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中《少女的祈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以及内涵
少女的祈祷(Modlitwa dziewicy)
本曲为波兰女钢琴家巴达捷芙斯卡(Badarzewska,1838-1861)作于1856年。本曲为举世皆知的钢琴小品。其结构单纯,浅显淳朴,但亲切感人,虽略带伤感,但又异常柔美,逼真地表现了一个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俄国作家契诃夫十分欣赏这首小品,在创作剧本《三姐妹》时,曾注明将此曲用于第四幕。
乐曲采用主题与变奏的曲式结构,降E大调,4/4拍子,行板。简短音阶下行接两个琶音引子后,便是由分解和弦的上行音调和轻捷的下行音调组成的主题。其波浪式的旋律线和上下行的音型,具有柔和的回旋感。表现了天真无邪的少女的遐思和幻想。这首钢琴曲结构纯洁、亲切、温婉、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八个小节的主题重复一遍后开始了三次变奏,仿佛预示着少女丰富的感情变化。其委婉的旋律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仿佛是少女对美好幻想的期盼,它令所有初学钢琴的学生都喜爱和着迷。
作者简介
巴达捷夫斯卡(Tekla Badarzewska,1838-1861)是波兰的女钢琴家、作曲家,主要作品为三十五首钢琴小品,风格单纯而清丽,但她的大部分作品默默无闻,只有《少女的祈祷》(作于1859年)是世界名曲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钢琴小品之一。她创作这首《少女的祈祷》时,年仅18岁,她不幸于24岁离开了人世,可是她的这首精致小品却足以使只有短暂生命的她流传百世。
在世界音乐的圣坛里,有茂盛的参天大树,也有一些叫不上名的小花、小草。当你步入这个迷人的仙境中,你会发现,这些无名的小花草给你的感觉是异常的惊奇。她吸收极少的大地母亲的养分,而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无以伦比的欢欣和绝美,她幼小的姿身,怎能承受这变幻无常的风雨侵袭,她那柔美的娇嫩的花朵,送出幽幽淡淡的清香,这种感受是亲切、温馨和甜美的,是永远难以忘怀的。
创作背景
《少女的祈祷》是名副其实的少女所创作。作者巴达捷夫斯卡是一位波兰少女,在十八岁的花样年华里谱写了《少女的祈祷》,二十四岁便夭折了。她的青春是短暂的,但她留下的这首钢琴小品,却是一支永开不凋的鲜花,永远绽放在世界音乐的百花园里。一百几十年来,在接触过钢琴音乐的人当中,有谁不知道这首名曲呢?这首作品作于1859年,最初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但很快就不胫而走,成为畅销一时的名曲,此后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版本风行全球。
赏析建议
欣赏时注意三连音以及颤音出现,它能使你从音乐中感受到美好幻想的期盼以及心灵的颤动。
乐曲的结构极其简单,为速度适中的行板,降E大调,4/4拍子。以下行音为中心的四小节前奏之后,乐曲呈现出温婉而幽丽的主题; 此后是主题的四种变奏,最后一个变奏以三连音符为主,饱含热情,这就是全曲的结尾。曲中左手所弹的和声也十分简单,只是一些属七和弦和主三和弦而已。本曲形象单纯、手法朴素,在演奏技巧上难度不大,初学者即可弹奏。俄国杰出的文学家契诃夫曾在他的著名剧作《三姐妹》中引用此曲作为配乐。乐曲琶音式的上行下行,波浪式的旋律起伏,抒发了她的祈求和激动。音乐在单纯中显出深刻,亲切、伤感、柔美。她究竟在祈祷什么呢?器乐作品没有实体形象,你尽可以自由地发挥你的想像去理解、体会。
2. 《少女的祈祷》这首歌表达了什么
表达女孩的渴望,逼真的表现了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感受到无限憧憬和期待之情。女孩爱那个他,希望能和他永远不分开,希望与他很恩爱。从而祈祷。
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说陈辉阳一次过马路,见到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在红绿灯处告别,男生离开后,女生依依不舍迟迟不肯离开,然而女孩子的这份痴情,男生却看不到……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林夕听,然后自己写了曲子,林夕填词,出了这首歌。
(2)老年大学钢琴曲少女的祈祷扩展阅读:
作曲:陈辉阳
作词:林夕
演唱:杨千嬅
歌词:
沿途与他车厢中私奔般恋爱,再挤逼都不放开
祈求在路上没任何的阻碍,令愉快旅程变悲哀
连气两次绿灯都过渡了,与他再爱几公里
当这盏灯转红便会别离,凭运气决定我生死
祈求天地放过一双恋人,怕发生的永远别发生
从来未顺利遇上好景降临,如何能重拾信心
祈求天父做十分钟好人,赐我他的吻
如怜悯罪人,我爱主,同时亦爱一位世人
祈求沿途未变心,请给我护荫,为了他
不懂祷告,都敢祷告,谁愿眷顾,这种信徒
用两手遮掩双眼专心倾诉,宁愿答案
望不到,唯求与他车厢中可抵达未来
到车毁都不放开,无论路上历尽任何的伤害
任由我决定爱不爱,祈求天地放过一双恋人
怕发生的永远别发生,从来未顺利遇上好景降临
如何能重拾信心,祈求天父做十分钟好人
赐我他的吻,如怜悯罪人,我爱主,同时亦爱一位爱人
祈求沿途未变心,请给我护荫
为了他,不懂祷告,都敢祷告,谁愿眷顾
这种信徒,太爱他怎么想到这么恐怖
对绿灯,去哀求哭诉,然而天父并未体恤好人
到我睁开眼,无明灯指引,我爱主
为何任我身边爱人,离弃了我下了车,你怎可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