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棉铃虫怎么治
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棉铃实夜蛾、钻心虫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寄主是棉花、玉米、烟草等作物,食性杂,也为害枣、苹果、桃、杏、泡桐等林木。幼虫吃嫩梢和叶片,致使叶片缺刻和孔洞,果实被害后形成大的蛀孔,外面常有虫粪,引起果实脱落。
(1)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头、胸和腹部淡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后翅褐至黄白色,外缘有一褐色宽一带,宽带中部有2个淡色斑。
②卵。长球形,初产时乳白色或淡绿色,有光泽,孵化前深紫色。
③幼虫。长30~42毫米,以绿色和红褐色较常见,体色因食物及环境影响较大,腹部各节背面有许多毛瘤上生刺毛。
④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体末有1对黑褐色刺,尖端微弯。
(2)生活简史 棉铃虫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新疆、内蒙古、青海1年发生3代,华北1年发生4代,长江流域以南地区1年发生5~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华北地区,来年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5月上、中旬为盛期。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麦类等早春农作物,第二、三代为害棉花,第二、三、四代均可为害枣树。成虫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对黑光灯、萎蔫杨柳枝把有强烈趋向性。每头雌蛾产卵期7~13天,卵一般散产于嫩叶和果实上。幼虫3龄后开始蛀果,防治时应抓在入果之前。幼虫期15~22天共6龄,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3)防治方法①农艺措施。枣园附近及园内不种棉花等棉铃虫喜欢产卵的作物。在春天土壤化冻后翻土拾蛹,消灭越冬蛹。在成虫发生期插杨树把诱蛾或利用黑光灯诱蛾杀灭成虫。
②棉铃虫的天敌有姬蜂、跳小蜂、胡蜂及多种鸟类应注意保护利用。
(4)药物防治 在棉铃虫幼虫的2龄前可用Bt乳剂(含活芽孢100亿个/毫升)200倍液,25%灭幼脲3号2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8000倍液,药效可达20天以上,也可用2.5%功夫乳剂4000倍液,2.5%天王星乳剂3000倍液等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防治。与灭幼脲混用防治效果更好。
B. 危害棉花的害虫及其害虫图片
棉铃虫
corn earworm
亦作cotton bollworm,亦称玉米果穗螟蛉或番茄螟蛉(tomato fruitworm)。
夜蛾科(Noctuidae)昆虫玉蜀黍果穗夜蛾(Heliothis zea或H. armigera)的幼虫。体光滑,绿或褐色,是严重的作物害虫。玉蜀黍果穗夜蛾(Heliothis zea)入土化蛹,成虫灰褐色(翅展3.5公分),一年发生4∼5代。较早世代的幼虫主要取食玉蜀黍,尤其是穗尖的小籽粒;以后各代幼虫为害番茄、棉花和其他季节性作物。
棉铃虫,夜蛾科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
[编辑本段]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棉铃虫
中文俗名:棉铃实夜蛾
拉丁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英文名:Cotton bollworm
所属科目:鳞翅目 夜蛾科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0~38毫米。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线、纹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肾纹前方有黑褐纹;后翅灰白色,端区有一黑褐色宽带,其外缘有二相连的白斑。幼虫体色变化较多,有绿、黄、淡红等,体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绿变褐。卵呈半球形,顶部稍隆起,纵棱间或有分支。
[编辑本段]生物学特征
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因地区而异。在山东省莱州市每年发生4代,九月下旬成长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苗木附近或杂草下5cm—10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翌春气温回升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出现第一代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尚有棉铃虫出现。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500粒~1000粒,最高可达2700粒。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农作的、杂草等其它植物上。
幼虫孵化后有取食卵壳习性,初孵幼虫有群集限食习性,二三头、三五头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头向叶缘排列、自叶缘向内取食,结果叶片被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或成网状枯萎,造成干叶。1龄~2龄幼虫沿柄下行至银杏苗顶芽处自一侧蛀食或沿顶芽处下蛀入嫩枝,造成顶梢或顶部簇生叶死亡,危害十分严重。3龄前的幼虫食量较少,较集中,随着幼虫生长而逐渐分散,进入4龄食量大增,可食光叶片,只剩叶柄。幼虫7月~8月份为害最盛。棉铃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危害多株苗木。各龄幼虫均有食掉蜕下旧皮留头壳的习性,给鉴别虫龄造成一定困难,虫龄不整齐。
早晨露水干后至9时前,幼虫常在叶面静伏,触动苗木即会摇落地面,是人工捕捉的好时机。棉铃虫以蛹在地下约5cm~10cm深处越冬,可结合冬季松土追肥将部分虫蛹翻至地面,死外电或为天敌所食。
棉铃虫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0%~90%。第二代、第三代然害最为严重,根据我所1997年7月下旬至8月份的多次调查,严重地片虫口密度达98头/百叶,虫株率60~70%,个别地片达100%,受害叶片达1/3以上,影响叶产量20%,质量下隆至少1个等级,苗木生长量影响很大,估测经济损失每亩300元左右。
棉铃虫天敌很多,有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寄生蝇等,捕食性天敌乌雀类,及一些细菌、真菌、病毒等可对棉铃虫的卵和幼虫起到抑制作用。
[编辑本段]物种进化形态特征
成虫:
成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缢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蛹形态特征
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腹部第五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幼虫:
幼虫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黑褐色,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体表布满小刺,其底部较大。
卵形态特征
卵约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于棉株上部。幼虫5~6龄。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生性天敌和草蛉、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除用化学方法防治外,还可进行树枝诱杀、建立玉米诱集带诱杀等。
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5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第4、5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棉铃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翌年春季陆续羽化并产卵。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为害。第2代以后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黄昏开始活动,吸取植物花蜜作补充营养,飞翔力强,有趋光性,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卵散产在寄主嫩叶、果柄等处,每雌一般产卵900多粒,最多可达5000余粒。初孵幼虫当天栖息在叶背不食不动,第2天转移到生长点,但为害还不明显,第3天变为2龄,开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实,可转株为害,每幼虫可钻蛀3~5个果实。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老熟幼虫入土5~15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分布于南纬50度与北纬50度之间。中国各棉区均有分布,在华北、新疆、云南等棉区为害较重。
[编辑本段]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耕作栽培制度对棉铃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布局的变化,使棉铃虫得以在不同作物间辗转取食危害,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扩展。此外,由于营养水平的差异使棉铃虫发育进度不一致,田间种群世代参差不齐、交叉重叠,危害历期延长。
栽培管理水平提高及栽培制度、耕作制度改变的影响 地膜植棉的种植方式,使棉田棉花的生育期普遍提前,为一代棉铃虫发生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玉米、番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引诱棉铃虫大量危害,在玉米和番茄上繁殖后再回迁到棉田,使二代棉铃虫在棉田的防治压力剧增。随着膜下滴灌以及高密度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垦区秋耕冬灌面积减少,茬灌和干播湿出面积加大,导致棉铃虫羽化率高,越冬基数逐年增多,极易爆发成灾。
气候因素与棉铃虫发生的关系
秋季和春季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和存活率。9~10月温度偏高,气温下降慢,次年春季气温稳定回升,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大、成活率高,易造成棉铃虫的大发生。冬季气候变暖,有利于棉铃虫的越冬。
棉铃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在我区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赤眼蜂、姬蜂、寄生蝇等;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蜘蛛、草蛉、瓢虫、螳螂、鸟类等。棉田施药过多或选用农药不当,杀伤了大量天敌,失去了天敌对棉铃虫种群的自然控制,是棉铃虫成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编辑本段]综合防治措施及防治办法
防治策略
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压低越冬基数 坚持系统调查和监测,控制一代发生量;保护利用天敌,科学合理用药,控制二、三代密度。
农业技术措施
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虫口基数。秋季棉铃虫危害重的棉花、玉米、番茄等农田,进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减少第一代发生量。
优化作物布局,避免邻作棉铃虫的迁移和繁殖 在棉田田边、渠埂点种玉米诱集带,选用早熟玉米品种,每667平方米2200株左右。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的习性,每天清晨专人抽打心叶,消灭成虫,减少虫源。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有利于棉田生态的改善。
加强田间管理 适当控制棉田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长,可降低棉铃虫危害。在棉铃虫成虫产卵期使用2%过磷酸钙浸出液叶面喷施,既有叶面施肥的功效,又可降低棉铃虫在棉田的产卵量。适时打顶整枝,并将枝叶带出田外销毁,可将棉铃虫卵和幼虫消灭,压低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量。
诱杀棉铃虫
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具有趋性和白天在杨枝把内隐藏的特点,在成虫羽化、产卵时,在棉田摆放杨枝把诱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每667平方米放6~8把,日出前捉蛾捏死。
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蛾具有诱杀棉铃虫数量大,对天敌杀伤小的特点,宜在棉铃虫重发区和羽化高峰期使用。
防治方法
当棉田棉铃虫百株虫率一代为5~10头、二代为15~20头、三代25头时可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以挑治为主,严禁盲目全面施药。
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到幼虫二龄前,施药效果最好。二代卵多在顶部嫩叶上,宜采用滴心挑治或仅喷棉株顶部,三、四代卵较分散,可喷棉株四周。
棉铃虫的防治应以生物性农药或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为主。棉铃虫发生较重地块,在产卵盛期或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前,局部喷洒拉维因、卡死克、赛丹、BT制剂等防治。关键是抓住防治时期。
防治试验
试验地点:莱州市明波银杏研究所苗圃(莱州市店子镇东尹家村北)。
试验方法:三种处理,四种农药。三种处理为800倍、1000倍、1500倍液;四种农药,分别取两种混用,共试株数分别435(17.4m2)对照数相同,在幼虫危害期喷雾防治作对照观察。
试验材料:8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5%高效顺反式氯氰菊酯乳油。25%强杀净乳油。
试验原理:DDV乳剂可胃毒、触杀作用,氧化乐果有内吸作用。二者结合可提高药效;5%高效反式氯氰菊 酯乳油具有强烈的胃毒、触杀、拒食作用,25%强杀净乳油具有内吸、触杀、胃毒作用,二者皆为近年成面世的新农药。棉铃虫对于以前常用农药的抗药性极强,而且虫龄混杂,发育不整齐。根据虫生物学特性及四种农药性能,分别采取两种混用以提高药效。
试验结果:供试苗圃分别为一小畦17.4m2,约435株,供试虫数包括捉到供试虫并对虫龄作了人为调整.7月11日、22日用药对蓟马、红蜘蛛杀灭效果良好。8月17日、18日两次用药对粘虫、午毒蛾、蓟马等杀灭效果良好。1500倍液试用于农作物刹虫效果良好。邓蔬菜害虫如菜青虫、钻心虫等效果理想。
[编辑本段]物种价值
研究价值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植物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可以有效、特异地抑制昆虫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害虫的生长。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并被该杂志列为该期突出亮点论文之一。
RNA干扰是一种新发现的基因调控机制。该研究组以棉花和棉铃虫为研究对象。因为棉花中有一种主要毒素叫棉酚,它对大多数生物体有毒性。但棉铃虫对它有抗性,它以棉花为食物,为自己提供养料。研究组首先分离了棉铃虫参与棉酚解毒的基因———P450,用双链RNA的转基因植物喂食后,棉铃虫P450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对棉酚的耐受性大大减弱。再用含有棉酚的棉花叶子喂食,使这些棉铃虫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药用价值
NPV率先实现突破
棉铃虫病毒又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棉铃虫专一性的病原微生物。
棉铃虫NPV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好、药效持久,对其他生物无任何毒副作用,是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生产的昆虫杀虫剂产品,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登记注册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但长期以来,棉铃虫NPV必须通过“活体”生产,多项核心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导致生产规模小、产品生产成本高,难以实现产业化。
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同攻关,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棉铃虫群养技术,使饲养规模和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十倍;通过采用独特的病毒分离纯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原药中的病毒含量。一举突破了严重制约该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促进世界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研发成功的新型超高含量昆虫病毒杀虫剂,每克原药中病毒含量高达5000亿个病毒粒子,超过同类产品20多倍,是目前国际上已知的含量最高的病毒杀虫剂产品,每亩棉田只需2~3克即能控制害虫。
棉铃虫病毒生物农药2005年起在我国新疆棉区连续示范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兵团农一师、农五师、农七师、农八师的十多个团场,总体防效均在80%左右。使用棉铃虫NPV生物农药的地块,天敌数量明显多于使用化学农药的地块,很好地控制了后期棉蚜的危害,每年减少用药次数2次以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2006年到2007年,累计推广应用200万亩次。
[编辑本段]棉铃虫室内饲养技术的改进
在传统人工饲料饲养技术的基础上,对棉铃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饲养器材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简化和改进。将产于纱布上的卵经消毒晾干后,直接放于塑料保鲜袋中孵化。 初孵幼虫用毛笔移入特制的带盖10孔饲养盒,每孔1头,孔径和高度为2.5 cm×1.8 cm, 接虫前每孔加人工饲料4~5 g,接虫后加盖,直至化蛹。幼虫化蛹后用培养皿收集,直接放于成虫饲养笼中,任其羽化、交配和产卵。采用这一改进饲养技术,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等均有显著提高,棉铃虫的病害明显减少,同时节约饲养成本约50%。
[编辑本段]常见疾病
1995-1997年在河北省邯郸、衡水、保定3个市对1-4代棉铃虫幼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能够抑制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动及导致疾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病原菌种类有病毒,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细菌为苏云金杆菌;真菌有绿僵菌和白僵菌。因感病致死的棉铃虫视年度、世代不同而差异显著,平均死亡率为21.1%,高的可达57.1%。研究还表明:棉铃虫疾病的发生及流行与宿主种群、病原菌种群及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编辑本段]其它
棉铃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碰到一起会互相争斗,直到一方被另一方吃掉。中科院动物所秦启联博士领导的研究组,通过改进人工饲料,增加适口性,改善饲养条件等措施,终于让棉铃虫“们”可以和平共处了。
昆虫病毒属于微生物,要通过生物学的方法,用病毒感染活体的昆虫进行增殖。首先要在厂房内大量培养活体昆虫,待其长到适当大小,再使之感染病毒病。然后收集死亡虫体。经过分离纯化,获得昆虫病毒,再加工成病毒杀虫剂。过去棉铃虫不能群养使得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新技术使病毒杀虫剂的生产规模和效率提高十多倍。按目前年产两吨、每克含5000亿个病毒单位的生产规模,可以供给无公害防治1000万亩次的农田,减少500—1000吨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棉铃虫群养技术的突破对生物农药的生产意义重大,解决了限制棉铃虫病毒杀虫剂产业化生产的瓶颈问题。昆虫病毒杀虫剂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害虫不产生抗性。在田间造成害虫世代之间病毒病的大面积流行,属典型的绿色环保型农药。
此外,研究人员还获得高含量的棉铃虫病毒原药。病毒杀虫剂生产工艺中要把病毒从死亡的虫尸中提取出来,常规方法仅可获得每克200亿病毒单位左右的产品;科研人员采用独特的提取工艺,使产品纯度大幅度提高,病毒含量高达每克5000亿病毒单位。1克这样的原药可以加工成防治5亩农田害虫的病毒杀虫剂。应用该项成果而生产的生物农药,于年初获国家发改委生产许可证。
C. 梅豆角长虫怎么办
长青虫即棉铃虫是一种食性杂、能危害多种蔬菜的害虫。棉铃虫以幼虫为害扁豆尖,造成无头梅豆或多头梅豆。
棉铃虫的幼虫蛀食花柱、子房花柱、子房被蛀食后,不能结梅豆。幼梅豆常被食空或蛀食而引起腐烂,造成严重减产。
(1)发生特点
成虫羽化一般在夜间。它们选择生长旺盛,开花早的梅豆,将卵产在幼嫩部位或豆荚上,初孵化的幼虫取食叶片,转株危害。2龄以后开始蛀食花蕾,3龄幼虫开始蛀食豆荚。
棉铃虫的蛹在土中越冬。长江以北地区1年发生3~4代,长江以南地区发生5~7代,翌年春天羽化。伏旱、秋旱、高温时,棉铃虫发生严重。
(2)防治重点
第二代棉铃虫是防治重点;用药护尖,第三代棉铃虫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重点用药保护蕾,喷药打全株;第四、五代棉铃虫发生在8月下旬,重点用药保护荚。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第一,秋耕冬灌,可以大量消灭土壤中越冬的蛹,结合整枝打杈摘除部分虫卵及摘除部分病荚,以减少虫源。第二,种植玉米带诱杀。蛾子发生期,每天早上在玉米心叶腋处捕杀。第三,杨树把诱杀:剪取带叶杨树枝条,每10支1把,每亩放10把,5~10天换1次,每天清晨捕杀。
②植物源农药防治
可用鲜韭菜1千克加水0.1千克,捣烂后取汁液,每千克原液加水6千克,搅匀后喷雾防治;或用大蒜1千克捣烂加水1千克,搅拌成大蒜汁液,取大蒜汁液1千克加水25千克喷雾;或用蓖麻叶浸出液,取蓖麻叶0.5千克,加水5千克,煮沸放凉。用浸出液防治。
③以肥治虫
可用2%过磷酸钙浸出液或用2%尿素;1%碳酸氢铵、0.5%氨水分别进行根外追肥,7~10天1次,连用3次。
④用生物农药及病毒防治
用BT250克喷洒或0.296阿维虫清乳油1000~2000倍液;或在棉铃虫产卵盛期初孵化期开始喷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每毫升含0.01个活孢子,亩用0.5千克,3~4天喷1次。共喷2~3次;可用性诱集,人工合成的棉铃虫雌性诱集,平均每个诱芯诱杀成虫200头;还可用5%抑太保1000倍液或灭幼碌800倍液防治棉铃虫。
采用上述方法防治棉铃虫,不污染环境和梅豆,能够达到A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⑤化学药剂防治
发虫初期可选用低毒的40%辛硫磷500~2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要求一种药在梅豆只能使用1次,采取喷雾,距采收期要间隔10天以上。
D. 这种像蜜蜂的虫是什么被蛰了一下怎么处理
黄蜂
(膜翅目动物)
黄蜂学名“胡蜂”、又名“蚂蜂”或“马蜂”。
体大身长毒性也大,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过去称为针尾亚目(Aculeata〕)内除蜜蜂类及蚂蚁类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虫。是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的昆虫。属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马蜂通常用浸软的似纸浆般的木浆造巢,食取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E. 棉铃虫怎样防治
棉铃虫俗称钻心虫,不仅为害棉花、玉米等,也可为害茄果类(特别是番茄)等蔬菜作物,是番茄栽培上的一种主要害虫。棉铃虫主要为害形式是蛀果,刚孵化出的棉铃虫幼虫最先为害番茄嫩叶、茎及芽,稍大的幼虫即蛀入果实。幼虫一般在尚未成熟的果实肩部钻洞入内,在蛀食果肉后,将粪便排出洞外。幼果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虽然只被吃食部分果肉,但因蛀孔常在蒂部,雨水、病菌容易侵入,从而引起腐烂、脱落,造成严重减产。
棉铃虫以蛹在土壤中越冬,一年中发生的代数自北而南逐渐增加。在4月中旬前后,蛹开始羽化,并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据观察,大约有90%~95%的卵产于植株顶尖至第四复叶的嫩梢、嫩叶、萼片及茎基上,每一雌成虫可产卵100~200枚,高者甚至达1000枚。在15~30℃的气温下,卵经一定时间孵化形成幼虫。幼虫共分6龄,初孵化出的幼虫只能啃食嫩叶尖及花蕾,进入3龄幼虫后即开始食害果实,并以幼果为主,到4~5龄幼虫时,转食频繁,一般可蛀食3~5果,高者达8~10果,到6龄幼虫时,转食能力减弱,并喜食成熟果和嫩叶。
棉铃虫属于喜温喜湿性害虫,成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幼虫的发育以25~28℃及相对湿度75%~90%最为适宜。当月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时为害严重。但在雨水过多的情况下,土壤板结,不利于幼虫入土成蛹,蛹的死亡率也会增加,而且大雨可冲掉虫卵,从而对棉铃虫的为害有抑制作用。因此,秋季棉铃虫的为害较春季严重。
对棉铃虫宜采用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预测预报。
可采用成虫诱测及查卵和幼虫的测报方式。成虫诱测自4月中旬至9月底进行,可设置黑光灯或用性诱剂诱捕盆(取直径约20厘米的盆,置入0.1%中性皂水或清水加少许洗衣粉;诱芯置于盆中央距水面1~2厘米处。诱捕盆在番茄田中的设置应高出植株20厘米,共设3盆,盆距30米),每天日出前检查诱到的雌、雄蛾数。查卵和幼虫是在诱测到第1头成虫后,开始在番茄田定点、定株调查。查第一代卵时,每双行10株为一样点,共设20个点,样点呈平行线排列,进行全株检查,每3天1次;查第二、三、四代卵时,每双行4株为一样点,共取25个样点,样点同样呈平行线排列,但每株只查顶尖至第四复叶层之间的卵数,每2天检查1次。每次将检查到的卵抹去;在各代发生期间,调查2~3次各龄幼虫数及被蛀果数。根据调查结果,决定进行防治的时间和方法。
(2)农业防治。
采用栽培管理措施是防治番茄棉铃虫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压低虫口密度,棉铃虫95%的卵产于番茄的顶尖至第四层复叶之间,通过整枝、及时打顶和打杈可有效地减少卵量,同时需要注意及时摘除虫果,以压低虫口;第二,在植株生长的中、后期,适时去除植株下部的老叶,这样既不会影响产量,又因改善了通风条件而达到预防和减轻病虫害发生与流行的目的;第三,早、中、晚熟品种要搭配开,早熟品种应尽早定植,以避开棉铃虫的为害;第四,在番茄田配置种植甜玉米诱集带,以减少番茄田棉铃虫的产卵量,但必须注意选用生育期与棉铃虫成虫产卵期相吻合的甜玉米品种,每667平方米栽培甜玉米100~200株。另外,冬季土壤深翻,破室灭蛹,破坏羽化道,使成虫羽化后不能出土而窒息死亡,而被翻到表土的蛹也因冬季的严寒而死亡。
(3)生物防治。
在棉铃虫产卵高峰后3~4天及6~8天,连续两次喷洒细菌杀虫剂(B.t.乳剂、HD-1等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这些生物制剂可使幼虫大量染病死亡。
(4)药剂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的关键是防治的时期。最适宜的用药期是孵化盛期至1龄幼虫期。可使用的药剂有灭杀毙6000倍液、2.5%功夫乳油5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25%增效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5%锐劲特浓悬浮剂1500~2000倍液。喷药时间宜上午或日出前,喷雾的重点为植株上部和花器。如果在2、龄特别3龄以后用药,则效果很差,因为此时幼虫已蛀入果内。
F. 吃了棉铃虫给怎么办
首先给你扫盲
棉铃虫指的是棉花害虫
西红柿里面的应该是飞蛾或者蝴蝶的幼虫
如果虫子是活的
那么恭喜你买来的西红柿是没打农药的。绿色食品
如果虫死掉了 那么你只需要担心会不会农药残留中毒就行了
至于虫子 那是高蛋白的
G. 棉铃虫是什么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俗称青虫、钻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全国棉区都有发生,以黄河流域棉区受害较重。尤其进入90年代,连年大发生,造成棉花严重减产。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为害粮、棉、油、瓜、果、菜、花卉、药材等200多种植物。幼虫蛀食棉花蕾、花、铃;降低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为害状
幼虫孵化后,啃食嫩叶肉、嫩梢、幼蕾、花、铃等器官。第二天大多数移到生长点,幼蕾苞叶内或上部果枝嫩梢上取食。第三天蜕皮后幼虫吐丝,缠绕嫩尖,藏在里面为害,1头幼虫一生可为害10多个蕾铃。主要为害生长点和幼蕾,顶心变黑褐色而坏死,形成分杈的多头棉。3~4龄幼虫常由棉株上部向下部移动,逐果枝钻入蕾、花、铃内为害。蕾期幼虫蛀入蕾中取食,虫粪排出蕾外,苞叶张开变黄而脱落。5~6龄幼虫可为害青铃。幼虫从青铃基部蛀入,蛀食一空,仅留铃壳,有时仅食1~3室,余部也会引起腐烂。蛀食铃时虫体大部外露,虫粪排在铃外。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27~40毫米。前翅颜色多变,一般雌蛾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灰绿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基线为双线,不明显;亚基线双褐线,呈锯齿形;环状纹圆形,有褐边,中央有1褐斑;肾状纹褐色,中央1褐色肾形斑;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2个褐纹;中横线褐色,呈微波浪形;外横线间呈褐色宽带,带内有8个白点,外缘有7个红褐色点。后翅灰白或褐色,翅脉深褐色,翅端棕褐色;中室末端有1褐色斜纹,外缘1茶褐色宽带,带纹中央有2个相连的月牙形白斑。腹背青灰色、淡灰褐或赤褐色;前足胫节有侧刺。雄蛾腹部末端抱握器毛丛呈一字形。卵长球形,馒头状,0.51微米×0.46毫米。卵初产乳白色,有光泽,后变成黄白色,卵顶有1紫黑色圈,将孵化时为紫褐色。初孵幼虫青灰色,头壳漆黑色,身上条纹不显,前胸背片褐红色。幼虫为5龄,前胸盾板的斑纹和体线随虫龄变。体色变化较大,大致可分4类①体绿色,背线与亚背线绿色,气门线淡黄色;②体淡绿色,气门线白色;③体黄白色,背线、亚背线浅绿色,气门线白色;④体淡红色,背线、亚背线为淡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片黑色。1龄体长1.8~3.2毫米,头宽0.21~0.28毫米,头黑色,前胸背板红褐色,体表线不明显,臀板淡黑色,三角形。2龄体长4.2~6.5毫米,头宽0.38~0.46毫米,头黑褐或褐色,前胸背板褐色,背和两侧出现浅色线条,臀板浅灰色,三角形。3龄体长9~12.2毫米,头宽0.59~0.79毫米,头淡褐色,出现大片褐斑和相连斑点,前胸背板两侧绿黑色,2纵纹明显,气门线乳白色,臀板淡黑褐色,斑纹变小。4龄体长10.4~16.8毫米,头宽1.1~1.27毫米,头淡褐带白色,有褐纵斑,前胸背板出现白色梅花斑,体表出现黄白色条纹,臀板斑纹退成小纵条纹。5龄体长16.5~29/0毫米,头宽1.44~2.06毫米,头较小,有小褐斑,前胸背板白色,斑纹复杂,体侧线不清楚,臀板斑纹消失。6龄体长30.8~40.2毫米,头宽2.56~2.80毫米,头淡黄色,白色网纹显著,前胸背板白色,斑纹复杂,体侧3条线清晰,扭曲复杂,臀板斑纹消失。老熟幼虫体长32~50毫米,头部黄褐色,有褐色网状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黄白、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或4条,气门上线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的白纹;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下缘相遇;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各腹节上有刚毛疣12个,刚毛较长。化蛹前有预蛹期,一般3天,虫体收缩,体色灰暗,胸足前伸,后足萎缩,不能爬动,只能扭动。蛹长14~23.4毫米,体黄褐色,纺锤形。腹部第五至七节背面和腹面有7~8排比较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第四节背面刻点较稀。腹部末端圆形,有1对小突起(臀棘)。
发生特点
棉铃虫在各棉区1年发生2~6代,华北棉区发生4~5代,冀中南、鲁与豫北,一般1年发生4代。棉铃虫以蛹在土中越冬。第二年当气温回升达15℃以上,开始羽化。成虫有昼伏夜出、分散产卵的习性。一般夜里活动、交尾、产卵。当5日平均气温在23℃时,适于成虫产卵活动。成虫多在白天隐蔽在发蔫的杨树枝把和玉米、烟叶心叶内,以及茂密的棉花叶片的背面,夜间出来取食、交尾、产卵。有趋化性、趋光性。黑光灯、杨树枝等对其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成虫多在夜间羽化出土,特别是雨后常出现蛾峰。羽化的雌蛾当夜即可交尾、第二至五天开始产卵。产卵期5~10天。成虫飞翔力强,取食花蜜后卵巢发育良好,产卵量大增。1头雌蛾产卵最多达5000粒,一般500~600粒。边飞翔,边逐棵分散产卵。第一代多产卵在小麦田和其他早春作物上,特别是在小麦穗上产卵集中,一般发生量较小。第二代成虫于6月上中旬迁入棉田,产卵于棉株的顶尖、嫩叶、叶柄、苞叶、幼蕾和嫩茎上。6月中下旬幼虫为害棉苗。第三代一般在棉株中上部幼蕾、花、铃以及嫩叶、群尖上产卵,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为害盛期,造成棉花蕾铃脱落,形成无桃棉。第四代发生在晚播棉和夏播棉上。产卵于花蕾和苞叶上,8月中下旬,幼虫蛀食棉花。每667平方米棉田内有20~30头雌蛾,在条件适宜时,能形成严重为害。棉铃虫蛾对棉花的产卵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类型的棉田,落卵量悬殊很大。幼虫多在清晨和傍晚孵化后,先吃掉卵壳,后转移为害。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于当年10月后以蛹在土中越冬。棉铃虫喜温喜湿,最适温度25~28℃,相对湿度70%以上,温度高,雨水多的年份,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秋耕深翻、冬灌灭茬可消灭一部分在棉花、玉米、豆子、花生、蔬菜、果树等作物的地边、畦埂上的越冬蛹;实行粮棉间套种或轮作,推广小麦早熟品种,切断幼虫食源,可影响虫体发育,减少虫量,降低第二代虫源基数;利用棉铃虫成虫在杨树枝、玉米心叶内潜藏的习性,在棉田种植玉米等诱集带,每667平方米种植玉米、高粱80~100株,并坚持每天早上捉蛾,可保护天敌,降低棉田落卵量;利用农事操作如整枝打杈、摘除顶心、打群尖以及无效花蕾带出田外集中销毁等措施,减少田间虫量。
(2)物理防治。利用棉铃虫的趋性,在1、2代棉铃虫成虫发生期,每667平方米插10把杨树枝把(每把用10根带叶的60~70厘米长小叶杨枝条捆绑而成)每天早晨组织农民捉蛾,或在大面积连片棉田,每6.7公顷安1盏高压汞灯,灯下修1平方米大小的水泥池,池中盛水,水面滴柴油,开展大面积诱蛾,以减少棉田棉铃虫的发蛾和落卵量。
(3)诱杀成虫。利用棉铃虫的性信息素即性诱剂,在大片棉田(66公顷以上)可1300~2000平方米放置1个诱捕器,一般田每667平方米放1个;诱捕器口径30厘米左右,器皿内盛水,并放0.1%洗衣粉,水盆上系1个含性诱剂的橡皮头诱芯,离水1厘米,用3根棍支撑田间,高出作物10厘米。在棉铃虫发蛾盛期,每天可诱集大量蛾子,可控制棉铃虫的发蛾量和落卵量。
(4)生物防治。利用自然天敌,如棉铃虫茧姬蜂类、赤眼蜂类、小蜂类等可控制低龄幼虫;利用草蛉、马蜂、小花蝽、草间小黑蛛、及螳螂、青蛙、麻雀等可以控制大龄幼虫。有些天敌还可捕食卵。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667平方米用含80~100亿伴晶孢子的Bt乳剂200~250克,稀释200倍,或用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制剂,每化7平方米40克,在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常规喷雾,对1代棉铃虫在小麦田卵盛期喷雾防治,可控制棉铃虫卵和幼虫。
(5)化学防治。第二代棉铃虫一般掌握百株棉花有卵80~100粒,可采用点心、涂茎防治,用内吸性有机磷100~200倍液点涂顶尖或涂茎;或用Bt乳剂在卵盛期喷施,也可与有机磷农药混用;第三代棉铃虫产卵分散,而棉花已进入现蕾盛期,棉株自身补偿能力减弱,重点保护蕾铃为主,当百株累计卵量达40粒或残虫5头时,可用25%甲胺磷或50%棉铃宝或20%灭多威或50%新光1号、凯明1号、灭铃灵等农药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要掌握住上翻下扣,四面八方打透,保护蕾铃;第四代重点是晚播棉和夏播棉,在百株累计卵量100粒(夏播棉40粒)或治后百株残虫10头时,可用20%灭多威或灭铃灵、棉铃宝等喷雾防治。并注意玉米、花生、蔬菜田棉铃虫的防治,以压低越冬虫源基数。