脑功能障碍有关。此外,还有一种伴有食欲亢进,肥胖和呼吸不足等症的多眠症。
发作性睡眠症 发作时患者突然入睡,不能自控,但只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还经常伴发由肌张力丧失产生的猝倒。发作时脑电波和异相睡眠的相似,多属先天性的。中枢兴奋药可减轻其症状。
梦游 此症发生在慢波睡眠的第3、4期,也是回忆能力最低的时期。与患者做梦无关。梦游时大脑警觉性和反应性均降低,运动也欠协调。
遗尿症 多半发生在睡眠的前1/3时期,脑电波呈慢波第4期型式。遗尿开始即转入2期或1期。唤醒后患者不诉梦境,若不唤醒,则在数小时内不再出现3或4期脑波。遗尿症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
睡眼机制 И.П.巴甫洛夫观察到狗在不强化的条件反射实验中会自然入睡,于是提出内抑制过程扩散到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便产生睡眠的学说。但以后的实验研究未能提供更明确的支持论据。1949年意大利的G.莫鲁齐和美国的H.W.马古恩发现中脑的上行网状激舌系统是产生大脑觉醒状态的重要结构,随之有人设想,睡眠仅是觉醒活动暂时中断的结果,而疲劳则是引起中断的重要原因,这种认为睡眠为被动过程的看法,和切断中脑或切断感觉神经传入纤维所造成的睡眠状态的实验结果相吻合。长期积累的神经生理学实验资料表明,局部电刺激动物下丘脑或脑干的一些结构均可引起睡眠,以后人们发现异相睡眠中机体处于激动状态,说明睡眠是一个主动活动过程,并提出存在“睡眠中枢”的观点。从60年代起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工作。莫鲁齐等提出脑干尾段存在睡眠中枢的假说。他们认为延髓和脑桥内存在上行抑制系统,这一系统的活动可以导致睡眠。此系统一方面接受来自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传入冲动,另一方面又受到前脑梨状区皮层、扣带回和视前区等结构的下行控制。与此同时,M.儒韦提出关于觉醒-睡眠周期的单胺学说。他认为从蓝斑前部发出的上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维持大脑皮层觉醒态电活动,加上乙酰胆碱能系统的活动,才能完成注意、学习、记忆等高级功能;而黑质-纹状体环路的多巴胺能系统,则维持觉醒的行为表现,至于睡眠过程,则由中缝核群前段发出的上行5-羟色胺能系统维持慢波睡眠,而其中段核群一旦触发蓝斑区域细胞活动后,后者的上行冲动激活大脑皮层电活动,使之出现快频低幅波,同时,其下行冲动则抑制脊髓运动系统,从而形成异相睡眠。但作者未说明睡眠怎样开始。应当指出,这两种假说并无根本分歧。因为他们争论的仅是和睡眠有关的脑结构的部位。当今许多工作正是沿这两种设想向纵深发展。从70年代起,莫尼埃和J.R.帕彭海默分别从入睡的兔和羊脑内提取出多肽物质,将它注入另一只动物脑室内,可诱导δ波,酷似慢波睡眠。这一发现为睡眠机制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
睡眠对于大脑健康是极为重要的。未成年人一般需要有8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并且必须保证高质量。如果睡眠的时间不足或质量不高,那么会危害生命或对大脑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大脑的疲劳就难以恢复,严重的可能影响大脑的功能。青少年如果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就应适当增加睡眠的时间,比如夏天午睡片刻,并且要设法改善睡眠状况等。
按照一般的观点,睡眠是消除大脑疲劳的主要方式。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很多青少年学生患上了神经衰弱等疾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严重睡眠不足引发的。
总之,一个人的一中,有三分之一多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正当的良好睡眠,可调节生理机能,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环。睡眠不良、不足,第二天就会头错脑胀、全身无力。睡眠与健康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甚为密切。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提高睡眠质量也没有特效方法。研究发现,有四个要素对睡眠质量有很大影响,"哪四要素呢?"。就是睡眠的用具,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时间,睡眠的环境。
睡眠趣闻
动物中只有鳄鱼是不用睡眠的
刑罚“不准睡眠”有一个被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判处了死刑,处死的方法是不准睡眠。听说这是一种极为严酷的惩罚!
一头牛一天只要睡两三个小时就够了
蝙蝠是头朝下睡觉的
[编辑本段]“健康的睡眠”到底是什么样的?
●现代的各种媒体上不断的宣传在22点到23点睡觉是最好的,原因是:晚上12点到3点,是人的深度睡眠期,只要这三个小时睡好了,保证一天有精神,如果错过了,会对身体产生很不好的影响。而从入睡到进入深度睡眠一般要30-60分钟,所以,晚上10:00-10:30睡觉最好。
●然而这样的“观察”是比较“片面”的。这是因为“观察者”是以“睡觉一定要在晚上”为“前提”进行观察的。
●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现实状况”就知道了:城市里上“夜班”的工作者,特别是“夜班司机”都是晚上工作,早上睡觉的,如果上述的发现是“正确”的,那么这些上“夜班”的人,就都死光了,或者至少都是感染了各种各样的“疾病”,最后不能工作等。然而他们却都活得好好的,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并且“白天”与“晚上”的区别在现代社会里,真的很小很小,因为如果您在中国的晚上,搭飞机到了“美国”,但那里却是“白天”,那么我们是要睡觉呢还是不睡觉?而我们都有“电灯”,又多数时间在“室内”等。
那么身体默认的“生物钟”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做到“工作”与“休息”时间的“最优化配置”?
●您只要做一个小实验您就会知道了:当您拿一天晚上来看“连续剧”进行“通宵”,等到早上6点开始“睡觉”,最后您将会在下午12点-14点自然“苏醒”过来。这时,您只要算一算睡眠时间,您就会知道:刚好是6-8个小时。您觉得这是个“偶然”吗?为什么它就不是按照您长期以来的“起床”时间7-9点呢?
●那么也就是说:默认的“生物钟”的“睡眠时间”,就是在睡后的6-8小时“苏醒”;而什么时候“睡觉”并不是最重要的。并且只要您“睡觉”了,那些睡后会发生的“生理活动”还是会照样进行的,或者说:只要您的“睡眠时间”足够了,无论您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睡觉的,都不会影响您的“身体健康”;而“作息时间”,只是一个“习惯”而已,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当然,一个新习惯的养成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一般是3-6天,所以这种习惯的交替最好不要太频繁。
●这样大家才可以“安心”的进行各种“加班”或“上夜班”的活动了,否则总是会有一定的“心理障碍”,那就不太好了。
●出自“全集然文明X档案”
[编辑本段]对最佳睡眠时间其他判断
一般睡觉时间:
1. 正常人睡眠时间8--10小时.
2. 美容觉的时间10点--凌晨2点。
3. 长时间熬夜……就算是有睡足8小时,几年下来会容易内分泌失调,生理时钟也会乱掉
4. 小孩最好在晚上8:30之前睡觉,因为长身体时生物钟的需要
5. 青少年应该在晚上10:00左右睡觉
6. 至于爱美的人,应该在凌晨2:00之前睡,(在午夜12:00之前睡觉最好)因为皮肤在凌晨2:00前新陈代谢
7. 老人应该在晚上9:00--10:00之间睡觉比较好。
还有:晚上12:00一定要去睡觉,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生理时钟,在不同时间担负着不同的生理作息使命,可别轻易忽视了哦!
生理时钟说明:
1. 00:00--01:00 浅眠期--多梦而敏感,身体不适者易在此时痛醒。
2. 01:00--02:00 排毒期--此时肝脏为排除毒素而活动旺盛,应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让肝脏得以完成代谢废物的作用。
3. 03:00--04:00 休眠期--重症病人最易发病的时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时死亡,熬夜最好勿超过这个时间。
4. 09:00--11:00 精华期--此时为注意力及记忆力最好,为工作与学习的最佳时段。
5. 12:00--13:00 午休期--最好静坐或闭目休息一下再进餐,正午不可饮酒,易醉又伤肝哦!
6. 14:00--15:00 高峰期--是分析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淋漓的极致时段!
7. 16:00--17:00 低潮期--体力耗弱的阶段,最好补充水果来解馋,避免因饥饿而贪食致肥胖。
8. 17:00--18:00 松散期--此时血糖略增,嗅觉与味觉最敏感,不妨以准备晚膳来提振精神。
9. 19:00--20:00 暂憩期--最好能在饭后30分钟去散个步或沐浴,放松一下,纾解一日的疲倦困顿。
10. 20:00--22:00 夜修期--此为晚上活动的巅峰时段,建议您善用此时段进行商议,进修等需要思虑周密的活动。
11. 23:00--24:00 夜眠期--经过镇日忙碌,此时应该放松心情进入梦乡,千万别让身体过度负荷,那可得不偿失哦!(转)
I. 老年人的最佳睡眠是几个小时
睡眠的时间
睡眠时间一般应维持7至8小时,但不一定强求,应视个体差异而定。入睡快而睡眠深、一般无梦或少梦者,睡上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精力;入睡慢而浅睡眼多、常多梦恶梦者,即使睡上10小时,仍难精神清爽,应通过各种治疗,以获得有效睡眠,只是延长睡眠时间对身体有害。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生理节奏,在睡眠早晚的安排上要因人而异!事实上,不同生理节奏使睡眠出现两种情况,即“夜猫子”和“百灵鸟”。顺应这种生理节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反之,则对健康不利。
J. 中老年人的睡眠特点表现抑郁症是怎么样的情景剧
对于老年人的忧郁症,一定要让她感受亲人对她的爱,才能化解。不管她多么烦躁,多么无视你们,作为子女都要充满耐心和爱去关爱她。忧伤肺,食物方面多吃对肺有益处的食物。情绪方面要使她尽量开心,每天都能使她开怀大笑一次,这样很快就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