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年大学的地名来历、含义、历史沿革
社会上有不来少人源认为,现在老人多起来了,办所大学,好让他们有地方消遣。也有人说“此大学非彼大学”,意思是老年大学与学历大学不能同日而语,老年大学的“大学”这个称谓是叫叫的,暖暖老人们的心而已。即使老年大学的主办方和管理人员,以往办学理念也不清晰,把老年大学功能定位在保健与娱乐上,显然这个定位是不完善的。
老年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夕阳事业、朝阳工程,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老年人虽然已经过了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但对知识的追求、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却丝毫没有减弱。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已经不再是当代老年人的唯一需要。办好老年大学,是满足老年人追求新知识,丰富晚年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极好的形式和载体,也可以说,这就是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所在。
Ⅱ 宁波老年大学的发展历史
1985年9月16日,由市老龄委、市委老干部局、市农工民主党联合创办的“哈尔滨老年人大学宁波分校”在市政府第三礼堂举行了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市府顾问伏庆祥任校长,李坚、常敏毅、赵诗谊任副校长。校办公室设在市老龄委及苍水街193号,借用市政协礼堂及教育学院教室,招收学员142人。
老年大学的开办受到了离退休老同志的欢迎,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市委老干部局更是把办好老年大学视作搞好老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他们的重视和关怀下,经过多方调研和考察,决定筹建独立的“宁波老年大学”。1987年4月16日,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中共宁波市委老干部局、宁波市老龄委发出《关于成立宁波市老年大学的通知》。9月16日,宁波老年大学正式成立,确定校址在镇明路老干部局大院内,由市政府拨款5千元作为开办费,并调整了学校的领导班子,市府顾问伏庆祥任名誉校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勇兼任校长,老干部局局长张文甫、人事局局长王景清兼任副校长,聘龙支雯为专职副校长,负责日常事务。学校开设了书画、文史、烹调、摄影、服装等五个专业,后又设立了镇海、慈溪、余姚、象山等四个分校,并着手筹建奉化、宁海两个分校。同时提出“团结、守纪、活泼、愉快”8个字作为学校的校风。
宁波老年大学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上规模、上规范、上水平、上效益和建设规范化示范校、把老年大学办成当地老年教育中心”的思路办学,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1997年5月20日,选址迎凤街的新教学大楼正式动工建造。98年2月底,学校搬迁至迎凤街125号。校舍总面积2268m2,为三层前后两幢楼房,有大小教室17间,总造价900万元。
随着我市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已明显不能满足老年人的这一需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2年12月,市政府决定,在市中心的广济街56号(原宁波市卫校)建造新的宁波老年大学。
2008年1月16日,我校从迎凤街125号搬迁到广济街新校区。新校区位于月湖风景区旁,占地12亩,市政府投入建设资金4700多万元(不含地块费、拆迁费及开办费),建筑面积13245㎡。教学大楼有教室36间,办公用房22间,其它用房21间(报告厅、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书画展示厅、活动室等)。
二十多年来,学校已由开办时的借用教室、一个综合班、142名学员,发展到目前的总建筑面积15513平方米,88个专业、201个班级、8900余名学员,近9900学科人次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老年大学。
自1998年以来,学校先后被省委老干部局授予“优胜老年大学”和“规范化建设示范校”称号。今年,在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组织的“全国老年教育评选表彰”活动中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年大学”,为构建和谐宁波、创造学习型城市,推进宁波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Ⅲ 什么是老年大学其定义,宗旨,目的,社会意义
1、定义:老年大学是“空巢”老人更新知识的课堂,健身养心的场所,开心娱乐的园地,广交朋友的平台,智力开发的基地。
2、宗旨目的:
提高对老年大学办学规律性的认识。老年大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达到帮助老年朋友“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的目的、使清华老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办老年大学,搞教学、抓管理.都要遵循教育的共同规律。
空巢”老人的出现到快速增长,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现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满足“空巢”老人上述五种需求,老年大学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她是“空巢”老人的温馨家园。
3、社会意义: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增多,20世纪八十年代,老年大学在中国许多地方兴起。1973年,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创办于法国。老年大学的办学方式非常灵活,既有固定场所集中授课,也能远程授课。老年大学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健康、烹饪、艺术等方面。
(3)老年大学创建发展史扩展阅读: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 35号)明确提出, “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充分发挥开放大学作用,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
2013年11月,国家开放大学成立推进老年教育领导小组。校长杨志坚担任组长。
2014年3月,国家开放大学下发《国家开放大学关于推进老年教育的意见》。
2014年4月,国家开放大学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国家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建设方案》。方案提出,要开设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相关专业,开展老年教育和养老服务培训项目,建设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课程,构建新的办学体系,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国家开放大学召开专业建设审议会,审议通过老年服务与管理和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培养方案。
Ⅳ 晋中市老年大学是哪年成立的
你看看这个 或许对你有帮助
他是建立晋中市老年大学的拓荒者,多年来,他一直勤勤恳恳地从事于老年大学的“幕后”工作,为老年大学的创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老年大学。他,就是晋中市老年大学协会的副秘书长巨昌福。
“我只是想在有生之年为老同志们办点事”
巨昌福原为晋中市委老干部局的一名退休人员,1987年,省首家老年大学在太原成立,这一喜讯传到了巨昌福的耳朵里,他在为成立这样一所老年人的大学感到高兴之余,不禁也在暗自思量:太原市已经有了老年大学,可是晋中市为什么还没有?各县、市何时才能有属于自己的老年大学?终于机会来了,为了给老年人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晋中市也将在榆次区成立老年大学,由于平时总是热心从事于为老同志服务的工作,老干局领导决定让他来做筹备工作,巨昌福在兴奋之余便欣然接受了这个令他盼望已久的任务。
“只要老年大学能建起,我吃再多的苦也愿意”
虽然答应了策划筹备老年大学的事,可具体落实在实施过程中,巨昌福却发现困难重重,最终付出了远比他想象要多的心血。由于经费欠缺,学校在最初没有自己的办学地点,没有任何规章制度,在开设何种课程和聘请教职人员方面都是一片空白,更谈不上招收学员。
为此,巨昌福自己制作了公众调查表和学员报名单在大街小巷对群众进行摸底调查,他还不辞辛苦地跑遍了市城区20多个地方选择办学地点,最终把晋中宾馆二楼会议室租了下来,自己亲自去委托文联帮助聘请省(市)级一流教师,因为学校还没有教材,他又去有关部门协商教材的订购,教室里没黑板,他自己买回来粉刷干净,为了能把工作做好,把学校办好,他又独自去太原老年大学“取经”参观。一切办好后,晋中市老年大学终于在2002年6月9号挂牌成立,10月正式开课。由于学校刚成立,仅开设了保健、书法、绘画几个课程,共招收了200名学员。为了使学校有自己的刊物,巨昌福组织创办了《老年大学工作通讯》作为校刊,每期自己都亲自“操刀”。
创办夕阳红艺术团他不断完善学校体制
为了在校内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巨昌福作为承办人,联合文联、电视台等部门创建了夕阳红艺术团,对内设立了3个班。在巨昌福的努力下,学校日益成长,不断壮大完善。随后,寿阳、榆社、平遥、太谷等各县也都在巨昌福的具体指导下办起了老年大学。
各县、市社区建立老年活动室他出钱出力
2005年开始,各社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成立了社区老年活动室,以丰富退休人员生活。在榆社县云竹镇桃杨村,巨昌福了解到许多农民老同志退休后没有什么活动参加,农忙时就下地耕种,闲时生活很沉闷,因此他与村委会协商自己投资两千多元在村里建起了一间一百多平方米的老年活动室,并帮忙铺了瓷砖,安了玻璃,粉刷了墙,并又出钱购置了麻将、台球、象棋、桌椅、电视、各类书籍等供老同志学习、娱乐。老年活动室的建立吸引了众多村民的注意,每天农闲时都会有三四十人集中在此。
他不辞辛劳走访奔波 为提前退休干部解决住房公积金
为帮助提前退休人员尽快解决住房公积金问题,巨昌福跑遍了市区很多单位从中协商,跟市委有关部门领导写信反映,多年来,他共为109位老干部解决了近44.4万元住房公积金,其中最多的领到了补发资金19285元。此举受到了老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创建文化楼道他总喜欢舞文弄墨
为使学校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巨昌福自编了住户文明公约,从2006年开始号召各个家属在楼道里积极铲除小广告,粉刷美化墙面,并设立了便民服务栏,提供航空、汽车售票等服务。闲暇之余,巨昌福还常常自编些顺口溜和诗文来描述自己的生活面貌,以此来鼓舞自己要多为老同志谋福利,作为有着党龄40年,从16岁入伍当兵到现在已是不惑之年的巨昌福告诉记者,只要能为社会、为老同志们做点事情,这辈子自己就心中无愧了!
Ⅳ 老年大学的时代背景
“空巢”老人即一代户或独居户老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的明显变化,版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权以及年轻一代价值观念的改变,中国“空巢”家庭骤增。资料显示,到2005年,“空巢”家庭已超过老年家庭的一半。而老年大学的学员中,大多数均为“空巢”老人或准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现到快速增长,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现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空巢”老人的需求具有老年人完整的养老需求即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特点,但在精神慰藉上,要求更高,表现为求知、求康、求乐、求友、求为等方面。满足“空巢”老人上述五种需求,老年大学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她是“空巢”老人的温馨家园。
Ⅵ 创办老年大学存在哪些困难
(一)有关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老年教育的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规章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这些法律法规在对老年教育的属性、地位、作用、层次、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办学规模、政府职责、法律责任等方面,有的涉及到了,但大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细化;有的还没有涉及到。国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老年教育法律。老年教育的法律保障不完善,影响了老年教育尤其是社区老年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对发展社区老年教育重视不够。一是社会对老年教育尤其是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有偏差,认为老年教育特别是社区老年教育可有可无的人不在少数。二是部分社区老年人尤其是“农转居”老年人对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加社区老年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老年教育尤其是社区老年教育重视不够。其根本原因是如前所述的老年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在此情况下,一些领导干部嘴上说重视,行动上不重视;一些领导干部是有经费就重视,没经费就不重视。领导的重视与否成为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社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未理顺。多年来,我国老年教育体制没有理顺,各地区、各部门老年教育管理主体各不相同。就县级以上的老年大学而言,有老干局主管的,也有民政、教育、高校、企业主管的。就社区老年教育而言,老年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没有专门的老年教育机构。有的社区由分管老龄工作的人分管,有的社区由负责老年协会的人分管,有的社区没有人管。而设在社区进行专业教育的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有的是县(区)级老年大学或街道老年大学在社区设立的分校、辅导站,有的是条件比较好的社区自己举办的,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管理主体。这种多头或分头管理体制不能实现各种教育资源共享,未能充分发挥老年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整体功能和作用。
(四)社区老年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一是有关法律法规对老年教育包括社区老年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二是社区老年教育经费没有列入教育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三是社区自身投入到老年教育的经费多少是由社区经费状况和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的。经费状况好、领导重视的社区,虽然没有专项经费,可用其它经费如宣传文化活动经费来解决;而经费状况差、领导不重视的社区,老年教育经费就匮乏,严重影响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四是国家缺乏对社会投入和资助社区老年教育的激励机制,社会投入和资助的力度不大。
(五)社区老年教育的覆盖面不广。一是各级老年大学向社区延伸发展严重不足,设在社区的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数量很少。主要原因在于对老年大学在社区老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政府对老年大学向社区延伸发展缺乏资金投入保障。二是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宣传不够,老年教育的氛围不浓厚。不同文化层次的老年人对老年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是不同的,文化层次高的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要求高,他们融入社会、与人交往、参加学习、注重精神养老的愿望强烈。而文化层次较低的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低,他们更重视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满足于家庭的“天伦之乐”和棋牌喝茶,对参加老年教育及其活动不感兴趣。加之对老年教育的宣传不够,这部分老年人很少参加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的学习。三是社区老年教育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只有极少数的街道社区对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农转居老年人进行补助,客观上影响了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受教育的主动性。
(六)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不强。一是当前许多社区老年教育中的普通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开大会、听讲座、搞活动,内容主要是老年法律和健康保健知识。在社区设立的老年大学(分校或辅导站),其开设的课程与上级老年大学区别不大,适合本社区老年人特点和需求的特色专业和课程较少。二是社区老年教育更多的是注重“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的内容,忽视“老有所为”的内容,不能满足社区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三是老年教育的信息化平台尚未建立,缺乏“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四是社区老年教育面对的群体在文化层次、自身素质方面差异较大,部分教师教学上忽视“因人施教”,对基础较差、进步较慢的学员没有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致使部分学员跟不上“节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七)从事社区老年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一是社区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的老龄化现象严重,缺乏中青年教师。绝大多数的老年大学包括社区老年大学(辅导站)、老年学校缺乏自身的专职教师队伍。二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专业水平高、道德素质好,深受学员的喜爱;而有的教师专业水平一般,责任心不强。三是缺乏老年教育师资培训渠道,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不能得到提升,教学的方式、方法不能得到改进。四是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的课时费普遍偏低,有的教师上课地点远,交通不便,微薄的课时费与他们的劳动不成正比。同时,对教师的考核重数量不重质量,普遍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