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养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运动重食疗选环境”这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法。孙思邈长期居住民间研究医学,为人疗疾,采种中药,著书立说,被人们尊称为“药王”。同时,孙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学家,他提倡养生、食治和怡老,内容丰富,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诸方面。由于他身体力行,活到了101岁,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能将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长寿老人。具体地说:他的养生理论归纳有如下四点。
1.提倡抑情节欲
孙思邈认为情欲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并强调性医学保健的重要性,认为房事太过,不仅可以影响本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优生优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发育。为此,他引用彭祖的观点:“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以说明节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张“常欲小劳”
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他认为运动比营养、休息更为重要,从而把按摩、摇动肢节等全身运动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
3.强调食养重视药饵孙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见其对食养与药饵的重视。在饮食调养方面,他主张饮食清淡,少吃荤、腥,忌吃生、杂。他还力倡“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认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时,他把服食具有滋补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药作为养生的措施之一。
4.环境居处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孙思邈强调要“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处,固是佳境”。现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把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处作为疗养胜地,可见药王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洁净,无风雨暑湿地为佳。”
总之,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丰富的,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实。
2. 如何使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
1.进补的时间。 早在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就曾指出:年五十以上,四季勿阙补药。认为人在中年以后,进补不分季节。一般来讲,进补的时间应掌握以下原则: 季节性进补: 根据不同季节的特性,选用不同的进补药物。如冬季以滋补、温补为主,秋季以润补为主因秋季较为干燥,夏季以清补为主,春季以柔补为主,而平补则可用于一年四季。 冬令进补: 其一,冬季为封藏之令,也是生发之气始萌之季,在冬季进补可以预防来年的春季患病,所谓冬令进补,春季打虎。 其二,冬至前后,气候寒冷,各种活动减少,人的代谢活动相对较为低下;同时人的胃口较好,对各种物质容易吸收。因此,冬令进补有利于对补品的吸收。 其三,大多数滋补品容易变质,不宜储存,遇热则更易变坏。而冬至前后,气候寒冷,一般补品易于储存而补变质。其四, 中药的药品中以温性居多,而冬季对人体的阳气要求较高,损耗也较多,因而需要温补。 随时进补:有些老年人体质虚弱,但靠冬令进补显然无法在短时内改善其虚弱状态,必须长期进补,不分季节。 2、进补原则: 总的原则就是必须遵循虚则补之,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只要出现了虚损现象,就可进补。在具体使用时应坚持一下几点: 长期性。 坚持少量、长期、多次、平衡的原则,做到细水长流。老年人的虚损并非短时内所致,有的是生理性,有的是因疾病因素引起。因此在进补时切忌有一口就想吃成胖子的想法。短时内服用大量的补益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有反作用。只有坚持细水长流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同时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或一类补益药的长期使用都有可能导致机体的不平衡,因此必须综合进补保持平衡的原则。 个体性。 坚持辨证施补,缺啥补啥的原则,做到进补用药有针对性,因人而异。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朋友之间互相推荐某种补品,但服用以后,有的有效,而有的则无效,甚至出现副作用。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身体、体质状况和虚损状况不一样,自然补益药物的选用也应不同。也就是说,补益药物的选用必须具有个体性。如气虚则补气,可用黄芪、人参类的药物;血虚则补血,用熟地、何首乌、当归等药物;阴虚则补阴,用沙参、枸杞、麦冬等药;阳虚则补阳,可用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杜仲等药物。如是气阴两虚或气血不足,则气阴双补、益气补血。 多样性。 坚持在辨证施补的基础上,强调全面综合的原则这其实是上面所提到的个体性、时段性、季节性的综合。多样性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服用内容的多样性。因人的身体状况随时在发生变化,服用的保健品的内容也必须随之改变,包括季节性的改变。二是服用形式的多样性。既可以服用包装考究的保健品,也可以是菜肴、食品、点心、茶水等形式。 服用保健品的个体性、时段性和季节性。 所谓个体性是指保健品的服用应因人而异。如有的人脑功能减退明显,记忆力、学习能力明显下降、反应迟缓、注意力集中困难等。就可以选用有一定健脑补脑作用的保健品。还有的人怕冷明显,手足不温。中医认为主要属于阳气不足,应选用温补性质的保健品。而有的人则面红,怕热、性急、烦躁、口干,属于阴虚内热,应选用具有一定的养阴泻火作用的保健品。每个人的体质、身体状况不同,表现形式不一,自然,选用的保健品也就不一样。切不可不加区分,随意选用。这就是选用保健品应注意的个体性原则,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则。 所谓的时段性是指保健品的服用必须根据人体的身体状况、气候变化、环境改变等因素而随时调整、停用。 这是在服用保健品期间必须遵循的原则。人的身体状况随时在发生变化。在服用某种保健品期间,如发生了感冒、发热,或者腹泻 ,或其他问题,就应暂时停用该保健品。即便该保健品对其很有作用,也应如此。因为在感冒期间, 治疗上当以发散祛邪为主,如同时服用保健品,一则浪费,二则惟恐闭门留寇,从而不利于感冒的治疗。同样,发生腹泻时,应以止泻为主。待感冒或腹泻治愈,再开始服用有关保健品。而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改变,同样会引起人的身体状况的变化,对保健品的服用也应有所调整。 所谓季节性是时段性原则的一个方面。春、夏、秋、冬,季节气候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对人体影响也是很大的。人的养生保健也应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保健品的选用也必须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象在梅雨的夏季,一方面温度高,气候炎热;另一方面,雨水不断,湿气很重。人居于上晒下蒸之中,非常的难受。有不少人出现所谓的疰夏,就是因为季节气候所致的湿热困脾,脾胃功能不和,从而出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肢体困重、口粘乏味、舌苔厚腻等。因此,在夏季就应适当的选用具有调理脾胃、祛湿功能的保健品。如绿豆、米仁等。而在秋季,则秋高气爽,少雨干燥。人体往往会出现一些干性表现,尤其是对肺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秋季就应适当选用具有养肺润燥作用的保健品,如百合、白木耳等。
3. 中药养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将养生之道授于今人,寄希望今人领悟养生精髓,并将养生之道完美地诠释到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地能做到颐养身心,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进而延年益寿的养生境界。
中医养生讲究个体化的养生和保健。因为并非每种养生方法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并非人人都适合所有的养生手段,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疾病的性质等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
中医学一个大的特色就是因人而异,辨证论治。比如两个糖尿病患者,西医检查一样,在西医治疗基本一样,但在中医可能就大不一样了,一个人属于阴虚,就应该补阴,用的是枸杞子、百合、知母、黄精、山萸肉等养阴的东西;另一个人属于湿热,就该清热利湿,用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藿香、柴胡、黄芩等等。这就叫“同病异治”,就是一样的病不一样的治疗方法。有人说中医太灵活了,太个体化了,不好重复,其实这是她的优势呀,也符合哲学的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怎样用中医养生
目前,养生是一个非常热门话题。五花八门的养生学说及养生节目、书籍充斥市场。重视养生当然不是坏事,然而如此琳琅满目的保健食品和花样百出的保健手段,又有如此多的信徒盲目地迷信这些手段,可是养生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人还是饱受病痛和早衰的痛苦。我年龄尚轻,谈养生本当为老中医的专利,但是每当见到痛苦挣扎的病人,心中实在不忍,勉强为养生略述己见,如有疏漏及偏颇之处敬请见谅。
综观长寿老人,其养生手段各异,有的每日食某些特殊的食品以长寿(如枸杞、五谷粥、首乌、三七等),有的什么保健品都不吃只是粗茶淡饭也长寿;有的每日勤勤恳恳锻炼身体以长寿,有的终日静坐也能长寿。养生手段各异,而且有些手段截然相反,为何都能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同样一种养生手段,很多人都在模仿,为何只有少数人长寿?中医讲求治病求本,养生亦当求本。本就好比一棵大树的根,而末则是这棵大树的枝叶,只有本坚固才会有末的繁荣,因此养生一定要找到所有长寿老人的共同之处,而非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末节之处。
所有长寿老人的共同之处其实就是一个字“爱”,他们爱自己的身体,热爱生命,由于爱自己则使其身边充满了爱,他们会将这份爱在无形之中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没有一位长寿老人是不慈爱的。因为爱,他们会选择对身体有利的一些方式,这些方式很多,吃或不吃养生食品,运动或是不运动,所有一切养生的手段只有在爱自己的前提下才会发生作用。如果你满怀憎恨,对自己身体没有关爱,纵使神仙在世也很难让你长命百岁。这种爱并非自私,一个人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儒家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别人。如果一个人恨着自己却表现出爱着别人,那这个人一定是个虚伪的人,如果你爱自己同时又将这份爱送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你就是个无私的人;如果你爱自己却剥夺了身边人的爱,那你就是自私的人。
有了爱在自己身边,那么就要处处爱护自己的身体,不可使身体受到损害,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损伤。《庄子-养生主》里记载了庖丁解牛的故事,文惠君通过欣赏庖丁解牛的过程而明白养生之道。庖丁解牛所用之刀分割数千头坚硬而强壮的牛,十九年刀刃未有丝毫的损坏,只因为他的刀顺着牛的纹理走。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要想使身体不受天地的毁坏,就必须顺应天地的纹理,不与天地对抗。而现在很多人往往自豪于自己在短时间内战胜大自然的功绩,殊不知短时间的胜利换来的将是最终彻底的失败,医圣张仲景形容这种对抗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就是说只要是对抗,无论最后胜利与否都会伤害自己。只有和谐方能不受损坏,心中充满了爱,所做的事都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5. 中医有那些养生保健方法
养生方法分为三种,一为中草药,二为针灸,三为火罐,但常首选艾灸。古书记载灼艾第一,选择优质艾草、专业医生、合适手法,搭配正确穴位,可使生命延长,生活质量提高,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临床治疗疾病时,药物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用针,针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用艾灸。灸法中包含穴位贴敷疗法即天灸疗法,也可起到强生健体的作用。
6. 中医养生一般都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有多种,可以尝试艾灸养生。
原因: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功效,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3、行气活血。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4.散寒驱邪。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功效,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
5.防病保健 。艾灸还具有防病保健、强身益寿的功效,体质不好,抵抗力差,容易患病的人群特别适合做艾灸,这样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功效。
知识拓展:中医养生一般还包括食材养生,运动养生、睡眠养生等等。
7. 中药养生保健是我国最难熟悉的养生保健方式之一,你知道哪些保健知识
作为我们的传统医学,中医在治病的过程之中其实最讲究的是拔除病根。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中药的养生保健知识来提高我们身体的免疫力。在我们身体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些保健的知识来缓解自己的疼痛。
其实很多的感冒在还没有开始萌生之前,如果是淋雨着凉所引发的感冒的话,那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症状。除此之外在你感觉自己出现了上火浑身冒痘的状况的时候,可以选择喝菊花茶。菊花茶有着很好的发热作用,在炎热的夏季喝一杯菊花茶的话,能够起到静心安神的效果,帮助我们驱除身体里的火气。对于经常便秘的人来说,如果经常感觉自己在排便的时候比较困难的话,那么可以把冬瓜皮放在开水里面煮熟。将它煮开之后的水喝下去,这样的话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润通肠道,这些中医养生保健小知识可以很好的改善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