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个电视剧说一个老人得老年痴呆症了是哪个视频
请好,请问到底是电视剧还是视频呢?
如果是视频就是央视的公益广告《打包篇》
《打包篇》是中央电视台在2013年2月发布的一则公益广告。主要是讲一位老人,得了老年痴呆,谁也不认了,却记得儿子最爱吃饺子,将饭桌上的饺子放进衣服口袋,要打包给儿子的故事。
《打包篇》一经播出,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并在各大视频网站和微博上得到迅速的传播。土豆、优酷、56等视频网站的点击量都超过了十万,不少名人学者看到后也大受感动,在自己的微博分享了这段感人的父爱故事。不少网友看完之后纷纷表示“被深深地感动到了”,并将其称为“催泪弹”。
希望能帮到你
2.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亲爱的老小孩,我要给你稳稳的幸福
01
大家还记得央视公益广告《打包篇》吗?
儿子带老年痴呆的父亲去吃饭。老父亲看到盘中还剩两个饺子,伸手抓起饺子直接塞进口袋。
儿子急得大叫:“爸,你干吗呀?”
老父亲颤巍巍地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这个……”
痴呆老父亲的话瞬间令人泪崩!
还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老夏,啥事眨眼就忘,唯一没有忘掉老伴脆鹅。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她嫁我,我讨她,很幸福了。”有一次脆鹅出去买蛋糕,老夏在家紧张地抹眼泪:“她可是要去过两三个红绿灯,那么远的地方买啊!”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却爱。心中依然有爱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值得我们倾注关爱。
今天,9月21日,是第26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它也称为“世界老年痴呆日”。
网络里,网友纷纷留言——
“依然记得,奶奶患阿尔兹海默症时,去我的小学接我放学。那时我已经上初中,我的小学老师发现了奶奶,把她交给了警察。不然我们就找不到她了……如今奶奶已经去世九年了……我不会忘记她对我的爱!”
“爷爷已经不认识我了,面对喜怒无常的他,我常常不知所措。”
“保姆护工换了一个又一个,都忍受不了爸爸突然的大哭和咒骂。”
“我每天都在担心,什么时候妈妈一出门就再也找不回家了。”
……
阿尔茨海默症,也叫做“最漫长的告别”。医学界至今没有新突破。
一旦进入阿尔茨海默症的世界,老人仿佛走进了人生的一座空荡荡的大迷宫,再也走不出来,迷失了方向,甚至丢失了生命。
02
阿尔茨海默病是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的《2018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称,2018年,全球共有5000万人患上痴呆症,预计2030年将达到8200万人,2050年将达到1.52亿人。
每过3秒钟,全世界就会有一个人,走入阿尔茨海默病世界。
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4000万人,超过加拿大的总人口。
而对于个人来说,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活到80岁是15%,活到85岁是30%,活到95岁是50%。
据估算,我国每年大约有超过20万阿尔茨海默老人走失。
阿尔茨海默病,仿佛一块橡皮擦。老人大脑中的记忆被一点一点擦干净,前尘往事几乎清零。
阿尔茨海默病人真可谓“返老还童”了,成了啥都记不起甚至不能自理的“老小孩”。
而且,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不受控,家人居家照顾会陷入极大的困境。
现在,有些城市已出现养老社区,开始接纳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安全的“住行”,专业的“康复”,健康的“吃喝”,舒心的“玩乐”,让老小孩过有尊严、有品质的快乐生活。
不管送社区专业照顾,还是家人居家照顾,守护他们的医生和亲人,都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医护人员和家人,要像“哄”孩子一样,每天“哄”着老小孩开心,“哄”着老小孩吃药、运动、与人交往。
面对“老小孩”,医护人员和家人每天重复最多的话大概有这些——
“宝贝,你真乖!”
“来,来,来,咱们活动一下吧!”
“宝贝,你要好好睡觉!”
而且,一句话起码要说一二十次,必须不厌其烦。
03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原本,人们总是无限憧憬晚年的好风光,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抵达人生的终点站。
可阿尔茨海默症,偏偏打破了家中的安宁,让小确丧接踵而至。
没了几十年的温暖记忆,老小孩“孤零零”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亲人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他是谁。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看着最亲密的人在眼前一点点“消失”。
最难过的是被忘记的人,但是遗忘的那个“老小孩”却又是无辜的,因为他们也不曾想忘记。
甚至,“老小孩”遗忘了世界,却不曾遗忘爱!正如央视公益广告《打包篇》末尾那一行字,戳中了大家的泪点:“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他从未忘记爱你!”
因此,我们应该相互守候这份爱——它平凡卑微却也能感天动地。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大声说出爱——
亲爱的“老小孩”,你用心陪我长大,我细心护你老去,我要给你稳稳的幸福…… 不管何种境地,我们永远不离不弃!
最后, 让我们祝福天下所有记忆正在被擦拭和可能被擦拭的人,爱,永不退却!
3. 你认为有哪些精彩的公益广告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刷屏
就是《筷子篇》广告。从努力适应筷子的上海小姑娘。到盼亲人回家的四川王大爷,尤其是那句“多个人多双筷子撒”是对生活最为真实的还原。里面既有文化传承,更有血脉亲情,让人感到那样的亲切暖人,如在身边。
4. 印象中,哪个公益广告让你特别难忘
支持母亲水窖活动那个广告,“平平的家在大西部没水喝, 我想把鱼的家给平平”当时看了很感动。
5. 有什么感动到你的微电影或广告
令我兄册感动或者是令我记忆深刻的一个广告,就是曾经一个小孩儿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妈妈洗脚。如果我记得笑亮没有错的话,当初拍这个广告的人就是在家有儿女当中小雨的扮演者,一张非常稚嫩的脸,费劲的端着一盆洗脚水来给妈妈洗脚,这个广告其实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一种孝心,当碰尘宽初让我自己还是感觉到非常暖心的,而且也非常的窝心。
还有台湾的一个公益广告《奶奶的灯笼》,我们常说岁月是一把杀猪刀,常常会在大家的脸上留下痕迹,其实岁月也是一个小偷偷偷的把大好的青春年华给偷走了。人生最温暖的时光,是那段与奶奶在一起的生活,长大以后才开始慢慢理解奶奶的爱是最简单平凡的陪伴,奶奶点亮的不仅仅是一盏灯笼,也是一辈子最珍惜的光。
6.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特质 (上)—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帮助(2)
在上期文章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后,在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的常见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心理变化反应。通过多年来的老年痴呆症老人的照护(老年痴呆症护理、照护、照顾、照料)研究和实践,爱知介护清晰认识到,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变化反应是具有特殊性、社会性、疾病性的复杂过程。通常来说,是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之后,在面对家庭地位、社会角色、生活状态等一系列变化之时,在疾病本身特质(思维锐化)等催化之下,所反映出来的自我认同的辨识混乱和社会性心理重建等困难。这是疾病与社会问题的交织所带来的负面呈现。
客观上这些变化反应或者呈现,在加剧和催化老人与环境和人的摩擦和对撞。使得在老人痛苦的基础上,让家庭不安、社会不宁。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这里面的规律,通过对老人在心理问题发生之前和之初,及时发现、引导、规避,以达到降低问题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目的,这对老人、家庭和机构,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那么,这个课题应该从哪个方向开始着力呢?爱知介护认为,首先应该聚焦源头,那就是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之后,从普遍性心理上有哪些特质开始。
一、思维锐化
思维锐化,是老年痴呆症的显著特点, 在各类型的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型、额颞叶型、路易体氏型、亨廷顿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尔兹海默型等)中的绝大多数老人当中普遍而深刻的存在。
与我们大多数人因为学识、经历的变化,而导致的看待问题的视角、观点改变相比,老年痴呆症的思维锐化是基于病理性的原因所导致的。简单的说,就是因为大脑病变引起的老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性事务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尖锐而不可改变的意识形态。这个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
思维锐化让老人对于信息的接收、判断、反应,较之于患病前,更加的敏感和易激。有些老人在年轻时性格就比较急躁、容易焦虑的话,得了老年痴呆症后会变得更加急躁,更加容易焦虑。同样一件事、一句话,对于未患病的老人,或者老人未患病前,是很平常和不太引起“深思”的。但对于罹患该病后的老人,可能就会觉得很被冒犯或不舒服,继而做出过激的反应。所以,我们经常性会听到、感觉到患病老人怎么那么“脾气不好”、“不听劝”、“动不动就不高兴”、“不好好说话,爱骂人”。
思维锐化的本质是放大原先的性格特点,接收信息更敏感,输出更直接了。也基于这个特质,老年痴呆症老人在与环境和人的交流过程中,大概率会表现出不体谅人、固执,不听劝、爱往坏处想......,这些其实大多都是疾病的反映。
二、自我认同混乱(社会角色与价值)
笔者在山东走访的时候,听到家属说起这样一件事:刘大爷原来是某机关的领导,几十年来的工作生活都是风风火火、意气风发的。但是从退休前就开始郁郁寡欢,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从退休第一天开始,不出门了。整天窝在家里看电视,沙发上一坐一天,动都不动,家里人的话说:“把沙发坐穿,把电视看烂”!非但闭门不出,并且闭门谢客。家里一来人,刘大爷就回卧室把门锁起来,怎么敲都不出来。家里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出去走走,最终的结果是,只在晚上天黑了,才出门,并且总是低着头,见熟人都躲着。
这是真实的,也是一个很极端的案例。但这个案例清晰的勾勒出一个社会性心理现象:当人们掌握和创造社会性价值(例如货币、声誉、权利)的能力减低或者消失的时候,人们往往开始质疑和贬低自己的价值,并因此自愿的退到更加次要的角色上。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所提出的《符号互动理论》中有一个观点:“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自我概念的,即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也就是说,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对他们的认识。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回首老人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孕”,还是常见诸于各类媒体中老人被骗的消息,以及亲属对待老人如“孩童般”的过度关心,都在无时无刻的不在强调,老人实际上是“弱者”。错误的信息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
有人可能会觉得老人失去了社会角色,不认同自己的价值,那与人无害,也好像没什么?
这是错误的。
当老人失去了社会角色和价值后,就如同失去了在社会上存在的抓手和参照物。那么老人的社会性会快速退化和降低,当社会性降低后,社会秩序或者说周围环境与人对他的影响和约束也就降低了。换句话说,当一个人不在乎社会规则和别人对他的评判之后,思想与行为的脱序,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老人自我认同的混乱,对自己是不好的,对周围人和环境,其实也是负面的。同时,我们还得认识到,这个问题在老年痴呆症(脑萎缩、认知症、失智症、脑退化症、老年抑郁症、老年精神病、认知障碍、帕金森、阿尔茨海默型、额颞叶型、路易体氏型、亨廷顿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尔兹海默型等)老人身上是加重存在的。
病理角度的思维锐化,和社会心理角度的自我认同混乱,互为交织相互影响和催化,推高了老年痴呆症老人心理问题的极端化和复杂化。同时,这两个问题点又恰恰是老年痴呆症老人心理特质的基础策源点,因为这两个问题点的存在,又派生出比如“受害者心理”、“操控心理”、“舒适区心理”等典型特质。这些我们在下期文章跟大家继续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