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人患有脑梗,老年痴呆,整天疯闹,一刻都不停,家人照顾已有17年了,现在家里人都很崩溃,该怎么办啊
这种问题,答案无非两个,要么继续,要么放弃。
其实答案你们自己心里早有了,何必假惺惺的来问一下呢?到时候拿这个推脱责任吗?
我国关于赡养老人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其中有如下具体规定:
(1)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改变,也不得附加任何条件进行限制;
(2)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3)赡养人对患病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
(4)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该条是遗弃罪的具体规定。二、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
1、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此外,我国婚姻法也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2、赡养是指子女在物质上和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子女作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儿子和女儿都有义务赡养父母,已婚妇女也有赡养其父母的义务和权利。有经济能力的子女,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维持生活的父母,都应予以赡养。
赡养老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由此可见,赡养人的赡养义务是由法律明文规定了的,赡养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同样,在赡养老年人这个问题上也是不能附加任何条件的。
Ⅱ 家里老人得了老年痴呆,全家人的生活都受影响
肯定是会受影响的。慢慢来,多点耐心多点爱。我老公的奶奶也是老年痴呆症,我老公回家,她都不给开,开门之后也会问“你是谁,你找谁”,脑子也确实有些糊涂,经常拿着电饭锅放在火上烧,确实是很危险很无奈。记忆好像回到了很多年前,而且都是断断续续的,经常出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句话来来回回问你很多次都不自知,还在问……其实这种病很可怜,慢慢来慢慢来
Ⅲ 得了老年痴呆症怎么办
家有老人痴呆症的病人怎么办?
病人家属 勿忘美好时光
从照顾这类病人的角度来讲,工作量是重大的,责任是巨大的。家人看着病人的记忆、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各种生活能力开始退化,认不出家人亲友,成天呆呆坐着或发脾气,与家人亲友记忆中的当事人判若两人,家人亲友心中的难过是那么地深,那么地伤心。与过去患者未发病时相比,似乎完全成了一个家人亲友不相识的人。
这里就出了另一个问题:怎样在心理上去安慰当事人的家属亲友。
建议的一般的方法是:希望家人亲友把患者的过去,如那些美好的日子,一块吃住游玩,聊天看节目,听音乐看比赛,永远地深深地保留在记忆里;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记忆中的那位亲人,已经不复存在于现实中了。现实中的是大脑和各种生理功能都已经严重退化了的人,是我们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勇气去接纳他的人。告别吧!将美好永远锁入记忆中吧!以真诚的爱心和勇气来接纳不幸的病人,用爱、用耐心,用艰散渣难繁琐的劳动去尽最大努力照料病人禅卜。去做我们能做的,对于我们不能做到的,也不必在心中留下自责和遗憾。
患者的家人最为难过的是,他们看着患者病情慢慢恶化,看着患者在认识能力、交流能力和情感方面慢慢地离开他们远去,似乎看着一个人走进大森林或大沙漠,慢慢离开,慢慢消失,却抓不冲袭悄住他,他似乎在不告别的情况下,在不知觉的情况下,慢慢离开家人亲友远去,走向永恒,走向另一个地方,那里从来没有人回来过。家人亲友内心的伤痛难过是巨大的。
因为老人痴呆症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如果发现得早,目前最先进的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痴呆过程。一般情况下,家人亲友会尝试各种中西医药,试图将病人的知觉、思维、逻辑、情感唤回,当他们发现无论怎样努力,病人病情还是会继续恶化,这时,家人内心会因无助感而产生强烈的负疚感甚至罪过感。有的家人因为怀疑是否是因为自己说错了话,导致患者生了气,患者受了 *** ,所以病情恶化了。有的人认为自己应该早点把老年父母接出国来,如果老人心情好些并愉快些,说不定老人痴呆症不会发生或延迟发生。这些都是误解。老人痴呆症在能被确诊以前,往往有一个很漫长的潜伏发展过程。而大脑细胞的死亡,大脑部位的萎缩,以及大脑皮质病变,都不是因为我们说了什么话或做了什么事就可能导致或延缓的。
照顾病人 挑战耐心毅力
要照料患有老人痴呆症症的病人,“爱心”二字是容易说的,做到有“爱心”不难,但真正需要的是比“爱心”更重要的“耐心”。中国人有句老话,“久病无孝子”。老人痴呆症症,可以将家人亲人的耐心推到极限。对待家中老人痴呆症症的病人的态度,可以将家庭关系分裂,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责任,最后把病人送入老人院由他人照顾而不了了之(当然这还要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才能做到)。
它也可能导致兄弟姐妹之间由于时间分配、具体事务、经济承担能力等而造成不合甚至反目。就算是请人照顾,请来的保姆要做到喂饭,解便帮脱裤子擦便,洗尿床的被单等,也不是一般保姆就愿意做的,就算花了大把钞票,也不一定能留住保姆。
总之,如果家里出了患老人痴呆症的病人,这一状况带来的是对家人、亲人的严肃的挑战,其需要的耐心、努力、持之以恒的态度和金钱的耗费,都是巨大的。这里没有一个简易的答案。如果你作为家人,你的耐心受到了挑战,这都可以被贰解,如果你义无反顾地、持之以恒地去照顾患老人痴呆症的病人,你应该得到人们极大的尊重。而老人痴呆症病人所需要的是除了家人,还需要社会动员互助力量来进行关怀。另外,没人能保证自己老了不会患上此种病症,在自己有能力时,如果能够帮助这些病人,能做点事,就去做点,也算积点德,上天会知道的。...
得了老年痴呆症该怎么办
lutation, and was an ever-flowing fountai
如何对待得了老年痴呆的病人
一定多给老人关爱温暖,一定要有人陪在老人身边。多点耐心。主要就是精神的安慰,药物是起不来什么作用的。
得了老年痴呆症能治得好吗,为什么?
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和护理 去年12月初一个星期五的晚上 ,我下班刚回到家 ,同事小伍急匆匆打来电话 ,说他母亲不见了 ,我叫来医院一辆小车陪同小伍在长沙城里转来转去。忙碌了一个通宵 ,终于在天快亮时 ,在长沙汽车南站的马路上看到了小伍的母亲。她告诉我们 :“昨天下午我出门买菜 ,不知怎么的 ,就认不得回家的路了 ,只好在街上走来走去。”小伍的母亲原来是一名优秀的内科主治医生 ,精明能干 ,退休后 ,竟然慢慢患了老年痴呆症。 所谓的老年痴呆症 ,指的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 ,简单点说就是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 ,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发生了障碍。一般老年痴呆症常常发生在 50岁以后 ,起病隐匿 ,发展缓慢 ,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 ,如果不注意 ,通常不容易发现 ,常听有些老年人说 :“老了 ,记性不行了 ,不中用了。”这其实可能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先兆 ,按照病情的发展 ,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健忘期 ):这个阶段的表现是记忆力明显减退 ,例如开始时忘记讲过的话、做过的事或重要的约会等 ,慢慢地连往事也遗忘了。与此同时 ,思维分析、判断能力、视空间辨别功能、计算能力等也有所降低 ,但有时还可以保持过去熟悉的工作或技能。 第二阶段 (混乱期 ):这时除第一阶段的症状加重外 ,很突出的表现是视空间辨认障碍明显加重 ,很容易迷路。常见的还有穿衣也很困难 ,或把裤子当衣服穿 ;不认识朋友或亲人的面貌 ,也记不起他们的名字 ,不能和别人交谈 ,尽管有时会自言自语。 第三阶段 (极度痴呆期 ):病人进入全面衰退状态 ,生活不能自理 ,如吃饭、穿衣、洗澡均需人照顾 ,大小便失禁。 根据医学研究表明 ,对于老年痴呆症至今还没有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临床上常使用可以增加乙酰胆碱这种神经递质数量的药物来治疗 ,从而改善病人的智力、行为能力和控制情绪能力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之外 ,家庭治疗和护理也非常重要。 掌握和运用与病人相处的方式方法 家人在与病人讲话之前要先说明自己是他(她 )的什么人 ,这样便于沟通 ;对病人说话要慢慢说 ,而且要说得很清楚 ,千万不要大声喊叫 ,这样可能 *** 病人的情绪 ,导致病情恶化 ;不要命令病人做什么事情 ,对病人说话句子要简短、清晰 ,不要把他们弄糊涂了 ;要有耐心 ,千万不要着急 ,跟病人说话 ,如果他们一次没有听懂 ,可以慢慢重复两三遍 ,直到他们明白为止。 亲人的行为举止表情要保持自然 ,不要夸张 ;与病人交谈时 ,要看着他们的眼睛 ,保持适当距离 ,因为靠得太近 ,他 (她 )会感到害怕 ,离得太远 ,他 (她 )又听起来费劲 ;我们如果要接近他 (她 ),动作尽量轻 ,而且要从正面走近 ,不要从后面接近 ,这样很容易吓倒他 (她 ),导致情绪失控 ;微笑、亲切的目光和表情 ,这些都给病人以鼓励。 病人的家庭治疗和护理 要有专人按时安排病人吃饭、服药、休息和外出活动 ,最好设置一个时间表。如果家人没有时间负责的话 ,要向请的护理人员或者保姆交代清楚。将药品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并贴上标明药品名称、用法、剂量的标签。在衣柜和抽屉上贴上标签 ,上面写明里面的物品名称。衣柜和抽屉中的东西要码放整齐 ,便于患者需要时及时找到。在显而易见的地方 ,贴上提示字条 ,以免病人外出时忘记关掉家用电器的电源、煤气阀门和大门等。给病人带上标记家庭地址、电话和回家路线用的卡片 ,以备不时之需。如病人外出时发病 ,可以依据卡片勾起回忆 ,好心人也能够将病人护送回......
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怎么办?
随着人口老龄化,痴呆患者越来越多。引起痴呆原因极其复杂,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也只是治标的方法,治本尚难完成。近年研究人员发现,若从生活上采取一些措施,对恢复痴呆患者已伤害细胞的能力并不亚于药物。因此,有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庭不妨试试以下措施: 一、饮食调理 注意脑细胞膜构成成分的补给保证必需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足量供给。经常摄取优质蛋白、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青鱼等鱼类以及牛奶、荞麦和米类。 摄取抗氧化作用的物质维生素A、C、E和多酚以及黄酮类,均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应注意从饮食中加以补充。应特别注意膳食中要经常有洋葱、蘑菇、西红柿等蔬菜和葡萄、苹果等水果,也要注意摄取豆类、五谷杂粮,每日可饮少量茶和红葡萄酒。 摄取增强记忆物质记忆前体物质卵磷脂、胆碱可从卵黄、大豆中获得。增强记忆物质主要有雌激素、维生素B1和叶酸,通过大豆和黄绿色蔬菜补充。 降低胆固醇改善血流多吃食物纤维、黄绿色蔬菜、鱼油和橄榄油。 二、心理训练 训练识别时间和空间家人可随时向患者提问目前处于何处,今天是何月何日等。 训练短期记忆提问患者刚刚吃过什么饭菜等。 会话经常和患者谈话,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促进精神集中。 读书写字和计算鼓励其看书、写字和进行数字计算。 此外,还可通过运动和歌唱 *** 患者脑细胞,提高脑血流量,促进脑细胞重新统合
Ⅳ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特质 (上)—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帮助(2)
在上期文章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后,在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的常见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心理变化反应。通过多年来的老年痴呆症老人的照护(老年痴呆症护理、照护、照顾、照料)研究和实践,爱知介护清晰认识到,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变化反应是具有特殊性、社会性、疾病性的复杂过程。通常来说,是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之后,在面对家庭地位、社会角色、生活状态等一系列变化之时,在疾病本身特质(思维锐化)等催化之下,所反映出来的自我认同的辨识混乱和社会性心理重建等困难。这是疾病与社会问题的交织所带来的负面呈现。
客观上这些变化反应或者呈现,在加剧和催化老人与环境和人的摩擦和对撞。使得在老人痛苦的基础上,让家庭不安、社会不宁。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这里面的规律,通过对老人在心理问题发生之前和之初,及时发现、引导、规避,以达到降低问题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目的,这对老人、家庭和机构,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那么,这个课题应该从哪个方向开始着力呢?爱知介护认为,首先应该聚焦源头,那就是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之后,从普遍性心理上有哪些特质开始。
一、思维锐化
思维锐化,是老年痴呆症的显著特点, 在各类型的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型、额颞叶型、路易体氏型、亨廷顿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尔兹海默型等)中的绝大多数老人当中普遍而深刻的存在。
与我们大多数人因为学识、经历的变化,而导致的看待问题的视角、观点改变相比,老年痴呆症的思维锐化是基于病理性的原因所导致的。简单的说,就是因为大脑病变引起的老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性事务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尖锐而不可改变的意识形态。这个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
思维锐化让老人对于信息的接收、判断、反应,较之于患病前,更加的敏感和易激。有些老人在年轻时性格就比较急躁、容易焦虑的话,得了老年痴呆症后会变得更加急躁,更加容易焦虑。同样一件事、一句话,对于未患病的老人,或者老人未患病前,是很平常和不太引起“深思”的。但对于罹患该病后的老人,可能就会觉得很被冒犯或不舒服,继而做出过激的反应。所以,我们经常性会听到、感觉到患病老人怎么那么“脾气不好”、“不听劝”、“动不动就不高兴”、“不好好说话,爱骂人”。
思维锐化的本质是放大原先的性格特点,接收信息更敏感,输出更直接了。也基于这个特质,老年痴呆症老人在与环境和人的交流过程中,大概率会表现出不体谅人、固执,不听劝、爱往坏处想......,这些其实大多都是疾病的反映。
二、自我认同混乱(社会角色与价值)
笔者在山东走访的时候,听到家属说起这样一件事:刘大爷原来是某机关的领导,几十年来的工作生活都是风风火火、意气风发的。但是从退休前就开始郁郁寡欢,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从退休第一天开始,不出门了。整天窝在家里看电视,沙发上一坐一天,动都不动,家里人的话说:“把沙发坐穿,把电视看烂”!非但闭门不出,并且闭门谢客。家里一来人,刘大爷就回卧室把门锁起来,怎么敲都不出来。家里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出去走走,最终的结果是,只在晚上天黑了,才出门,并且总是低着头,见熟人都躲着。
这是真实的,也是一个很极端的案例。但这个案例清晰的勾勒出一个社会性心理现象:当人们掌握和创造社会性价值(例如货币、声誉、权利)的能力减低或者消失的时候,人们往往开始质疑和贬低自己的价值,并因此自愿的退到更加次要的角色上。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所提出的《符号互动理论》中有一个观点:“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自我概念的,即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也就是说,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对他们的认识。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回首老人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孕”,还是常见诸于各类媒体中老人被骗的消息,以及亲属对待老人如“孩童般”的过度关心,都在无时无刻的不在强调,老人实际上是“弱者”。错误的信息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
有人可能会觉得老人失去了社会角色,不认同自己的价值,那与人无害,也好像没什么?
这是错误的。
当老人失去了社会角色和价值后,就如同失去了在社会上存在的抓手和参照物。那么老人的社会性会快速退化和降低,当社会性降低后,社会秩序或者说周围环境与人对他的影响和约束也就降低了。换句话说,当一个人不在乎社会规则和别人对他的评判之后,思想与行为的脱序,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老人自我认同的混乱,对自己是不好的,对周围人和环境,其实也是负面的。同时,我们还得认识到,这个问题在老年痴呆症(脑萎缩、认知症、失智症、脑退化症、老年抑郁症、老年精神病、认知障碍、帕金森、阿尔茨海默型、额颞叶型、路易体氏型、亨廷顿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尔兹海默型等)老人身上是加重存在的。
病理角度的思维锐化,和社会心理角度的自我认同混乱,互为交织相互影响和催化,推高了老年痴呆症老人心理问题的极端化和复杂化。同时,这两个问题点又恰恰是老年痴呆症老人心理特质的基础策源点,因为这两个问题点的存在,又派生出比如“受害者心理”、“操控心理”、“舒适区心理”等典型特质。这些我们在下期文章跟大家继续说明。
Ⅳ 老年痴呆患者和家人,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该如何解决呢
老年痴呆患者和家人,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该如何解决呢?老年痴呆症的患者早期症状比较轻,晚期就非常重了,一般家属的照料主要体现在心理和生活起居上,早期患者发现有记忆力减退,做事力不从心等会非常的紧张,家里人要做好宽慰工作,从心理上做到宽慰,保持患者的心情愉悦。后期主要当心患者跌倒、走失、乱吃东西等,随时有人关注不要发生意外事件。再往后部分患者会卧床不起,那就是注意患者的营养饮食、肢体活动、翻身拍背等,防止褥疮、感染等并发症。总体来说,首先要从患者自身保持干净整洁卫生入手,其次,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证睡眠和适当运动。最后,清淡饮食,易消化,营养丰富,多样化,忌烟酒刺激性食物。
Ⅵ 老年人变的对亲戚朋友越来越不好了,是病吗
我觉得是自然机制,他在向大部分人告别,就是说,我不再需要你们了,你们也别再需要我了,我们之间的感情联系要慢慢斩断了,我们该告别了,先从精神上告别,最后若干年或者将来才会在身体上告别,这可能是物竞天择的一种现象,如果顺应天,那么就接受,然后减少去精神交流的时间,从内心慢慢淡忘他,如果逆着天,是为了完成内心 自我认可的需求,就是我认为我该是孝顺的人,所以我要去这么做,那么就会吃些苦头,毕竟所有的逆着自然法则都是有点艰难的。
Ⅶ 每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背后,他们的家属有着怎样的辛酸与崩溃
对于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病人家属来说,往往需要承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个人的社交生活还有睡眠作息时间都会被打乱。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在初期的时候,一般都是没什么感觉的,有些老人和家属会认为老人只是年纪大了,所以才老糊涂了。等到病情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这时候家人才会着急忙慌的带着老人去医院看病,等到确诊之后才发现是阿尔兹海默症。这时候再采取治疗的话,治愈的可能性没有。
阿尔兹海默症是残忍的,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身心都会受到折磨,也会因为这个病遭受到人性的考验,有些家属会因为无法承受这些痛苦,所以渐渐自暴自弃。所以照顾阿尔兹海默症的人需要内心足够强大,有足够的耐心面对病人,一起度过生命中的难关。
Ⅷ 一人得老年痴呆全家人崩溃,照顾老年痴呆症有什么技巧
一人得老年痴呆全家人崩溃!照顾老年痴呆症有什么技巧?
我国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是5%,每增加10岁,发病率就增加5%,也就是说,85岁的人群中每2-3个就有一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让数百万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心理负担。
没有一个保姆能忍受这种病
记住家里的新人、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做饭总是忘了关煤气,刚吃了饭又说自己肚子饿,还时常怀疑家人要害自己,怀疑老伴出轨、家人偷走了自己的银行卡,半夜吵闹不睡觉、上厕所不解裤子......这便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生活日常。
家住北京西三旗的宋阿姨,老伴在2013年诊断得了老年痴呆症。从那年开始,老伴脾气越来越差,甚至对她出口就骂、抬手就打。随后,老伴大小便失禁,甚至有时候突然就会大哭大笑……在最难熬的时候,宋阿姨也曾经将老伴儿送去住院。但那那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年将近10万块钱的住院医疗费已让自己和孩子都很有压力。
在“老年痴呆吧”里,很多患者家属面临的问题和宋阿姨如出一辙。网友霹雳说:“老年痴呆这个病需要非常有耐心,我上班只能请保姆,保姆也是干三四个月就得换,因为没有一个保姆能受得了长时间的这种‘折磨’,母亲患病4年,到现在尿裤子和拉屎拉裤子都属于非常正常的了,晚上不吃药就一夜不睡,一会儿就哭哭啼啼的,一会儿就哈哈大笑的……说实话这种病折磨的是家人的身心,我谈的女朋友往往跟我接触一段时间就会分手,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接受母亲的这种病!”
2040年痴呆患者将超过2200万
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占世界同类人群的1/4。更令人担心的是,痴呆还有了年轻化的趋势,发病年龄已由原来公认的65岁逐步提前到了55岁,整整早了10年。据相关机构预测,我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数量将在2040年达成2200万。
老年痴呆症是仅次于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居第4位的老年人死因,是威胁老人健康的“四大杀手”之一。随着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痴呆症将给社会及家庭医疗带来沉重负担。
老年痴呆症早期持续1~3年,中期大约持续2年,大部分病人进入晚期后在1~2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患者确诊老年性痴呆后至死亡的病程大约为3~7年。但是,对于患者及家属来说还有个诊断时间的问题,由于受目前老年性痴呆诊断手段及患者及家属疾病意识的限制,许多患者确诊老年性痴呆时,已经进入了疾病中期,甚至晚期,患者平均生存期只有3.3年。
照顾老年痴呆症有什么技巧?
1、沟通技巧
首先要确定患者视觉、听觉是否正常,例如眼镜度数是否合适,助听器的功能是否正常。交流时要面对面交谈,直接称呼患者的名字。讲话要慢、吐字要清,语言要简短达意,给患者一些反应时间,不要打断患者讲话。询问痴呆患者问题时,应该是一些以“是”或“否”作为回答的问题而避免思考性的问题,如“你想出去走走吗?”而不是“你想做些什么?”注意体会患者所表述的词语及肢体语言。保持耐心及和蔼的态度。
2、日常生活照料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将家中的环境作适当改变,室内光线要充足,防止摔倒。痴呆患者外出要有人陪伴,在其身上携带联系卡,写上姓名、地址、电话、病情和联系人等。尽可能避免搬家。把患者要穿着的衣服按顺序排列。避免有太多钮扣的衣服,以拉链取代钮扣,以弹性裤腰带取代皮带。不要选择系带的鞋子。在季节转换时,要及时为其增减衣物。刀、剪等锐利的东西及药品、杀虫剂等要妥善保存,以免患者误拿。火炉或电热器的开关旋钮要加装保护装置。
3、适度活动
诸如阅读之类的智力活动对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社会性活动和体力活动。
4、进食与服药
饮食均衡,定时进食,进食时要有人陪伴,督促其细嚼慢咽。痴呆老人服药时必须有人在旁陪伴,安排其按时服药,以免遗忘或错服。对伴有抑郁症、幻觉和自杀倾向的痴呆患者,家人一定要把药品妥善存放好。
5、心理疏导
对于老年痴呆患者的心理疏导目标应着眼于帮助患者适应目前的生活,并使其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照料者需关注老人的情绪与个性变化,帮助老人多回忆一些以往有趣的事及有助于他们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活动。对情绪悲观的患者,应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6、营养调理与改善
现代科学已经发现,一些特殊的植物营养可以帮助我们预防老年痴呆,提高大脑的活性,例如西伯利亚冷杉精华。西伯利亚冷杉精华这种生物制剂由聚戊烯醇、铁–麦芽酚、氨基醋酸、磷脂酰丝氨酸、酚酸、 维生素E乙酸盐等有效成分组成。研究证实,西伯利亚冷杉聚戊烯醇能提高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认知能力、改善脑症状程度和酶活性的影响,对于脑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