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健康养生 > 养生到底养什么

养生到底养什么

发布时间:2022-04-18 22:19:08

Ⅰ 什么叫养生,养生究竟养什么

养生
给大家谈谈佛法养生之道。你们要经常观想,就是用自己心里的眼睛来看自己的身体,对身体非常有益。
观想头,经常观想自己的头脑非常清醒。人的头脑一定要清,常言道,头脑要清醒。观想心,经常观想自己的心是红色的。心是被血包围着的,血是红色的。
观想肺,观想自己的肺很白净,当你观想自己的肺时,自己感觉很白,这个肺会越来越好。抽烟、肺积水、有炎症等时肺是黑色的。
观想肾脏,观想自己的肾脏是温的。肾脏一定要保持温,不要让它过热。过热或过凉泌尿系统就会出问题。
观想精,精要元固(指男性)。女性讲的是精神,男性讲的是精。精元固,这个固不是真正坚固的固,是要用你的元神守住你的精。元神很重要,许多男人的眼睛没有光亮,无神,其实是精已经不好了,精不好就影响神气,即精不固,神不爽。男人如果不动坏脑筋,他的精力就会很旺盛,这个人就有精神。眼睛没有神的人,实际上他的精就不固了。
观想胃,经常观想自己的胃很和,即很平和。平时不能吃的过多或过少。
观想肝,观想自己的肝很舒畅。中医上常讲肝气不舒,就是说不舒畅,肝很重要,肝是造血的,所以肝一定要舒,胆石一定要消,经常观想消掉胆石。医学上讲一个人经过二十年后,胆一定会有结石。
观想肠,经常观想自己的肠子很柔润,如果肠子不润,一定会有病症,所以肠子要永远都很润滑。
观想脾脏,经常观想自己的脾脏很健康。脾脏不健康就会带来很多后遗症。
总结起来就是,头清,肺白,心红,肾温,精元固,胃要和,肠要润,肝要舒,脾要健,胆石要消。
大家要经常想“吾善养吾浩然正气,浩浩乎塞乎天地之间”。谁都要养自己的气,但一定要养自己的浩然正气,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接天地之正气。我们人脚踏在地上,头顶在天上,接天地之正气,做人一定要有浩然正气。
怎样念咒有效果?念咒语,其实就是念经。短的称为咒,长的称为经。念咒语要清静语,要无量意,要密不可译。念经要念得干净,心要安静,经文要听得清楚。心静的时候念经的效果最好。用无量意念经时,你的意念是无量无边的。
为什么经文不要去理解它?因经文密不可译,密不可解。它像一个密码一样,不要去理解它的意思,只要照着念就可以了。菩萨的心咒不是凡人能理解的,犹如发电报的密码,不用知道为什么这几个数字要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如果理解错了,反而会影响念经的效果。只能音译,不能意译。经咒都是菩萨的真言,怎能用人间的智慧来解释?念经的人千万要记住只能音译,如字的发音。师父给你们讲解的经咒,也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含义,菩萨经咒的真正内涵能有几人理解?
每个人念经的效果为什么会不一样?
第一,因果不同,孽力不同。因每个人的孽力不同,念经的效果就不同。造孽很多的人念经的效果就不好,即孽力越深,念经效果越差。
第二,意念不同。念经时脑子里想的东西不一样,念经的效果就不一样。如果念经时脑子里乱想,杂念多,念出的效果就差。
第三,音声海不同。念经的声音不同,传出的声波不同,念经的效果就不同。念经的声音要像洪钟,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譬如:身体不好,念经时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念出的经就没有效果。如果你很开心时,就会越念越开心,念出的经效果就好。开口念诵,当嘴巴开始念经时,眼睛要睁开,因为你要把你的想法,你的心,你的灵和自然界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要睁开眼睛念经,因经文是接天地的,让你自己与自然界融合为一体,然后你的眼前会呈现出一片光明。因此开始念经时先把眼睛睁开,然后慢慢念,慢慢把眼睛闭上。念经想要有效果,就要念到身心俱忘,也就是说念到心不去想,身体也没有了,这时不是你自己了,就会和天地融为一体。

怎样念经才能起效果?

1)要对症下药,你念的经不对症下药,就没有效果,没有用。

2)要放松,要安静,要微笑。念经要念到法喜充满,要念到心花怒放。

3)要观想,听声音。观想就是念经时,思想集中,观想观世音菩萨,然后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听到自己念经的声音,脑子就不会乱想。

4)金光万道上身,要把菩萨的光照着自己,你们这些徒弟念经能想到金光万道?要把菩萨的金光万道全部接到自己的身上,照到你的肺白,心红……这就叫现实与佛法结合起来应用。智慧像一团光,人心散乱,不易成状。你的聪明才智实际上就像光一样是一团,如果散乱了,杂念多了,就不可能有智慧了。要想有智慧,这个心必须要静,心静才能把智慧之光聚集起来。

Ⅱ 中医养生都是养的什么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革命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Ⅲ 养生主要是养什么

现在很多人都谈养生,如何养生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明确养生的目的,人之生存,总有生死,养生并不是怕死,是要一个健康的生命,自然有了健康的生命,也会长寿。讲究养生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正在拼搏,还顾不上这些,当然养生并不是只老年人的事,年轻人也很重要,年轻人不惜力气,超负荷的工作,到老了落下一身病,这就不是养生。当然养生并不是不干活,不工作。是要劳逸结合。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都要讲究养生。年轻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老年人有了健康的身体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会给家人增加负担。所以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讲究养生。
1.养生先养心
养心就是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想得开,放得下,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对人与事,不要斤斤计较,要对他人多着想。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要保持正常的七情。养心要心静自然,自己达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想它,不要妄想,不要过分的追求,要知足者常乐。当然不是不要追求的目标,而是有目标努了力就可以了,胜不骄,败不燥。比如你总想比人家过的好,过不好也不能去上吊。能人背后有能人,追求过高了,一辈子也达不到。养心要勤用脑。养心不是什么也不想,脑子不用就痴呆了,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当然用脑过度也不是养生。
2.养生要养体
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任何劳动和运动,只要不是过力的,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勤于动,不要懒,动则促进气血周流,懒则气血流通缓慢。体育锻炼是一种锻炼,劳动也是一种锻炼,但不能过力,过力了就会积劳成疾。当然体育锻炼过力了对身体也会有害的。人体不断的活动,保证气血的运行畅通周流,才会有健康的身体。
3.养生要合理饮食,保证身体的需求
人体需要各种物质,不能偏食,不能过饱过饥,人缺少了哪方面的营养对身体也不利,过多供给了营养,造成了体内某物质的堆积对身体也不利。所以饮食要全面适当。
4.养生要维护身体的健康
人的身体就象机器一样,要不断的维护和保养,要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有了毛病就要修修,先是预防为主,一旦有了疾病就要抓紧治疗,只有去除了疾病,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5.养生要注重养脾胃和肾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肾藏精生髓,是人体生命的精华,肾衰退了,人体就要衰老,脾胃运化是供给人体生命需要的源泉,所以要注意保养脾胃和肾。

Ⅳ 现代人都提倡养生,养生到底应该怎么养

由于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为吃穿而烦恼,转而在意如何提升生活质量,于是现在的人们都热衷于养生,如何养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总的来说,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养生很简单,就这么三招。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睡觉可以说是人生头等大事,睡眠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生活质量,所以如何进行科学的睡眠,也是养生方法的其中之一。拿睡眠时间来说,正常成年人一天需要7到8小时的睡眠时间,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另外,入眠时间也有讲究,一般而言在晚上10点之前入睡是比较科学的。

另外,保持平稳和开朗的心情,也是养生人士必做的项目,有科学证明,脾气好的人比脾气差的人生病几率要低得多。所以,养生其实很简单,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是看你自己如何把握罢了。

Ⅳ 养生到底养生是什么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养生,即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我康复能力的学问。

Ⅵ 养生到底是养的什么

1、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2、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3、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4、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Ⅶ 养生到底在养什么

我们每天都在说养生养生养生,有助于身体健康,但是怎样养生才对身体有好处?养生到底养的是什么,你知道这些问题吗?养生难道知识让自己吃东西吗?我们都说药养不如食养,我们应该注意一些身体的变化,养生主要是养的什么呢?

第一、足疗

十堰东岳路一条街,全部是足疗店。足疗有效吗?肯定有效。你们泡过脚吗?我泡过一次哈,确实舒服些。但能不能解决问题呢?足疗的机理在什么地方?没人说清楚,反正给你揉揉搓搓舒服了,掏钱吧!

更有些人把足疗和其他行业结合起来,把保健养生行业搞得乌烟瘴气。也有几个足疗店老板还找我看过病,吃过药,他们肯定是泡脚泡最多的人群了。

第三、静坐

我们也在闭关房开展静坐学习,上次培杰创涛他们过来时我问他们,心能静得下来吗?创涛说:静不静得下来,到闭关房去试试看就知道了。能够坐三五个小时,是心静。静不下来的,就坐不下来。但真正坐下来,就可以让身体恢复吗?有一个过来学习的周同学,一直在参加辟谷班、禅修班等,但身体还是不太好。所以静坐也不能解决问题。

Ⅷ 养生的重点是养什么

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就是保养元气,只有元气足,身体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长寿。
天人合一 调于四时
元气来源于先天父母,靠后天水谷精微滋养,以调节、维持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过程,元气盛,人之轻病可不药而愈,重病可配合药物或疗法战胜疾病。如元气衰败,虽有效治疗,亦难免死亡。
中医认为,人要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学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应”。人的健康长寿,是不能违背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适应四季寒、热、温、凉外,还要注意避其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更要注意防范反常之气,这种季节气候大气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时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气致病,首先应“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等,同时更要心理舒畅,无杂念妄想,勿劳心神,保持机体元气抗病功能。这些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或体弱多病之人,更为重要。这也叫调于四时,和于人体。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情志安宁 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生命活动,贵在气血通畅,所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便是中医治病的大法。影响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宁。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气血运行逆乱。据统计,长寿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温和、开朗、乐观的性格。中医学将人的情志区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过就要情志不宁,损伤人体元气和功能。七情又分别与人体五脏各有所关,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如过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疏泄条达和动升的生理功能失调,肝气郁而化火上逆,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气郁滞日久,又可导致机体有关脏器的关系失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出现胃病。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宁而引起的。可见情志和人体生命健康关系多么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宁,是中医养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动静结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可强筋壮骨,增强机体功能,使人健壮。但活动锻炼,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如锻炼活动时,心神不静,胡思乱想,反而促使气血紊乱。只有形神合一,相互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气充足,健康长寿。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等,无一不是既要形体活动,又要思想入静,达到形神合一的。可见运动锻炼,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养生之道的重要环节。
饮食有节 保护脾胃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须依赖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无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输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故养生十分强调重视保护脾胃。实践证明,长寿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饮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时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体元气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汉末名医张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损伤,可来自多方面原因,如气候的突变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饮食方面,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腻之品,或过饥过饱、饮酒过度等,均可损伤脾胃。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亦指出:“脾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饮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时、定量、定性,早饭宜吃好、午饭可吃饱、晚饭要吃少,保护好脾胃。
中医对食品种类亦非常重视。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说明人以米、麦、谷、豆等类为主食,再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少吃为益,多吃些蔬菜以补充饮食。现代科学对人体营养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细粮搭配,吃饭宜七八分饱,不甜腻,多食蔬菜,适当吃些水果、瘦肉、蛋类、鱼虾等品,保证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中医养生还有食疗、药膳等,可适当选择。
益肾固精 全真养形
肾脏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中医学称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盛,可使人精气充盛,生殖力强,思维敏捷,筋骨强健,耳聪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历代中医学家都主张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重点。有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聋、眼不花、发不落、齿不脱、精力充沛,都与肾固精足有关。相反也有人年不过花甲,却未老先衰。造成肾精亏虚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且易造成肾亏的是青中年时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不知养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时期不知固肾养生,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年老不衰,青中年时期就要房事有节,清心寡欲,注意益精固肾。
中医学养生之道,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想达到精、气、神充沛,既长寿又健康,难度虽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个方面,是完全能实现的。的疾病与健康,衰老与长寿都和很多的饮食有关,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们自身和长寿的关系尤为重要,而尤其是对元气的保养至关重要,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就是保养元气,只有元气足,身体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长寿,那么我我们应该如何保养元气呢?
老人如何养生
起居养生
秋季睡眠养生应分早秋、中秋、暮秋三个阶段来调整作息时间。现在已过了初秋,到了中秋和暮秋,就应该本着避潮湿、避寒凉的原则,采用早睡早起的方式,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早睡滋养阴气,早起顺应阳气。秋季睡眠养生的早起,能够使人提前觉醒,精力充沛,从而避免秋乏的发生。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秋天天凉了也要保持居室经常通风,当室内外温度相差10℃时,15分钟即可将室内空气交换一遍。少在居室内吸烟,以减少污染,厨房最好安装换气扇,庭院、室内可养些花草,以调节空气湿度。
秋天防静电伤身。为了防止静电的发生,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室内要勤拖地、勤洒些水,或用加湿器加湿;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发现头发无法梳理时,将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以将头发梳理服帖了。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纺织或丝织内衣、内裤,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以使静电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秋冻”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饮食调理
1、防寒温里。每日的早餐,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枣和干姜、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浆、胡辣汤、羊肉汤、醋熘白菜、糖蒜等。
2、排湿祛风。遇有风雨阴湿天气或者体内有湿、大便稀的情况,老年人应增加祛风排湿的饮食,如选用大米、扁豆、红小豆、薏米、莲子、栗子、葱、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3、润燥滋阴。在干燥天气或口干舌燥、大便干的情况下,老年人应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此类饮食品种能增强免疫力,可选用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莲菜、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蒸鸡蛋羹等。
4、收敛阳气。在饮食中适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敛阳气,若无风寒天气或体内没有凉寒,老年人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解表发汗的食品,如大葱、生姜、辣椒、芥末等。
5、五味调和。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老年人应注意如下关系:辛辣味与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约的;甘甜味与咸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约的;咸味与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约的等。
精神、运动调养
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秋令肃杀,自然界凄凉的景色容易导致老年人悲观伤感的消极情绪。研究发现:不良的心理刺激,会抑制人体免疫防御功能,易致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许多疾病丛生,因此,老年人应特别注意精神保健。
秋季阳光和煦,原野金黄,秋高气爽,是老年人闭目养神、收聚精锐的大好时光,此时老年人宜到公园、郊野、山林等林木繁荣、宁静优雅之地,做做闭幕养神的气功。闭目,先眼肌放松,再面部放松,心胸喷涌而出,眼睛也即会有神。许多名人学士在繁忙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做做闭幕养神功,即可收到养精蓄锐之奇效。
另外秋天是旅游登山的黄金季节,老年人可以结伴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大自然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一切忧郁、惆怅顿然若失,愉悦和谐的情绪会使您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

阅读全文

与养生到底养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辽宁省公务员养老保险条例 浏览:725
每年体检有多少钱 浏览:893
宁波市赡养老人每个月多少钱 浏览:473
老爸70岁生日买什么送他 浏览:69
2016年6月15日关于养老金的增加 浏览:414
如何写信跟父母说自己借钱了 浏览:565
养老保险剩九年每月补缴多少 浏览:822
都江堰护理养老服务有哪些 浏览:766
长寿小康厂什么时候建 浏览:175
老人脑出血术后多久恢复正常 浏览:834
泰国和三亚哪个适合养老 浏览:132
70岁指的是 浏览:331
如何让中老年人记住歌词 浏览:509
老年痴呆晚期病人呼吸不畅 浏览:76
中人退休工资怎样计算的 浏览:747
老年痴呆者攻击行为 浏览:939
82老人肺结核如何治疗 浏览:600
歌曲孝敬农村爹和妈 浏览:134
网上怎么交养老保险保费 浏览:103
老年人咳喘偏方 浏览: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