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山如巧稿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下辖宽迅村委会包括黄墩社区居民委员会、滩井社区村民委员会、辛庄社区村民委员会、台子地社区村民委员会、甲子山社区村民委员会、双疃社区村民委员会、粮山社区村民渣孝委员会、草涧社区村民委员会、孔家庄社区村民委员会。
B. 岚山区的旅游
岚山区拥有前三岛、阿掖山、海上碑、磴山风景区、马鬐山风景区等自然人文景观,海水、大气、沙滩质量一流,水清浪稳,滩平沙细,旅游资源丰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建成区达20.6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以上。 1、笔山:位于阿掖山主峰南侧,以“两峰争出,形如笔,故名”。笔山以山石美而见长,两峰南有一高20多米的驼峰石,从山下向上看,似一骆驼引颈长鸣,笑傲东海。
2、 熬头山、飞来石:为阿掖山南峰巅。《安东卫志》记云;“顶有峰墩,墩兵见旗鼓于其上”,自古就是军事上的信号台.因山顶有巨形怪石如海龟状而的名。其巅峰东侧有一巨石孤立,硕大无比,曰“飞来石”。
3、老爷顶观日出:为阿掖山主峰,其石“巍峨峭拔,绂绕如椅望”。立于其上,向东可观日出扶桑,飘渺三岛(即前三岛),南视“秦山(海州湾内——岛屿)海枯镇市”为佳景,令人叹绝。夜眺景色更佳,北望日照港十万吨级码头如龙卧波;南望岚山港灯火辉煌,灿若繁星;远望连云港巨轮穿梭,灯火通明,一山观三港,唯有此处。
4、陈僧洞:阿掖山主峰北侧有一天然洞穴,说大,数十人可同时坐卧,说小,七、八个人可依壁小憩。《安东卫志》在:“陈僧,元时炼丹于阿掖山之沿,后破壁而出,今洞以陈僧而名”。此洞又称“仙人洞”。
5、水帘洞:位于阿掖山主峰西稿租南山腰,洞阔13米,高3米,深6米,内有一石坑,一缕山泉由此涌出,常年不断,自明代以来游人至此题诗刻石,洞壁上今存石刻达15处之多,如“洞天”、“玉漏洞月去”、“仗剑山岩际,今朝豪兴多”,“清流浴石,胜北山河”等等。
6、观云院:也称上寺,位于阿掖山主峰东侧,建于公元1264年,后毁于战火,现存遗址,玉纳内便生金银花,春夏之交,山花烂漫,满院飘香。
7、卧佛院:也称下寺,位于阿掖山峰北侧山下,唐代兴建,距今约1100多年,几经损毁,于清康熙年间重建,后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寺内有两株千年怀抱三子银杏树,一株需三人合抱,另一株需四人和抱,一株高30米,一株高28米,苍翠茂盛,世为罕见。卧佛寺为古代名刹,传说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题诗,如清代诗人宋琬的诗:“僧房山鸟栖,松际孤烟凝。薄暮投石床,阑干醉复平。 日照素有“看日出扶桑,观海市三岛之说”。这里所说的三岛(通称前三岛),就是指岚山区东南海域的平山岛、达山岛和车牛山岛。三岛的位置构成锐角三角形,三个岛各占一角。平岛居三岛的北端,位于日照港东南41.6公里,岛体狭长,面积0.15平方公里;达山岛,位于平岛南14.8公里,距岚山港49公里,是三岛中距大陆最近的岛,.面积0.12平方公里;车牛山岛,在岚山东偏南42公里海域,距达山岛6.8公里,面积0.058平方公里。车牛山岛是三岛中最小的岛,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岛。据清光绪十一年《日照县志 . 疆域 .海口》记载:“车牛山,山形如牛引车”故名。日照民间广泛流传着此岛来历的传说,据说岚山头村北杨家庄子东北有一岭,名叫金牛岭。岭上有洞,洞内有一金牛。一日深夜,人们听到金牛吼叫,次日清晨,人们上岭去看,只见金牛早就奔向东南大海,已经变成为车牛山岛。
三岛由于海蚀严重,其周围造成多层危岩峭壁,俊秀美丽、彩色呈白、灰、绿、黑各种色调。其状特异,很有没敬粗观赏价值。
三岛气候属海洋过度性气候,空气湿润,年平均气温13摄湿度, 平均降水量为906毫米,对多种动、植物的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鸟类繁衍生息的乐园。经鸟类专家的考察,三岛鸟类多达20目40余科100余种,堪称鸟岛。其中有黄鹂、绣眼、云雀、柳莺、戴胜、小白鹭、翠鸟、洋学士、军舰鸟、白腰雨燕、海鸥等,并有数十种珍惜鸟种,如中华秋沙鸭、灰鹤、白鹤、黑喉潜鸟等。上海市大生物学教授曾在车牛山岛上一只黑喉鸟这是世界上第二个发现、第一人捕捉到该鸟的人。
前三岛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多达80%以上。岛上不仅生长着许多蕨类植物和数种中草药,而且还有人工栽植的松、柏、槐、杨、法桐及花卉等植物,由于没有污染,草木葱郁,山花遍野,天然风光秀丽动人。
岛上有十余种昆虫和爬行动物。1987年春,对达山岛进行考察时,首次发现四脚蛇,体长达20多公分,这在北方岛上是极少见的。
三岛有着悠久的文化,曾发掘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填补了太平洋西岸岛屿石期考古的空白。
前三岛海域是著名的海洲湾渔场,这里盛产多种海珍品,海参、鲍鱼、扇贝产量很高。岚山渔民在这里开辟了万亩人工养殖扇贝基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耕海牧鱼。可以说,前三岛是日照海域中一块宝地,是海上的金三岛。总之,三岛面积虽小但有着“海、古、神、幽”四大特色,具有很大的经济开发潜力。
为了搞好三岛的经济开发,日照市人民政府经上级批准设立前三岛乡和前三岛开发公司,投放了人工礁,设鸟类保护区和海珍品养殖保护区,为设计和实施经济开发项目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据。
磴山
黄海九寨沟风景区(磴山)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省日照市,是由日照磴山寨旅游景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的,景区规划面积20.06平方公里,作为集海、山、林为一体的“山寨文化”型生态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为日照市的旅游资源起到了补充作用,受到了国内外广大旅游人士的关注。从日照南下日东高速向南,经204国道,大约20分钟进入黄海九寨沟风景区。风景区由民俗寨、水竹寨、平安寨、隐士寨、东夷古寨、将军寨、红云寨、磴山寨、旺里寨组成。
海上碑
在岚山渔港内,离岸不远有一大块礁石。涨潮时,礁石被海水淹没,落潮时露出水面。在这礁石朝北的面上,刻有明清时代苏京等人的题词。这就是著名的岚山海上碑,也是岚山地区唯一未遭破坏保留至今的古碑。碑文处在一个摩崖斜面上。共五幅文字。“星河影动”,“撼雪喷云”两幅是明末的苏京题写。“万斛明珠”、“砥柱狂澜”两幅是与苏京同时的王铎题写。“难为水”是清初的阎毓秀所题,较苏、王二人题刻稍晚。
刘墉祖居
草涧村是清朝一代明相——刘墉的祖居地,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史悠久,有资可考。现保存《刘氏族谱》、民国十三年碑刻,以及刘思源与其子孙之墓等。镇党委、政府先后三次举办刘墉文化研讨会,潍坊学院教授刘墉研究所所长张其凤、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熙以及刘氏后人(包括诸城逄戈庄一支)等各界人士,一致认可刘墉祖居地在草涧村。 草涧村地处岚山区黄墩镇驻地西北8公里处,西与莒县接壤。原名“喜鹊窝”。明朝成化年间改名为“草涧”。
阿掖山卧佛寺
卧佛寺在阿掖山东北,是岚山地区名气较大、有迹可寻的古迹。由于南边山上还曾有一座“上寺”,故习惯上称卧佛寺为“下寺”。遗址现存最醒目的是两株古银杏,传说唐代东征高丽时,将军薛礼曾在树下拴过马。银杏大可数围,树龄千年以上,仍枝叶茂盛,挺拔特立,超然物外,亭亭云表,傲然地俯视着附近的秃山矮树。这两棵银杏历经千载劫难存活至今,确实是大自然的奇观。 卧佛寺始建年代不可考,但大体不会晚于唐代。清代修定的《日照县志》记载:卧佛寺“有唐碑。火毁。元大德碑尚存。”这清代光绪年间尚存的元碑,是元成宗铁木耳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修被烧毁的卧佛寺时立的,潘文炳书写,位于银杏树的北边。碑身和碑帽分离。碑帽破损严重,但仍可以辨认出上部的浮雕盘龙,有“重修卧佛院记”六个大字。字是双勾阴阳刻法,笔画的外侧凹下,中间保留成阳文,在古碑中这种刻法是很少见的。碑身已断裂,碑上文字是小楷阴文,由于长期人踩牛践羊踏,文字已经模糊不清。碑文上半部右边主要记载捐款人的姓名、身份,有官员、富户、也有不少女施主。上部左边是“流派之图”,记载着自祖师以下六代僧人的法号及其等级职称如“上座、主讲、戒师、法师、阇阇黎”等。碑文下部,还记有当时参加重修竣工庆典的数十家寺院的名称,远方的有五台山普照寺,近处的有磴山寺,该是“赞助单位了”。石碑朝底的一面,不知还有什么内容。应该说,这些碑文所含的信息还是很丰富的。
C. 黄墩镇旅游景点
黄墩镇:黄墩镇地处岚山西北部山区.处于日照市和临沂市的两区两县交界地带。全镇辖54个行政村.约5.6万人.总面积1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1万亩.山场河滩7.6万亩。近年来.该镇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镇为目标.按照速度争第一、总量求突破、纵向上台阶、横向进位次的发展思路.突出现代农业、镇村建设、项目推进、生态旅游四个重点.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6亿元.财政总收入4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76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12%、41.5%和26.4%。黄墩镇历史悠久。据考.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初始建村.因村北有古狼烟墩.土呈黄色.惯称黄墩。解放前称芦山区.解放后改称十六区、黄墩区、黄墩乡。因著名的甲子山战役.1958年更名为甲子山人民公社.1963年后先后几次改称黄墩区、黄墩公社等.所辖区域有所变化。1985年正式改称黄墩镇.2004年9月黄墩镇正式划归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自然风光秀丽。镇内有大小山头220多座.其中的甲子山海拔480米.山峰陡峭、怪石嶙峋.一年四季郁郁郁葱葱.满山遍野姹紫嫣红。山上有孙膑洞、情人石、定山石等景观。甲子山是著名的甲子山战役纪念地。1942年8月、1942年10月、1942年11月.由罗荣恒、罗炳辉、张仁初、舒同等指挥八路军在此组织了三次反顽战役.历时116天.打死打伤顽匪1000余人.摧毁国民党三次盘踞围剿.为沂蒙山区和滨海著名战役之一.现在此处尚存有部分战争遗迹。另外.镇内还有浮棚山古银杏树等五处县级文物保护点.现仍保存完好。黄墩镇文化底蕴丰厚。镇内的草涧村是清朝名相刘统勋、刘墉的祖居地。据该村现存《刘氏族谱》及民国十三年碑刻记载:草涧村原名喜鹊窝。明洪武三年.刘氏始祖刘思源由江南徐州府砀山县(今属安徽)大刘庄迁住此地.繁衍生息.先后生下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子.后因家庭变故.除四子刘禧留守故里外.其余七子纷纷迁往外地。其中长子刘福和三子刘恒迁居逄戈庄后.经几代人创业.家境逐年变好.其后代有多人在朝廷为官.其中第十代刘墉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外娴经史、内通掌故、博通经史.其励精图治、正直清廉的故事广为传诵。刘墉后人出资在草涧村修建了刘氏祠堂.并供奉于半朝鸾驾等贡品。祠堂于文革期间被毁.但该村尚存有许多相关文物。黄墩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捷。北靠335省道.东依222省道.距日东高速公路10公里.距日照港40公里.境内油路总里程28千米.铺设水泥硬化路149.2公里.全部行政村实现了道路村村通。近年新修成的百里环山路总里程100余华里.把全镇九大流域、5.2万亩经济园林串成串.连成线.搭起了绿色长廊。黄墩镇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宜人。地处北纬35.4度.东经119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5%.被全国绿化委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生态示范乡镇.被省环境保护局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黄墩镇宏歼虽地处沿海.但海拔地势较高.属黄淮水系.系淮河源头.镇内河流均自东向西流淌.自成一体。镇内有大小水库、塘坝320多座.水质良好.有效灌溉面积5.2万多亩.镇内大气质量常年保持一级。境内群山连绵.山峰如列.绿草绿阴.溪水潺涟.三季花香.万壑鸟鸣.是名副其实的生态镇。为改进生产条件、改良生态环境.该镇连年连续实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从1996年开始.该镇与韩国黎明通商株式会社签订万亩日本栗基地建设合同.成为全国首家引资上山的外资项目。经过连年连续蔽晌冲的开发.目前全镇已完成陈家沟、孔家沟、黄墩北山、辛庄等十大流域的开发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平方公里.整理土地面积3000余亩.建设各类水利工程820余项.发展各类经济园林6.8万亩。立足环境、资源两大优势.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该镇重点发展以日本栗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现拥有中国最大的优谨笑质日本栗生产基地.面积3.5万亩。该镇所产日本栗味美、品质好、色泽鲜艳、营养价值高.可加工成畅销多国市场的精美系列食品。在面积逐步扩大的同时.该镇又向标准化生产要效益.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围绕孔家沟、陈家沟规范化基地.建设2000亩管理科学、生产规范、集中连片、辐射整个示范区的国家级绿色食品板栗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该镇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黄烟生产.黄烟面积年年稳步增长.2008年被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表彰为全省烟叶生产先进乡镇.2009年力争打造烟叶生产万亩镇。全镇还有桑园4000亩、药材3000亩、花生地瓜1万亩、茶园2000亩、冬枣等名优干杂果3000亩。黄墩镇民风淳朴.社会稳定.拥有经济发展的肥沃土壤。全镇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家.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其中的晓明农产品有限公司于2004年8月份正式投产.年可加工日本栗2000吨.生产泡菜2000吨.调味品100吨.产品全部出口日本市场。镇内现有个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2450家.年产值1.8亿元.创利税1200万元。该镇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招商优势.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在全镇营造出亲商、安商、重商的浓厚氛围.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2007年.该镇围绕加工业、旅游业和特色农业三个主攻方向.确定了一扩二招三盘活的招商思路.经过努力.已引进7个项目。其中千头肉牛养殖、盛美织布和博美服装加工3个项目已经投产;凤凰岭旅游开发规划通过了专家组评审.规模养猪场正在建设;云雾山开发和新威铸造两个签约项目正在规划。项目总投资1.2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800万元。争引国家日本栗基地建设资金100万元.引进省、市各类无偿建设资金363万元。近年来.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人文资源.该镇大力实施旅游开发.积极发展旅游经济。现刘墉祖居地旅游区已由省旅游局完成规划设计.占地6.7平方公里.共分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六大功能区.规划设计人工湖、思源墓、宰相府、刘氏祠堂、竹园寺、刘墉文化研究所、青少年围棋培训基地等景点.拟建成集民俗、观光、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该旅游区已与日照市荣安集团、日照市青少年围棋俱乐部等达成投资意向.并由客商投资动工开始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宰相府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同时.该镇已与日照市海林公司签订开发合同.实施甲子山云雾山庄开发.初步拉起了全镇生态旅游开发的整体框架。
D. 刘统勋的后代分布在哪
刘统勋、刘墉的先祖
一、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一次迁徙之谜
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到了1370年时候,按照政府移民的规定,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的一支,在刘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领下,就从大刘村里搬了出来。
这里我要说一句,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的记载,率领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一支响应政府号召,进行移民的应该是刘思源。但是,这个记载是错误的。它属于一百多年以后的追记,是非常不准确的。
他们搬到了哪里呢?刘氏众族人一行循道迤俪北去,来到群山巍峨的甲子山西北十公里、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与莒县交界处,打量了一下这里的地形地貌。只见这里群山环绕,涧水涓流,花草茂密,树木繁荫。涧泉边参天古树上,住着一窝喜鹊;涧边山岭,两翼宽阔,北高南低,象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果真是个好地方,于是便在这儿定居下来。后人为这里取名喜鹊窝。
刘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领下的刘氏众族人,就搬到了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当然,这在山东诸城刘氏族谱中并没有记载。
其实从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搬到山东的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从路程上来说并不遥远,这个徐州的砀山现在归安徽。它的砀山县大刘村北面就是山东,东面就是江苏,它的西面就是河南,他自己在安徽的最北角,他这个地方是四省交界处,所以他搬到山东是很近的路程。
刘墉的祖先就这样搬到了日照,这是在1370年。这就是日照西部刘姓的始祖。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注:2003年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卜落崮村刘禄后人处发现),记载了这一历史情况,记下了这一刘氏家族的大事:
“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徐刘)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
二、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二次迁徙之谜
时间到了天顺年间(1457~1465年),刘家人丁日盛。老返但是一场意外的火灾,几乎烧掉了家里面的一切。那时刘氏先祖已故,葬在田家董旺庄北岭。留下刘氏兄弟五人:刘承源、刘思源、刘接源、刘续源、刘根源。
成化(明宪宗年号,1465~1488年)年间,刘氏兄弟五人面对日益兴旺的家族,面对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
第一、老大刘承源徙居安丘;
第二、老宅西移,改称草涧,由老二刘思源从喜鹊窝向北约一公里处的大槐树北侧,搭盖草棚居住下来;
第三、老三刘接源迁居邱前;
第四、老四刘续源、老五刘根源迁莒县。
三、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三次迁徙之谜
后来,刘思源娶了本村张氏为妻,生下了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个儿子。1924年刘氏后代修建的一幢石碑证明了这一点。这幢石碑中记载到,“始祖思源公……生我二世祖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兄弟八人。”您说,这个家族是不是太大了?这可怎么办呢?
面对日益兴旺的家族,面对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刘思源再一次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让他的八个儿子们分开居住,四处谋求生路,只留四子刘禧与刘思源留守故里。刘福、刘禄二人同迁三庄刘家沟,刘寿迁刘家庄,刘诗迁大朱侍燃饥洲,刘书迁莒县(与他的叔叔刘续源、刘根源会合),刘忠迁临沂,刘厚迁沂水刘家店(后来刘厚的一个后代又迁居沂水卜全庄),刘禧仍然和父母仍住故里。刘思源病逝后,葬于老槐树底西北侧七米处。
古槐树下有了人气,长势更加旺盛,枝繁叶茂。古槐高50余米,粗四搂有余,树枝长达三十余米,直径60多公分。偶尔一年,它竟没发一新枝新叶,村人以为枯死,然而第二年却又生出新枝叶,郁郁葱葱,村人甚感神奇,尊为神树。有人遇到不测,携老带幼,前来老槐树底烧香磕头,祈求老槐树大显神灵,消祸灭灾,保佑平安。遇到天旱、遭蝗虫或遭瘟疫,人们总是给老槐树披红挂彩,烧香祭奠,鸣放鞭炮,祈祷神树降福人间,免灾除祸,保佑太平。
咸丰年间,刘墉的后人选址老槐树东北侧40米处,建起一座刘氏祠堂。
遗憾的是这棵千年古槐一九四六年秋被砍掉。
刘福(刘墉的二世祖)后来因避匪,率三子刘恒(刘恒是刘墉的三世祖,刘墉为十世)迁居诸城逢哥庄,将长子刘志干、次子刘志贞托付于刘禄(以刘氏家谱为记)。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记载了这件事情:“天顺年间,该村(注:日照喜雀窝)被火……成化年间(宪段纳宗1465~1488年),我高祖(注:从日照喜雀窝)移居草涧庄(与喜雀窝相距里许)……惟喜祖仍住故里。如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诚逄哥庄,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于我二世祖禄。寿祖分居刘家庄子。诗祖分居洙洲庄。书祖分居西刘家沟。忠祖迁居兰山全刘庄。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分支卜全庄。”
1924年刘氏后代修建的石碑也证明了这一点碑刻记载:“福、禄二公同迁刘家沟(今三庄镇刘家沟),福公弘治年间(孝宗1488~1505年)又迁诸城逄哥庄(现属高密市)。寿公迁刘家庄(今三庄镇刘家庄)、诗公迁注州(今黄墩大株州)、书公迁莒县、忠公迁临沂、厚公迁沂水,族谱备志。惟我禧祖仍住故里。”
经过几百余年的子孙繁衍,到现在,故里刘禧后人已是人丁兴旺,有3000多人的大家族了。
刘福后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即九世孙刘墉卒后10年其族重修家谱时,女性及移居外省、外地未入谱者不计在内,刘氏家族已繁衍十四代,其家族已有822人。这是后话。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的发现,不仅重现了世远年湮于史海的一段家族史、民族史,而且填补了刘统勋初立其诸城族谱时无法上溯的一段历史。
刘统勋在丙子年(高宗乾隆1751年),即其祖刘福迁移到诸城县250余年始创家谱,在凡例中说:
——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迁诸城后,至祖讳恒公,家谱因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故列祖讳恒公为第二世。
——族谱刊于都中,丙子冬间,凡我族人有游宦他省及在家乡者,其新生男口名字家邮未及致,盖不谱载。……,盖未及载,容后纪——统勋谨识。
下面,我们还是回来说说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刘福的率领下又从山东日照搬了出来这件事情。因为,这一支正好是刘墉的祖先。
这次搬家开始的时间,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也就是1465年到1487年间。也就是说,刘福率领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1465年到1487年间从山东日照搬离了家乡。
这次搬家完成的时间,根据山东诸城刘氏族谱中的记载,则是在明朝弘治年间,也就是1488年到1505年间。
有的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怎么搬个家还要如此费事,需要几十年?
其实不是这样的。根据我的考证,刘福率领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搬家开始的时间应该就是在1487年,搬家完成的时间应该就是在1488年,1487年正好赶上明宪宗朱见深病死,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佑樘即位,1488年明孝宗朱佑樘改元弘治。
因此,就出现了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的刘福率领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明朝成化年间搬离家乡、而山东诸城刘氏族谱记载的刘福在明朝弘治年间搬到山东诸城的事情。
这样刘墉的祖先在的一支刘福的率领下就搬到了山东诸城逄哥庄(现属山东省高密市)居住了下来,称为诸城东武刘氏。
四、诸城东武刘氏——刘统勋、刘墉的直系先祖的繁衍之谜
刘福只有一个儿子叫刘恒。刘恒的时候,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刘恒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刘玳,次子叫刘瑁,三子叫刘瑚。刘墉就是刘玳的后代。刘瑁和刘瑚的后代我们还没有考证出来。
刘玳也只有一个儿子叫刘思智。刘思智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通,次子叫刘远。刘墉就是刘通的后代。刘远的后代我们还没有考证出来。
刘通就是刘墉的高祖。刘通活着的时候已经到了明朝末年了。在这个时候,他们家第一次转变了一个身份,此前这家这个家族就是世代务农,但是从刘通开始,他们家就开始识文断字了,认识字了。那么刘通还考中过秀才,但是,世道变了,明清交替,他也就没有考举人、考状元的机会了。所以很快,清军入关,清军入关的时候,由于我们所讲的这个清初的统治政策,对汉族的统治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造成了很多很多汉人的不满意,很多汉族人造反。
当然了,刘墉他们家绝不在反抗者之列。清军一入关,那时候还是顺治皇帝,顺治皇帝的名字叫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1643年一继位,1644年清军入关,刘墉他们家立即就投降了,就成为了大清朝的顺民,从此以后好几代,刘墉他们这个家族就一直是大清朝的顺民,不但如此,刘墉他们家还很支持大清朝的势力。
http://liu972000.tf168.cn/
E. 刘塘老家是什么村庄的
刘拿猛塘老家是草涧村庄的。刘墉祖居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草悉余涧村,消陆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史悠久,有资可考。
F. 连云港利民社区老年公寓里面是什么函授站
连云港利民社区老带神年公寓是由连云港市利民社区管理委员会主办的一个社区老年公寓,该公寓设有一个函授站,主要提供社区老年人免费的函授教育课程,包括计算机、中医养生、英语、摄影等多种课程,让老年人可以在家里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昌启养,让老年人更加充实耐行如、快乐的生活。
G. 日照黄墩一村属于哪个社区
黄墩镇,面积153平方千米,人口5.6万,辖黄墩一、黄墩二、黄墩三、黄墩四、高家、小邵家沟、南塔岭、凌家滩井、赵家穗笑液滩井、秦家滩井、崔家沟、单家沟、张家沟、辛庄、后崖、北塔岭、小刘家沟、姚家沟、陈家猜物官庄、台子地、上河、芦涧、后大升稿坡、南陈家沟、侯家沟、粮山一、粮山二、粮山三、姜家沟、小朱洲、大朱洲、南庄、葛疃、田家沟、下双疃、上双疃、孙家蒲汪、张家蒲汪、辛家蒲汪、黑家沟、李家官庄、草涧、田家董旺庄、任家董旺庄、寺后、红卫、孔家沟、孔家庄子、谢家沟、上大峪、下大峪、东石山、西石山、孔家口子54个行政村。2004年9月黄墩镇正式划归岚山区管辖。
H. 刘墉祖居的简介
近年来,黄墩镇党委、政府先后三次举办刘墉文化研讨会,潍坊学院棚悉教授刘墉研究所所长张其凤、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熙以及刘氏后人(包括诸城逄戈庄一支)等各界人士,一致认可刘墉祖居地在草涧村。 草涧村地处岚山区黄墩镇驻地西北8公里处,西与莒县接壤。原名“喜鹊窝”。明朝成化年间改名为“草涧”。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为巩固初建的大明江山,组织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洪武三年(1370年),刘氏始祖刘思源与众族人遵奉朝廷诏命,由江南徐州府砀山县(今属安徽)大刘家村,北上迁徙至日照喜鹊窝村定居,繁衍生息,先后生下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子。后因家庭遭遇大火之灾,发生变故,刘氏兄弟四处流散,仅四子刘禧陪伴刘思源留守故里。长子刘福和次子刘禄迁往大刘家沟村(今属东港区三庄镇),老三刘寿乞讨定居刘家庄子(今东港区三庄镇),老五刘诗去了大洙洲,老六刘书定居西刘家沟(今莒县中楼乡),老七刘忠去了临沂兰山区刘家庄,老八刘厚定居沂水县刘家甸。经这次变故,凤凰岭下的喜鹊林满目荒凉,刘氏家中少了往日的喜气鼎盛景象。刘思源公睹物生情,黯然神伤,于是在明朝成化年间将喜鹊窝改名为“草涧”。
明弘治年间,刘福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给刘禄公,又携三子刘恒迁居逄戈庄(明属青州府诸城县,今属高密市)。经过几代人的创业,家境从贫穷渐至小康。其后代有多人科举考中,特别是到第九代刘统勋、第十代刘墉和第十一代刘缳之三代同在朝廷为官,刘氏一门出了“三公两宰相”,轰动朝野。
清道光末年,刘墉后裔出资在草涧村建立了刘氏祠堂,以追祭先祖。祠堂占地1.2亩,院内植有黄杨、银杏、柏树等。祠堂正堂五间,砖木结构,重梁挂柱。东西两山尖,安有钢叉手。祠堂正面悬挂着御赐“清爱堂链明乎”横匾,堂内安放着始迁祖思源公先祖的灵位,祠堂正中供奉着“吏部天官刘墉之位”。神位前香案两侧插有旗牌三扇、金瓜、斧、朝天蹬、半台銮驾、龙凤棍、铜锣等仪仗。祠堂正门檐分别悬挂御赐纱灯一对,光彩照人。整个祠堂富丽堂皇,威严肃穆。据传,清朝凡路过此地的文官武将,三里外步行到刘氏祠堂行大礼、拜銮驾。祠堂边古柏参天,林地东侧一棵古槐,树粗两合抱,高约50米。林前有一块几千斤重的大白火石。思源公后裔遍布诸城、临沂、莒县、沂水以及江苏赣榆等全国各地。“四清”以前,常有各地刘氏后裔来草涧祖墓祭奠、槐棚凭吊。社会上也称“大白火石刘”。
村西南处有刘氏祖林,前有山崖为天然屏壁,草涧河上游小溪自西北向东南潺潺流淌,成玉带环绕之状。此地现存刘氏始迁祖刘思源及其后代坟墓11座,是历年刘氏家族寻根祭祖必到之地。
草涧村背依丘陵,由南而望,三峰并列,犹如一只展翅待飞的凤凰,故得名凤凰岭。东西两翼林木茂盛,绿草如茵。村前为平坦的谷地,竹林茂密,桑原良田。草涧河穿村而过,流经凤凰谷地,向南汇入黄墩河。凤凰岭九道绵延的山脉似九条巨龙,将整个草涧村合围成前有溪流为朱雀,后有靠山为玄武,左侧山脉如青龙,右山横亘如白虎的格局,村前月牙河成带状分布,似水龙形状,与三面山势呼应形成“三台文星龙”式的风水布局。
I. 岚山有什么旅游胜地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地处鲁东南,东临黄海,西邻莒南县、莒县,北连日照市东港区,南接江苏省赣榆县.旅游资源沿海沙滩广阔细软,海水洁净无污染,气候温暖湿润,前三岛、阿掖山、磴山、海上碑、刘墉祖居、圣公山、甲子山等风景名胜众多,是旅游、度假、疗养的胜地。 阿掖山 阿掖山是日照岚山城市规划区内的一个风景山,岚山城区规划的特色就是“山在城中,城围山转,绿树红瓦,碧海蓝天”。这里所说的山就是阿掖山。阿掖山东临黄海,总面积15平方公里,主峰老爷顶海拔314米,山以“临海雾气常昏如夜”得的名,这里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怪石幽谷,冠与群山。自古就是“叠嶂矗霄真如画,天成景色即蓬瀛”的美称。 阿掖山美,美在有丰富的林草植被和碧绿如茵的松林,山上松林涌动,绿波漫卷,阵阵松香沁人心脾,令人浮想联翩;春夏之际,山坡上蒿草青青,野菊花、蒲公英、旱莲草、仙鹤草、白头翁、野百合等名贵药材漫山遍野,争芳斗艳。成群结队的灰喜鹊、大山雀、杜鹃、猫头鹰、黄金雀等森林卫士忠实的保护着这片绿色的海洋,难怪有人惊奇:山上见不道松毛虫!到是我们在城市中很难见到的苍鹰、白鹤等珍惜鸟类在这里悠然自得的栖息。山、林、鸟、水在这里相依相存,休戚与共,构成一方青山巍巍,绿水悠悠,自然和谐、天人和一的生态乐园。 阿掖山不仅山水美,而且景物美,全境共有七大景观。 七大景观 1、笔山:位于阿掖山主峰南侧,以“两峰争出,形如笔,故名”。笔山以山石美而见长,两峰南有一高20多米的驼峰高漏肢石,从山下向上看,似一骆驼引颈长鸣,笑傲东海。2、 熬头山、飞来石:为阿掖山南峰巅。《安东卫志》记云;“顶有峰墩,墩兵见旗鼓于其上”,自古就是军事上的信号台.因山顶有巨形怪石如海龟状而的名。其巅峰东侧有一戚世巨石孤立,硕大无比,曰“飞来石”。 3、老爷顶观日出:为阿掖山主峰,其石“巍峨峭拔,绂绕如椅望”。立于其上,向东可观日出扶桑,飘渺三岛(即前三岛),南视“秦山(海州湾内——岛屿)海市”为佳景,令人叹绝。夜眺景色更佳,北望日照港十万吨级码头如龙卧波;南望岚山港灯火辉煌,灿若繁星;远望连云港巨轮穿梭,灯火通明,一山观三港,唯有此处。 4、陈僧洞:阿掖山主峰北侧有一天然洞穴,说大,数十人可同时坐卧,说小,七、八个人可依壁小憩。《安东卫志》在:“陈僧,元时炼丹于阿掖山之沿,后破壁而出,今洞以陈僧而名”。此洞又称“仙人洞”。 5、搜早水帘洞:位于阿掖山主峰西南山腰,洞阔13米,高3米,深6米,内有一石坑,一缕山泉由此涌出,常年不断,自明代以来游人至此题诗刻石,洞壁上今存石刻达15处之多,如“洞天”、“玉漏洞月去”、“仗剑山岩际,今朝豪兴多”,“清流浴石,胜北山河”等等。 6、观云院:也称上寺,位于阿掖山主峰东侧,建于公元1264年,后毁于战火,现存遗址,玉纳内便生金银花,春夏之交,山花烂漫,满院飘香。 7、卧佛院:也称下寺,位于阿掖山峰北侧山下,唐代兴建,距今约1100多年,几经损毁,于清康熙年间重建,后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寺内有两株千年怀抱三子银杏树,一株需三人合抱,另一株需四人和抱,一株高30米,一株高28米,苍翠茂盛,世为罕见。卧佛寺为古代名刹,传说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题诗,如清代诗人宋琬的诗:“僧房山鸟栖,松际孤烟凝。薄暮投石床,阑干醉复平。 前三岛乡 日照素有“看日出扶桑,观海市三岛之说”。这里所说的三岛(通称前三岛),就是指岚山区东南海域的平山岛、达山岛和车牛山岛。三岛的位置构成锐角三角形,三个岛各占一角。平岛居三岛的北端,位于日照港东南41.6公里,岛体狭长,面积0.15平方公里;达山岛,位于平岛南14.8公里,距岚山港49公里,是三岛中距大陆最近的岛,.面积0.12平方公里;车牛山岛,在岚山东偏南42公里海域,距达山岛6.8公里,面积0.058平方公里。车牛山岛是三岛中最小的岛,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岛。据清光绪十一年《日照县志 . 疆域 .海口》记载:“车牛山,山形如牛引车”故名。日照民间广泛流传着此岛来历的传说,据说岚山头村北杨家庄子东北有一岭,名叫金牛岭。岭上有洞,洞内有一金牛。一日深夜,人们听到金牛吼叫,次日清晨,人们上岭去看,只见金牛早就奔向东南大海,已经变成为车牛山岛。 三岛由于海蚀严重,其周围造成多层危岩峭壁,俊秀美丽、彩色呈白、灰、绿、黑各种色调。其状特异,很有观赏价值。 三岛气候属海洋过度性气候,空气湿润,年平均气温13摄湿度, 平均降水量为906毫米,对多种动、植物的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鸟类繁衍生息的乐园。经鸟类专家的考察,三岛鸟类多达20目40余科100余种,堪称鸟岛。其中有黄鹂、绣眼、云雀、柳莺、戴胜、小白鹭、翠鸟、洋学士、军舰鸟、白腰雨燕、海鸥等,并有数十种珍惜鸟种,如中华秋沙鸭、灰鹤、白鹤、黑喉潜鸟等。上海市大生物学教授曾在车牛山岛上一只黑喉鸟这是世界上第二个发现、第一人捕捉到该鸟的人。 前三岛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多达80%以上。岛上不仅生长着许多蕨类植物和数种中草药,而且还有人工栽植的松、柏、槐、杨、法桐及花卉等植物,由于没有污染,草木葱郁,山花遍野,天然风光秀丽动人。 岛上有十余种昆虫和爬行动物。1987年春,对达山岛进行考察时,首次发现四脚蛇,体长达20多公分,这在北方岛上是极少见的。 三岛有着悠久的文化,曾发掘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填补了太平洋西岸岛屿石期考古的空白。 前三岛海域是著名的海洲湾渔场,这里盛产多种海珍品,海参、鲍鱼、扇贝产量很高。岚山渔民在这里开辟了万亩人工养殖扇贝基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耕海牧鱼。可以说,前三岛是日照海域中一块宝地,是海上的金三岛。总之,三岛面积虽小但有着“海、古、神、幽”四大特色,具有很大的经济开发潜力。 为了搞好三岛的经济开发,日照市人民政府经上级批准设立前三岛乡和前三岛开发公司,投放了人工礁,设鸟类保护区和海珍品养殖保护区,为设计和实施经济开发项目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据。 磴山 黄海九寨沟风景区(磴山)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省日照市,是由日照磴山寨旅游景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的,景区规划面积20.06平方公里,作为集海、山、林为一体的“山寨文化”型生态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为日照市的旅游资源起到了补充作用,受到了国内外广大旅游人士的关注。从日照南下日东高速向南,经204国道,大约20分钟进入黄海九寨沟风景区。风景区由民俗寨、水竹寨、平安寨、隐士寨、东夷古寨、将军寨、红云寨、磴山寨、旺里寨组成。 海上碑 在岚山渔港内,离岸不远有一大块礁石。涨潮时,礁石被海水淹没,落潮时露出水面。在这礁石朝北的面上,刻有明清时代苏京等人的题词。这就是著名的岚山海上碑,也是岚山地区唯一未遭破坏保留至今的古碑。碑文处在一个摩崖斜面上。共五幅文字。“星河影动”,“撼雪喷云”两幅是明末的苏京题写。“万斛明珠”、“砥柱狂澜”两幅是与苏京同时的王铎题写。“难为水”是清初的阎毓秀所题,较苏、王二人题刻稍晚。 刘墉祖居 草涧村是清朝一代明相——刘墉的祖居地,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史悠久,有资可考。现保存《刘氏族谱》、民国十三年碑刻,以及刘思源与其子孙之墓等。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先后三次举办刘墉文化研讨会,潍坊学院教授刘墉研究所所长张其凤、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熙以及刘氏后人(包括诸城逄戈庄一支)等各界人士,一致认可刘墉祖居地在草涧村。 草涧村地处岚山区黄墩镇驻地西北8公里处,西与莒县接壤。原名“喜鹊窝”。明朝成化年间改名为“草涧”。 阿掖山卧佛寺 卧佛寺在阿掖山东北,是岚山地区名气较大、有迹可寻的古迹。由于南边山上还曾有一座“上寺”,故习惯上称卧佛寺为“下寺”。遗址现存最醒目的是两株古银杏,传说唐代东征高丽时,将军薛礼曾在树下拴过马。银杏大可数围,树龄千年以上,仍枝叶茂盛,挺拔特立,超然物外,亭亭云表,傲然地俯视着附近的秃山矮树。这两棵银杏历经千载劫难存活至今,确实是大自然的奇观。 卧佛寺始建年代不可考,但大体不会晚于唐代。清代修定的《日照县志》记载:卧佛寺“有唐碑。火毁。元大德碑尚存。”这清代光绪年间尚存的元碑,是元成宗铁木耳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修被烧毁的卧佛寺时立的,潘文炳书写,现在就倒在银杏树的北边。碑身和碑帽分离。碑帽破损严重,但仍可以辨认出上部的浮雕盘龙,有“重修卧佛院记”六个大字。字是双勾阴阳刻法,笔画的外侧凹下,中间保留成阳文,在古碑中这种刻法是很少见的。碑身已断裂,碑上文字是小楷阴文,由于长期人踩牛践羊踏,文字已经模糊不清。碑文上半部右边主要记载捐款人的姓名、身份,有官员、富户、也有不少女施主。上部左边是“流派之图”,记载着自祖师以下六代僧人的法号及其等级职称如“上座、主讲、戒师、法师、阇阇黎”等。碑文下部,还记有当时参加重修竣工庆典的数十家寺院的名称,远方的有五台山普照寺,近处的有磴山寺,该是“赞助单位了”。石碑朝底的一面,不知还有什么内容。应该说,这些碑文所含的信息还是很丰富的。
J. 黄墩镇的镇情简介
近年来,该镇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镇为目标,按照速度争第一、总量求突破、纵向上台阶、横向进位次的发展思路,突出现代农业、镇村建设、项目推进、生态旅游四个重点,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6亿元,财政总收入4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76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12%、41.5%和26.4%。
黄墩镇历史悠久。据考,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初始建村,因村北有古狼烟墩,土呈黄色,惯称黄墩。解放前称芦山区,解放后改称十六区、黄墩区、黄墩乡。因著名的甲子山战役,1958年更名为甲子山人民公社,1963年后先后几次改称黄墩区、黄墩公社等,所辖区域有所变化。1985年正式改称黄墩镇,2004年9月黄墩镇正式划归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自然风光秀丽。镇内有大小山头220多座,其中的甲子山海拔480米,山峰陡峭、怪石嶙峋,一年四季郁郁郁葱葱,满山遍野姹紫嫣红。山上有孙膑洞、情人石、定山石等景观。甲子山是著名的甲子山战役纪念地。1942年8月、1942年10月、1942年11月,由罗荣桓、罗炳辉、张仁初、舒同等指挥八路军在此组织了三次反顽战役,历时116天,打死打伤顽匪1000余人,摧毁国民党三次盘踞围剿,为沂蒙山区和滨海著名战役之一,现在此处尚存有部分战争遗迹。浮棚山古银杏树等五处县级文物保护点,现仍保存完好。
黄墩镇文化底蕴丰厚。镇内的草涧村是清朝名相刘统勋、刘墉的祖居地。据该村现存《刘氏族谱》及民国十三年碑刻记载:草涧村原名喜鹊窝。明洪武三年,刘氏始祖刘思源由江南徐州府砀山县(今属安徽)大刘庄迁住此地,繁衍生息,先后生下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子,后因家庭变故,除四子刘禧留守故里外,其余七子纷纷迁往外地。其中长子刘福和三子刘恒迁居逄戈庄后,经几代人创业,家境逐年变好,其后代有多人在朝廷为官,其中第十代刘墉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外娴经史、内通掌故、博拦蔽通经史,其励精图治、正直清廉的故事广为传诵。刘墉后人出资在草涧村修建了刘氏祠堂,并供奉于半朝鸾驾等贡品。祠堂于文革期间被毁,但该村尚存有许多相关文物。
黄墩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捷。北靠335省道,东依222省道,距日东高速公路10公里,距日照港40公里,境内油路总里程28千米,铺设水泥硬化路149.2公里,全部行政村实现了道路村村通。近年新修成的百里环山路总里程100余华里,把全镇九大流域、5.2万亩经济园林串成串,连成线,搭起了绿色长廊。
黄墩镇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宜人。地处北纬35.4度,东经119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5%,被全国绿化委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生态示范乡镇,被省环境保护局冲衡裂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黄墩镇虽地处沿海,但海拔地势较高,属黄淮水系,系淮河源头,镇内河流均自东向西流淌,自成一体。镇内有大小水库、塘坝320多座,水质良好,有效灌溉面积5.2万多亩,镇内大散闭气质量常年保持一级。境内群山连绵,山峰如列,绿草绿阴,溪水潺涟,三季花香,万壑鸟鸣,是名副其实的生态镇。
为改进生产条件、改良生态环境,该镇连年连续实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从1996年开始,该镇与韩国黎明通商株式会社签订万亩日本栗基地建设合同,成为全国首家引资上山的外资项目。经过连年连续的开发,目前全镇已完成陈家沟、孔家沟、黄墩北山、辛庄等十大流域的开发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平方公里,整理土地面积3000余亩,建设各类水利工程820余项,发展各类经济园林6.8万亩。
立足环境、资源两大优势,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该镇重点发展以日本栗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现拥有中国最大的优质日本栗生产基地,面积3.5万亩。该镇所产日本栗味美、品质好、色泽鲜艳、营养价值高,可加工成畅销多国市场的精美系列食品。在面积逐步扩大的同时,该镇又向标准化生产要效益,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围绕孔家沟、陈家沟规范化基地,建设2000亩管理科学、生产规范、集中连片、辐射整个示范区的国家级绿色食品板栗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该镇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黄烟生产,黄烟面积年年稳步增长,2008年被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表彰为全省烟叶生产先进乡镇,2009年力争打造烟叶生产万亩镇。全镇还有桑园4000亩、药材3000亩、花生地瓜1万亩、茶园2000亩、冬枣等名优干杂果3000亩。
黄墩镇民风淳朴,社会稳定,拥有经济发展的肥沃土壤。全镇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家,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其中的晓明农产品有限公司于2004年8月份正式投产,年可加工日本栗2000吨,生产泡菜2000吨,调味品100吨,产品全部出口日本市场。镇内现有个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2450家,年产值1.8亿元,创利税1200万元。该镇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招商优势,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在全镇营造出亲商、安商、重商的浓厚氛围,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2007年,该镇围绕加工业、旅游业和特色农业三个主攻方向,确定了一扩二招三盘活的招商思路,经过努力,已引进7个项目。其中千头肉牛养殖、盛美织布和博美服装加工3个项目已经投产;凤凰岭旅游开发规划通过了专家组评审,规模养猪场正在建设;云雾山开发和新威铸造两个签约项目正在规划。项目总投资1.2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800万元。争引国家日本栗基地建设资金100万元,引进省、市各类无偿建设资金363万元。
近年来,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人文资源,该镇大力实施旅游开发,积极发展旅游经济。现刘墉祖居地旅游区已由省旅游局完成规划设计,占地6.7平方公里,共分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六大功能区,规划设计人工湖、思源墓、宰相府、刘氏祠堂、竹园寺、刘墉文化研究所、青少年围棋培训基地等景点,拟建成集民俗、观光、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该旅游区已与日照市荣安集团、日照市青少年围棋俱乐部等达成投资意向,并由客商投资动工开始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宰相府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同时,该镇已与日照市海林公司签订开发合同,实施甲子山云雾山庄开发,初步拉起了全镇生态旅游开发的整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