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北庄老人家马进成去世了他的接班人是谁
马进成的下一辈老大、老三
❷ 张承志的《大河家》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张承志与他的《大河家》
我忘记张承志老师究竟来过多少次临夏,只记得他每次来,去的最多的地方,可能除了东乡连绵干涸的黄土大山,就是黄河流经而过的那段湍急的积石深峡附近一块保安族聚居的地方——大河家。具体点说,在临夏,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可能一个是东乡的北庄,另一个就是积石山的大河家。
他每次来临夏,总有很重要的使命似的。每次总是匆匆而来,很忙碌地跑完自己计划中的一些地方后,又很快踏上回家的旅程。也许你好不容易刚捞到他来临夏的消息时,他可能早已跑完河州几块自己梦想的黄土地后,回到了北京温暖的小家。
我说的东乡的北庄和积石山的大河家,这两个小小的地方在国人的眼里可能太普通太渺小了,普通到在地图上永远找不到。但是,张承志老师为何对这些贫瘠的地方情有独钟,你是很难理解的。他去过两次北庄,写过两篇著名散文——《北庄的雪景》和《祝福北庄》。两篇文章都不是很长,但是他用他那独有的悲壮文笔把那个散落在东乡大山皱褶间著名的村庄和长期居住在那里的那位高龄老人的倾心描写,不知感动过多少喜爱他的读者。两篇散文犹如姊妹篇,从字里行间完全可以揣摩得到,张承志老师真的是用心写出的。因为,那优美的文字间,不管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希冀去读的,只要你一气读完后掩卷遐思,你会对生命和黄土产生一次穿透心扉的理解。作为一个直到壮年后才知道北庄的一个居京回族文人,他用自己曾创作过《黑骏马》的冷峻文笔把北庄这个极其普通、极其偏远的山庄告诉给了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的无数读者。可能是他对东乡连绵的黄土有着特殊的理解和感情。我曾在北庄马进成老人家房间的墙壁上有幸看到了他的一幅墨宝:黄土真情。四个字写的刚劲有力,棱角分明,气宇轩昂。
再后来,听说他又开始跑到了大河家,他被保安人豪爽的性格和激流黄河中保安人穿梭般的勇气和机灵感动了,他亲切地坐在保安人的土炕上和韩三十八等他敬仰的老人们聊天,他在大河家集贸市场上独自转悠,他站在地动山摇般的黄河岸边良久沉思。他在纳闷,仅仅一河之隔,为什么在大河的两岸却生活着两个风俗大相径庭的少数民族?终于在他的散文专辑——《在中国信仰》里,我证实了他去大河家的确切消息。那篇文章就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河家的被临夏人津津乐道的散文《大河家》。文字依然不长,但那一串串饱蘸着作者对大河家和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的满腔激情而喷涌而出的精彩句子,让每一个读到此文的读者会毫不犹豫的产生去大河家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看看的念头。可见,大河家的名声随着张承志老师的精彩描写挤进了中国历史名镇的行列。保安族——这个民族的传奇形象通过韩三十八老人虎口脱险般的人生经历让读者有了一次深切的认识。
在中国的文坛上,从鲁迅、矛盾、张爱玲开始到现在,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作家可以被无数的文学爱好者永远铭记和追怀。但是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张承志老师确乎是一位当代中国的文学巨匠,他完全可以和刚才提到的那些文学大师们齐名。几年前,中国作家协会通过网络做过一次大型调查,在前100名读者喜爱的作家中,鲁迅第一,张承志老师排第四十二。可见,张承志老师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就是这样一位杰出作家因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描写临夏风土人情的文章让国人几乎在一夜间知道了临夏,知道了大河家。
我们临夏今年的近一万多高考学子永远都不会想到,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有关现代文阅读的一个大题中,提供学生阅读的文章就是张承志老师的著名散文《大河家》。在看到试题的第一瞬间,我首先想到的是,张承志老师无意间为宣传临夏、宣传大河家、宣传保安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在高考中采用一卷的多少省市的几百万考生和他们的家长以及老师校长将通过本套语文试题知道:在中国的西北部,在黄河流过甘青交界处有一个叫大河家的近代商贸重镇,那里生活着一个稀有民族——保安族。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回族接近,他们擅长经商,制作的保安腰刀名闻遐迩。他在散文《大河家》中在描写一个叫韩三十八的老人时这样写到: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已满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浯。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
我是张承志老师著作的一位忠实读者。我和他也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交情。这次他的散文《大河家》被选入高考试题中考查学生阅读部分,我很激动,也很高兴。因为这次采用他的文章,不但是他本人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有力地宣传了临夏,推介了临夏。
我们临夏人应该感谢张承志老师。散文《大河家》是一篇民族特色极度鲜明的文章,每一个句子给人一种分外凝重和洗练的韵味,我相信读完此文后的读者会对张承志老师高超的文笔功底和哲学家般深沉的精炼叙述愈加佩服乃至叹为观止!
❸ 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北庄老人家马进成去世了他的接班人是谁
一部分人承认了洒里哈《洒果》也就是马进成老人家的孙子为新的继承人,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他的孙子洒里哈达不到这个平级因而不承认他,所以北庄门宦分为两派了
❹ 什么是门宦制度
门宦(al—Tariqah),伊斯兰教苏非教团[1]分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通称。最初,这些苏非教团分支都有各自的阿拉伯语名称,或以赞念的特征命名,或沿用原苏非教团名称。亚非伊斯兰学者称之为“托勒格”,西方学者称之为“教团”。 “门宦”一词的渊源,其说不一,主要有: (1)源于汉族的“宦门”、“门阀”等名称。 (2)源于河湟地区群众所说的“七门八宦”。 (3)源于穆斯林所说的通向真主之道的大门(即真主的召唤)等词。
“门宦”一词始自清中叶,据传甘肃临洮北乡穆夫提第六代教主马显忠(1736~1795),由清朝地方当局委派为“统领”,命其统管河州各教派,群众称其所管为“七门八宦”,但这只是口头传说。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在河州知州杨增新《呈请裁革回教门宦》一文中始有记载。其他种种有关其来源的说法,在阿拉伯文、汉文文献中尚未发现。门宦一名的出现和被甘肃、宁夏、青海苏菲主义者及一般穆斯林所承认,表明这些支派大多已形成为一种具有宗教世袭制度和特殊地位的“高门世家”。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权力集中、辖区较大并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组织形式,存在于回、东乡、撒拉、保安等各民族中。
各门宦教义上信奉逊尼派,在教法上信守哈乃斐学派的主张并以苏菲著作《米尔萨德》、《麦克图巴特》等经典为认主和必修的课本外,还有以下共同特征: (1)崇敬教主,以教主为“老人家”,认为他们是引领教众走上正道的“赫海”,甚至认为教主是能够创造和显示各种“凯拉玛特”(即奇迹)的“吾里”(即真人)。教众对教主唯命是从,凡事必须听教主的“口唤”。从精神生活到世俗生活都受到教主的影响。教主管辖许多教坊,并委派“热依斯”和阿訇管理清真寺教务。 (2)为门宦创始人、掌教人及其家族成员、门生修建墓冢——拱北。各门宦创始人如大拱北的祁静一、穆夫提的马守贞、华寺的马来迟、库布林耶的穆哈伊丁等逝世后,教众在其墓地都修建有拱北,有的建有类似衣冠冢的墓地,也尊之为拱北。有的给各代掌教人建拱北,有的给掌教人的家族成员或其得意门弟子也建立拱北,甚至给与本门宦有关的阿拉伯或中亚传教士也修建拱北。拱北已成为门宦的宗教象征,一般都在人去世后才修建。现在甘肃省玉门市的吾艾斯拱北,是当地穆斯林为纪念七世纪来华传教的宜教师吾艾斯修建的墓地,与门宦拱北无关。 (3)有严密而又系统的道统继承制。为了门宦的继承和发展,各门宦都建立有自己的传承世系,称为“道统”。这种道统既上承某个苏菲教团的创始人和其思想主张,又代代相沿相续,脉络分明。其方式有子孙世袭、家族世袭和传贤继承3种形式。华寺、穆夫提、北庄等门宦都是子孙世袭。哲赫林耶在第三辈教主以后,也演变为子孙世袭制。戛迪林耶则以传贤方式继承教主。大拱北、洪门、丁门、韭菜坪、灵明堂等门宦都坚持这一传统。家族继承则以保安族的高赵家门宦为典型,其创建人马叶哈雅之后的3代教主,无论男女都在家族内相传。各门宦都非常重视其道统,都有神秘的口头历史传说;有的还有正式的书面记载,如《哲罕耶道统史传》等。 (4)重视道乘修持。道乘修持即宗教修炼,各门宦都非常重视。其修炼道路和阶段,一般分为3个品级:教乘(即六大信仰和五大天命功课)、道乘(即各种苏菲神秘主义的功修)和真乘(即通过明心尽性等修炼步骤,达到出世及人主合一的精神境界)。在道乘修炼中,各门宦既根据各个苏菲家的不同修炼方式与仪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国儒、释、道3家的思想因素,表现出不同的要求,如虎非耶主张“道(乘)教(乘)并重”,戛迪林耶主张“道(乘)中有教(乘)”,库布林耶主张“道(乘)教(乘)并举”,哲赫林耶主张“先教(乘)而后道(乘)”。所有门宦都非常重视和醉心赞念“迪克尔”,不同的门宦有不同的赞念方式,且都颇具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