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健康养生 > 道教如何养生

道教如何养生

发布时间:2022-05-03 20:04:34

⑴ 道教的养生之道有哪些

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由于道家这一异于儒、佛的独特着眼点,决定了在传统养生、长生的修炼方法方面,道家的地位是最为重要的。较之以治病为根本宗旨的医家以及以技为根本宗旨的武术气功,道教气功更富高层次的功法及精深系统的理论。在中国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帝王奉为教条。道教养生之道大致可分为十大类。道教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方法
1、导引按摩类
这一类功法是以健身强体为目的的动功,多以动摇肢体为门径,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包括导引术、按摩术、点穴术、叩齿法鼓漱咽津法、鸣天鼓、干梳头、干洗脸、揉耳运目、仙鹤点水、擦脚心、兜外肾、周身拍打等等。
2、 吐纳行气类
这类功法是以调炼呼吸为门径,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延年益寿效果,并能发放内气利他济人。这类方法包括食气、闭气、炼气、胎息、调息、布气、六字诀等。
3、意念修炼类
除“内丹”堪为不二法门,“行气”久称一树奇葩,其他如守一术、虚静术、存神、内观、定观、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窍、存思术等等,以意念修炼为主,与“内丹周天”、“吐纳行气”鼎足而三。其中“行气”以呼吸修炼为主,“意念修炼法”以意念修炼为主;而“内丹”之术则综合“呼吸”、“意念”。
4、 辟谷断食类
辟谷亦称“却谷”、“休粮”、“绝粒”、“断谷”等,即在一段时间内,乃至长期不食蔬谷和烟火食。我国辟谷起源很早,并不是有了道教以后才有辟谷的。辟谷大略可分为辟谷后服气、辟谷后饮水、辟谷后服食药物三种,一般都与服气等类静功配合。
5、内丹周天类
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炼“丹”的系统修炼方法。在道教修炼诸法中,内丹的理论最称精湛,方法最为周密成熟,堪称道教气功的代表、精髓。内丹的流派分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东派、三丰派、青城派;修炼的方法有十多种,但皆以性命二字为纲宗。就修炼的顺序来说,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有先修性后修命及先修命后修性的渐法。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称“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炼神之道与禅宗之禅的融合。先修性后修命,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从除情去欲、收心止念。这种丹法的修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百日筑基,炼精化气,亦称为小周天;第二阶段为十月养胎,炼气化神,亦称为大周天;第三阶段为三年哺乳,练神还虚;第四阶段为九年面壁,练虚合道。
6、 滋补服食类
这类养生修炼方法又称为“服饵”、“服食”。所服之物大体可分为草本金石类药物。道教宣扬服食用金石等炼成的丹药可长生。适量的服食灵芝、茯苓、枸杞、大枣、松脂、五味子、人参、干地黄胡麻、五加皮等对人均有滋补作用。
7、香汤沐浴类
所谓“香汤”,就是调进各种芬芳药料的温热洗澡水。香汤沐浴不仅在于洗净身体,涤尽垢腻,反过来对洁净内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气自然清朗,有利于养生修炼。道教作道法之前,皆当香汤沐浴。沐浴的香汤常用五种香汤。就是白芷、桃皮、柏叶、零陵、青木香五种香药或香料。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挥发油,味芳香,据道教密传,有避邪和去三尸的作用。桃皮是桃树去掉栓皮后的树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气味芳香,具有较强的健脑醒脑作用,且可以杀诸疮虫,止息痧气。柏叶,则具有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止饥的作用。零陵香,对心腹恶气、齿痛、鼻塞皆有较好的疗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还能清醒毛孔,促进皮下毛细管的血液循环,使沐浴者遍体舒适。香汤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汤等加制而成。
8、起居摄生类
摄生类修炼法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饮食、语言、情绪等方面。包括四时调养法、情绪调摄法、饮食调养法、起居调养法等。
9、房中养生类
有关医学性保健的方法,古代称之为“房中术”。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也能杀人 ”,所以道家比较注意房中养生的研究。房中养生类的修炼方法围绕着“养精、固精、保精”,摸索总结出了交而不泄,并能使精气上行补脑。具体方法有“独卧法”、“御女术”、“采战术”、“采补术”、“四季节欲法”、“求子术”、“房中禁忌”等。房中之法有十余家之多,不管是补救伤损,攻治诸病,还是采阴补阳,增益年寿,关键都是落在“还精补脑”上。
10、指印符咒类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样,也有手印、咒语。道教的手印称“诀”、“手诀”,手指做成诀的姿势叫“掐诀”。诀的种类有数十种,其作用与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则相异。道教的咒语,称为“祝”或“咒”。大约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韵文,第二种是无韵的短语,第三种取自佛教咒语。道教在修炼时,多用咒语,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气一类,在开始做功及做功结束时,都要掐诀念咒。内丹修炼中亦往往用咒语。念咒时不但要掐诀,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诀同时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应。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炼时,还常书符。符的种类很多,各有其用场,召神制鬼,与气功修炼密切相关。密宗三密的发扬光大以及被人体科学界的认可,更使人们重新审视道教中的诀、咒、符。
小结:道家养生是非常的讲究的,他们的讲究的非常的细致。很多不论是天时地利或者是位置都是非常的讲究的,还有在饮食起居上,这些都是道家养生的精髓,所以道家养生是属于非常的细致的。
拍打头颈法
功效:此健身方法可防治头晕、头痛等头部疾病,有延缓脑力衰退、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练习方法:坐于椅子上或站立,双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然后举起双臂,用双掌同时拍打颈部,左手拍打左侧颈部,右手拍打右侧颈部。先从后颈开始,逐渐向上拍打,一直拍打到前额部,再从前额部往后拍打,直到后颈部,这样反复拍打5~8、遍为一次。每日晨起与临睡前可各做一次。
踮脚健身法
功效:这种方法适合在办公室久坐的人,可以缓解久坐或久站后的下肢酸胀、乏力,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练习方法:将脚跟抬起,脚后跟离地面约1、厘米,然后用力着地,这样为1、次,1、秒钟内不得多于1、次,30、次为1、组,休息5~10、秒钟。每次锻炼1~2、分钟,每天锻炼3~5、次。要注意锻炼时抬高脚后跟不能超过1、厘米,否则不仅不会有效,反而还会引起脚掌的疲劳。
大呼大吸法
功效:这是一种以扩大肺活量为主的呼吸法,类似深呼吸,能调动机体的内气,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同时对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练习方法:大呼大吸法是一种古代吐纳、导引法。具体的方法是用鼻使劲地吸气,用口呼气,或用鼻使劲地大呼大吸。要求每一吸一呼都尽量延长时间,并要求每一吸一呼都发出较大的声音,所以称为大呼大吸法。
太乙站桩功
功效:根据屈腿的程度有不同作用:高桩增肥,中桩减肥,低桩练武。收势为双手交叉放在身前(女性右手在内),用力收腹提肛,脚趾抠地,收缩肌肉,可防治便秘、痔疮。
练习方法:舌头抵上颚,提肛,双手抱圆放在胸前,双腿弯屈,调整呼吸,吸气时默念“静”,呼气时默念“松”,坚持半小时。
女性驻颜法
功效:经常这样做,可以让皮肤变得光滑、滋润,对改善皮肤问题很有帮助。
练习方法:双手对搓,由慢到快,由轻到重,手搓热后捂在脸上,保持1、分钟,想象皮肤变得光滑了,、再自内而外划圆,感觉要好像抚摸在丝绸上一样。同时以意念配合。
三种道家太一导引术
1、夹鼻
深吸一口气后,闭口,用双手掌缘夹住鼻部,向外出气,待气灌到内耳膜充满后,将双手突然放开,同时鼻喷气,使气到两眼、两耳、口腔、两鼻孔,做9、次。
功效:七窍通畅,气血流通,平衡机体,给大脑加压,加强五官功能锻炼,增强对外界不适气候的免疫力,预防感冒,清醒头脑,治疗鼻炎等鼻部疾病。
2、梳顶
十指如耙,如梳头状从前发际梳到后发根,路线:从前额的“上星穴”到头顶的“百会穴”,从后脑“风府穴”到“大椎穴”。然后左右梳顶,前后左右各9、次。
功效:可以使百脉调和,改善头部末梢血液循环和大脑供血,活跃大脑生理功能,消除疲劳,提高大脑工作效率,增强记忆力,同时可以乌发、黑发,防止发根脱落。
3、拉耳
将双掌根用力挤压耳部,不留一丝缝隙。然后猛然拉开,能有开啤酒瓶一样的“砰”声,反复9、次。
功效:可以增强听力,治疗耳鸣和中耳炎,同时对激发、开发小脑,使骨髓充足,产生很好的功效。如果拉耳时耳部里面有隐痛,说明耳有潜在的病因,要坚持做。
小结:道教的养生术比较出名的就是这八个,这些养生术都是要持之以恒的进行锻炼。但是你具体的效果都是没有直接的一个结果,或者是直接的有人做实验,这些都只是传闻和传说。

⑵ 道教养生内容有几种

综观道教的养生方式,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对于“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约在东汉时就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位,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类文献,一般有较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导引之道

导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其后,导引之法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4)吐纳之道

吐纳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长生延年。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后来的内丹功法也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长生成仙。战国时期就已流传,魏晋和唐代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因为来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药,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有些丹药则是有害的,过量即导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方式的发展史上却是一项有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8)内丹之道

内丹之道指的是人体作为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转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约起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主要方法。从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中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形成。西汉时就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遂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排斥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意义。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利,以求健康长生。上述几个方面的养生术是整个道家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高度评价说:

“道教思想中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正因为如此,道教的养生方式就成了世界传统养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宝贵财富。

⑶ 道家如何养生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至元代祖师创立道教龙门派,经十二代传到牛 金宝。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功称为性命双修养生功。道家养生主要在于几个方面。

1、“大德必得其寿”

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其理在于,讲道德,重仁义,不谋私 利,不患得患失,有利于心志安定,气血和调,使人体的生理活动按正常规律进行,从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素问•上古天真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 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如需关注更多专业辟谷知识及养生之道,

可关注公众号:羲皇宗道;订阅号:羲皇养生

⑷ 道教的养生方式有哪几种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续。道教的最高理想:“长生不死,常欲乐生”,其内涵把长寿、最佳养生之道作为自己的道义。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与神俱,飞升成仙”。其含义把精神修养,形体锻炼,形神合一视为与养生观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体视为“小宇宙”,把自然界视为“大宇宙”,大与小运转要协谐,要顺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违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尽享天年的人伦之乐。

道家养生方式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是先秦时代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东汉末期的张道陵等。明、清以来,道家的养生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体、食物等修炼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许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道教的精华传习至今。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作为养神的核心。道家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尘事”。

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静无为”,虽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消减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会有裨益的。道家养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炼。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它与现代气功中的调息、吐纳、内视功法、内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认为吸入天地间的四时正气,日、月、星辰的精气,就可以长生。结合呼吸修炼,道家也很讲究形体修炼。其主要内容有按摩、导引、拳术。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经穴,用按压、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导引、拳术则是引导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运动,达到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的治疗效果。

道教的养生,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为最终目标。这种对于长生不老向往的思想,早在老庄著作中就有阐述。在《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肤光滑洁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丽婉转得如同少女。不吃五谷,只是吸风饮露。乘着天上的飘浮的云气,驾驭着飞龙,行游在四海之外。《庄子》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它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们祖先早就在寻求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记载。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携带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长生药。汉武帝时,方士又以炼制黄白药作为获取长生之药的手段。

综观道教的养生方式,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对于“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约在东汉时就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位,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类文献,一般有较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导引之道

导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其后,导引之法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4)吐纳之道

吐纳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长生延年。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后来的内丹功法也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长生成仙。战国时期就已流传,魏晋和唐代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因为来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药,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有些丹药则是有害的,过量即导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方式的发展史上却是一项有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8)内丹之道

内丹之道指的是人体作为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转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约起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主要方法。从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中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形成。西汉时就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遂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排斥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意义。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利,以求健康长生。上述几个方面的养生术是整个道家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高度评价说:

“道教思想中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正因为如此,道教的养生方式就成了世界传统养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宝贵财富。

⑸ 道家是怎么养生的

道家的饮食养生之道:道家对于合理的饮膳是十分重视的。道家认为:饮入口而缓咽,食入口而细嚼;温热之饮,精细之食;微渴而饮,微饥而食,饮不过多,食不偏食;善食蔬果,节食鱼肉,晚餐食少,早餐食好;晨起两口热水徐徐咽,饭前两口饭汤缓缓喝。虚寒忌凉冷,实热忌饱食;空腹忌饮酒,饥饿忌暴食;练功忌醉酒,练功忌饱饭,练功忌暴饮;忌强饮、强食;五谷变馊为忌,五果变腐为忌,五畜变味为忌,隔夜茶水忌饮,隔日蟹蚌勿食。

⑹ 道家有何等养生方法

方法/步骤
一、道教养生要求人们重视自己思想道德晶质的修养,这是养生长寿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道教先贤曾这样教导养生者,“养生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自行。自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也就是说,道教在修炼养生中常讲的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难成。

为了强化养生者的思想道德修养,道教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强调必须要做到与人为善,积功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救人之急,悯人之孤等。通过这些具体的道教行为规范,净化社会,净化人们的心灵,最终就可达到不求寿而寿自延的目的。

养生 道家有何等养生方法
二、道教养生素重炼气之法。这是一种动静结合以养护元气为主的养生之道。道教认为,人的元气为生命之源,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欲保生命之体,就必须养气。养气分为服气和行气两个方面。服气即吸收天地之生气,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时间以每天清晨为主,以晴天为主,端立或平坐,闭目叩齿,舌抵上颚,津液回咽,吸气平稳适度有力。

行气的要求是以我之心,行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实际就是用体力真气抵抗外部邪秽之侵袭,从而达到气血两旺,身体免疫力增强的效果。道教服气、行气早已成为气功修炼的基本要领,同时也被医学界所推广,用于治疗很多慢性顽固性疾病。如养生治病的呼吸行气的“呵、呼、咽、吹、嘘、唏”六宇诀即是最好的例证。

养生 道家有何等养生方法
三、道教养生十分注重适度锻炼,而且必须持之以恒。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有病者要注意锻炼,无病者也应该经常加以锻炼。锻炼身体能够强筋骨、健精神、增食欲、活气血、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为此,道教的修炼者发明了武当拳、太极拳、形意拳、太极剑、八段锦等等。

当然,锻炼的方式很多,打拳舞剑、长跑短跑、散步淡心、跳舞做操等。人们可以根据身体的承受能力选择其中的若干项作为锻炼的基本方式。锻炼身体切记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要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断才能收到强身健体的理想效果。这是益寿延年、养生强身的治本之道。

⑺ 道教有哪些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

道教重视人生,重视生命,积极探讨如何才能使人长生久视。为了促进生命的健康长寿,道教探索出了各种养生方法。道教养生三原则:自然养生原则、清静养生原则、以德养生原则所谓的自然养生,就是顺应自己的本性,不加强为。比如你困倦了,就要上床睡觉,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感觉到非常困倦了,还是坚持不睡,继续加班加点、或者是娱乐,那就是不自然了。饥而食,渴而饮,乃生命之自然。食必求精,饮必求美,则非生命之自然。老子主张"为腹不为目",也就是希望人们以满足维护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为度,而不要过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求生之厚"反而伤生。那么,是不是说你整天无所事事就符合自然养生之道了呢?也不是的。过于安逸也不是养生。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就是说天地既然赋予了我形体,就要以我一生的劳作作为代价,使我的老年得以安逸地生活,用死亡来使我安静地休息,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是自然的。该努力的时候不努力,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那就不自然了。所以劳逸结合才是最自然的。所谓的清静养生就是要做到"淡泊宁静,清心寡欲,心平气和"。道教的一切功法无不是以内心清静为基本起点,而一切功法也不过是以追求那种常清常静的心态为最终目的。达到常清常静的境地,才能真正步入养生的佳境。清静养生重要的是要淡泊名利。老子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过分贪求名利的人,必定要劳心费力,付出沉重的身心方面的代价。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指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他奉劝那些贪图名利的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生命的健康,首先取决于个人的心态情绪。清静则可以使人心和神安,恬淡虚明。一个人若能做到恬淡、虚静,就不会被外因所扰,不论生活环境如何,都不会忧思困苦。动中守静《清静经》说"真常应物",要"常应常静",才能达到"常清静"的境界。吕洞宾也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而不迷。"我们都知道,在无事时保持心灵的清静是比较容易的,要在日常劳碌中始终保持心灵的清静,可就太难了。而道教修行,就是要"常应常静",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如同明镜,物来则照,物去则镜中无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心有主宰,不为物转。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富贵贫贱,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心静如水,恬淡自适。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世事过程中,要遵循《庄子》所说的"去智与故,循天之理"的原则,即按事情当然之理去做,而不要逞小聪明,不要有私心杂念。这样,才能不患得患失,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

⑻ 道家养生的秘诀有哪些

五谷杂粮食物大多偏碱性,因此,可以有效中和人体内的酸性体质,对于经常食用肉类脂肪食物所引起的疲劳现象,具有舒缓和改善的效果。
五谷杂粮还具有排毒功效,可有效清除体内的垃圾,还有保留身体必要水分的作用,因此,能够使身体的肌肤光滑细致,发挥良好的美容效果。
预防心血管疾病
胆固醇是一咱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五谷杂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进而促进胆汁的排泄,帮忙降低血胆固醇的水平,抵制体内脂肪的堆积,对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发生,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如果能避免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对身体造成危害,就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和高血脂症的发生
若谷物纤维的提取量过少,发生心脏病的几率会比较高。由于蔬菜纤维并不能替代谷物纤维的保健作用。因此,要有效补充谷物类纤维,只能从谷物类食物中提取。
实验证明黄豆及其制品对心血管有特殊的作用。经常食用黄豆食品,可有效地降低血清胆固醇,并帮助解除动脉血管壁已遭受的损害。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用醋泡过的黄豆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和肥胖症。因为黄豆里的皂素能排除贴在血管壁上的脂肪,并能减少血液里胆固醇的含量。
增强抗病能力
在我们的身体中,多多少少都会因为饮食的缘故而在体内留有一些毒素,这些毒素若无法有效地代谢,则会降低我们身体的抵抗力,进而形成可怕的致因素。
而五谷杂粮中的膳食纤维具有解毒能力 ,能促进肠道蠕动,有效缩短如肠道分解产生的酚、氨等毒物,以及减少细菌、亚硝胺等致癌物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
膳食纤维能有效地吸收水分而膨胀,使肠内食物的体积变大,这样可以对毒物发挥稀释的作用,减少了毒素的对肠道的影响。

能够预防中风
与中风有关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不当锻炼、绝经后使用性激素等。研究表明,大量食用谷物食物(粗粮),可使患中风的危险性显著降低,与每天食用不到半片全麦面包或等量全麦食品的妇女相比,食用粗粮多者(相当于每天吃2-3片全麦面包),患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性低30%-40%,即使是每天把1份细粮食物换成粗粮,也会明显有助于降低患缺血性中风的危险。
帮助降低血压
五谷杂粮的热量低,而体积相对也较大,在肠胃中滞留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容易使人产生饱胀感,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可以帮助平衡想要多食用高脂肪食物的欲望。
以甘薯为例,研究发现甘薯中的粘蛋白质是一种多糖和蛋白质混合物,属胶原和粘多糖类物质,可减轻疲劳,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胆固醇的排泄,维护动脉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从而降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吃鲜甘薯还可降低血浆血脂浓度,对防止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有益。
可以降低血压
五谷杂粮中的膳食纤维进入胃肠后,会不断地吸收水分,然后膨胀成为胶状,这样可增加食物的粘稠性,有效延缓身体对于葡萄糖的吸收。
膳食纤维在胃和肠道内吸水后,会使胃和肠道扩张,产生一种饱腹感,而这就会让大脑发出已经饱足信号,因此,可以抑制人体吃更多食物的欲望。
膳食纤维还可以减少对糖的摄取,可防止饭后血糖急剧上升,对于控制血糖与调节血糖很有帮助,因而,五谷杂粮是糖尿病患者应该多食用的主食。
医学实验已经证实,五谷杂粮如燕麦、荞麦、大麦、扁豆等,可明显缓解糖尿病病人餐后的高血糖状态,减少血糖的高低波动和胰岛素的分泌,对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有很好的成效。
帮助减肥
五谷杂粮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在胃肠内限制糖分与脂肪物质的吸收,有效增加饱腹感,进而减少热量的摄入,所以有助于减肥。
另外,五谷杂粮中的粗纤维能够吸水后膨胀,肠内容物体积增大,会使粪便变软,变松,并且能促进肠道的吸收和蠕动,缩短肠内容物通过肠道的时间,达到润肠通便的作用,对于治疗便秘与痔疮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五谷杂粮食疗养生的功效有哪些?以上就是相关介绍,多吃了精细食物和油腻食物的现代人,不放多吃点五谷杂粮来养生。更多五谷杂粮文章推荐阅读——五谷杂粮养生到底怎么养?
除此之外,膳食纤维还能吸附致癌物质并使之排出体外,从而增强抗病能力,有效提高吞噬细胞的活动,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帮助身体排毒
五谷杂粮含丰富的铁和镁,铁和镁可加强身体能量,加速体内废物的排除。另外,五谷杂粮中所含的膳食纤维在肠道内不易被消化,还可吸附小分子,促进食物残渣或毒素沿肠道下行,达到排毒的效果,其所含的维生素E则可以帮助血液循环,加速排毒的作用。

⑼ 道教的养生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在众多的道教养生方法中,可分为两个方面:
1、修炼精神层面:内视、坐忘、存思、守一之法;
2、锻炼形体层面:导引、太极、行气、服食之术。
综合的来看,道教养生法主要有胎息行气、守一存神、导引按摩、动功静功,以及日常起居宜忌等。

⑽ 道教养生的五大原则

您好,非常乐意回答您的问题。
您好,道教养生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法于阴阳:即是要顺应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认识自然,从而尽量能动地改变自然,为我们自己营造一个更适于生存的环境,以去享受人类的自然寿命。
其中《黄帝内经》中关于此观点的还有天人相应。天人相应,就是自然环境和气候对于人们长寿休养的要求。在自然界中,人必须要适应四时的变化,了解四时阴阳的兴衰消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
其二,合于术数:合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如名医华佗所说,人必须要多运动,多动动消化得好,血脉也流得顺畅,疾病更不会上门。
道家养生的方法非常多,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五禽戏了。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特点而自创五禽戏,这属于一套练功健身戏操。通过形体上的模仿,加以呼吸吐纳,能够舒筋活骨,极有效地锻炼身体,防止生病。其中,孙思邈也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盘,以其运动故也。
其三,食饮有节:食饮有节就是人要有合理的膳食习惯。其中《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食疗应该如何开展的原则性描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第二层要求,则是不可以不节制,也莫要过分节制。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的饮食过度而导致肠胃超负荷,影响消化。
其四,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就是要作息规律,让身体处于有规律的状态,以实现益其寿命。
古人云: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只有,当真正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之后,才会发现,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还能够为人生铺垫一路坦途,成就自我。
其五,不妄作劳: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
一是告诫人们运动量和强度都要注意适度原则,不要超出自身能力之外去劳作。二是操之过急,往往适得其反,还是要懂得不当使极、觉劳即止的道理。有劳就要有逸,劳逸结合才是上佳。三是注意节制房事,不要妄泄肾精,劳则气耗绝非危言耸听。今人追求享乐而不知节制自己的欲望,生命就在这放纵中步步损耗。

阅读全文

与道教如何养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孩体检没抗体是什么意思 浏览:985
襄阳退休人员社保年审查询 浏览:639
冬至敬老院包饺子 浏览:941
古代有哪些名人孝顺自己的父母 浏览:15
老年痴呆被车撞了谁的责任 浏览:854
不孝敬父母你就是个锤子 浏览:29
老年人嘴里一直口干是什么病 浏览:67
外地人在上海退休金多少年 浏览:15
双方父母给孩子定亲多少彩礼 浏览:850
退休人员异地社保就医报销比例 浏览:361
到年龄如何在社保中心办理退休 浏览:825
全息能量养生桶的艾灸饼怎么放 浏览:150
年老的父母吵架子女如何劝 浏览:8
长乐居老年公寓地址 浏览:911
如何让你父母给你换手机 浏览:55
锡安的父母是做什么的 浏览:466
公务员的退休金到底怎么计算 浏览:66
老年人能针灸吗 浏览:9
重阳节文化墙 浏览:474
城镇居民养老是多少岁领取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