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敬老院的老年需求

敬老院的老年需求

发布时间:2021-01-01 05:21:10

1. 观看完《飞越老人院》中有何感想老人们存在有哪些心理的需求

观看完飞越老人院中,觉得老人想与亲人多交流多见面。

2. 现在开办养老院的前景如何

看一个行业怎么样有个简单的方法和你分享一下。
看看在5-10年什么是变的,在看看什么是不变的。
那么回到问题。
在未来人们对养老需求是不变的,而养老的方式是变的。

3. 老年人要求入住养老院属于什么需求

这种需求较为复杂、养老院自身构成独特的社会圈子,主要满足安全上的需求(健康保内障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沟容通的需要、友情的需要),但从养老院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初衷上看养老院可以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各个层次的需求。

4. 物业公司与养老院需求对接都有什么

如果物业公司和养老院需求对接的话是可以的,双方签订具体的合作项目以及合同就行了。

5. 养老院能满足老人的哪些需求

养老院
养老院能满足老人被人照顾、养病、休息、有人作伴、老年生回活丰富多彩等答等需求。我爸妈被我送去过广东真情敬老院,不是不孝,是工作要长期出差,没办法,就送去了。不过爸妈在真情敬老院住的老开心,说没有想到养老院是这样的,像个快活的世外桃源,有山有水有鱼有鸟,很多老人朋友一起玩。不舒服了有人照顾,照顾的还很体贴。所以不要被传统的养老院给封死了,现在的养老院会越来越人性化的。

6. 民办养老院最新政策

养老院政策,民办养老院优惠政策有哪些
“养老院行业前景是不错,但绝对是微利行业。”红叶敬老院院长彭家惠是渝中区首家民营敬老院的创办者。她介绍,在民办养老机构中,基本是一半盈利、三分之一亏损,剩下的勉强维持。而创办已10年的红叶敬老院,就属于勉强维持的类型。

“养老服务属高风险行业,特别是面对一些有顽疾的高龄老人或失智、失能的老人,风险就非常大。”除资金压力和高风险,好护工难求也是每个养老院所面临的难题。

市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教授徐晓玉近年一直关注我市民营养老产业的发展。她介绍,重庆目前的养老产业,跟不上社会老龄化发展的需求。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市60岁以上人口已513万,而目前全市城乡养老机构床位数仅7万余张,按老年人口3%的机构需求量测算,缺口达8万张。“养老院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现实问题。从总体上来说,这说明社会还没有做好应对老龄化的准备。”此外,护工很辛苦且工资不高,造成大量护工流失。徐教授认为,最终解决办法还得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全民关怀。“国家应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还应免费为民营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做专业化培训、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奠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后劲。”

(本文来源:重庆晚报) 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依法成立的组织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以下称申办人)凡具备相应的条件,可以提出办院申请。
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筹办申请。
国家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力量以及个人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申办人申请筹办社会福利机构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申办人的资格证明文件;
(三)拟办社会福利机构资金来源的证明文件;
(四)拟办社会福利机构固定场所的证明文件。
申办人应当持以上材料,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进行审批。
补助:有床位补贴和一次性建筑补贴。免征税的。
市民政局答复: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以下简称社会办福利机构)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维护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国办发〔2000〕19 号)中规定社会办福利机构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与政府办社会福利机构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并制定优惠政策如下:
(一)各地要将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在基本建设规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二)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优先审批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采用行政划拨或有偿方式供地。对新办福利事业的项目属于出让土地的,要适当降低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和拆迁补偿费,减免土地管理费。土地规划和测量费及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费按有关规定给予减免。
(三)城市规划部门在制定城市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要将社会福利服务设施特别是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儿童福利设施及公益事业的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要充分考虑社会福利事业、公益事业的发展需求,尽可能在交通便利、环境良好,便于服务和发展的区域给予安排。社会福利项目编制、设施建设工程的收费,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酌情减免。
(四)对民政部门批准设置的社会福利机构,有关部门在办理法人注册登记时应优先办理。
(五)合理确定各类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自费代养人员的收费标准,既要考虑公益性或社会承受能力,又要照顾投资者的回报。
(六)按照现行国家税法和有关规定,对社会投资兴办的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工疗站、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站、点),老年人护理院、托老所等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社会福利机构兴办的第三产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或减免。
(七)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社会福利设施、公益事业设施建设贷款的支持力度。
(八)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捐款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其捐款在规定限额以内的部分,在计征所得税时准予扣除。
(九)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用电按当地最优惠价收费,用水按居民生活用水价收费;对福利机构使用的救护车、生活用车等免征养路费;对社会福利机构使用的电信业务、邮政业务、广播电视(有线)传输等有关部门要给予优惠和照顾。
(十)对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和在社区及居民家庭中分散代养、寄养的就读于小学、初中的孤儿(含查不到生父母的社会弃婴),免收学杂费、书本费等各种费用;对高中(职业高中)、技校、中专录取的孤儿,免收学费(培养费)、住宿费;高等学校录取的孤儿免收住宿费,其学费主要以发放助学金、接受社会资助、申请助学贷款等方法解决。
(十一)卫生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鼓励并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以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为服务对象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社会福利机构所办医疗机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并申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可根据劳动保障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劳动部发[1999]14号)和《关于印发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青劳社厅发[2000]82号)的规定,经审查合格后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的保险定点范围。社会福利机构收养人员中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定点的社会福利机构所办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
(十二)对各类社会福利机构中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孤残人员,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优先推荐就业,并免费给予上岗前的培训。对安置残疾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福利企业,民政、税务、工商部门要积极协调落实国家和地方的各项优惠政策,按有关规定减免税费。
(十三)重视和保护社会福利机构中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及社会弃婴的合法权益,积极提供法律援助,使他们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
(十四)老年福利服务机构是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要抓好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7号)中关于“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及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规定的落实工作。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通知

三、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
(一)搞好养老机构工作的登记管理。养老机构按其机构性质划分,可分为福利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福利性养老机构(即国办社会福利机构)是指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的养老服务机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是指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的养老服务机构;营利性养老机构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各地重点兴办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各有关登记机关要认真做好养老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二)改革和完善养老机构收费制度。除政府投资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应报价格管理部门确定外,其他养老机构的服务收费,由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设施条件、服务项目和标准,自行确定收费标准。养老机构接收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其费用由政府按规定支付或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接收符合分层分类救助的其他困难老人,收费应适当减免或由政府予以适当补助。省物价局、省财政厅要会同省民政厅研究制定养老机构收费管理办法。
(三)加大对老年服务机构的税费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国家对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税费扶持政策,暂免征收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企业所得税、养老服务收入营业税、以及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营利性养老机构要照章纳税,如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税法管理权限,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可给予减免照顾;减免养老机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养老机构缴纳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确有困难的,可报经税务部门批准,予以减免照顾。
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数字)电视等经营单位,应为养老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收费。其中:用水、用电、用气(燃料)等价格与居民用户实行同价,并免收相应的配套费;免收养老机构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并减半收取通信费、听视费。
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按规定予以扣除。
(四)优先安排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养老机构建设一般采取划拨的方式供地,对符合规划要求并具备划拨条件的养老机构用地,要优先予以保证;对不具备划拨用地条件的,也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地,但应严格审批,确保土地真正用于养老事业。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利用闲置的房屋资产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五)加大财政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养老服务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养老服务事业投入,在继续安排好养老机构建设资金的同时,根据需要适当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养老机构补助、购买服务和贷款贴息。
(六)鼓励金融部门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金融机构要支持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增加对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建设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做好服务,协调担保机构解决养老机构的贷款抵押问题;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
(七)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对外服务。养老机构具备对外开展护理、康复及医疗服务条件的,可申请纳入社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经审批可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八)加强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养老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老年人的日常护理和管理,切实防止意外伤亡事故发生。对发生意外事故后,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养老机构做好协调工作,保证其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法律法规作出规定前,省民政厅要会同卫生、法制等部门和法院,研究制定有关事故鉴定、责任认定和赔偿的有关意见,指导各地处理好养老机构的责任分担问题。

7. 养老院有哪些服务

院所养老服务有两种类型:低需求照顾和高需求照顾。这两种院所养老回服务都提供一系列特定服答务,包括:住宿、基本的家具、洗衣、清洁、餐食和茶点,随时提供帮助的员工、个人照顾(协助洗澡、穿衣、吃饭)、临时护理和社交活动。高需求照顾专为非常虚弱、需要全天24小时帮助和长期护理的老人设计。一些养老院同时提供低需求服务和高需求服务,让人们可以在照顾需求改变时还能呆在同一家养老院里。这被称为“原处养老”。养老院由受批准的养老服务提供商运营。是否有资格获得院所养老服务将由一个养老评估小组来决定。

8. 进敬老院需要什么要求

第一点,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年人是自愿的。
其次,家庭中需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毕竟一个稍微好一些的养老院所需要的花费都是巨大的。我觉得只要和老人沟通好,老人自己愿意,应该就是可以的。

9. 中国社会的养老需求到底有多大

要理解目前中国养老需求,首先要从中国的人口政策谈起。
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的人口政策是鼓励多生育,一对夫妻可以有三到五个子女,甚至更多,这些在高生育时期出生的人群,当他们在进入青壮年开始结婚生育后,中国的人口政策发生了变化,基于庞大的人口压力,中国自1976年后开始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城市人群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农村地区虽然对于计划生育的政策执行不够严格,但大多数家庭也只有2-3个孩子。由于上述两个人口政策的截然不同,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带了了今日中国的养老问题和庞大的市场需求。
在建国初期人口生育高峰时代出生的人逐渐步入老年,此时全社会才发现,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中国社会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由多名子女轮流负担年老父母的居家照顾需求,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可以辅以招募保姆,由子女和保姆共同承担居家老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对于入驻养老院,无论是子女还是老人都存在心理上的不认同,子女将父母送养老院被认为缺乏孝心,老人入驻养老院被看做是遭儿女遗弃,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家庭人口结构决定了居家养老的模式,并且间接的抑制了养老市场的发展,使国内的养老院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品质低下,缺乏高品质服务的养老院品牌,也缺乏对于高品质养老院的品质管理和人员储备。但是,当这些子女们自身成为老人时,他们的居家养老模式将难以为继。
原因很简单,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子女一代人数量减少,而人口寿命却延长了。目前北京平均寿命已经超越80岁,生育高峰一代人现在已经60到70岁,再过十年,他们都需要有人照顾。而他们都仅有一个孩子,一对小夫妻要面对四个老人的照顾,如果再加上工作和养育下一代的压力,居家照顾父母将成为一件难于完成的使命。那么是否可以继续依赖招募保姆呢?同样,农村人口出生率也在下降,加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比例居高不下,农村原有人口数量不断下降,未来能够输出做居家保姆的人口数量与需要居家照顾的老人的数量相比严重不足,因此由子女和保姆承担的居家养老责任将难于完成。
正是因为中国在两个时期截然不同的人口政策,导致了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断裂带。
过去几十年,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在养老市场上的投入都是严重不足的,现有的养老院基本上只有两类,一是由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投资建设的公立养老院,基本延续国内医院病房的格局,设施简单,不适于长期居住。二是由一部分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养老院,尽管设施比普通公立养老院有了改善,但高昂的价格和严重不足的数量,无法满足大多数中高收入阶层的需求,而设施简单的公立养老院的品质低下抑制了这个阶层的人群入驻养老院的意愿。
正是基于全社会意识到了养老市场的庞大需求,近期,中国政府出台了鼓励投资养老市场的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社区建立养老中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养老院。
但现实的问题是,作为基层的社区,如何建立有品质保证的养老中心,既缺乏标准又缺乏人员储备,非专业人士对于老年人生活需要缺乏理解,必将使社区养老院的建设难于从各个方面符合老年人生理变化的需求。
目前中国另一个投资建设养老院的主要力量是房地产商,但养老事业不是养老公寓,单纯的养老事业房地产化将留下大量的品质管理的真空。
第三个热衷于投资养老院的力量是保险公司,同样是从投资养老公寓入手,作为保险公司的养老险的配套设施。但生育高峰一代人出生在中国没有保险事业的时间段,保险公司在中国兴起之时,这些人已经过了投保的最佳年龄,因此,养老保险所能覆盖的人群所占比重并不大。
第四个热衷于投资养老院的力量是医院,医院通过扩大对病患者的服务范围,使病患者能够实现从病房到养老病房的顺利转移。

基于上述现实,我们得出结论:
1--中国目前的养老市场严重供不应求,而在现有的市场中,缺乏高性价比的有品牌口碑的连锁养老机构。
2—比养老院数量更缺乏的是对于养老院的品质管理、人员培训。
3—比较目前国内的低端公立养老院和高端养老地产项目,目前国内最缺乏的是定位中高端、以服务品质取胜的非医疗型养老院。

因此,在中国从事养老市场投资,应同时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1—提供环境及设施良好的,能提供隐私性和无障碍设施的居住房间。
2—有专门的厨师和营养师为老年人安排营养餐。
3—改变目前养老院仅仅依靠普通护工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料的现状,开展助理护士的培训工作,使护工的日常护理水平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入驻养老院的老人能够获得专业化服务。
4—依托互联网的发展,为每一位入驻老人佩戴具有GPS功能电子身份证,建立入驻老年人信息数据库,通过不断增加的信息量开展数据分析,为老龄化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数据依据。
5-在建设好首个养老院品牌后,依托大北京的发展和人口布局展开连锁化经营。发展的规模取决于能否在养老市场需求缺口面前坚持自己的原则,快人一步完成品牌建设。
6--弥补由地产开发和保险公司开发的养老院管理和人员的不足,提供助理护士人员培训、信息管理、品牌支持等项目合作。
7—在养老院建立科学透明的公益慈善模式,例如鼓励社会爱心人士为入驻养老院的老人捐助爱心餐、为生活困难老人代缴养老费等,通过每项透明的微公益捐助,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目前国内因为养老缺口过大,政府和民间都开始加大投入,降低门槛,平均每50张床位就能够设立一家养老院,基于社会现状,我的建议是尽快设立首家小规模养老院,按照上述分析,建立一个50-100张床位的中高端养老院,收费标准为每张床位4000-6000元/月,再附加餐费每人1000-2000元/月。在完善上述各项任务,能够清晰计算出每一项目的成本及成本控制方式后,并在建立起一支养老院运营管理团队后进行快速复制,连锁化经营。

10. 电影《飞越老人院》中的老年人具有哪些心理特征

(一)老年人小心谨慎
1、重视准确、忽视速度
心理学家发现: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比较重视完成任务
的准确性即比较注意避免犯错误,而对完成任务所花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2、不会轻易冒险
老年人表现在行动上的另一种小心谨慎就是做事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这也是一般人对老年人的一种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实验证实:老年人宁拿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去选择一份有机会得到高工资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执”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一种稳定表现。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就开始逐渐衰退。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于一生经历众多,经验丰富,因此其性格特点就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思想的逐渐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成型,有了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人就会感觉到老年人是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了。
对于个性特点较为固执的老年人,有一种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试,就是低球技术。其具体做法就是: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后,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个要求需要老年人负出比第一个要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使用低球技术比直接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来得更容易,并且为老年人接受。
(三)老年人爱“唠叨”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纪之后,说话就开始重复,早就过去的一件小事也会唠叨个不停,而且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深信不疑,决不屈从别人的意见。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象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防卫。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出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善于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都是为了能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籍,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四)老年人的“怀旧情绪”
对于过去的时光和以往美好时代的怀念之情,感染着全世界的老人们。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多数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企图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古语说得好: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到老年,仿佛思想就开始退步,不再象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由于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标,生活的节奏也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地进入到一种安详和宁静的停滞状态。
在心理上,由于老年人不太可能在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满足,于是就转而进行自我的心理平衡的维护,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不断地去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荣誉。对于那些背井离乡在外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人们来说,只有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才是自己晚年生活中最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精彩篇章。儿时的朋友和玩伴,甚至家乡的饭菜,老家门口的一棵枣树,儿时玩的一种游戏等,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怀旧情绪。
许多老年人还会觉得和他们同辈的人相处更舒服,和那些曾经共度人生、轶事、特别是幼年一起长大的同伴,他们会觉得更为亲切,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回忆。
(五)老年人的“返老还童”
有的老年人,虽然已年届花甲,生理机能日渐衰退,体力也大不如前,从外表看来已经是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形象了,然而他们的内心和言行举止表现得却象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如《射雕英雄传》中的老玩童---周伯通一样。
这些老人与那些承认自己已经衰老的老年人不一样,他们的脾气和性格随着年龄的变大反而越来越幼稚起来,时常表现出与实际的生理年龄不相称的语言和行为。如在自己的亲戚、朋友面前显得不拘小节,蛮不讲理;情绪激动,得理不饶人;对生活中的事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好奇心;常主动要求别人过多的照顾和关怀;总是要求老伴或子女陪在身边;挑剔饮食等。
其实,老年人小孩化并不是什么坏现象,不仅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科学道理,而且老年人的这种变化对其身心健康是极其有利的。
平日里,老年人如果能够经常到室外走动走动,除可活动筋骨外,更重要的还可以接触阳光进而促成皮肤合成维生素D,改善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骨质的丢失,同时也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老年人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戏、跳舞、垂钓、下棋等更可使其身心愉悦,避免消极的自我暗示。此外,心理学家发现,儿童智力玩具也同样适用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在玩玩具时,可以通过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使大脑得到有效的运用,防止因疏于用脑而导致加快老化。
(六)老年人的依赖心理
许多老人的肺腑之言,他们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他们渴望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不会受到过大的挑战,他们依然希望自己在家庭中能发挥以前那种一家之主的作用,最起码的应该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他们希望自己无论在经济上、情感上,还是在生活方面,都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
由于生理和社会上的一些客观原因,老年人在独立性与依赖性两者之间的斗争中,会不自觉的向依赖性方面转化。一个老人通常都会想去操纵一位自认为比他强的人,这样他就会得到一位保护者,也就可以减低他自己的紧张和忧虑,得到一定的满足感。同时这位保护者还可以协助他面对那些具有威胁性的环境。一但找到了这样的人,或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老人的心理压力便会大大的减少,而且焦虑不安的感觉也会逐渐消失。
在老年人的老化过程中,有三种典型的依赖:
1、经济上的依赖:
产生于老年人不再是一位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者,而必须依赖退休金与社会救济金或者是社会福利、家庭赠与时。
2、生理上的依赖:
产生于当老人的身体功能逐渐衰退,而且不再允许他做那些必要的活动时,如散步、逛街购物、走亲访友等。
3、社交上的依赖:
产生于当老人失去了在他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些人时,这种情况使得老人减低了对社会的认识,减低了个人的力量,并且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范围。
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依存需求
老年人在离退休之前,生活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工作群体、朋友群体中,他们的交往、归属等需要多多少少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退休之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群体,与朋友的交往也显著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就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的地方。然而由于年老体弱,老年人在家中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无所事事,而自己的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不在他们身边,因而他们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在与外人的关系中,他们渴望在生活上予以照顾与帮助,在心理上尤其情感上能够得到温暖与关怀。
(二)自尊需求
离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他们由供养者变成了被供养者。这个时候,作为他们虽然觉得自己进入老年,工作能力和经济收入都不及以前,但还是非常希望子女象以前一样尊重自己,至少不能把自己当成未成年的孩子甚至是一个废人来看待。因此,在同老人进行交往中言行举止都应该敏感地注意到老年人的这种心态,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三)求助需求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状况的退步,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都逐步下降,这时候越来越需要别人的帮助与照顾。这种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忧郁、怨恨等消极情绪,甚至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从市场反馈的信息得知,越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越是渴望我们对他们的健康服务,从而也最容易产生对我们保健品的接受。
三、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
(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老年人因为机体衰老,各种疾病明显增多。根据对中国城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健康调查,证明老年人的疾病状况是很普遍的。
以下是北京某医院对967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疾病的调查结果——
所患疾病 人数 百分比
患一种或多种疾病 967 100%
因疾病导致卧床不起 169 17.5%
高血压 531 54.9%
前列腺疾病 411 42.5%
冠心病 230 23.8%
慢性支气管炎 352 36.4%
老年性白内障 699 72.3%

(二)老年人的疾病特征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老年人几乎完全没有健康的,他们几乎都受一种或几种疾病缠身的捆扰。因此,做为市场营销人员要充分了解每一位老年人的疾病状况和特征,将他们与产品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服务为老年人进行健康咨询或健康理疗,从而为老年人带来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
老年人的疾病特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对老年人来说,疾病很少是单一的,也就是说,往往是不同生理系统的疾病同时存在。比如由高血压引起的脑猝中,有肺气肿、冠心病,还可以见到胃溃疡等。所以,老年人在医院被诊断出5—6种疾病的情况是很多见的。
2、潜在性疾病众多而其症状却不稳定、明显。由于潜在性疾病的存在,往往发现一种疾病的同时,也可以把潜在性疾病诊断出来。
3、在老年人中,某些疾病的症状极不典型。例如中年人经常会出现伴有剧烈胸痛发作的心肌梗塞,但老年人几乎就没有这种症状,常常只是轻度的胸前不适感,这往往容易使疾病在不被察觉中而渐渐地严重和恶化。
4、老年人的疾病多是慢性疾病,在治疗上也比较困难。一种疾病的出现,可以合并其它系统的疾病,例如:糖尿病的存在,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疾病。
四、影响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心理因素
每一位老年人都希望自己过上健康、幸福、祥和的晚年生活,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从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各方面综合考虑对老年人晚年生活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一)生理心理因素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老年获得晚年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如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都在对抗疾病中度过,那首先老年人将不得不承受疾病的折磨。面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所造成的痛苦,无法安度晚年幸福生活。
要尽可能地给老人提供多方面的健康知识,定期为老年人做免费的疾病检测,禁止老年人无节制地饮酒和滥用药品,督促老年人经常进行合理的身体锻练,多为老年人创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老年人更充分地发展其个人爱好和兴趣创造条件等。
(二)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
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所具有的精神寄托和追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尊重
老年人奋斗一生,虽然不事事如意,但总有一些方面是自己较为满意的。所以,老年人会有意无意保持一些自己已有的习惯和行为方式,他们尊重自己对生活的选择,对自己的过去并不总是觉得愧疚和后悔,他们会尽可能客观和公正地对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同时也希望别人对自己有相同的看法。
2、人际交往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希望获得更多的、持久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尤其在退休之后,人际关系遽然减少,老年人会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如果能够有人和他们聊天,娱乐,他们会更容易对付晚年生活所带来的人际危机。
3、亲密而忠诚的关系
由于老年人在公众中固有的不利形象,老人在进入晚年之后,往往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冷落。其实,老年人很怕这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他们依然很怀念过去大家对自己的尊重。
4、独创性
老年人并不希望着被人摆布与安排的生活,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晚年有自己的安排和打算。对于那些已有抱负心的老人,他们更不希望被别人牵制,独立生活,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5、安静的生活环境
老年人戎马一生,好不容易到了退休可以安享晚年恬静舒适生活的时候了,他们都不希望还有什么家庭琐事要自己去操心和劳烦。他们向往着轻松愉快的生活,尽情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做自己喜欢的事,从而体会安享晚年的乐趣。
6、内在的精神活动和受人尊重
老人到了晚年,总喜欢独自地,心平气和地感受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可以静静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细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所以,他们很反感别人的打扰和干涉,更不会因为他人的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7、爱抚和关怀
无论是与老伴共度晚年的老人还是孑然一身的老人,都需要晚辈或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喜欢温馨的家庭感觉,希望与人和睦相处,人人之间笑容以待,相互关怀,相互帮助等。

阅读全文

与敬老院的老年需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九州通人寿养老院属于哪个社区 浏览:450
养老金直接补 浏览:470
应城农村养老金如何交 浏览:799
读经典诗文传承孝敬文化 浏览:881
50岁贺词大全 浏览:496
国外多少岁领养老金 浏览:355
社保交上30年退休多钱 浏览:844
如果父母学习都不好如何培养孩子 浏览:75
丽江的养老金什么时候发放 浏览:380
父母是打工的怎么描写工作环境 浏览:647
2018年养老金还会张吗 浏览:176
2015年农村养老金标准 浏览:715
研究生体检可以做什么 浏览:879
怎么给长寿花用营养液 浏览:661
有关重阳节的短语 浏览:866
50岁换了15个工作 浏览:508
烟台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怎么办 浏览:610
最长寿鹅 浏览:52
老年公寓入住人员护理标准 浏览:54
太平颐泰康养老社区哪个好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