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长辈去逝后,按传统观念和习俗,多少年进行一次大的祭奠
1:一般祭奠过世老人有以下几个日子:春节前、清明节、七月十五鬼节、十月初一烧寒衣、祭日;
2:补充介绍:
据我的了解,基本形式,老人以土葬为主,但火葬的比例近年来上升了不少,如果是土葬,家属是需要自己想办法找车找人找关系,在凌晨悄悄送出城区到乡下安葬的,因为路上有检查,毕竟都是省道国道的。但无论土葬火葬,绝大部分都会操办一个风光的葬礼,停灵3、5、7天不等,以5天为多。第一天打灵堂,第二三天接受生前亲友拜祭,第四天晚上开始闹夜,一般是流行音乐演唱会,有职业的乐团主持人和歌手,大约三五人吧。第五天晚上继续闹夜,这是传统的花鼓戏,中间孝子贤孙们要数次跟着腔调大哭,哭声越响越好。然后凌晨出殡。禁忌很多,但都是常规的禁忌,不能穿红,不能同时办红喜事,灵堂不能正对着院子大门,后人不能拒绝其他人的拜祭等等。夭折的小孩不能搭灵堂,是因为没有成年,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未成年而夭折者,不入祖坟,不上族谱,不进灵堂,这样做是为了让小孩子平安的走,早早托生,不会因为风光大葬而折了他的福。说白了,就是小孩子受不起。
补充: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
“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节当日或前一日,晋中一带还有一种“烧心”的习俗。这一天,家人、亲友,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亲至坟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袜各式纸扎外 ,还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毕埋于墓前。“烧心”又称“安心”,其意在于告慰亡灵,从今以后勿须惦念阳世亲人,尽可以安心阴间了。
“服三”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个节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藉此,家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思。
由以上对山西各地丧葬礼仪的简略缕析,可以看出,尽管每一地区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但在种种迥异的形式外壳下,却蕴含着共同的内涵,即通过丧葬礼仪的举行,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表达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诚心意。同时,丧葬礼仪反映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既不可避免地具有迷信的一面,又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正如论者所说:“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一种独特的方式。”尽管生者对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 ,但在民间观念中 ,死与生一样,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它对于死者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颇为有益的解脱。所以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越热闹越好。这种看法对于红红火火办丧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说是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山西的丧葬礼仪,近几十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 ,不仅涤除了丧礼中迷信荒诞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吊丧改为追悼会 ,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各种纸扎改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江西一带的葬礼仪式,一般要子女孙子孙女辈准备一双鞋子子女辈秀白布孙子孙女辈秀白布+红布。然后死者来年烧了去,来纪念死者~到了家乡下葬的时候儿子和孙子是下葬的时候去祭拜。如果有桥的地方要下跪然后让棺材从头上过,女儿和孙女是第二天才能去山上祭拜.
② 老人过世都上几周年坟
每年都上坟
③ 民间风俗中,一年能否上2次坟
传统的上坟日:清明、七月初一、十月初一、生日、忌日......。除此之外,可视你与亡人感情、孝道程度,随时可去。去的次数越多越说明你贤孝。古有为父母守孝三年之说。也有守灵、送灯等多种尽孝先例。
④ 老人去世五年周年要去上坟吗,是上午还是下午
上坟不只是去坟头烧点香蜡烧纸再磕个头,一般还要除草、垒土、修葺,将坟墓修缮一番,因此比较耗费时间。与其他节日相对固定在某一天不同,清明上坟没有固定的日子,并不是非得在清明节当天去,且清明节当天不一定就特别适宜祭祀,黄历上很有可能提示忌祭祀、动土、修葺。因此,要根据自家实际情况而合理安排时间,选择大家都能抽空的时间去上坟。如此一来,上坟不仅日期不固定,就连是上午去还是下午也难说了。
二、分情况决定上午还是下午
由于农村有新坟三年不上坟的讲究,所以民间有在春分之前给新坟「拦社」的习俗,而春分一过,就有人开始清明上坟了,因春耕忙于农事而直到谷雨时节还能偶见零星上坟的,所以清明上坟持续时间长。在拦社后,民间要过社节,而如果同宗亲共聚祭祖,则还会举办清明会,久而久之,一些地区就把过社、清明会合在一起而成了同姓宗族间的宗亲会,为了能有足够时间宗亲会,上祖坟的时间多挑选在上午。
至于大宗分出来的小宗,族亲上坟则没那么多讲究,大家关系较近,平时都能见到,同去上坟祭祖完毕后差不多就散了,所以上下午去上坟都可以。清明上坟要带上水果、糕点、刀头肉、猪心、猪腰子等贡品,对于多余的食品,上完坟后大家就在坟地分而食之。
⑤ 老人祭日和过年一个月,能上两次坟吗
你好,我国复原辽阔,地域宽广,各地的风俗习惯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一个月是不能上两次坟的,你的情况建议问一下你们当地的老人。
⑥ 老人去世一年内上几次坟
3次吧
⑦ 老人过世都上几周年坟
就看当地的风俗
像我们这边,一般是周年、二周年、三周年。
比较重要的是周年和三周年。
⑧ 请问我老爹上五七坟和老娘上周年坟一个月能上两次坟吗
一个月是可以上两次坟的呀,当然了,不同的地方风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