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冬天有哪些养生方法
冬季养生该怎么做呢?贡方堂专家为您提供五大补阳秘诀:
冬季多晒太阳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心肺主之,背部的诸多穴位经络,尤其是最重要的督脉(位于后背正中线上),经常晒晒这些穴位能起到强壮心肺、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
但是晒太阳也有讲究,一般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晒太阳最佳,此时空气较好,使人感到温暖柔和,时间20分钟到30分钟为宜。
同时该时间段属午时,心经最旺,午时阳气最亢盛,午时过后则阴气渐盛,在阴阳交换的时候,宜稍作静养,此时保养心经则事半功倍。
与此同时,随着温度的降低,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包括肌肉、关节,都处在一个代谢较低的水平,肌肉和韧带也都比较僵硬,所以在运动前应该进行一定时间的准备活动。
『贰』 适合冬季保健有哪些按摩方法
按摩是在人体一定穴位上,运用推、拿、揉、压、搓、扣、打、动、滚、扳、捏、踩等手法,来达到舒筋、健体、防病益寿的目的。按摩不受时间、环境条件的限制,可以自我按摩,也可以由他人进行,是家族保健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些适合在冬季进行的保健按摩方法。
1.搓鼻法: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位于鼻唇沟内,横平鼻翼外缘中点)15~20次。每天摩鼻1~2遍,可增强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伤风、鼻塞不通。
2.摩颈法: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双手交替按摩20次为1遍,可连续做2~3遍。注意,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张开,虎口对着咽喉部,自下颌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可以利咽喉,止咳化痰。
3.按摩大椎法:两手搓热后轮流搓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冬季可每天早起后搓大椎,较冷时出门前也要搓热大椎,对防治感冒有效。
4.捶背端坐法: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拳,反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5遍。同时,叩齿3~10次,并缓缓吞咽津液数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沿背捶打,同时闭气不息。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还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叁』 养生穴位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
肚脐的位置就是我们的新阙穴。这也是长寿的血液,也是中医肚脐治疗的重要位置。一般来说,看一个人的肚脐形态就能知道那个人的体质状况。如果肚脐很深很圆,就意味着生命力旺盛,也意味着脾脏的强壮。如果肚脐纵向生长,意味着不舒服、寒冷的侵犯、摸肚脐周围的皮肤,皮肤会变冷,平时脾胃虚寒严重。平时脾胃虚弱,消化慢或暴饮暴食,导致脾胃受伤,患上胃肠疾病、打嗝等疾病。这时都可以使用中充血。我们可以通过艾灸使艾灸软化10分钟。我们的胃很舒服,很暖和,里面的气流很顺畅,肚子能发出咕噜的声音。
早上起床按摩这三个穴位,通过头部、胸部、腿部的经络受到刺激,使血液自由通行,恢复正常运行,可以很好地通过经络,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按摩是我国自古以来治疗养生和疾病的方法。养生常用血33601,正明血,有缓解眼睛疲劳、保护视力的作用。头部维度点,缓解头痛,停止呕吐;下关点、耳部健康特殊效果;风池穴,热醒脑预防感冒;百惠点缓解抑郁和无聊;人们有降低血压的效果。手部三里穴可以消除肘部炎症;内关点防治心悸失眠;缓解曲池点胳膊麻痹;养老金点舒京通过血液循环宽胸气;合谷穴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祖桑利点胃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永泉点促进睡眠;大椎穴、感冒发热颈椎病的治疗;臧中学慢烦胸民等。只要坚持,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肆』 中医养生:女人冬天怕冷按摩什么穴
你知道吗?冬天人体最大的不适就是冷感,对于女性朋友而言尤其如此,中医穴位中有一个穴位能辅助治疗冷感,那就是大敦穴。此外,冬季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都是工作效率比较低的,许多人很容易犯困。大敦穴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所以无论是冬季怕冷的女性朋友,还是容易犯困、精神不振的女白领都不妨尝试一下这个穴位的功效。o草木有情o让您了解看看大墩穴在哪吧。在脚大拇趾趾甲靠第二趾一侧2毫米处为大敦穴。按摩大敦穴一般采用指压法: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呼气,冬季起床容易赖床的女性朋友不妨在暖暖的被窝里重复按上几次。
『伍』 冬季艾灸驱寒,主要穴位都是哪些呢
冬季艾灸驱寒,主要穴位都是哪些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冬季艾灸驱寒,主要穴位都是哪些呢?我们一起来聊聊吧。
生活中有不少人身体会出现寒气重的现象,此时可以到医院做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才能缓解症状。身体寒气重的原因比较多,等结果出来,可以通过中医艾灸穴位来驱除体内的寒气。到了冬天人们养生就要注重提升阳气,因为阳气高了人们对防寒是很有帮助的,今天艾灸课堂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冬天艾灸养生重点灸哪几个穴位?据统计,超过60种疾病是与湿气相关的,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等。中医上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不仅让人感到不适,而且严重了会伤及五脏六腑,引发更多疾病
诸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等骨关节痛症;以及妇科痛经、宫寒;还有哮喘、慢性胃肠炎等因阴阳失调,久寒侵体引起的症状,在冬季艾灸,可以得到最佳的驱寒补阳之功。很多人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冷,热水袋、热水饼、暖宝宝这些都是来自体外热量,而艾灸却能增强自己的产热,手脚冰凉是表象,实质是人体气血亏虚所致,找到相应的穴位艾灸能祛湿除寒,对缓解手脚冰冷有帮助。解溪穴在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点,两筋之间的凹陷处。解溪穴归属足阳明胃经,艾灸此穴有缓解牙痛、目赤、头痛、眩晕、腹胀等作用。
通过以上大概的了解你知道该怎样艾灸了吧。
『陆』 人体的养生穴都有哪几个穴位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柒』 冬季艾灸哪些穴位能起到保健作用
想要弄清楚冬季适合对哪些穴位进行艾灸,那么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有哪些体质的人群适合进行艾灸。老中医告诉我们,建议阴虚体质以及阳盛体质患者可以经常进行艾灸,身体会越来越好。
阴虚体质的患者一般身体都比较的瘦小,而脸色也是偏红,身体常常感觉有灼热感,并且伴随有口干舌燥以及手足心热等情况,冬天的时候感觉还好,但夏天就会非常的难受。建议这类型的患者可以使用艾灸来改善不舒服的情况,同时用一些首乌延寿丹,这样身体就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若你是阳盛体质患者,那么身体表现都会比较的强壮,平时也是声高气粗比较好动,这类人比较贪凉怕热,精神也更加的旺盛。若是患病则容易发高热,并且舌头发红舌苔薄黄。这类型体质患者并不容易患病,但若是易患病则大多是急性病或爆发病,建议日常饮食多吃一些清淡、滋阴的食物,艾灸也可以多用一些,体质都会更好。
冬天想要令身体更加的健康,那么艾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健手段,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保健系统来选择更加合适的艾灸穴位。若你是想要促进呼吸系统更加的健康,那么风门穴、足三里穴以及身柱穴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若是想要改善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那么应该对足三里穴、大椎穴以及身柱穴、肾俞穴等进行艾灸,效果会更好;想要更好的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健康,那么建议对足三里穴、阳陵泉穴以及风门穴、曲池穴等进行艾灸;若是想要改善消化系统的健康,那么脾俞穴、胃俞穴以及中脘穴等进行艾灸;对关元穴、胃俞穴以及三阴交等进行艾灸,那么主要是促进泌尿系统健康。
『捌』 冬季艾灸养生,不同体质怎么灸
冬季艾灸养生,不同体质怎么灸?
冬至后,冬季也慢慢开始的最冷之时,此时,人体内的阴气达到最盛,阳气开始出现萌芽,因此,冬至养生亦应适当补养阳气,而艾灸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养生方法。那么艾灸有什么好处呢?
冬季艾灸养生虽然好处多,这些体质适宜艾灸:
阴虚体质:这类人多面色偏红或是颧红,常有灼热感,手足心热,口咽干燥,多喜饮冷,唇红微干等,比起冬季,夏季更加煎熬。
阳盛体质:此类人平素喜凉怕热,神旺气粗,口渴喜冷饮,尿黄便结,病则易发高热,舌红苔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