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人现阶段需求有哪些
(一)消费需求
城乡老年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已现端倪。从支出结构来看,日常生活支出占.5%,非经常性支出占17.3%,医疗费支出占12.8%,家庭转移支出占9.0%,文化活动支出占3.2%,其他支出占1.2%。
与2010年相比,日常生活支出、医疗费支出、其他支出占比降低,非经常性支出、文化活动支出、家庭转移支出占比提高。这表明,城乡老年人消费行为正在逐步由生存型向文化休闲型转变。
随着收入的增加,在基本生存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老年人的需求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经不仅仅只是满足吃、住、行等这些基础的,更多的向有品质的养老生活发展,比如说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
(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015年,56.9%的城乡老年人享受过免费体检。2015年,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分别达到98.9%和98.6%,32.8%的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分城乡来看,27.7%的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37.6%的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
城乡身体状况好的只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健康问题,这说明老年健康市场非常大,也是健康养老产业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健康状况比城老人更差,城镇老人健康状况自认为不够好的占到了62.4%,这是一个庞大的客户基数。
(三)照护需求
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
分城乡来看,城镇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4.2%,农村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6.5%。
分年龄段来看,79岁及以下的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1.2%,80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41.0%。
老年人照护市场是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未来老年人照护服务仍将是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村老人、8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重点的服务对象。
(四)社区老年人群服务需求
上门看病和家务服务是社区老龄服务的重点,康复护理服务,也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心理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是精神文化服务的两大重要内容。日间照料服务只占9.4%,这说明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这些服务都不是老人的实际需求,或者不是老年群体的大众需求产品。
如果重点把上门看病、家务、康复、心理和健康教育等核心服务做好,大部分的老人会生活得更好。日间照料中心也是舶来品,也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针对日间照料服务、助餐服务、助浴服务等只有小部分老人的需求,如何去实现,需要相关方制定更加有效的方案。
(五)老龄用品的需求
2015年,有65.6%的老年人使用过老龄特色用品,其中城镇为71.8%,农村为59.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老年人及其家庭对老龄用品尤其是康复辅具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和细化,老龄用品业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六)公益、公共活动参与的需求
2015年,45.6%的老年人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参与的总人数突破1.0亿。经常与社区的老人接触,我们发现,老人其实都很热情,这也能从数据中得到证明,将近一半的城镇老年人参加过公益活动,更有72.9%的老人愿意帮助有困难的老人,说明老年人还是很有爱心的。
(七)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88.9%的老年人经常看电视或听广播,20.9%的老年人经常读书或看报,20.7%的老年人经常种花养草或养宠物,13.4%的老年人经常参加棋牌活动。2015年,有5.0%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在城镇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为9.1%,城镇低龄老年人经常上网的比例提高到12.7%。做老年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老年人上网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这为老年人电商、智能手机、智能化设备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八)旅游需求
2015年,13.1%的老年人明确表示未来一年计划外出旅游,9.1%的老年人表示有可能在未来一年外出旅游。其中,城镇老年人未来一年有明确外出旅行计划的占17.5%,农村老年人占8.3%。未来一年有出游意向的老人达22.2%,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数据,说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能够外出旅游,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高。
相对应的,市场上真正服务老年人,为老年人所需要的老年人旅游服务产品非常少,旅行社以传统的旅游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旅游服务,在医疗保障、安全性、适老化等方面,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随着市场的发展,老年人旅游将是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九)居住环境适老化需求
老年居住环境建设滞后,农村老年人住所不适老问题尤为突出,58.7%的城乡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不适老的问题,在农村老年人中这一比例高达63.2%。
过去,我们在建筑设计方面,没有做到建筑设计的公平性,没有为老年人考虑。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未来适老化住房的改造,将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商机。市场需求基数非常庞大,如何提供专业的、老人愿意接受的适老化住房改造服务,将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重要内容。
❷ 老年人目前、未来有哪些养老服务需求未来是否接受/不愿意到养老服务机构安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主要就是生病之后,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之后的照料问题,是他们养老最关心的问题。现在的老年人都不愿意去养老机构,但是等现在的年轻人变老之后,他们大多数都可以接受。
❸ 你觉得中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有哪些需求
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巡诊,日常护理,医疗康复,健康知识普及,安全常识教育,文化娱乐以及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
❹ 养老的基本需求
其一,保健修养的需求。老年人注重健康保健,追求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外出旅游可活动筋骨,散心娱乐,游览时精神振奋,烦恼消散,促进了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对于候鸟式旅居养老来讲,其最大的特点是气候不同于常住地,不少北方老年游客冬天到南方后,在舒适温暖的环境中,高血压或一些季节性的疾病也得到预防和减缓。因此,老年人热衷于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纯净,空气清新的地方。
其二,情感需求。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独,社交能力的减弱和自信心的丧失,使得他们产生自卑和不受尊重的感觉,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呵护,需要朋友倾诉,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老人外出旅游,在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能够在旅途中找到兴趣相似、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候鸟老人更倾向于选择集中养老,选择养老机构养老,这也体现了候鸟老人的情感需求,喜欢跟大家吃玩在一起。候鸟式旅居地为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比如我国旅居养老比较成功的海南省,它拥有专门为老人提供的门球、腰鼓表演、老年大学等多样的社交活动。
其三,完善人生和实现自我的需求。由于工作学习和家庭因素,老人年轻时没有很多时间金钱用于旅居。现在,经济、时间和社会条件(候鸟式旅居的发展和各地养老机构的兴起)为老年人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很多老人为弥补遗憾,对外出旅居和异地养老有着十分强烈的要求。自我实现即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老年人退休后,自己的职业画上了句号,子女也已成年,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感觉。但事实上,老年人也有自我实现的需求。适当的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有利于身体健康长寿,也有利于社会发展。
❺ 老年人养老都需求什么呢
综合来看,老年人养老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居所提供,二是生活照顾,三是医疗护理,四是精神慰藉。尤其是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应该受到重点关注,特别是精神慰藉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建议大家关注下山西慈行静苑孟家井公寓,该公寓内各种服务设施完善,均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而设计。
❻ 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
我国已提前进入老年型社会。有专家指出,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因此我国已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居世界之首,人数的绝对数也是世界之最。兰州市2006年底老年人口已达39.2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43%。
关注老年人生存现状(主)
我国目前老年人的年龄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龄越大收入越低,老年人很难与社会其他成员共同分享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果,而日益成为贫困阶层。除个别子女条件特别好的,大多普通老人的月收入都仅仅能维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他们收入的低下,成为直接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主因。在调查中发现,思念不能时常来探望的儿女成了许多老年人的心病,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加渴望亲情。尽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强,但不管是独居,还是与子女合住,老人们大都不愿意请保姆,更想让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质上的东西我们并不缺,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女常回家看看,不要让我们孤独!”
兰州老年人口38.21万(小)
兰州1999年即成为老年型城市,占全市总人口的10%,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又24万,与全省、全国相比,分别提前六七年。2006年底老年人口已达39.2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43%。按年均3.6%的增长速度计算,到“十一五”末,兰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6万左右,占全市总人口的14%以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增快。数量庞大,且高龄化明显,其对家庭、社会的服务需求将不断增加,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将不断加大,必将对兰州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孤独是都市老人难言的痛(小)
伴随着老年人数量的骤增,兰州已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同时,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人际关系日益疏远、淡薄。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到底怎么样安享晚年?带着这个问题,昨日下午,记者专门对兰州市的部分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发现情感孤独已成为当今大多数老人的一种通病。
每日咀嚼孤独的滋味
家住安宁西路,今年70岁的王大妈说:“我现在70岁了,我不缺吃、不缺穿,但我一点也不快乐,我活得太孤独、太寂寞了!”她是兰州某大学退休的老师,但谁能料到,1995年, 退休回家的李大妈开始品尝孤独的滋味。她说。“我现在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我一个人又住着一大套房子,可这些对我真的没用,我需要的是情感的抚慰和心理的补偿。”
过节的日子暗自神伤 (小)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的古训。然而,当“防老”与子女的前途放到一起时,更多的都市老人更愿送儿女去更适合发展的地方。于是,每逢合家团聚的日子,总会有一些老人因为与儿女不能团圆而黯然神伤。家住小西湖的张老师和李老师夫妇就属于这样的老人,他们两人都是兰州某中学的退休老师,他们有两个儿子,均先后考入名牌大学,并相继留在了外地。儿子有出息,老人无比欣慰,然而当老两口退休回家,整日面对寂静的房子时,一种思子心切的心情便油然而生。
每日的生活靠窗俯望 (小)
当城市的高楼大厦将人与人彻底阻隔开时,一些年过七旬的老人也因这高大的建筑,失去了在阳光下散步的机会。68岁的程大妈就因居住在这高楼之中,已靠着窗户整整度过了两年时光。程大妈家住七里河吴家园,6年前老伴因心脏病去世后一直过着孤零零的生活。程大妈膝下有两儿一女,现均已成家,3个孩子也算孝顺,共同出钱为程大妈找了一个保姆。因程大妈身体不适,她每日的生活就是靠窗而坐,从高空俯视地面。照顾程大妈衣食起居的小保姆告诉记者:“这城市里的老人真可怜,一上年龄就连门也出不去了,还是我们农村好,简单的四合小院,傍晚全家老小围坐一圈。”
孩子不愿陪聊天 老奶奶生气(小)
“呜呜……”1月21日傍晚,兰州市白银路某小区内,突然传来小孩的啼哭声。他是住在一幢三单元的小陈昊(化名),刚满9岁,当时正在小区学骑自行车,身后一位老奶奶用拐杖打在他的腿上。“哎呀,老奶奶,你咋按到娃娃打呢?”一旁的居民感到非常吃惊。“我想喊他跟我一起耍,他不干,还跑!”老奶奶的拐杖在地上戳得“咚咚”响,显然还在气头上。“不同意就算了嘛,娃娃家,何必嘛。”“没人给我说话,我实在忍不住,憋得慌啊。”老奶奶一脸委屈。今年70岁的老奶奶,老伴去世得早,自从2002年搬到这里来后,就和惟一的儿子分开了,独自一人过着“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的日子。儿子由于工作忙,有时一两个月才来看一次。她养了一只小狗陪伴在左右,每次出门都把它拴在自己腿上,怕它跑远了,但后来送了人。
“她一个人太孤独了,脾气越来越怪,说得不对头就要乱骂人,经常看见她莫名其妙就把花园里的鲜花掐了,树叶扯一地,有时还把小区里玩耍的孩子掐哭,我们劝都劝不住,只有让着她。”小区居民说起这位老奶奶时,带着几分无奈和叹息。老奶奶说,其实她过去不是这个样子。“领导、同事都说我是一个和善的人。现在老了,退休工资接近1000多元元,完全够用,就是平时觉得空虚、无聊。”
部分兰州老年人感到寂寞(小)
据兰州市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海明介绍:“兰州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像上面所说的老奶奶这样因晚年孤独而导致的尴尬事时有见诸报端。”近几年来,“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无人知晓的事件年年发生,且呈上升趋势。记者随机挑选了10名60岁以上的老人(独居2人,偶居3人,5人与儿子或女儿居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8%的老人感到晚年寂寞、孤独、郁闷,精神空虚,没有寄托;61%的人在失去配偶后还想找个伴;去医院看病,60%的人称子女“一般不陪同”,24%的人说子女“有时间才来”,16%的人称子女“会抽出时间陪同”。阎海明副主任告诉记者,随着城市的发展,更多的居民从平房住进了楼房。由此,许多老年人不得不与同在一个城市的子女分开,形成了一种被称之为“空巢”的现象。这其中,有不少老人由于丧偶而不得不独自一人生活。特别是居住在农村的独居老人,他们不仅要自己做饭,还由于居住条件的不配套,不得不每天承担着生炉子、倒痰盂等非常不便的生活琐事。
专家分析 自感“老不中用”导致孤独(小)
甘肃政法学院马红平教授分析认为,许多担任过公职的人,离退休之前,是披星戴月的拼搏,每天过着快节奏的生活;离退休之后,则是身上无职一身轻,度着慢节奏的清闲日子。远离社会生活,儿女独立成家,以及体力衰弱,行动不便,降低了与亲朋来往的频率。在社会上,人家都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大千世界里龙腾虎跃,自己则感到已经样样无份,孤独之感会油然而生。好像是被抛弃的人,尤其丧偶老人更是寂寞万分,难以忍受。由此自感“越老越没用”,失去了生活热情,与亲属缺乏良好的沟通,少与朋友来往,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马主任说,“空巢家庭”所引发的“空巢综合症”非常突出,典型表现是出现失落、悲伤、焦虑和孤独的心理,情感脆弱、容易灰心、进取心差,严重的还会引起老年的精神障碍,比病痛更加折磨人。心情不好,心理的压抑就会在潜意识中转移到身体的某个部位,具体表现在有些老人感到心慌气短、关节痛、便秘等,而这种躯体形式障碍通常又是医院的仪器所检测不出来的。
“空巢老人”养老帮扶是目前主要工作(小)
兰州市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海明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高龄老年人数量的不断提高和增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正在逐渐成为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此事,在全市城镇和农村分别开展了对“空巢老人”及家庭生活状况的调查工作,内容包括他们的经济收入状况、生活自理状况、生活照料状况及对社区服务的要求等事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各县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对“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帮扶这一全新的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大胆推行政府埋单,进行市场化运作,为“空巢老人”提供低偿或无偿的日常看护、物质帮助、生活照料及相关家政服务,精神慰藉也列为服务内容之一。兰州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帮扶服务工作尚处初级摸索起步阶段,从事一般性劳务如打扫卫生、煮饭、购物、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的多,从事保健、心理咨询、思想疏导的少;在各种节假日集中服务的多,坚持经常性为老年人服务的少。各区县发展不平衡,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尤其是精神慰藉方面尚未形成体系,特别是在政策保障、制度建设、资金来源和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
怎样才能让老年人不感到孤独(分主)
针对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的凸现及其现实原因,有业内人士建议应该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大力倡导全社会共同营造爱老敬老的氛围,以求真正实现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由于观念限制,不少老人还总是帮助子女操持家务,会安排自己生活的不多,而老年活动场所也相对较少,活动方式相当单一,这与目前社会老龄化状况相比远远不够,这是致使老年人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老年人更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要提倡在广阔的空间交流,走出家门,加强与年轻人接触。老龄社会不仅是人口类型转变的标志,也是社会、经济、科技、医疗卫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老年问题既是家庭问题更是目前的社会问题。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质上的关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关注。我们应该都来关心、爱护他们。社会对年轻人的道德培养和尊老教育方面还得重视,社会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关爱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视老年人,为他们创造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
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小)
对于老年人而言,社区是其晚年生活的主要空间。而社区所具有的邻里互助、情感交流、组织协调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满足了老年人的某些特殊需求,这就使得由社区来实现养老中的精神慰藉成了可能。然而,当前社区服务还远未发挥出它本能发挥的积极功能,活动室多为麻将室。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应当成为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实现其健康老龄化的最基本的战略措施之一。唤回离退休人员渐趋衰退的他尊感,实现较高层次的精神慰藉。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小)
目前市场上专为老年人开发的产品特别是精神产品的匮乏令人担忧,针对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机构更是稀缺。我市仅有的一条“老年知心热线”主要内容多为调解家庭纠纷。有专家建议,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应提上议事日程,给老人们一个倾诉的机会。
儿孙“常回家看看”(小)
同时,子女要“唱主角”。有时儿孙一句宽慰的话语、一封平安的家书、一个温馨的电话、一件有意义的礼物,就会给老年人一个惊喜、一丝慰藉、一点温暖。安宁高新区的王先生说,老年孤独比贫穷更可怕。自己一直牢记着父母的生日,一般都尽力赶回家。万一赶不回去,至少打个电话。他说,许多人在父母健在时,总以忙事业、忙家庭为由没时间孝敬老人,等忙出个名堂,自认为有钱孝敬老人、有时间陪伴老人时,老人多半已不在了,后悔都来不及。他呼吁,全社会都应关爱老年人的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
老人要会自我调节(小)
省附属医院的马主任认为,帮老年人摆脱孤寂的困扰,固然需要有全社会的关注,但更需要老年人自身学会调节,要有业余爱好,参加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对缓解孤独感是有帮助的。学会从苦中求乐,在从事建设性、有意义的活动中得到自我满足的快乐。同时保持一定的社会交往,切不可长期呆在家里与电视为伴,要试着走出去。
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小)
老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参与社会活动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据兰州市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海明介绍,建校多年来,学员年年都在增加,由当初的几十几百人增加到现在的2000余人24个专业,棋琴书画、普通话、英语一应俱全。老年人把老年大学当作勤于学习的场所,又视为老年乐园,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来,可以结识新朋友。他们对老年大学有很强烈的依恋之情,完成学业后,还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这是因为他们在老年大学集中精力学习,排除了过去愁病、怕老、无用、白活等消极心理状态,消除了孤独,满足了爱好,挖掘了潜力,掌握了本领,增强了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过着积极的健康生活。
四大难题困扰老人(小)
据老龄委办公室阎副主任介绍,这几年的老人投诉案件中,房屋侵权案件比较多,其主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个别子女法律意识淡薄,伦理道德观念落后,私欲膨胀,敬钱不敬老,不择手段地与老年人争住房。而赡养纠纷多的原因是,老年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极易受到损害。他说,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老年人不愁吃、不愁穿,容易忽视和缺失的是情感的需要,这就要为他们多提供精神关爱和情感呵护。现在“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子女做不到的,社区、街道要主动去留意,经常找老人拉拉家常、陪他们聊聊天,使他们的心灵不再寂寞。子女在外地打工的,要多劝导他们充分理解老人的感受,“常回家看看”。针对老年人的情绪变化比较大,心理问题比较多的实际,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使他们保持健康的身心。此外,还要注意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乐,组织他们参加诸如棋、牌、书画、球类、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美好的精神乐园。
❼ 为老人服务项目有哪些
具体如下:
根据《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 》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并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衔接。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贫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服务行业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便利、优惠服务。
大力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并鼓励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鼓励和支持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相关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临时或短期托养照顾服务。
(三)除极少数超大城市需按政策落户外,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可自愿随子女迁移户口,依法依规享受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
(四)推进老年宜居社区、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提倡在推进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改造中,适当配备老年人出行辅助器具。加强社区、家庭的适老化设施改造,优先支持老年人居住比例高的住宅加装电梯等。
(五)深化敬老月活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每年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困难老年人活动。发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城乡基层社会组织的优势,开展经常性为老志愿服务活动。
(六)农村老年人不承担兴办公益事业的筹劳义务。
(七)贫困老年人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提起诉讼的,依法依规给予其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鼓励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
(八)进一步推动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度放宽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和受案范围。
(九)支持城市公共交通为老年人提供优惠和便利,鼓励公路、铁路、民航等公共交通工具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
(十)综合考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出行需求,有条件的公共交通场所、站点和公共交通工具要按照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在醒目位置设置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服务标志,开辟候乘专区或专座,为无人陪同、行动不便等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
(十一)鼓励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老年人免费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每年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包括体检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
(十二)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十三)加大推进医养结合力度,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逐步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业务合作机制,倡导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医院为社区失能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建立巡诊制度。
(十四)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失能人员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
(十五)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工作,2017年底前基本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老年人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十六)鼓励相关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每年面向老年人及其亲属开设一定学时的老年人护理、保健课程或开展专项技能培训。
(十七)鼓励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引导公民自觉履行赡养义务和承担照料老年人责任。倡导制定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支持政策,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
(十八)推动具有相关学科的院校开发老年教育课程,为社区、老年教育机构及养老服务机构等提供教学资源及教育服务。支持兴办老年电视(互联网)大学,完善老年人社区学习网络。鼓励社会教育机构为老年人开展学习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服务。
(十九)老年教育资源向老年人公平有序开放,减免贫困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的学费。提倡乡镇(街道)、城乡社区落实老年人学习场所,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学习资源。
(二十)支持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精神慰藉、互帮互助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为乡镇(街道)、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因地制宜配备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器材。引导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开设老年阅览区域,提供大字阅读设备、触屏读报系统等。
(7)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扩展阅读
对于补贴制度各地标准不同,以达州为例:
根据《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高龄津贴和百岁老人关爱制度。高龄津贴按年龄段分档发放。从2019年1月1日起,达州市户籍老年人高龄津贴标准调整为:
80—89周岁老年人由每人每月2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90—99周岁老年人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10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由每人每月4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
高龄津贴发放工作按户籍所在地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经开区管委会是责任主体,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纳入预算,同级老龄工作机构负责发放,具体发放办法由各地制定。对百岁老人予以特殊照顾,建立百岁老人敬老金和家庭奖励金制度。
市政府为全市年满100周岁的老年人每人赠送1块长寿牌匾,由市老龄办负责制作和发放。从2019年起,每年10月“敬老月”,为全市10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2000元敬老金和2000元家庭奖励金,所需资金由市财政纳入预算,市老龄办负责发放。
高龄津贴及百岁老人敬老金、家庭奖励金是政府的一项特别优待政策,不计入老年人家庭收入,不影响其享受符合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惠民优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