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年人心理健康主要有哪些改变
研究发现抄,人类65%-90%的疾病都与心理上的压抑有关。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老年人而 言,老化情绪是形成心理压抑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年人的心理健 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以积极的心态克服不利因素,则有利 于心理健康。(1) 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功能和其他生理功能开始退 化。如果此时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 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节,则有 可能导致心理失常。(2) 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 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就会很好; 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就有可能产生不良 心理,甚至心理变态。最多见的不利因素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 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上一些不和谐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对此 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3) 生活因素:老年人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有益于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和有一些不良生活 行为,如赌博、酗酒等,就会损害心理健康。
㈡ 如何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结合实际来,谈谈如何维护和促自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答题要点:
(1)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生、老、病、死”:树立正确的衰老观、疾病观、生死观。
(2)帮助老年人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观念:
教育老年人正确看待离退休,树立“老有所为”的观念,
教育老年人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实现“老有所乐”
(3)指导老年人“老有所学”
(4)指导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5)指导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保健: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坚持适量运动。
(6)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树立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尽快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
㈢ 老年人心理健康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2、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4、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6、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7、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8、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9、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㈣ 什么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你好这位朋友; 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有以下几点; 1 老年人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是在“精神”上有寄托。因为人老了以后,身体状态下降,主要依靠“精神”了。精神好,别的就好。 具体做法;让老年人发挥余热,比如;请老年人讲课,给老年人课时费。请老年人讲过去的故事。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等等。 2 老年人要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老年人一定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人虽然老了,但是,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思维、理解能力、智慧、经验等比年轻人还要好。所以,想办法把老年人的这些优点发挥出来,老年人的心理必然健康。 3 老年人要有老伴、有老朋友、有孝顺的子女、这些也是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因素。
㈤ 什么因素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
㈥ 什么是老年人心理健康
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有以下几点; 1 老年人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是在“精神”上有寄托。因为人老了以后,身体状态下降,主要依靠“精神”了。精神好,别的就好。 具体做法;让老年人发挥余热,比如;请老年人讲课,给老年人课时费。请老年人讲过去的故事。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等等。 2 老年人要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老年人一定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人虽然老了,但是,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思维、理解能力、智慧、经验等比年轻人还要好。所以,想办法把老年人的这些优点发挥出来,老年人的心理必然健康。 3 老年人要有老伴、有老朋友、有孝顺的子女、这些也是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因素。
㈦ 老年人为什么要注重心理健康
老年时期,一般来说大多数已经退休,且子女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需要整回天围着工作,答围着孩子转了,那么有很多老年人就会觉得缺少生活目标,觉得寂寞空虚。其实这说明有些老年人虽然一辈子勤勤恳恳为家付出,但反而没有自己的生活。因此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变得非常重要,帮他们树立生活目标,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活动,社交,多与人相处,多理解子女。这样才会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还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我们。
㈧ 如何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退休人口的数量增加,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大。据调查,北京市2010年6000件民事纠纷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占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赡养”纠纷。上海市子女与老人不交谈的占23%,较少交谈的占41%,而经常交谈的仅占36%。在此环境之下,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关爱老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呼求由此产生。良好的心态有益于健康,而不良心理则可导致心理精神障碍,进一步影响到躯体而有害于健康。作为敬老志愿者组织究竟应该如何去关爱老人?如何从关注老人的温饱、日常照料护理到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 一、要具备老年心理的专业知识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上、情绪上、生活习惯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适应,而程度不同地产生种种心理变化。其表现为: 1. 失落感 许多因素会使老人产生失落感,如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收入的降低,多病、丧偶等等。这时往往出现两种情绪:①沉默寡言、忧愁思虑、闷闷不乐;②急躁易怒。性格开朗和兴趣广泛的老人,较容易通过心理调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发现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内向孤僻,兴趣狭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则较难克服失落感。老年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喜爱回忆往事,过去生活比较幸福、事业有成而对社会贡献较多的老人,常常能从回忆往事中得到满足和自尊,因而减轻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业无成的老人,则难以从回忆中得到满足。社区、家庭、亲友若能体察老人心理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帮助老人调整心理状态,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尽快适应赋闲后的生活。 2.孤独感 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体质不佳或性格内向而不爱与人交往,因而产生孤独感。子女在身边,若不能体贴老人,甚至关系不佳,不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反而会使之加重。丧偶老人的孤独感更为突出,体能衰退和生病也会加重老人孤独无助的感受。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3.隔绝感 赋闲老人与社会和工作单位联系减少,社会交往与信息减少,更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而影响感知能力,常会使老人产生隔绝感。往往表现为对外界变化漠不关心,对人冷漠等等。老人的经历与年轻一代有很大不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与年轻一代有差距。而老人又常因坚信自己的经验而固执己见,因此而造成“代沟”,更加重老人的隔绝感。子女和年轻人应多与老人交流和沟通,在倾听老人讲话时要特别耐心。这不仅使老人感受到尊重、有利于消除隔绝感,而且老人的经验也并非绝对过时无用,耐心倾听,往往也能使年轻一代得到教益与启迪。另外,为老人提供读报阅览、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便利条件也十分必要,这能有效地减轻老人的隔绝感。 4.对衰老和疾病的忧虑和恐惧感 老人因体能衰退而表现出对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体不适或罹患疾病便会惴惴不安,加上行动不便、就医困难,更会加重忧虑,担心病情发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还会产生濒死的恐惧感。有的老年病人担心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寡言少语、忧虑。因此,对于患病老人除了关爱体贴之外,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对康复十分有利。 二、在社区深入开展心理辅导 志愿者组织应组织志愿者为精神寂寞、特别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与街道、居委会共同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机构,让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社工,志愿者为社区的老年人做专业的心理疏导。在社区为老人构建“心理教育辅导平台”,“心理诉求减压平台”等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危机救助体系。通过电话问候,上门慰问,网上聊天等形式,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缓解老年人的心理“空巢”。帮助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同时,要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摆脱孤独寂寞,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社区志愿者要不定期的为精神寂寞和有心理疾患的老人开展精神关爱服务,经常陪老人聊天交流,给老人读书、读报,使他们“巢空心不空”。 三、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 依托社区老年人活动室、老年健身活动设施,组织老人开展体育、文化娱乐等群体活动。使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组织、培养老人的兴趣和爱好。如唱歌、跳舞,棋类,桥牌,听音乐,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爱好。打太极拳、练气功,门球比赛,健身活动,联欢会,旅游观光,种花,钓鱼,编织等等。鼓励老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 四、掌握与老人沟通的技巧方法 谈话作为与老人沟通的主要方法与一般交谈有很大不同。对于老年人在沟通时除了一般的要求和技巧外,需要对老人的社会、家庭、个人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解。与老人直接沟通是获得有价值信息的主要途径,交谈是沟通的主要手段。好的交谈效果取决于双方能否建立可以信赖的相互关系。老人不可能在对方轻视和嘲笑的态度下如实反映个人的情况,特别是老人们都曾经有过美好的引以为荣的过去,仍希望受到尊重和承认。因此,与老人进行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尊敬。不论老人目前社会、经济、家庭地位和状况如何,都应从人道主义和平等的立场,像对待自己家中的老人那样,表现出足够的尊敬和耐心,诚恳地听老人诉说,老人产生信赖才能如实反映个人情况,才可能获取对老人护理有价值的资料。 五、普及老年健康教育 老年期是意外挫折和疾病的高发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需要老人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态,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击,提高生存能力。对老年人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是解决老年人精神卫生问题的有效手段,让他们懂得一些维护身心健康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主动解除心理压力,转变不良情绪,就能预防和减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发生。 健康心理是指人具有正常、完美的精神状态,如对周围环境和客观事物抱有积极的态度,能够正确分析和顺应事物和环境的变化,保持愉快的情绪。只有保持健康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和调整机体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能力和效率,使整个机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一样:“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无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这个定义对于老人同样适用,人们只有保持躯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正常状态和良好平衡,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六、社会关怀 老年人是一个衰弱的社会群体,全社会有责任加以保护。政府及社会团体应建立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和各种福利设施,如老年精神卫生中心,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大学等,解决老人的生活困难,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享受集体生活的欢乐,驱除老年的孤寂。对丧偶的老人,子女要理解并支持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再婚。这是补偿丧偶后的孤独、失落感的重要途径。 衰老虽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人类可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延缓衰老。世界卫生组织经充分研究后指出: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长寿老人很多。著名画家毕家索活到86岁;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活到93岁;首先提出油脂烷化理论的德国科学家柴费洛尔活到103岁;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一生多经磨难,但老人活到101岁。尽管寿星们的生活年代、生活方式和条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如心理稳定、通达顺变、乐观、心胸坦荡、善于适应环境和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见,长寿与健康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是我们志愿者组织每一名志愿者不懈的追求,这个工作目标对于确保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陈萍、王燕
㈨ 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提供了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最新标准。这个标版准大体可以归纳为权以下六个方面:
(一)知觉良好,记忆清晰
观感正常,对事物的判断无误;记事有序,过目能记,不致丢三落四。
(二)思维敏捷,想象丰富
说话条理清楚,回答问题简单明了,并能举一反三。
(三)情绪稳定,意志坚强
情感反应适度,情绪不过大起伏,办事严谨有序;遇事冷静,不易冲动,也不抑郁,能经受悲欢波折。
(四)勤于学习,生活充实
始终保持对某些知识学习的热情,活到老,学到老;把时间、精力用于自己的正当业余爱好,有事可做,精神愉悦,生活充实。
(五)善于交际,待人和蔼
广交朋友,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融洽;对人态度和蔼,以诚相交,以礼相待。
(六)行为正常,讲究公德
生活、学习、活动正常,具有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憎分明。
㈩ 如何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老年人由抄于年龄的袭关系,他们的心理年龄逐渐下降,要时常给予他们问候与关心,有时候,需要像呵护孩子一样照顾他们,尽量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事事顺着他们,建议他们多参与社区活动,多运动,多做些有益于身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